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的交通行业发展十分迅速,针对综合交通枢纽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和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分析综合交通枢纽中一种特殊形式的枢纽———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对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概念、功能、相对于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优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结合国内外典型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案例,分析它们各自的特色,总结了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经验。以上海十六铺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为案例,分析其规划方案、设计思路以及换乘方式,提出十六铺地下综合枢纽未来发展建议,论述了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十六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展
引言: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交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是旅客换乘、集散的重要场所,并逐渐成为城市的门户。同时,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化的进程有推进作用,对城市的空间发展、产业布局以及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1概述
随着京津城际、京沪高铁等一大批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我国铁路迎来了高铁时代,一个城市在高铁系统中的地位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铁使地区间的交流质量和效率有了大幅的提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以北京南站、新广州站、上海虹桥站为代表的新型综合交通枢纽也实时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与传统的火车站相比,新型的高铁车站已经进化为各种交通设施聚集在一起的综合交通枢纽。这类交通枢纽通常以“零换乘”为理念,采用立体式布局的模式,以中央换乘大厅或进出站大厅为中心,同层或上下层,实现与地铁、公交、长途、出租车、小客车等交通方式的换乘,实现全天候的无缝换乘。在处理各种交通方式换乘时,多采用不同的交通方式规划不同的通道,例如北京南站、天津西站、新广州站等是采用小客车、公交车、地铁或轻轨分级进站的模式:一是小客车的进出站通道均是采用闸道桥的形式,从城市交通干道直接进出站;二是长途汽车和公交车等大型交通工具则是以地面交通组织为主,通过平面模式进入城市的内部或外部交通系统;三是地铁或轻轨设置于公共换乘大厅的上下或两侧的地上或地下空间,通过乘坐地铁进入城市各个地铁站点。
2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设计研究
2.1地质建模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虚拟三维环境下,利用空间信息管理、地质解译、空间分析与预测、地学统计、实体内容分析以及图形可视化等工具进行地质分析。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够提升行业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项目依托QuantyView软件,并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采用钻孔数据建模的方法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结构面是地质体三维建模的基础,利用已有的离散数据资料构建地质体的地形面及各个构造面是建立合理的三维地质模型的前提。QuantyView软件提供支持CAD所产生的.dxf格式文件的接口,将CAD中构造的等高线地形图导入,经处理后自动生成三维地形面。同时,按照QuantyView软件所支持的钻孔输入格式制成的文本文件可直接导入,生成钻孔布置图,并可由钻孔信息生成三维地层面。
2.2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不仅是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的转换点,也是大量城市内部交通的转换点,对于优化城市交通组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枢纽与城市交通的协调体现在三个方面:枢纽布局与常规公交线路、轨道交通线路布局相协调,各交通方式场站规模充分考虑城市交通实际情况和交通发展政策,枢纽交通组织与区域交通组织相协调。成都东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内,各交通方式场站的布局及规模结合铁路通道、城际铁路及地铁站点的客流到发,以满足规划期客流流量、流向的预测结论为前提,对枢纽内交通、区域交通、城市交通接驳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通过对城市的研究而合理有效地规划客运站的交通接驳和交通组织,使枢纽最大效益地为城市客运交通运输服务。
2.3地面站房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为建设宜人的城市空间,于家堡岛依托北侧紫云公园及周边海河水域,规划设计了大面积的、舒适宜人的、高品质的城市绿地空间。构建了“一带一廊九片”的绿化体系,北部与紫云公园相连,将高铁于家堡站所处地块规划设计为绿化景观公园。据此,在整个枢纽的设计中,始终贯彻地面公园的概念,尽可能地减少地面建筑、构筑物等设施。整个地块中,除中部高铁地面站房、主要人员出入口及地面公交站点设置在地面外,其余风亭、疏散口均设置为开敞式,营造出了宜人的绿色景观空间。在地面设施设计中,高铁地面站房、公交场站、主要人员出入口均采用了钢结构+玻璃或ETFE膜的设计方案,并在单体尺度上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论证,减小地面设施对视线的遮挡;在造型上,采取了与地面景观一体化设计的理念,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的融为一体,减小了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2.4十六铺地下交通樞纽的发展空间
与其他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相比,十六铺地下交通综合枢纽规模较小,具备的功能主要是公交系统与码头换乘,服务功能简单,服务对象主要是十六铺周边景点的游客,服务对象较窄。在未来发展中,结合十六铺周边区位特点,就十六铺地下枢纽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结合轨道交通,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换乘轨道交通因载客量大、速度快、服务范围广,在大城市中应用较广多。十六铺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虽然周边有地铁线,但乘客仍需出站换乘,未来发展中,可将轨道交通规划列入综合枢纽规划建设中,丰富换乘方式,提高周边重要景点之间以及与其他地区之间的通达性。2) 增加出租车地下停车空间,提高换乘便捷性出租车是城市交通方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灵活、快捷,可以实现“门到门”服务,增加出租车专用停车空间,可极大地促进枢纽服务的灵活性,提高服务水平。在未来发展中,可在十六铺地下综合枢纽开拓一定的出租车活动空间,使乘客在站内实现灵活“无缝”换乘。3)促进十六铺地下枢纽周边地下商业发展,吸引更多客流国内外各种综合交通枢纽实例证明,商业发展和交通枢纽可相互促进。交通枢纽建设带来大量流动人群的同时也带来了商机;商业的发展也会为枢纽吸引更多客流,二者相互促进,达到共赢局面。促进十六铺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周边商业用地开发,是为枢纽吸引更多客流、推动地下综合枢纽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2.5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展望
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以其自身的优势,拓展城市地下空间,在更广泛的区域内选址,在城市规划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缓解道路交通压力,优化敏感区或重点区内的交通网络,对城市环境改善、交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十六铺地下综合枢纽作为上海市典型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为推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案例。
3结语
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地下开发的综合交通枢纽,和购物中心、休闲中心、住宅地等商业服务功能紧密结合成一体,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与城市土地开发相得益彰,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对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丽丽,顾保南.国内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3):55-59.
[2]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课题组.借鉴日本开发经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考察报告[J].武汉建设,2006(4):36-39.
关键词: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十六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展
引言: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交通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是旅客换乘、集散的重要场所,并逐渐成为城市的门户。同时,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化的进程有推进作用,对城市的空间发展、产业布局以及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
1概述
随着京津城际、京沪高铁等一大批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我国铁路迎来了高铁时代,一个城市在高铁系统中的地位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铁使地区间的交流质量和效率有了大幅的提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随着高速铁路的建设,以北京南站、新广州站、上海虹桥站为代表的新型综合交通枢纽也实时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与传统的火车站相比,新型的高铁车站已经进化为各种交通设施聚集在一起的综合交通枢纽。这类交通枢纽通常以“零换乘”为理念,采用立体式布局的模式,以中央换乘大厅或进出站大厅为中心,同层或上下层,实现与地铁、公交、长途、出租车、小客车等交通方式的换乘,实现全天候的无缝换乘。在处理各种交通方式换乘时,多采用不同的交通方式规划不同的通道,例如北京南站、天津西站、新广州站等是采用小客车、公交车、地铁或轻轨分级进站的模式:一是小客车的进出站通道均是采用闸道桥的形式,从城市交通干道直接进出站;二是长途汽车和公交车等大型交通工具则是以地面交通组织为主,通过平面模式进入城市的内部或外部交通系统;三是地铁或轻轨设置于公共换乘大厅的上下或两侧的地上或地下空间,通过乘坐地铁进入城市各个地铁站点。
2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设计研究
2.1地质建模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虚拟三维环境下,利用空间信息管理、地质解译、空间分析与预测、地学统计、实体内容分析以及图形可视化等工具进行地质分析。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够提升行业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项目依托QuantyView软件,并对软件进行二次开发,采用钻孔数据建模的方法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结构面是地质体三维建模的基础,利用已有的离散数据资料构建地质体的地形面及各个构造面是建立合理的三维地质模型的前提。QuantyView软件提供支持CAD所产生的.dxf格式文件的接口,将CAD中构造的等高线地形图导入,经处理后自动生成三维地形面。同时,按照QuantyView软件所支持的钻孔输入格式制成的文本文件可直接导入,生成钻孔布置图,并可由钻孔信息生成三维地层面。
2.2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不仅是城市交通与城市对外交通的转换点,也是大量城市内部交通的转换点,对于优化城市交通组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枢纽与城市交通的协调体现在三个方面:枢纽布局与常规公交线路、轨道交通线路布局相协调,各交通方式场站规模充分考虑城市交通实际情况和交通发展政策,枢纽交通组织与区域交通组织相协调。成都东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内,各交通方式场站的布局及规模结合铁路通道、城际铁路及地铁站点的客流到发,以满足规划期客流流量、流向的预测结论为前提,对枢纽内交通、区域交通、城市交通接驳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通过对城市的研究而合理有效地规划客运站的交通接驳和交通组织,使枢纽最大效益地为城市客运交通运输服务。
2.3地面站房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为建设宜人的城市空间,于家堡岛依托北侧紫云公园及周边海河水域,规划设计了大面积的、舒适宜人的、高品质的城市绿地空间。构建了“一带一廊九片”的绿化体系,北部与紫云公园相连,将高铁于家堡站所处地块规划设计为绿化景观公园。据此,在整个枢纽的设计中,始终贯彻地面公园的概念,尽可能地减少地面建筑、构筑物等设施。整个地块中,除中部高铁地面站房、主要人员出入口及地面公交站点设置在地面外,其余风亭、疏散口均设置为开敞式,营造出了宜人的绿色景观空间。在地面设施设计中,高铁地面站房、公交场站、主要人员出入口均采用了钢结构+玻璃或ETFE膜的设计方案,并在单体尺度上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论证,减小地面设施对视线的遮挡;在造型上,采取了与地面景观一体化设计的理念,使建筑与环境有机的融为一体,减小了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2.4十六铺地下交通樞纽的发展空间
与其他大型综合性交通枢纽相比,十六铺地下交通综合枢纽规模较小,具备的功能主要是公交系统与码头换乘,服务功能简单,服务对象主要是十六铺周边景点的游客,服务对象较窄。在未来发展中,结合十六铺周边区位特点,就十六铺地下枢纽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结合轨道交通,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换乘轨道交通因载客量大、速度快、服务范围广,在大城市中应用较广多。十六铺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虽然周边有地铁线,但乘客仍需出站换乘,未来发展中,可将轨道交通规划列入综合枢纽规划建设中,丰富换乘方式,提高周边重要景点之间以及与其他地区之间的通达性。2) 增加出租车地下停车空间,提高换乘便捷性出租车是城市交通方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灵活、快捷,可以实现“门到门”服务,增加出租车专用停车空间,可极大地促进枢纽服务的灵活性,提高服务水平。在未来发展中,可在十六铺地下综合枢纽开拓一定的出租车活动空间,使乘客在站内实现灵活“无缝”换乘。3)促进十六铺地下枢纽周边地下商业发展,吸引更多客流国内外各种综合交通枢纽实例证明,商业发展和交通枢纽可相互促进。交通枢纽建设带来大量流动人群的同时也带来了商机;商业的发展也会为枢纽吸引更多客流,二者相互促进,达到共赢局面。促进十六铺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周边商业用地开发,是为枢纽吸引更多客流、推动地下综合枢纽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2.5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展望
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以其自身的优势,拓展城市地下空间,在更广泛的区域内选址,在城市规划中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缓解道路交通压力,优化敏感区或重点区内的交通网络,对城市环境改善、交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十六铺地下综合枢纽作为上海市典型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为推动周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案例。
3结语
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地下开发的综合交通枢纽,和购物中心、休闲中心、住宅地等商业服务功能紧密结合成一体,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与城市土地开发相得益彰,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对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邱丽丽,顾保南.国内外典型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设计实例剖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3):55-59.
[2]武汉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课题组.借鉴日本开发经验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日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考察报告[J].武汉建设,2006(4):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