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一直是一大难点,如何搞好新课程下的高中诗歌教学更是老师们不断探索的课题之一,本文对此作了一些探究,或许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一些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探究
近几年的新课程语文高考诗歌欣赏题目有三个特点:一是注意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体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是彰显了学生阅读欣赏的拓展延伸能力的培养。针对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高中诗歌欣赏教学应该抓住以下环节:①整体感知全诗,此事要充分调动头脑中掌握的作者、背景、写作手法、抒情特点、诗歌风格流派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辅助手段初步感受;②理解感悟语言描绘的形象、诗歌的语言特色、作者的思想感情;③运用思维想象,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和内涵;④拓展延伸,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再创造自己心目中的新形象。
一 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 从语言切入
再好的诗歌内容也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诗就是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上来。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为多数人喜爱,不正是被“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人心的吗?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和讨论。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三 抓诗眼抓意象入手,指导学生准确提取诗词主旨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尤为讲究诗词创作的 “炼字”。通常来说,诗或句中最传神的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譬如在李白诗词的拓展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登金陵凤凰台》为例,将名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提炼出来,或陶渊明《饮酒》中 “悠然见南山”的“见”,都能使学生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进一步明确诗词鉴赏的的答题方向。2004年广东卷杜甫《江汉》一诗中的“老马”“心犹壮”等也很明显地展示了诗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在教材的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总结归纳,譬如“岁寒三友”梅松菊是高洁品格的象征;“鸿雁”是传书信使;“月亮”多暗喻思乡之情;等等。以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为例,教师可就其中的11个意象向同学们展示意象在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相信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此方面知识积累,对于学生以考试时以诗歌意象为着眼点来解读诗歌内容和情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四 关注作者的生活阅历,了解写作用意
诗歌鉴赏题的诗歌都附有作者的姓名,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只有如此,在考试时,考生才能调动这些记忆,将诗歌所孕育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
例如,在鉴赏李煜《望江南》的艺术手法时,我们可借助此位“后主亡国失家”的独特生活阅历来挖掘作者的写作用意。通过分析,我们可发现诗中的梦魂既可以说是联想,其实也可以说是虚笔,两者相交融,不能严格区分。所以,我们可以说他运用了虚笔、联想、反衬等手法,故可以表述为:“作者运用了联想、虚笔以及衬托的表现手法,以梦写醒,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乐写愁,以梦中的乐景反衬昔日为帝,今日却成亡国之徒的内心伤痛的悲惨之情”。作者的写作用意也予以清晰的展示出来了。
五 用音乐来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
诗歌是情感郁积的产物,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每一首诗歌都有它的感情基调,或热情奔放,或忧郁感伤,或慷慨激昂,或悲痛愤怒等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也就是准确地把握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教读诗歌时播放与诗歌内容及情感相适应的乐曲,就能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你所设置的情境中去,从而能够更好感悟诗歌的情韵。
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播放,营造氛围;可以在分析过程中播放,丰富诗歌的表现力;还可以在欣赏后放音乐,强化感情,提升诗歌感染力。选用音乐时,节奏与情感要互为表里:诗歌《悬崖边的树》,可侧重坚忍、刚毅之情,选用為低沉顿挫之节奏;《根》侧重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之节奏;《露》一文,侧重喜悦之情,可选用明快轻松之节奏……诗乐相结合,可让欣赏者在听的同时在眼前幻化出视觉形象,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把握。既与诗人情感达成共鸣,又在另一方面领悟到诗歌音乐美的特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赏析教学;探究
近几年的新课程语文高考诗歌欣赏题目有三个特点:一是注意了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体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三是彰显了学生阅读欣赏的拓展延伸能力的培养。针对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高中诗歌欣赏教学应该抓住以下环节:①整体感知全诗,此事要充分调动头脑中掌握的作者、背景、写作手法、抒情特点、诗歌风格流派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辅助手段初步感受;②理解感悟语言描绘的形象、诗歌的语言特色、作者的思想感情;③运用思维想象,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和内涵;④拓展延伸,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再创造自己心目中的新形象。
一 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仅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可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又有何不可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 从语言切入
再好的诗歌内容也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诗就是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上来。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为多数人喜爱,不正是被“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类优美的句子打动人心的吗?再比如海子的“我只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一句引起了多少人的喜爱和讨论。这些都说明了语言本身的魅力和耐人寻味之处,在体味到语言的魅力后,感受到诗中的情感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三 抓诗眼抓意象入手,指导学生准确提取诗词主旨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尤为讲究诗词创作的 “炼字”。通常来说,诗或句中最传神的字、词多为动词、形容词。譬如在李白诗词的拓展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登金陵凤凰台》为例,将名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提炼出来,或陶渊明《饮酒》中 “悠然见南山”的“见”,都能使学生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进一步明确诗词鉴赏的的答题方向。2004年广东卷杜甫《江汉》一诗中的“老马”“心犹壮”等也很明显地展示了诗人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在教材的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总结归纳,譬如“岁寒三友”梅松菊是高洁品格的象征;“鸿雁”是传书信使;“月亮”多暗喻思乡之情;等等。以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为例,教师可就其中的11个意象向同学们展示意象在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找到“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相信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此方面知识积累,对于学生以考试时以诗歌意象为着眼点来解读诗歌内容和情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四 关注作者的生活阅历,了解写作用意
诗歌鉴赏题的诗歌都附有作者的姓名,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由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学识,他的遭遇,他的思想,甚至他的诗风所决定的,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应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知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只有如此,在考试时,考生才能调动这些记忆,将诗歌所孕育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
例如,在鉴赏李煜《望江南》的艺术手法时,我们可借助此位“后主亡国失家”的独特生活阅历来挖掘作者的写作用意。通过分析,我们可发现诗中的梦魂既可以说是联想,其实也可以说是虚笔,两者相交融,不能严格区分。所以,我们可以说他运用了虚笔、联想、反衬等手法,故可以表述为:“作者运用了联想、虚笔以及衬托的表现手法,以梦写醒,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乐写愁,以梦中的乐景反衬昔日为帝,今日却成亡国之徒的内心伤痛的悲惨之情”。作者的写作用意也予以清晰的展示出来了。
五 用音乐来渲染气氛,将学生带入诗歌情境
诗歌是情感郁积的产物,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每一首诗歌都有它的感情基调,或热情奔放,或忧郁感伤,或慷慨激昂,或悲痛愤怒等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也就是准确地把握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教读诗歌时播放与诗歌内容及情感相适应的乐曲,就能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你所设置的情境中去,从而能够更好感悟诗歌的情韵。
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播放,营造氛围;可以在分析过程中播放,丰富诗歌的表现力;还可以在欣赏后放音乐,强化感情,提升诗歌感染力。选用音乐时,节奏与情感要互为表里:诗歌《悬崖边的树》,可侧重坚忍、刚毅之情,选用為低沉顿挫之节奏;《根》侧重昂扬之情,表现为急促有力之节奏;《露》一文,侧重喜悦之情,可选用明快轻松之节奏……诗乐相结合,可让欣赏者在听的同时在眼前幻化出视觉形象,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把握。既与诗人情感达成共鸣,又在另一方面领悟到诗歌音乐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