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将军的初心和本色

来源 :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g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结束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彰显了中国昂然崛起的恢宏气势,生动诠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在群众游行队伍里,在高高举起的众多开国元勋的肖像画中,我一眼就认出了我的爷爷萧克。他离开我们已经11年了,爷爷的画像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与他一起生活时的日子里,他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

共产党人的初心


  1907年,我爷爷萧克出生于湖南嘉禾。那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爷爷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黑暗中度过的。16岁那年,在土豪劣绅和军阀匪盗的交相迫害下,爷爷亲人被杀、家道中落。面对家中的悲惨境遇,爷爷没有就此消沉,而是顽强地通过半工半读咬牙坚持着学业。得益于几位进步教师的引导,他接受了三民主义救国思想。在国恨家仇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下,爷爷毅然离家,仅凭一张手绘地图,孤身一人翻山越岭来到国民革命如火如荼的广州,投身到滚滚革命洪流中。

  爷爷是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当时他在叶挺同志麾下担任国民党籍的连指导员。那时在国民革命军中,共产党员的身份是不公开的,但经过北伐战争,广大官兵心中已有了一把无形的尺子:部队里如果某人作风过硬、工作负责、战斗勇敢,那十有八九就是共产黨员。
  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国民党反动派的背叛活动甚嚣尘上,三民主义的救国梦想在爷爷和许多共产党人的心中业已破灭。后来,在连长、共产党员郑鸣英的引导启发下,爷爷读了布哈林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合著的《共产主义ABC》等书,受到了马列主义进步思想的熏陶,心中的理想火种被重新点燃。
  爷爷直到晚年都还清楚地记得那个激动人心的夜晚。那是在东征军回师武昌途中,郑鸣英告诉爷爷,党组织接受了他的入党申请。随后,他带爷爷来到团部的一间小屋,没想到,营长和团参谋长等人早已等候在那里,原来他们都是共产党员!一面小小的红旗在爷爷面前徐徐展开,爷爷举起右拳庄严宣誓……
  一个月后,南昌起义爆发了,那时党对武装斗争的领导还没有经验,起义军撤离南昌,转战广州,屡战屡败,溃不成军。这是一场大浪淘沙的洗礼,一些曾经的长官和战友,后来成了你死我活的对手,这其中,有统帅过南昌起义主力部队的北伐名将,却中途引兵出走;也有昔日率领敢死队一举攻破北洋军武昌城防的勇士,却因阶级立场对立,鏖战之际临阵倒戈;更有曾经高喊为共产主义献身的老党员,却在强敌面前止步退缩,继而投敌叛变,最后沦为汪伪汉奸……爷爷后来在《铁军纵横谈》一文中梳理了若干铁军人物的人生脉络,结论是:对一个中国军人来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实现从军报国梦想的唯一队伍。
  爷爷所在的起义部队最后也在汕头附近被打散了。他忍着身患痢疾的病痛,拖着疲惫的身体,只身走向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广州。但到了广州才知道,广州起义也失败了,昔日的革命圣地已然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在那段灰暗的日子里,爷爷隐姓埋名,流落街头,曾沿街乞讨,也曾在路边替人写信聊以糊口,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生存下去,找到组织,拉起队伍,继续战斗!后来,爷爷几经辗转回到了革命浪潮正风起云涌的湖南老家,投身湘南暴动。
  爷爷在南昌起义失败后的这段经历,使我感受到了他所坚守的那颗共产党人的初心。也正是这颗初心,支撑着那一代革命者愈挫愈坚,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朝着心中的理想,继续前行。
萧克夫妇与本文作者

革命军人的本色


  爷爷的中国梦,落实在他的事业中,便是他和战友们孜孜以求的强军梦。他们的奋斗与献身使我们这支光荣的部队,从弱小走向强大,从挫折走向胜利。
  从1928年湘南暴动期间组织农民武装,到历任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军长、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兼华中军区参谋长等职,直至后来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训部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要职,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爷爷始终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军队的教育训练事业。
  早在井冈山时期,爷爷的练兵、带兵才干便崭露头角。爷爷擅长将农民武装迅速训练成具有战斗力的红军队伍,又能够在战败退却时通过心理疏导稳定军心、保全实力。新中国成立后,爷爷更是全身心投入到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中。
  1950年,爷爷主持颁布了人民解放军首套队列条令、内务条令和纪律条令。队列训练是古今中外公认的行之有效的练兵手法之一,一个普通百姓正是通过严格的队列训练、内务管理和纪律约束,才得以在短短几个月内脱胎换骨,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我军自创建以来一直重视队列训练,这不仅是为了打造严整的军容军貌,更是为了培养革命军人所必需的思维方式。
  我曾听爷爷说起过他们设计正步规范的往事。战争年代,我军的队列操典与国民党军同源。新中国成立后,我军首先考虑效仿苏联军队操典以制订自己的队列规范,但很快发现其风格不符合我们传统文化深沉内敛的气质和审美要求,于是,我军转而参考德军的规范,并根据中国人的体态和身材调整了踢腿和摆臂幅度。这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量身定制的正步,自国庆一周年在天安门前亮相至今,已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的一张庄严而又靓丽的名片。
  作为一名老兵,爷爷一生都保持着严谨的军人作风,即使到了晚年也未曾懈怠。例如无论穿什么衣服,他每一粒纽扣都要扣紧;睡觉前,脱下的衣服都要叠起来,按内衣、外衣顺序摆放整齐;在床前脱下的鞋子一定是鞋尖朝外,以便在暗夜中能迅速起身穿好;解放帽总是用他自制的木撑撑起存放,从无褶皱……在爷爷身边的日子里,对于这些细节,我已司空见惯,直到长大后,我才意识到,这份浸透到骨子里的革命军人的本色是多么令人敬佩。

文采飞扬的人生


  爷爷出身于湘南农村一户清贫的书香世家,祖上世代以耕读为业。他小时候在父母的督促下,接受了传统的私塾教育。读书习字之余,每当大人们吟诗作对、诵经讲史时,爷爷总会饶有兴致地站在一旁聆听。逢年过节,大人们写对联时,他总是热情高涨,主动帮着铺纸研墨。长此以往,爷爷不但熟读了四书五经,而且对文学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七律·北渡金沙江》(长征中红军渡江脱险后萧克有感而作)

  西安事变后,爷爷在陕北读到了苏联小说《铁流》,小说讲述了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支工农武装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逐步锻炼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队伍的故事。爷爷认为《铁流》是一部反映无产阶级斗争的史诗,要振奋民族精神、鼓舞人民斗志,就需要这样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
  井冈山及赣南闽西时期,伴随着朱毛红军的成长壮大,爷爷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信念也在艰苦的征战洗礼下淬炼成钢。他深感这段经历比《铁流》的素材更为波澜壮阔,也更加引人入胜,于是便萌生了写一部中国版《铁流》的创作冲动,由此也催生了长篇小说《浴血罗霄》。
  小说创作于抗战初期,那时八路军正在向着日寇的占领地区步步挺进。在纷飞的战火以及繁忙的战事中,爷爷见缝插针,常利用躲敌机的时间,伏在膝头奋笔疾书。当时躲敌机没有像样的防空洞,多是在老乡挖煤的洞子里,所以不少人说,这是完成于煤洞子里的小说。从1937年5月到1939年10月,爷爷写出了长达40万字的小说初稿。在此后近半个世纪中,小说几经修改,还曾在政治运动中因受到批判而尘封多年,直到1988年建军节前夕,《浴血罗霄》才最终得以出版,问世后更是广受好评,著名作家夏衍曾称其是“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史中的一部奇书”。

慈爱严厉的家长


  我父亲出生时,抗战正进入最为残酷的相持阶段,年幼的父亲常随部队频繁转移,无法安顿下来专心读书,爷爷又常年在前线打仗,一家人难得相见。有一次部队出发前,爷爷把一张很大的草纸交到父亲手里,原来那是他熬夜用正楷写的3000个常用汉字,他对父亲说:“孩子,你把这些字全认下来,学会念、学会写,熟练掌握就能看书了。”说罢便又匆匆出发。爷爷走后,父亲比着这张纸,天天读、天天写,碰到不认识的字就问奶奶,异常刻苦。后来,父亲在与我谈起这段往事时说:“那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想,等把这些字都学会了,爸爸就能凯旋,我们一家人就可以团聚了。”
  爷爷承袭了家传的书法传统,楷书、草书、隶书皆功底深厚,他自然也希望我们后辈可以传承这门技艺,把这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所以,我和弟弟上小学前爷爷就开始手把手教我们写毛笔字了。那时在爷爷书房的写字台前,总是摆着两张小木桌,我和弟弟一人坐在一张桌前描红字,宛若旧时私塾里的学童,爷爷就像教书先生,不时纠正我们俩的笔法。爷爷要求我们写字时做到“四正”——身正、纸正、笔正、心正。爷爷说,他小时候习字时,我的太爷爷也是这样要求他的。当初我还小,对爷爷的这套理论不甚理解,长大后,随着阅历的增加,才逐渐有所感悟:所谓字如其人,传统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正是因为其中蕴含着修身养性之道,承载着丰富的人生体验,爷爷是希望我们在运笔行字间体悟这种刚正端直的气韵,塑造我们光明磊落的气度。
  雖然后来我没有在书法方面有所建树,但闲暇时,点亮台灯,提起毛笔,爷爷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眼前,而身正、纸正、笔正、心正的教诲也如警钟长鸣,时常引导我在人生道路上把稳航向。
  爷爷还常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直至一个人,没有一点精神不行。要振兴中华,精神一定要振奋。我要将爷爷的革命精神传递下去,传递给我的子子孙孙,传递给我们所有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他文献
人们经常看到,杨少华总是提着一个公文包,乐呵呵走在大街上,为有困难的人们四处奔波,谁也看不出他是直肠癌患者。杨少华不仅乐观,还乐于帮助别人。他说:“我的下半生就做两件事:一是养生保健,二是当一个志愿者帮助别人。”  杨少华1945年出生,1981年入党,2009年参加福建省厦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爱联盟劳模志愿队,担任联络员。劳模志愿队特别关心困难家庭子女的学习成長。2009年,杨少华建议志愿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本期特邀请上述五个经济特区党委书记,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谋划新时代新起点再出发。坚定信心 矢志奋斗  争创新时代中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本期特邀请上述五个经济特区党委书记,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谋划新时代新起点再出发。坚定信心 矢志奋斗  争创新时代中
深圳是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同志主政广东期间向中央提出建议、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决定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先行探路的使命。在党中央和广东省委坚强领导下,深圳迅速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农业县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离京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深圳,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持改革开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也是党的创始人之一王尽美同志诞辰120周年。  王尽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在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活动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精神值得我们世代学习传承。 ——编 者  今年6月14日,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王尽美同志诞辰120周年。他的
谭鑫培是中国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也是京剧谭派艺术的创立者,被尊为京剧界鼻祖,亦有伶界大王之赞,行內有“无腔不学谭”之说。生活中的谭鑫培不但戏演得好,而且足智多谋,在戏班中的人缘极好。  不满20岁时,谭鑫培便经常在京城的周边演出。一日,谭鑫培和剧班几十人在一村庄演完后,需要赶赴下一场演出。当时两地间隔数十里,此时太阳即将落山,天色逐渐变黑,众人疲惫不堪都不想赶路。  看到这个情形,谭鑫培担心如
代表作有专著《傅庚辰作品集》《傅庚辰谈音乐》,电影歌曲《雷锋!我们的战友》《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照我去战斗》等,革命家诗词歌曲系列《大江歌》、大型声乐套曲《毛泽东之歌》《航天之歌》等。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国际音乐理事会“终身荣誉会员”称号。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  1948年3月,我的家乡、黑龙江双城县已经解放了,那时我还不到13周岁,在姐姐的影响下,我报考四野的东北音乐
我是个地道的农民,在地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前些年,3个孩子相继大学毕业,便随儿女一块到城里住,日子过得十分惬意。可是,不管走到哪儿,我的根在农村,心系乡邻。每次回到村里,看到乡亲们一张张纯朴可爱的笑脸,一句句暖人心窝的话语,都倍感温暖。  我的老家在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那良镇五联村,地处偏远山区,村子不大,20多户人家,这里山多地少,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由于交通闭塞、思想文化落后、生活生产条件差等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感受最深的是看电影的变迁。  上世纪60年代,我生长在沂蒙山脚下的一个小乡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那时,只有县城有一家电影院,各乡镇要看电影,只能请县里的流动放映队放映,每个村子一年能轮流放映一两场。每次听到放电影的消息都是乡亲们最开心的时刻。晚饭后,呼朋唤友自带板凳聚集到稻场看电影,跟过年一样热闹。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地雷战》《地道战》《英雄虎胆
我的老家在苏北农村,家中的老宅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老宅最初仅是几间土草房,墙是用泥土和麦糠壳混合后砌成的,房顶是用麦秸铺盖的。房门很矮,大人们进屋都要低头。  改革开放后,日子越过越好,父亲决定翻盖老宅。当时,我们全家齐上阵参与盖房,虽然辛苦,但每个人脸上都荡漾着笑容。新建的老宅是红砖大瓦房,有主房四间,厢房三间,还有门楼和围墙。房子盖好那天,父亲和爷爷高兴地喝醉了。  2016年,一场台风刮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