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在第9期“设计范例”栏目发表了《大班社会:炫酷手机》一文,现就此设计给出如下说课内容。
一、活动选材贴近儿童生活、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首先,手机问题是儿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无法回避。
现在这个时代,手机、电脑作为生活的工具,跟剪刀、钳子一样,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将来也会更加深刻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一味禁止孩子接触,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未必是好事。把孩子跟手机彻底隔离开来,只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手机的兴趣更浓厚,更容易沉迷其中。
其次,手机是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们喜欢说、愿意说、想说。
当孩子们看到屏幕出现的各种图标时,纷纷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父母及其他亲人运用手机进行通话交流、购物消费、娱乐学习等场景。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生来就对现代化设备敏感,因此,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都能在讲述环节积极大胆地讲述自己的发现与思考,他们有话可说,说得有意义。
二、活动环节层层递进,有效达成目标
本节活动从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三个层面提出本节活动的三个目标。能力方面:初步了解手机的常用功能,尝试操作手机的简单程序;认知方面:知道合理使用手机,懂得手机使用的利与弊;情感方面:喜欢探索手机,体验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美好。
为了有效达成目标,在环节的设计上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由手机的常用功能入手让幼儿在聊聊、做做、玩玩、看看、说说中自然获得新经验。开始部分,配班老师利用微信视频寻找主班老师的情境,让幼儿感受手机微信功能的便利有趣,自然引出手机话题。
交流并了解手机的基本功能后,出示四幅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图片中的情节选择需要用到的手机功能,幼儿将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操作活动中,并在集体中分享,从而了解生活中手机的作用。接着,引入新的经验,让幼儿操作手机的互动学习程序,在尝试看图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手机学习功能的强大。在充分体验手机的强大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提问为什么大人不允许玩手机,引发幼儿思考手机的危害性,接着观看视频,帮助玩手机上瘾的妈妈解决问题,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幼儿获取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在客观地分析手机的利弊后,教师在延续上一个话题的同时引入新的话题,设计不伤害眼睛的手机,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畅想未来手机的功能,将视野投向未来生活,让幼儿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关注未来生活。幼儿生活不仅仅指向现在生活,更要面向他的未来生活,设计未来手机这一环节让幼儿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畅想未来手机、憧憬未来生活,对未来也寄予美好的希望和祝福。
三、整合多领域目标,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强调“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進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将“整合”作为一种儿童观、教育观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这既是《纲要》精神的体现,又是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幼儿教育需要高度的整合。本次活动围绕手机这一话题,有效整合多领域的经验内容,提供多形式的材料,满足幼儿活动操作性和游戏性的需求,在师幼共同建构的活动中,让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1.多领域目标的融合与渗透
如幼儿在了解手机的各项功能之后,介绍他们为不同活动场景选择需要使用的手机功能,一方面基于幼儿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考验幼儿运用生动的语言,有序、连贯、清楚地进行讲述的能力。完成三个项目的小任务的展示环节,孩子们在了解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中初步渗透对数量、统计、选择的概率等概念的理解。拍照与投票环节,幼儿尝试构图拍照,并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给喜欢的作品投票。多领域的深度融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不管是选择卡片粘贴,推选代表陈述,小组队员补充,还是运用手机互动进行辨别、选择、上传提交等活动,都锻炼了幼儿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未来手机的畅想环节,幼儿能够借助经验,分析现实弊端,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设计自己心中的手机,充分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借助电教手段,体验科技发展的强大魅力
本次活动中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电教手段助力。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飞速发展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弥补了现实环境条件的不足,在唤醒幼儿学习需求、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真实展示幼儿思维和反馈教学效果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以在线视频导入,激发活动兴趣
活动伊始,通过微信寻找主班老师,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功能,巧妙应用到集体活动之中,让人眼前一亮,却是恰到好处地让幼儿初步感知到手机功能的丰富性。
2.手机与投影仪同步,调动参与热情
老师的手指轻轻划过,活动内容向前推进,幼儿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中,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产生探究世界与新知的热情和渴望。操作步骤的模拟演示,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后面的操作。不同层面的项目,满足幼儿多元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
3.借助UMU互动程序,引发探究欲望
幼儿的选择结果、操作情况瞬间在大屏幕展示,尤其展示孩子们自己在现场拍摄的照片时,更是引起他们的惊叹与尖叫,他们的经验基础、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都较为真实地表现出来,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这里还体现了手机学习的趣味性。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安全等条件的限制,帮助幼儿建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幼儿在活动中开阔视野、创新超越。突破了学习的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了解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满足幼儿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面向现代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活动选材贴近儿童生活、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首先,手机问题是儿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无法回避。
现在这个时代,手机、电脑作为生活的工具,跟剪刀、钳子一样,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的生活,将来也会更加深刻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一味禁止孩子接触,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未必是好事。把孩子跟手机彻底隔离开来,只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手机的兴趣更浓厚,更容易沉迷其中。
其次,手机是儿童感兴趣的话题,孩子们喜欢说、愿意说、想说。
当孩子们看到屏幕出现的各种图标时,纷纷联系到日常生活中,父母及其他亲人运用手机进行通话交流、购物消费、娱乐学习等场景。作为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生来就对现代化设备敏感,因此,不同发展层次的幼儿都能在讲述环节积极大胆地讲述自己的发现与思考,他们有话可说,说得有意义。
二、活动环节层层递进,有效达成目标
本节活动从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三个层面提出本节活动的三个目标。能力方面:初步了解手机的常用功能,尝试操作手机的简单程序;认知方面:知道合理使用手机,懂得手机使用的利与弊;情感方面:喜欢探索手机,体验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美好。
为了有效达成目标,在环节的设计上遵循幼儿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由手机的常用功能入手让幼儿在聊聊、做做、玩玩、看看、说说中自然获得新经验。开始部分,配班老师利用微信视频寻找主班老师的情境,让幼儿感受手机微信功能的便利有趣,自然引出手机话题。
交流并了解手机的基本功能后,出示四幅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图片中的情节选择需要用到的手机功能,幼儿将平时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操作活动中,并在集体中分享,从而了解生活中手机的作用。接着,引入新的经验,让幼儿操作手机的互动学习程序,在尝试看图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手机学习功能的强大。在充分体验手机的强大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提问为什么大人不允许玩手机,引发幼儿思考手机的危害性,接着观看视频,帮助玩手机上瘾的妈妈解决问题,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幼儿获取并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在客观地分析手机的利弊后,教师在延续上一个话题的同时引入新的话题,设计不伤害眼睛的手机,让孩子发挥想象力畅想未来手机的功能,将视野投向未来生活,让幼儿关注现实生活的同时,关注未来生活。幼儿生活不仅仅指向现在生活,更要面向他的未来生活,设计未来手机这一环节让幼儿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畅想未来手机、憧憬未来生活,对未来也寄予美好的希望和祝福。
三、整合多领域目标,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纲要》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强调“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進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将“整合”作为一种儿童观、教育观贯穿于所有的教育活动中,这既是《纲要》精神的体现,又是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幼儿教育需要高度的整合。本次活动围绕手机这一话题,有效整合多领域的经验内容,提供多形式的材料,满足幼儿活动操作性和游戏性的需求,在师幼共同建构的活动中,让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1.多领域目标的融合与渗透
如幼儿在了解手机的各项功能之后,介绍他们为不同活动场景选择需要使用的手机功能,一方面基于幼儿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考验幼儿运用生动的语言,有序、连贯、清楚地进行讲述的能力。完成三个项目的小任务的展示环节,孩子们在了解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中初步渗透对数量、统计、选择的概率等概念的理解。拍照与投票环节,幼儿尝试构图拍照,并从艺术欣赏的角度出发,给喜欢的作品投票。多领域的深度融合激发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良好的学习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不管是选择卡片粘贴,推选代表陈述,小组队员补充,还是运用手机互动进行辨别、选择、上传提交等活动,都锻炼了幼儿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未来手机的畅想环节,幼儿能够借助经验,分析现实弊端,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设计自己心中的手机,充分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借助电教手段,体验科技发展的强大魅力
本次活动中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是电教手段助力。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飞速发展日益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弥补了现实环境条件的不足,在唤醒幼儿学习需求、丰富幼儿的感知体验、真实展示幼儿思维和反馈教学效果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以在线视频导入,激发活动兴趣
活动伊始,通过微信寻找主班老师,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功能,巧妙应用到集体活动之中,让人眼前一亮,却是恰到好处地让幼儿初步感知到手机功能的丰富性。
2.手机与投影仪同步,调动参与热情
老师的手指轻轻划过,活动内容向前推进,幼儿的注意力被深深吸引。师生互动、人机互动中,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产生探究世界与新知的热情和渴望。操作步骤的模拟演示,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后面的操作。不同层面的项目,满足幼儿多元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
3.借助UMU互动程序,引发探究欲望
幼儿的选择结果、操作情况瞬间在大屏幕展示,尤其展示孩子们自己在现场拍摄的照片时,更是引起他们的惊叹与尖叫,他们的经验基础、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都较为真实地表现出来,并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这里还体现了手机学习的趣味性。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安全等条件的限制,帮助幼儿建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幼儿在活动中开阔视野、创新超越。突破了学习的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了解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满足幼儿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是培养面向现代化人才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