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前年的5月,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G. Carr)的题为《IT Doesn't Matter》的文章在美国《Harvard Business Review》刊出,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场质疑IT价值、触及整个IT业命运的世纪论战由此开火。几乎所有的重要媒体、IT业界巨头尤其是CIO、商业界重量级人物和专家学者们都积极参战发表看法。去年的5月,卡尔出了一本书《Does IT Matter?——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rrosion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似乎想让论战深入下去。
卡尔宣称:“企业应该减少对信息科技的支出,要当新技术的追随者而非先行者,要注重信息科技的‘防弊’而非‘兴利’。”通用电气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杰弗瑞·伊梅尔特说,“‘IT无用论’的文章是非常愚蠢的。在市场生长缓慢并且风险不断增高的现实环境下,科技创新对企业来说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在美国,迅速增长的IT投资,似乎没有得到明显的回报,人们开始质疑IT价值。2001年10月17日,麦肯锡公布研究报告《IT与生产力》,宣称:“占经济总量69%的53个行业部门为生产力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3%。尽管IT投资浪潮中62%的资金增长是投入在这53个部门,但它们中的大多数遭受了生产力下降的厄运。”《纽约时报》刊登出IBM战略主管Wladawsky Berger的观点:IT业已经进入“后技术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卡尔挑起了论战。
今年,争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趋于平淡。沉寂过后是回归理性的最为清醒的时刻。在卡尔《IT Doesn't Matter》刊发两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对此进行了分析。
IT大众化趋势意味着什么
肖利华 韩永生 佟仁城 申爱华(北京)/文
卡尔在文中提出IT产品出现大众化趋势,这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卡尔首先区分了专有技术和基础性技术。他研究后发现,专有技术如果能够被某一家公司实际拥有或有效控制,它就能成为长期战略优势的基础。而基础性技术则相反,它被分享时的价值要比某公司独自占有时的价值更大。信息技术即属于此类技术。IT是带有公共物品的特点,公共物品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就是共享、使用,公共物品越使用它越增值,这跟一个物化的产品不一样,物化的产品即有形资产的使用是要磨损的、要折旧的且常有排它性,如公用厕所人多时后面的人就得等,无形资产、知识资产越使用它会沉淀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这点卡尔提出来对我们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但是很可惜,卡尔只是一笔带过了,没有进一步深入展开讨论。
卡尔认为,基础性技术在其扩张建设的最初阶段,可能会以专有技术的形式出现。当基础性技术的商业潜力开始受到广泛推崇时,就会吸引海量的资金投入,它的扩张建设将以超常的速度进行。一拥而上的投资会带来竞争的加剧、生产能力的扩大和价格的跌落,使得技术变得随处可得,经济上也更容易负担。此外,扩张建设迫使用户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连使用方式都开始变得标准化。技术赋予公司差异性的潜力将会渐渐消退。
崭新的网络地图
以前我们看到的地图不是铁路就是公路,或航空线,我们换一个视角可以看到一幅崭新的网络地图。迄今为止人类创造了三种伟大的网络:交通网络、能源网络和电脑网络。第一个网络使人类文明的火花再也不会被蛮荒吞噬,凡是交通能达到的地方人类最新文明的光芒就能照到;第二个网络使人类的体能再也不为人的躯体所束缚,凡是能源供应得上的地方人类就能驱使各种机器为人类提高生活质量服务,而且这种服务是光靠人力所不可能实现的;第三个网络尽管已经创造了几十年,而真正发挥威力直到90年代末才刚刚开始,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它必定能使人类的智能再也不为人的大脑所束缚。按照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 Law),任何通信网络的价值是以网络内用户数的平方来增长的,网络效应将逐步得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市场需求将出现重大转折,从公众认识阶段向广泛普及阶段过渡。今后20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主题是在全社会普及应用。信息活动优势与劣势反差强烈的马太效应(Matthews Effect)将使先行者优势明显,强者更强。
完全值得
信息技术以互联性和互通性为特点,日趋标准化和功能同化,因此大多数专用应用软件注定将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你可以用少量的钱买到现成的先进应用软件,何必苦费心机自己编写程序?我国大多数小的软件厂商生存困难,原因就在于此。只不过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专业分工还不太明确、地区差异等原因,目前它们还能苟延残喘。退出舞台只是时间问题。
大多数商业活动和流程也都被嵌入软件,可以被广泛复制。牺牲独特性,换来的是成本节约和更强的互通性,因此完全值得。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向第三方购买“网络服务”,类似于购买电力和电信服务,而主要的商业技术供应商,从微软到IBM,也正试图将自己定位成信息技术的公用事业服务商。这一切都说明信息技术正在日益成为无差异的大众化商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获得优势的机会越来越小。笔者在给很多企业做管理咨询、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时,企业老板们都认为自己的企业是独特的,都倾向于“量身定制”。研究西方的企业发展史之后,发现西方的那些大公司的老板们当时也这样固执地认为,杜邦、通用汽车、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等概莫能外,但到后来他们却发现竟采用了相同的组织架构。前面已经分析过,虽然每家企业不同,但企业基本功能抽象之后都差不多。就像我们写Email一样,虽然每个人的每封Email都可能不一样,但邮件系统都能满足其需求,因为它提供了你写Email的基本功能,如收件人、抄送人、主题、内容、附件等,且是否抄送和带附件可根据需要灵活使用,至于具体内容则根据每个人都不一样。就算真有些特殊需求,是不是要做定制开发也需要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就像你开私家车或打的都可以很快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但代价要比坐地铁、公交大得多。
肖利华 佟仁城 韩永生 王能元(北京)/文
卡尔的《IT Doesn't Matter》一文之所以引起这么大反响,与他最后给的三点建议也不无关系:一是要缩减成本,减少对IT投资;二是IT投资方面要跟随,忌出头做领跑者;三是要更多关注风险而不是机会。哈佛商业评论的读者大多可都是老总,要是CEO们接受了这一观念后果会如何?给用户提出这样的建议,无益于给IT界当头一棒,所以势必会招来IT界很多人的反驳。当然,客观地说他的这些话作为一副清醒剂也没有什么坏处。
要缩减吗?
“现在,CEO经常谈及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谈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得竞争优势,谈及将公司的商业模型‘数字化’(digitization)。”卡尔说,现在主管们对信息技术的看法是危险的。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对现在的情况进行分析,信息技术不再能为单个企业提供竞争优势,简单地说,即所有的公司都使用信息技术,因而单个公司不再能利用它把自己和竞争对手区分开。
“当一个资源对竞争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对战略来说却是不重要的,那么与之相关的风险将比竞争优势更为重要。”《财富》期刊的大卫·科克帕克(David Kirkpatrick)认为:卡尔无视IT中软件的核心地位,曲解了IT的含义,却利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哗众取宠。卡尔的文章在财务预算紧缩和业务状况恶化的情况下会迎合某些人的心理,会助长公司管理层的自满情绪,因为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考虑将IT融入到公司运作每个环节的CEO太少了。
按照卡尔的逻辑,吃饭喝水虽然不可或缺,也很普及,但因为它不能给我们个人带来竞争优势,不能保证你能成为科学家或企业家,所以我们应该不吃饭不喝水了?飞机、坦克、潜艇等武器虽然不可或缺,并且它很普及了,也买得起,并且不能给美国带来竞争优势,所以美国就应该停止造飞机、坦克、潜艇?一样东西不能因为它普及就不投资了,产业战略转移或升级是有前提条件的,美国不做不能给其带来核心竞争优势的衣服、鞋是在利用全球其它资源帮着生产衣服和鞋,就是IT外包也主要是外包那些附加值比较低的编码。
他建议少投资还有一个理由就是,2002年有一个咨询公司研究美国7500家大公司信息技术开发与财务业绩的关系发现,经济回报最高的25家在IT上的开支平均只占其总收入的0.8%,而一般公司的IT开支则占到了3.7%。Forrester Research作的研究显示,在IT上出手最大方的公司很少取得最好的业绩。这个推论很不严谨,这也是好多学者从这个角度批评他,说他不只不懂IT,还不懂如何作数量方面的理论研究(不过正好哈佛商业评论上面的文章没有这方面的要求,要是写这方面的文章它反而不会要了)。企业绩效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一个企业绩效不好一个原因就够了,而好的绩效却是多种原因的合力。
学过计量经济学或者是统计分析的人都知道,在多因素模型中,只是分析其中某些因素的关系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笑话的。某一环节的改善并不能保证好的结果出现,所以就算有高的IT投资也未必能带来好的绩效。这也正给我们中国企业敲响一记警钟,信息化投资别太盲目。
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对信息化投资,对部分美国企业而言,可能已经不能再取得先行者优势。在IT基础实施很完善时看不出来哪个企业在这种IT背景下有什么独到的竞争力。事实上美国IT基础设施方面虽然整体水平较高,但由于较早就进行了大量投资,而IT更新如此之快,以前的投资反成了包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者提出中国要争取走蛙跳战略,实现后发优势。但到目前为止中国IT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对中国绝大多数行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投资正是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先行者优势的机会。可能在美国单个企业在当地没有独特的竞争力,但就美国整体而言大大提升了综合竞争力。这对中国政府而言又意味着什么?物化的IT不投资,就像公路、水路、航空都没有修好,谁来你这儿投资?IT环境不好,连个网络也上不了,或者上了却慢得像牛,谁又会来你这儿投资?在全球化的背景上,时刻都要与其总部及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客户、合作伙伴保持紧密联系,所以政府应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
我们的重点除了基础设施以外,更多是在企业应用这块。一个一个产业、一个一个企业条件成熟的就先实施,只有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才能提高宏观层面的整体竞争力。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从关注企业应用开始,通过推广应用来不断提升行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按诺兰(Nolan)1980年提出的数据处理发展的六阶段模型,大多数美国企业已进入第六阶段,而中国企业可能六个阶段的都有,大多数都在第四阶段之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Nolan又提出了一种理解组织内部IT进化的新框架,将IT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数据处理(DP)阶段、信息技术(IT)阶段和网络(Network)阶段。美国多数企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我国企业也是三个阶段都有,多数在前两个阶段。有媒体说,就像酒足饭饱的食客争论是第七个馒头还是第八个馒头让自己吃饱的一样,或在讨论还要不要吃、要吃几个、要换其它东西甚至要减肥的时候,刚刚开始吃第一个馒头的大多数中国企业,对这样的争论只有听一听的份儿。我们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是还太少而不是太多。我们的企业应该是加紧埋头猛吃。
亟待更新的观念
同时,卡尔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不要随意投资浪费钱!看看他说的浪费投资是不是在我们企业也很普遍?硬盘里面真正存放的企业运行的有用数据有多少?有多少是个人下载的电影、歌曲、游戏?跑企业管理软件要消耗多少内存?有多少是在玩游戏?网络跑企业应用的要多少带宽,有多少是在聊天、视频、打网络游戏、下载与工作基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我们在投资升级前是不是也该反思检查一下?通用汽车CIO拉尔夫·斯简达说,“我也同意应用最小的投资去达成想要的结果。关注成本的业务要求对核心基础设施和流程差异化的精确投资,而不是过去曾用的霰弹式投资。”的确不能那样粗放地浪费投资了,是该“精确制导”的时代了。
关注风险。“简要而言,公司经理需要将对IT的注意力,从‘机会’转向‘风险’——从进攻,转向防御。”“IT的运作风险也很多,包括技术失误、过时、出错、不可靠的供应商或合作伙伴、安全问题、恐怖主义,由于公司从严格控制的专有系统转向开放的、共享的系统,某些问题被放大了。现在,IT系统崩溃能使得公司制造产品、提供服务、与客户联系陷入中断,更不用说对声誉的影响。但是,现在没有多少公司仔细地识别和应对它们的弱点。担心什么可能出错的工作不像思考未来那样具有魅力,但是,现在它是一个越来越关键的工作。”对中国企业而言,我们既要关注机会,也要汲取他们的教训,即多关注IT可能带来的风险。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顶多只是防火墙、防病毒软硬件配全了,但数据的灾备呢?还有对员工信息安全、情报搜集、整理和利用、反情报等的教育呢?基本是空白,这些都是潜在的致命危险。
除了卡尔提到的问题外,笔者觉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信息化投资投什么。有人在对众多实施信息计划的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悖论:大多数企业相信信息能力的主要动因来源于技术;事实上,这些动因在本质上是非技术的,即麦凯恩悖论。
表1以百分比的形式显示了企业过去在客户信息能力方面的投资与实际决定客户信息能力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尚且如此,我们中国又如何?重概念轻实效、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重电子轻业务等错误观念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我们信息技术的成效。我们不要把目光聚焦在到底买多少机器、到底建多少网络,而是全面考虑想达到什么目标、提升哪方面的能力、改善什么东西,然后才决定投资。(完)
卡尔宣称:“企业应该减少对信息科技的支出,要当新技术的追随者而非先行者,要注重信息科技的‘防弊’而非‘兴利’。”通用电气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杰弗瑞·伊梅尔特说,“‘IT无用论’的文章是非常愚蠢的。在市场生长缓慢并且风险不断增高的现实环境下,科技创新对企业来说是势在必行的选择。”
在美国,迅速增长的IT投资,似乎没有得到明显的回报,人们开始质疑IT价值。2001年10月17日,麦肯锡公布研究报告《IT与生产力》,宣称:“占经济总量69%的53个行业部门为生产力增长的贡献率仅为0.3%。尽管IT投资浪潮中62%的资金增长是投入在这53个部门,但它们中的大多数遭受了生产力下降的厄运。”《纽约时报》刊登出IBM战略主管Wladawsky Berger的观点:IT业已经进入“后技术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卡尔挑起了论战。
今年,争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趋于平淡。沉寂过后是回归理性的最为清醒的时刻。在卡尔《IT Doesn't Matter》刊发两周年之际,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员对此进行了分析。
IT大众化趋势意味着什么
肖利华 韩永生 佟仁城 申爱华(北京)/文
卡尔在文中提出IT产品出现大众化趋势,这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卡尔首先区分了专有技术和基础性技术。他研究后发现,专有技术如果能够被某一家公司实际拥有或有效控制,它就能成为长期战略优势的基础。而基础性技术则相反,它被分享时的价值要比某公司独自占有时的价值更大。信息技术即属于此类技术。IT是带有公共物品的特点,公共物品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就是共享、使用,公共物品越使用它越增值,这跟一个物化的产品不一样,物化的产品即有形资产的使用是要磨损的、要折旧的且常有排它性,如公用厕所人多时后面的人就得等,无形资产、知识资产越使用它会沉淀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这点卡尔提出来对我们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但是很可惜,卡尔只是一笔带过了,没有进一步深入展开讨论。
卡尔认为,基础性技术在其扩张建设的最初阶段,可能会以专有技术的形式出现。当基础性技术的商业潜力开始受到广泛推崇时,就会吸引海量的资金投入,它的扩张建设将以超常的速度进行。一拥而上的投资会带来竞争的加剧、生产能力的扩大和价格的跌落,使得技术变得随处可得,经济上也更容易负担。此外,扩张建设迫使用户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连使用方式都开始变得标准化。技术赋予公司差异性的潜力将会渐渐消退。
崭新的网络地图
以前我们看到的地图不是铁路就是公路,或航空线,我们换一个视角可以看到一幅崭新的网络地图。迄今为止人类创造了三种伟大的网络:交通网络、能源网络和电脑网络。第一个网络使人类文明的火花再也不会被蛮荒吞噬,凡是交通能达到的地方人类最新文明的光芒就能照到;第二个网络使人类的体能再也不为人的躯体所束缚,凡是能源供应得上的地方人类就能驱使各种机器为人类提高生活质量服务,而且这种服务是光靠人力所不可能实现的;第三个网络尽管已经创造了几十年,而真正发挥威力直到90年代末才刚刚开始,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它必定能使人类的智能再也不为人的大脑所束缚。按照信息网络扩张效应的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e Law),任何通信网络的价值是以网络内用户数的平方来增长的,网络效应将逐步得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市场需求将出现重大转折,从公众认识阶段向广泛普及阶段过渡。今后20年,信息技术的发展主题是在全社会普及应用。信息活动优势与劣势反差强烈的马太效应(Matthews Effect)将使先行者优势明显,强者更强。
完全值得
信息技术以互联性和互通性为特点,日趋标准化和功能同化,因此大多数专用应用软件注定将退出历史舞台,因为你可以用少量的钱买到现成的先进应用软件,何必苦费心机自己编写程序?我国大多数小的软件厂商生存困难,原因就在于此。只不过由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专业分工还不太明确、地区差异等原因,目前它们还能苟延残喘。退出舞台只是时间问题。
大多数商业活动和流程也都被嵌入软件,可以被广泛复制。牺牲独特性,换来的是成本节约和更强的互通性,因此完全值得。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向第三方购买“网络服务”,类似于购买电力和电信服务,而主要的商业技术供应商,从微软到IBM,也正试图将自己定位成信息技术的公用事业服务商。这一切都说明信息技术正在日益成为无差异的大众化商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获得优势的机会越来越小。笔者在给很多企业做管理咨询、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时,企业老板们都认为自己的企业是独特的,都倾向于“量身定制”。研究西方的企业发展史之后,发现西方的那些大公司的老板们当时也这样固执地认为,杜邦、通用汽车、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等概莫能外,但到后来他们却发现竟采用了相同的组织架构。前面已经分析过,虽然每家企业不同,但企业基本功能抽象之后都差不多。就像我们写Email一样,虽然每个人的每封Email都可能不一样,但邮件系统都能满足其需求,因为它提供了你写Email的基本功能,如收件人、抄送人、主题、内容、附件等,且是否抄送和带附件可根据需要灵活使用,至于具体内容则根据每个人都不一样。就算真有些特殊需求,是不是要做定制开发也需要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就像你开私家车或打的都可以很快到达你想要到的地方,但代价要比坐地铁、公交大得多。
肖利华 佟仁城 韩永生 王能元(北京)/文
卡尔的《IT Doesn't Matter》一文之所以引起这么大反响,与他最后给的三点建议也不无关系:一是要缩减成本,减少对IT投资;二是IT投资方面要跟随,忌出头做领跑者;三是要更多关注风险而不是机会。哈佛商业评论的读者大多可都是老总,要是CEO们接受了这一观念后果会如何?给用户提出这样的建议,无益于给IT界当头一棒,所以势必会招来IT界很多人的反驳。当然,客观地说他的这些话作为一副清醒剂也没有什么坏处。
要缩减吗?
“现在,CEO经常谈及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谈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获得竞争优势,谈及将公司的商业模型‘数字化’(digitization)。”卡尔说,现在主管们对信息技术的看法是危险的。根据波特的竞争理论对现在的情况进行分析,信息技术不再能为单个企业提供竞争优势,简单地说,即所有的公司都使用信息技术,因而单个公司不再能利用它把自己和竞争对手区分开。
“当一个资源对竞争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对战略来说却是不重要的,那么与之相关的风险将比竞争优势更为重要。”《财富》期刊的大卫·科克帕克(David Kirkpatrick)认为:卡尔无视IT中软件的核心地位,曲解了IT的含义,却利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哗众取宠。卡尔的文章在财务预算紧缩和业务状况恶化的情况下会迎合某些人的心理,会助长公司管理层的自满情绪,因为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考虑将IT融入到公司运作每个环节的CEO太少了。
按照卡尔的逻辑,吃饭喝水虽然不可或缺,也很普及,但因为它不能给我们个人带来竞争优势,不能保证你能成为科学家或企业家,所以我们应该不吃饭不喝水了?飞机、坦克、潜艇等武器虽然不可或缺,并且它很普及了,也买得起,并且不能给美国带来竞争优势,所以美国就应该停止造飞机、坦克、潜艇?一样东西不能因为它普及就不投资了,产业战略转移或升级是有前提条件的,美国不做不能给其带来核心竞争优势的衣服、鞋是在利用全球其它资源帮着生产衣服和鞋,就是IT外包也主要是外包那些附加值比较低的编码。
他建议少投资还有一个理由就是,2002年有一个咨询公司研究美国7500家大公司信息技术开发与财务业绩的关系发现,经济回报最高的25家在IT上的开支平均只占其总收入的0.8%,而一般公司的IT开支则占到了3.7%。Forrester Research作的研究显示,在IT上出手最大方的公司很少取得最好的业绩。这个推论很不严谨,这也是好多学者从这个角度批评他,说他不只不懂IT,还不懂如何作数量方面的理论研究(不过正好哈佛商业评论上面的文章没有这方面的要求,要是写这方面的文章它反而不会要了)。企业绩效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一个企业绩效不好一个原因就够了,而好的绩效却是多种原因的合力。
学过计量经济学或者是统计分析的人都知道,在多因素模型中,只是分析其中某些因素的关系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笑话的。某一环节的改善并不能保证好的结果出现,所以就算有高的IT投资也未必能带来好的绩效。这也正给我们中国企业敲响一记警钟,信息化投资别太盲目。
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对信息化投资,对部分美国企业而言,可能已经不能再取得先行者优势。在IT基础实施很完善时看不出来哪个企业在这种IT背景下有什么独到的竞争力。事实上美国IT基础设施方面虽然整体水平较高,但由于较早就进行了大量投资,而IT更新如此之快,以前的投资反成了包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者提出中国要争取走蛙跳战略,实现后发优势。但到目前为止中国IT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整体水平还不够高。对中国绝大多数行业而言,企业信息化投资正是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先行者优势的机会。可能在美国单个企业在当地没有独特的竞争力,但就美国整体而言大大提升了综合竞争力。这对中国政府而言又意味着什么?物化的IT不投资,就像公路、水路、航空都没有修好,谁来你这儿投资?IT环境不好,连个网络也上不了,或者上了却慢得像牛,谁又会来你这儿投资?在全球化的背景上,时刻都要与其总部及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客户、合作伙伴保持紧密联系,所以政府应积极通过各种手段加速信息化建设进程。
我们的重点除了基础设施以外,更多是在企业应用这块。一个一个产业、一个一个企业条件成熟的就先实施,只有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竞争水平才能提高宏观层面的整体竞争力。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从关注企业应用开始,通过推广应用来不断提升行业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按诺兰(Nolan)1980年提出的数据处理发展的六阶段模型,大多数美国企业已进入第六阶段,而中国企业可能六个阶段的都有,大多数都在第四阶段之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Nolan又提出了一种理解组织内部IT进化的新框架,将IT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数据处理(DP)阶段、信息技术(IT)阶段和网络(Network)阶段。美国多数企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我国企业也是三个阶段都有,多数在前两个阶段。有媒体说,就像酒足饭饱的食客争论是第七个馒头还是第八个馒头让自己吃饱的一样,或在讨论还要不要吃、要吃几个、要换其它东西甚至要减肥的时候,刚刚开始吃第一个馒头的大多数中国企业,对这样的争论只有听一听的份儿。我们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是还太少而不是太多。我们的企业应该是加紧埋头猛吃。
亟待更新的观念
同时,卡尔也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不要随意投资浪费钱!看看他说的浪费投资是不是在我们企业也很普遍?硬盘里面真正存放的企业运行的有用数据有多少?有多少是个人下载的电影、歌曲、游戏?跑企业管理软件要消耗多少内存?有多少是在玩游戏?网络跑企业应用的要多少带宽,有多少是在聊天、视频、打网络游戏、下载与工作基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我们在投资升级前是不是也该反思检查一下?通用汽车CIO拉尔夫·斯简达说,“我也同意应用最小的投资去达成想要的结果。关注成本的业务要求对核心基础设施和流程差异化的精确投资,而不是过去曾用的霰弹式投资。”的确不能那样粗放地浪费投资了,是该“精确制导”的时代了。
关注风险。“简要而言,公司经理需要将对IT的注意力,从‘机会’转向‘风险’——从进攻,转向防御。”“IT的运作风险也很多,包括技术失误、过时、出错、不可靠的供应商或合作伙伴、安全问题、恐怖主义,由于公司从严格控制的专有系统转向开放的、共享的系统,某些问题被放大了。现在,IT系统崩溃能使得公司制造产品、提供服务、与客户联系陷入中断,更不用说对声誉的影响。但是,现在没有多少公司仔细地识别和应对它们的弱点。担心什么可能出错的工作不像思考未来那样具有魅力,但是,现在它是一个越来越关键的工作。”对中国企业而言,我们既要关注机会,也要汲取他们的教训,即多关注IT可能带来的风险。对大多数企业而言,顶多只是防火墙、防病毒软硬件配全了,但数据的灾备呢?还有对员工信息安全、情报搜集、整理和利用、反情报等的教育呢?基本是空白,这些都是潜在的致命危险。
除了卡尔提到的问题外,笔者觉得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信息化投资投什么。有人在对众多实施信息计划的公司进行研究后,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悖论:大多数企业相信信息能力的主要动因来源于技术;事实上,这些动因在本质上是非技术的,即麦凯恩悖论。
表1以百分比的形式显示了企业过去在客户信息能力方面的投资与实际决定客户信息能力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西方尚且如此,我们中国又如何?重概念轻实效、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资源、重技术轻管理、重电子轻业务等错误观念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我们信息技术的成效。我们不要把目光聚焦在到底买多少机器、到底建多少网络,而是全面考虑想达到什么目标、提升哪方面的能力、改善什么东西,然后才决定投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