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实用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课程之间内容相互交叉渗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关键在于合理设置和整合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工程意识。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对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转变课程理念、整合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重在能力培养”的论点。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强调:“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1]要实现教学改革,就是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先导,采取贯穿学习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新方法。在2007版的教学计划制订中,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领会《茂名学院关于制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认准课改方向,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等食品科学系列课程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力争使学生达到既学会求知的方法,又具有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实践教学[2]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各级学校的课堂教学无一例外地把确保课本知识被有效地传递作为最终目的,推崇学生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以知识的占有量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是,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任何人都无法从整体上去把握那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实践能力一直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其原因主要是在高等教育中,学科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课程设置的标准化、统一化,课堂理论教学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貌似坚实的基础知识却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毕业后,创新意识的匮乏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低下成为就业求职的最大障碍。因此,面临新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改变“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学习观点,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强调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前沿知识的引导,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从要求学生掌握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延伸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应用职能。
二、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计划方案
我们将食品专业课程分三个层次,一是以《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为主的专业基础课,二是《食品原料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等专业领域课,三是以实验课为代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个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之间内容相互交叉渗透。
(1)改革授课内容:在教学大纲的编制和教材的选用过程中,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从关键、前沿、实用为指导选取教学内容,如《食品化学》课程重点选取“活性多糖、天然产物化学、农产品化学、高效广谱食品添加剂”等内容,《食品原料学》课程重点选取“功能性食品原料、粮食原料的综合利用、健康食用油脂的配制、禽兽肉品选料”等内容,《食品营养学》课程重点选取“中国食品营养宝塔、合理配膳、食品营养监察”等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程核心内容,传授学科前沿理念,锻炼学生工程意识,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系统、完善的专业知识。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量:在食品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以社会人才需要为出发点,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至42周,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目的。如《食品工艺学》课程覆盖面很广,有的学校面面俱到,理论授课时数达160学时,师生普遍反映效果并不好。我们结合专业特色,只把其中的《果蔬加工工艺学》和《发酵食品工艺学》作为必修课程,理论课72学时,开设《食品工艺综合实验》和《食品工艺课程设计》各2周,部分内容结合《专业技能考核》和《学科前沿讲座》,把课堂上讲实验、黑板上做分析。变为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操作和讨论的空间,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与策略的指导,与学生一道进行未知领域的探究,更好地体现出教与学的交互性,促进了教学相长,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人。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我们注重实验课特色,开设了《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实验》和《食品工艺综合实验》等6门实验课程,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每门实验课均设置了一定比例的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实现验证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相结合。例如《食品化学实验》增设了“榴莲营养成分分析”、《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增设了鸡蛋卵清蛋白的提取和定量测定、《食品分析实验》增设了“麦芽质量指标的测定”、《食品微生物实验》增设了“牛乳中细菌的检查和计数”等实验内容,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改革考核方式,培养综合素质
在考试大纲的编制过程中摒弃单一笔试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课堂互动、课外作业、研究论文质量、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综合因素进行全面评价,按各自比例判定成绩,使评价更有效地发挥了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食品化学》课程的成绩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只占50%,平时成绩占30%,综合表现占2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完成作业、课堂讨论,综合表现包括课题研究、文献综述等。这样可以综合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现代科学技术加速朝着整体化、创新化和应用化的方向发展,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能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相信,随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程改革会越来越完善,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庆祥.浅谈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J].益阳技术学院学报,2006,(2):85-86.
[2]陈俊.现代科技革命与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60-262.
[3]车振明,马力,张国栋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226,(4).
关键词: 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重在能力培养”的论点。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强调:“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1]要实现教学改革,就是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先导,采取贯穿学习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新方法。在2007版的教学计划制订中,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领会《茂名学院关于制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认准课改方向,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等食品科学系列课程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力争使学生达到既学会求知的方法,又具有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实践教学[2]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各级学校的课堂教学无一例外地把确保课本知识被有效地传递作为最终目的,推崇学生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以知识的占有量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是,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任何人都无法从整体上去把握那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实践能力一直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其原因主要是在高等教育中,学科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课程设置的标准化、统一化,课堂理论教学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貌似坚实的基础知识却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毕业后,创新意识的匮乏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低下成为就业求职的最大障碍。因此,面临新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改变“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学习观点,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强调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前沿知识的引导,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从要求学生掌握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延伸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应用职能。
二、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计划方案
我们将食品专业课程分三个层次,一是以《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为主的专业基础课,二是《食品原料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等专业领域课,三是以实验课为代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个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之间内容相互交叉渗透。
(1)改革授课内容:在教学大纲的编制和教材的选用过程中,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从关键、前沿、实用为指导选取教学内容,如《食品化学》课程重点选取“活性多糖、天然产物化学、农产品化学、高效广谱食品添加剂”等内容,《食品原料学》课程重点选取“功能性食品原料、粮食原料的综合利用、健康食用油脂的配制、禽兽肉品选料”等内容,《食品营养学》课程重点选取“中国食品营养宝塔、合理配膳、食品营养监察”等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程核心内容,传授学科前沿理念,锻炼学生工程意识,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系统、完善的专业知识。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量:在食品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以社会人才需要为出发点,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至42周,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目的。如《食品工艺学》课程覆盖面很广,有的学校面面俱到,理论授课时数达160学时,师生普遍反映效果并不好。我们结合专业特色,只把其中的《果蔬加工工艺学》和《发酵食品工艺学》作为必修课程,理论课72学时,开设《食品工艺综合实验》和《食品工艺课程设计》各2周,部分内容结合《专业技能考核》和《学科前沿讲座》,把课堂上讲实验、黑板上做分析。变为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操作和讨论的空间,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与策略的指导,与学生一道进行未知领域的探究,更好地体现出教与学的交互性,促进了教学相长,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人。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我们注重实验课特色,开设了《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实验》和《食品工艺综合实验》等6门实验课程,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每门实验课均设置了一定比例的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实现验证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相结合。例如《食品化学实验》增设了“榴莲营养成分分析”、《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增设了鸡蛋卵清蛋白的提取和定量测定、《食品分析实验》增设了“麦芽质量指标的测定”、《食品微生物实验》增设了“牛乳中细菌的检查和计数”等实验内容,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改革考核方式,培养综合素质
在考试大纲的编制过程中摒弃单一笔试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课堂互动、课外作业、研究论文质量、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综合因素进行全面评价,按各自比例判定成绩,使评价更有效地发挥了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食品化学》课程的成绩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只占50%,平时成绩占30%,综合表现占2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完成作业、课堂讨论,综合表现包括课题研究、文献综述等。这样可以综合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现代科学技术加速朝着整体化、创新化和应用化的方向发展,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能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相信,随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程改革会越来越完善,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庆祥.浅谈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J].益阳技术学院学报,2006,(2):85-86.
[2]陈俊.现代科技革命与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60-262.
[3]车振明,马力,张国栋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