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时间的内容分布在不同年级进行学习,以北京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有关时间的内容安排: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二年级上册“时分秒的认识”,三年级上册“24时计时法”,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四至六年级数学教材中关于时间应用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两类与时间有关的数量关系的应用及年龄问题的研究。将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时间的所有内容作为一个大单元进行思考和整体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学看钟表”作为时间概念教学的起始课,教学时应该留给学生什么呢?
单元整体设计的必要性
从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思考,能够打破原本碎片化的知识,以整体、系统、结构化的视角設计教学,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我对小学数学课程中涉及“时间概念”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小学数学中的时间概念包括时刻与时距、顺序与周期、钟表和年历、单位和进率、时间的感知和估测。学生要掌握时间概念就必须掌握时间概念所包含的多重属性,如时间的顺序性、持续性、周期性、共时性、久暂性。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要上好时间教学的起始课,掌握时间概念的基本属性是非常重要的,对此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基于整体思考,确定教学目标
本节课属于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之常见的量”中的内容,课标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为了在初始课达成以上目标,我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各个版本教材内容,深入分析时间的概念本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动手组装钟表,在观察、归纳、交流中,会认、读、写整时;在具体的时间情境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时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理解钟面形成整时时刻的动态过程,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单元整体设计,发展时间概念
认识钟面,感悟时间的顺序性和共时性 我将“认识钟面”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观察钟面,按顺序数;第二层次:找准处于钟面最上方、最下方、最左方、最右方四个关键位置的数字,帮学生记忆钟面上12个数字的位置;第三层次:有了前两个层次的铺垫,即使钟面上没有数字,学生也能很快找到每个数应该在的位置;第四层次:与方向建立联系(想象12个数的位置),通过数数的过程感悟时间的顺序性。不仅如此,通过这四个层次的设计,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心中有“数”,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也初步地建立了空间观念。课堂上,我通过课件展示动态钟表,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运动过程中相同与不同之处。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时针和分针永远都在一起进行运动,发现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然后再引导学生用手比画模仿分针和时针运动的方向,并从中发现指针运动的方向和数排列的顺序一样都是顺时针,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时间的顺序性。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时刻与时距 以“小明的一天”为情境,引导学生认识3个整时。课件首先出示小明于8点钟来到学校的照片并配上8时的时钟钟面,让学生了解小明8时在干什么,但这仍然属于记忆水平。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一般情况下自己每天的8点钟在干什么,将具体的时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接下来,我并没有通过直接出示下一张图片让学生认识9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特点,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时针和分针运动起来的画面,并告诉学生屏幕上的时间是放快了速度的,实际上从8时到9时这段时间没有这么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在校学习期间8点到9点一个小时的时距内,一般可以上一节课还可以进行课间休息,从而为二年级学习时分秒做好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转化为可见、可理解的外在表象和行为,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时间是动态的、连续的、不可逆的。而教学中时刻和时距概念的渗透,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妙用时间尺,培养度量意识 众所周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钟表看时间,用尺子测量长度。那么,钟表是如何度量时间的呢?课堂上,我通过课件和学具演示,将钟表变成了一把“直尺”,并在这把神奇的尺子上重点标注8时、9时、10时这三个时刻。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时刻也标记在这把时间尺上,在此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如晚上7时吃晚饭,不能贴在上午8时到校前面,从而进一步思考一把尺子不够用,还要继续再贴上一把时间尺,再将两把尺子合在一起就代表生活中时针每天转两圈。
基于单元整体设计,时间尺将贯穿到今后教学的全过程,它的出现真正地体现了时间的可度量性,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这样设计将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时间尺建立联系,做到了数形结合。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小学)
单元整体设计的必要性
从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角度进行思考,能够打破原本碎片化的知识,以整体、系统、结构化的视角設计教学,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于时间概念的理解,我对小学数学课程中涉及“时间概念”的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小学数学中的时间概念包括时刻与时距、顺序与周期、钟表和年历、单位和进率、时间的感知和估测。学生要掌握时间概念就必须掌握时间概念所包含的多重属性,如时间的顺序性、持续性、周期性、共时性、久暂性。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要上好时间教学的起始课,掌握时间概念的基本属性是非常重要的,对此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基于整体思考,确定教学目标
本节课属于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之常见的量”中的内容,课标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能认识钟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为了在初始课达成以上目标,我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各个版本教材内容,深入分析时间的概念本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动手组装钟表,在观察、归纳、交流中,会认、读、写整时;在具体的时间情境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时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理解钟面形成整时时刻的动态过程,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单元整体设计,发展时间概念
认识钟面,感悟时间的顺序性和共时性 我将“认识钟面”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次:观察钟面,按顺序数;第二层次:找准处于钟面最上方、最下方、最左方、最右方四个关键位置的数字,帮学生记忆钟面上12个数字的位置;第三层次:有了前两个层次的铺垫,即使钟面上没有数字,学生也能很快找到每个数应该在的位置;第四层次:与方向建立联系(想象12个数的位置),通过数数的过程感悟时间的顺序性。不仅如此,通过这四个层次的设计,真正让学生做到了心中有“数”,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也初步地建立了空间观念。课堂上,我通过课件展示动态钟表,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分针运动过程中相同与不同之处。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时针和分针永远都在一起进行运动,发现分针“跑”得快、时针“跑”得慢。然后再引导学生用手比画模仿分针和时针运动的方向,并从中发现指针运动的方向和数排列的顺序一样都是顺时针,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时间的顺序性。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时刻与时距 以“小明的一天”为情境,引导学生认识3个整时。课件首先出示小明于8点钟来到学校的照片并配上8时的时钟钟面,让学生了解小明8时在干什么,但这仍然属于记忆水平。接着,我让学生思考一般情况下自己每天的8点钟在干什么,将具体的时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接下来,我并没有通过直接出示下一张图片让学生认识9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特点,而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时针和分针运动起来的画面,并告诉学生屏幕上的时间是放快了速度的,实际上从8时到9时这段时间没有这么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在校学习期间8点到9点一个小时的时距内,一般可以上一节课还可以进行课间休息,从而为二年级学习时分秒做好铺垫。这样的教学设计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转化为可见、可理解的外在表象和行为,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时间是动态的、连续的、不可逆的。而教学中时刻和时距概念的渗透,也为学生后续的学习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妙用时间尺,培养度量意识 众所周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钟表看时间,用尺子测量长度。那么,钟表是如何度量时间的呢?课堂上,我通过课件和学具演示,将钟表变成了一把“直尺”,并在这把神奇的尺子上重点标注8时、9时、10时这三个时刻。然后,引导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时刻也标记在这把时间尺上,在此过程中引发认知冲突,如晚上7时吃晚饭,不能贴在上午8时到校前面,从而进一步思考一把尺子不够用,还要继续再贴上一把时间尺,再将两把尺子合在一起就代表生活中时针每天转两圈。
基于单元整体设计,时间尺将贯穿到今后教学的全过程,它的出现真正地体现了时间的可度量性,培养了学生的度量意识。这样设计将不断流逝的时间与直观的时间尺建立联系,做到了数形结合。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