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靠“拼经济”胜选,马英九必得将两岸关系的和解当做一项长期政策而非权宜之计
八年前,台湾迎来首轮政党轮替。在以“台湾站起来——迎接向上提升的新时代”为题的就职演讲中,陈水扁针对两岸关系抛出了“四不一没有”的主张,表示希望两岸共同解决“一个中国”问题。不过,八年过去,人们看到的是陈水扁挑衅性政策带来两岸关系停滞乃至不断倒退。
八年后的5月20日,马英九在同一地点发表了题为“人民奋起,台湾新生”的就职演说。最大的篇幅被用于讨论新时代任务。其中涉及两岸关系部分,马英九表示,“我们今后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并秉持4月12日在博鳌论坛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寻求共同利益的平衡点。”
对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拼经济”胜选的马英九而言,寻求两岸关系的和解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政策。其背后的依据是,在大陆已然成为台湾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同大陆的经贸关系,推进两岸的人员、投资往来,已经成为台湾实现经济振兴的必然之途。
数据表明,2007年台湾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特区的出口比重为39.8%,创历年新高。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大陆市场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台湾而言,其意义自不待言。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长孙云就此告诉《财经》记者,只有良好的两岸关系,才能解决台湾经济问题。而由于两岸在经济议题上的共识较多,因此双方选择以经济作为推进彼此关系的突破口。
实际上,早在马英九“520”就职之前,一系列选前的承诺和布局已经陆续展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包括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于5月26日对大陆的访问。此行吴伯雄将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面,这也是两岸执政党领导人的首次会晤。此外,就在同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下称海基会)也将进行人事改组,预计将由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出任海基会的新任董事长。
成立于1990年的海基会是台湾的半官方机构,扮演了与大陆进行非正式接触的角色。在两岸间各项交流活动日趋频繁,但台湾当局无法与祖国大陆进行正式接触、谈判的背景下,海基会的成立,有助于两岸共同解决事务性、功能性问题。其中,1992年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就是在海基会和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下称海协会)的频繁往来中确立的。
此外,1993年,时任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之间于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进行的首次公开会晤,确立了两岸制度化的协商机制。但在陈水扁执政时期,“两会”的协商陷于停顿,两岸高层往来几近绝迹。
马英九此前曾向媒体表示,就职后将尽快推动“两会”恢复谈判,速度希望尽量快,该谈未谈的都会搬上谈判桌。而大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也在4月30日表示,期望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早日恢复“汪辜会谈”所开创的海协会与海基会制度化协商谈判的机制,双方共同努力,积极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
实际上,恢复“两会”协商机制,推进两岸的经贸、人员和投资往来,是马英九及其团队当选后的首要任务。据台湾媒体报道,吴伯雄此行,将努力实现7月4日周末包机直航以及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此两项业务的开展,对刺激台湾经济有立竿见影的效用。
据统计,如果今年能够实现每天开放3000名大陆游客访台,每年就将有100万游客到台湾消费,将为岛内每年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将台湾失业率由现在的3.92%降至3%。这也符合马英九在竞选中提出的“633计划”,即在执政期间争取实现岛内经济年均增长6%以上,八年内人均GDP将提高到3万美元,四年内失业率下降到3%以下。
孙云表示,马英九的执政体现了“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思路。胡锦涛在4月29日会见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时提到,两岸要“建立互信、擱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而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提到胡锦涛的最近三次有关两岸关系的谈话,其中就包括胡锦涛的上述十六字表态。
马英九就此表示:“这些观点都与我方的理念相当的一致。”这表明两岸领导人将会在两岸事务中秉承更务实的精神,寻求彼此的利益汇合点。
而最大的利益汇合点,就是海峡两岸的人民都承认是中国人。正如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提到的,“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以世界之大、中华民族智慧之高,台湾与大陆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
大陆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陈云林也在5月22日表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
八年前,台湾迎来首轮政党轮替。在以“台湾站起来——迎接向上提升的新时代”为题的就职演讲中,陈水扁针对两岸关系抛出了“四不一没有”的主张,表示希望两岸共同解决“一个中国”问题。不过,八年过去,人们看到的是陈水扁挑衅性政策带来两岸关系停滞乃至不断倒退。
八年后的5月20日,马英九在同一地点发表了题为“人民奋起,台湾新生”的就职演说。最大的篇幅被用于讨论新时代任务。其中涉及两岸关系部分,马英九表示,“我们今后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并秉持4月12日在博鳌论坛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寻求共同利益的平衡点。”
对在相当程度上依靠“拼经济”胜选的马英九而言,寻求两岸关系的和解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政策。其背后的依据是,在大陆已然成为台湾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同大陆的经贸关系,推进两岸的人员、投资往来,已经成为台湾实现经济振兴的必然之途。
数据表明,2007年台湾对中国大陆和香港特区的出口比重为39.8%,创历年新高。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大陆市场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台湾而言,其意义自不待言。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长孙云就此告诉《财经》记者,只有良好的两岸关系,才能解决台湾经济问题。而由于两岸在经济议题上的共识较多,因此双方选择以经济作为推进彼此关系的突破口。
实际上,早在马英九“520”就职之前,一系列选前的承诺和布局已经陆续展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包括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于5月26日对大陆的访问。此行吴伯雄将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面,这也是两岸执政党领导人的首次会晤。此外,就在同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下称海基会)也将进行人事改组,预计将由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出任海基会的新任董事长。
成立于1990年的海基会是台湾的半官方机构,扮演了与大陆进行非正式接触的角色。在两岸间各项交流活动日趋频繁,但台湾当局无法与祖国大陆进行正式接触、谈判的背景下,海基会的成立,有助于两岸共同解决事务性、功能性问题。其中,1992年达成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就是在海基会和大陆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下称海协会)的频繁往来中确立的。
此外,1993年,时任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之间于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是1949年以来两岸高层人士以民间名义进行的首次公开会晤,确立了两岸制度化的协商机制。但在陈水扁执政时期,“两会”的协商陷于停顿,两岸高层往来几近绝迹。
马英九此前曾向媒体表示,就职后将尽快推动“两会”恢复谈判,速度希望尽量快,该谈未谈的都会搬上谈判桌。而大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也在4月30日表示,期望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早日恢复“汪辜会谈”所开创的海协会与海基会制度化协商谈判的机制,双方共同努力,积极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
实际上,恢复“两会”协商机制,推进两岸的经贸、人员和投资往来,是马英九及其团队当选后的首要任务。据台湾媒体报道,吴伯雄此行,将努力实现7月4日周末包机直航以及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此两项业务的开展,对刺激台湾经济有立竿见影的效用。
据统计,如果今年能够实现每天开放3000名大陆游客访台,每年就将有100万游客到台湾消费,将为岛内每年创造12万个就业岗位,将台湾失业率由现在的3.92%降至3%。这也符合马英九在竞选中提出的“633计划”,即在执政期间争取实现岛内经济年均增长6%以上,八年内人均GDP将提高到3万美元,四年内失业率下降到3%以下。
孙云表示,马英九的执政体现了“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的思路。胡锦涛在4月29日会见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时提到,两岸要“建立互信、擱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而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提到胡锦涛的最近三次有关两岸关系的谈话,其中就包括胡锦涛的上述十六字表态。
马英九就此表示:“这些观点都与我方的理念相当的一致。”这表明两岸领导人将会在两岸事务中秉承更务实的精神,寻求彼此的利益汇合点。
而最大的利益汇合点,就是海峡两岸的人民都承认是中国人。正如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提到的,“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以世界之大、中华民族智慧之高,台湾与大陆一定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
大陆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陈云林也在5月22日表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