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找失落的感动
■ 陈玉驹
那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晚自修结束后,依照习惯,我看了一会儿书便躺下睡了。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吵醒:“喂,是陈老师吗?你班汤刘霞同学病得很重,请你赶快送她去医院吧!”那天,我陪了汤刘霞一夜。可是,她竟然连一声“谢谢”都没说。
第二天晚上,我买了一些水果去医院看汤刘霞。她依然没有对我说“谢谢”,我很受伤。学生的感激绝对不是我的渴望,但是我为自己悲哀——我辛辛苦苦教的学生就是这样为人的吗?
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汤刘霞同学是独生子女,家境比较富裕,从小就娇生惯养,“自我中心”意识比较浓。从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她学会“感谢”,让她懂得别人的爱,珍惜别人的爱。
真是无巧不成书,她又生病了。(不要以为我是渴望别人生病的人。对一个精神有“病”的人,我倒是希望他身体有病,因为身体之病有助于精神之“病”的治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嘛。)这一次她得了流感,大多数同学也都患上了。
“班主任,你送他们去医院,怎么不送我去医院呢?”她气愤地问我。(她不称我为“陈老师”,而称为“班主任”,可见她的傲慢——她认为班主任送她去医院是应该的。)
“你看看,其他同学病得比你厉害,我得先送他们啊。”我这样回答她。
“不行,你得先送我!”她简直是在用命令的口气。
“你怎么这么不懂道理呢?上次你生病,我不是冒着严寒送你去了医院吗?”我试图提醒她上次我送她去医院的事情。
“不行,按照学号,也该轮到我了!”(她似乎很有理,因为平常办事,我一般是按照学号的顺序进行的。)
“是的,是应该轮到你了。但是你要知道,这次情况特殊。如果你急着要就医的话,那么我打电话让你父母过来,让他们送你去医院,好吗?”我试探着她,想让她意识到我没有再送她去医院的意思,也想让她明白“上帝的天平”不总是向她倾斜的。
“不好!我家离这儿太远,我爸妈做生意是比较忙的。”
“反正你家有轿车啊!”我依然“穷追不舍”。
她突然沉默了,一句话也不说。
“现在患流感的同学特别多,我们镇上的医生有限,如果你实在要去医院,我想最好还是让你的父母过来,送你去市里的医院。”我说完就准备掏手机给她。
“我家比较远,况且我的病也不是很重。”她低下了头,说话的声音低了许多,似乎觉得自己有点儿理亏。
“那怎么办呢?”我望着她,等着她回答。(我还是想为难她。)
她依然低着头,沉默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说:“陈老师,那就等等吧。”她终于叫我“陈老师”了。
“对嘛,你看看陈老师,来来回回去医院,虽说是摩托车接送,也很辛苦的,你能理解我,我就很欣慰了。”
“陈老师,您的眼睛有点红。”她突然关心起我来了。
她终于被我感动了。
如今汤刘霞同学已经高中毕业,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高校。
“谢谢您。一直以来,您给我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温暖,还有鼓励,还有做人的道理。真的,谢谢您,陈老师!”每当想起她给我的毕业留言,我的心里就会升起一种莫名的感动。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社会物欲横流的冲击,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等情感早已荡然无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因此,成功的教育,必是让学生学会感动的教育。
即使一个坚如磐石、冷若冰霜的学生,他也不能抗拒生命中因善良而带来的感动。懂得了感动,在潜移默化中就会转化为感激的行为,就会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人格也就走向了伟大。为了学生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者,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而要用自己至诚至爱之心和巧妙的谈话艺术去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感动。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引流行歌曲,重音乐实践
罗新霞
这天,我给高一⑹班上音乐鉴赏课《阳关三叠》:先朗诵《阳关三叠》诗词导入新课,问学生诗的出处,接着让学生聆听作品;然后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范唱,带学生演唱作品;最后结合所学的歌曲《阳关三叠》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古代歌曲的基础知识。一下课,我听到学生说:“这节课好闷啊!”我心里一愣,马上询问学生。学生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思考,使我重新认识了整节课的设计,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
上高一⑺班的课我是这样安排的:上课后,我让学生聆听两首歌曲,分别是《明月几时有》《走进新时代》,让学生分辨哪一首是古诗词歌曲,并说说两首歌的风格,学生很快分辨出来;我再朗诵《阳关三叠》诗词,让学生说说是谁写的诗词,导入新课;接着学生作有关《阳关三叠》的资料汇报——“《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古诗谱写成的,表达了他的别恨离愁之情。”……
接着,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歌曲《阳关三叠》:歌曲的速度怎样?表现一种什么情绪?体现一种什么情感?在这环节里学生认真聆听,然后畅所欲言。
生:歌曲速度比较慢,有忧愁的情绪,表现出一种离别的情感。
师(小结):《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首歌曲,它真实而集中地表现了当时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别恨离愁”的主题。该作品词义极其深沉,曲调情意绵绵,诗词与音乐交相辉映,珠联璧合,让人听后回味无穷、传唱不绝。下面我们一起唱一唱,再来体会体会。
接着,我自弹自唱,带领学生一起演唱作品。
师:我们演唱的这部分作品是不是歌曲的全部,感觉曲调进行如何?
生:不是全部,歌曲前面的部分相对较平稳,后面部分起伏较大。
师:怎样体现起伏大,起什么作用?
生:它采用八度大跳,应该是情感层层递进。
师:《阳关三叠》全曲分为三大段和一个尾声。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前段用王维的原诗,由四句“起承转合”式的旋律组成,曲调以级进走向呈现,温情而含蓄;后段的旋律跌宕起伏、错落多样,突出表现了悲伤、惜别、期待的感情。下面把全曲聆听一遍,要求边聆听边思考如何对这首歌曲进行创造表演。注意从乐曲的速度、力度、声音情感等方面去分析。聆听后各小组进行讨论。
接下去,各小组代表进行创造表演。
第一组是合唱,采用二胡演奏的《阳关三叠》为背景音乐,把诗词集体朗诵一遍,由一个女同学领唱。我表扬了该组同学的合作精神:“老师的朗诵都没有想到要背景音乐,你们却想到了,很有创意。”
第二组是两位同学演小品(学生轻唱《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
甲:朋友,真的要就此离去吗?(悲伤不舍地)
乙:国家有难,我不可坐视不理啊!(无奈,摇头)
甲:唉,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相见?喝杯酒吧,出了关,你就没有什么朋友了!(举酒杯状)——劝君更尽一杯酒……(演唱)
乙:既然如此,我们就此干上一杯!(碰杯状)
甲:好!干!(喝酒状)
乙:好了,我该起程了。朋友,请多保重!(手和手紧握一起)
甲:好吧,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啊!(目送远眺)——西出阳关无故人……(演唱)
最后全组演唱《阳关三叠》结束。
这充满感情的对白及巧妙设计的动作,赢得了台下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也被两位学生的表演所感动。
看来,学生的想象力真丰富。我热情地表扬他们:“你们成功地再现了古人的情怀,很有表演才华!”我即时的鼓励更激发了学生表演的热情。第三、第四组的同学表演合唱,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最后我让同学们欣赏古曲《梅花三弄》,认识“三弄”和“三叠”的异同,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是这节课的回顾——
生1:老师,原来古代诗词和音乐结合后是那么美!
生2:这节课让我加深了对何谓三叠的理解。
生3:这节课使我感受到了古人所特有的那种别恨离愁的情怀。
生4:老师,我以前听古代歌曲,听一遍就不想听了,这节课让我懂得了,只有多听、反复品味才能领会乐曲的含义。
听到学生的这些话,我感到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心里甜滋滋的。
我们的学生受流行音乐的冲击,都喜欢听喜欢唱流行歌曲,我从这方面着手,每节课都尽可能地联系流行音乐,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学生都会唱的《明月几时有》作为引子,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引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一方法我觉得行之有效。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音乐实践。后一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堂上的创造表演,让学生参与表演,使学生从聆听、接受的被动状态转变为实践者的主动状态,给学生营造了探索、发挥与进行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通过参与表演,对音乐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启发了学生本身所蕴藏的创新潜能,且情趣得到了升华。
(作者单位:广州增城市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 陈玉驹
那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晚自修结束后,依照习惯,我看了一会儿书便躺下睡了。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吵醒:“喂,是陈老师吗?你班汤刘霞同学病得很重,请你赶快送她去医院吧!”那天,我陪了汤刘霞一夜。可是,她竟然连一声“谢谢”都没说。
第二天晚上,我买了一些水果去医院看汤刘霞。她依然没有对我说“谢谢”,我很受伤。学生的感激绝对不是我的渴望,但是我为自己悲哀——我辛辛苦苦教的学生就是这样为人的吗?
经过进一步了解,得知汤刘霞同学是独生子女,家境比较富裕,从小就娇生惯养,“自我中心”意识比较浓。从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她学会“感谢”,让她懂得别人的爱,珍惜别人的爱。
真是无巧不成书,她又生病了。(不要以为我是渴望别人生病的人。对一个精神有“病”的人,我倒是希望他身体有病,因为身体之病有助于精神之“病”的治疗——“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嘛。)这一次她得了流感,大多数同学也都患上了。
“班主任,你送他们去医院,怎么不送我去医院呢?”她气愤地问我。(她不称我为“陈老师”,而称为“班主任”,可见她的傲慢——她认为班主任送她去医院是应该的。)
“你看看,其他同学病得比你厉害,我得先送他们啊。”我这样回答她。
“不行,你得先送我!”她简直是在用命令的口气。
“你怎么这么不懂道理呢?上次你生病,我不是冒着严寒送你去了医院吗?”我试图提醒她上次我送她去医院的事情。
“不行,按照学号,也该轮到我了!”(她似乎很有理,因为平常办事,我一般是按照学号的顺序进行的。)
“是的,是应该轮到你了。但是你要知道,这次情况特殊。如果你急着要就医的话,那么我打电话让你父母过来,让他们送你去医院,好吗?”我试探着她,想让她意识到我没有再送她去医院的意思,也想让她明白“上帝的天平”不总是向她倾斜的。
“不好!我家离这儿太远,我爸妈做生意是比较忙的。”
“反正你家有轿车啊!”我依然“穷追不舍”。
她突然沉默了,一句话也不说。
“现在患流感的同学特别多,我们镇上的医生有限,如果你实在要去医院,我想最好还是让你的父母过来,送你去市里的医院。”我说完就准备掏手机给她。
“我家比较远,况且我的病也不是很重。”她低下了头,说话的声音低了许多,似乎觉得自己有点儿理亏。
“那怎么办呢?”我望着她,等着她回答。(我还是想为难她。)
她依然低着头,沉默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说:“陈老师,那就等等吧。”她终于叫我“陈老师”了。
“对嘛,你看看陈老师,来来回回去医院,虽说是摩托车接送,也很辛苦的,你能理解我,我就很欣慰了。”
“陈老师,您的眼睛有点红。”她突然关心起我来了。
她终于被我感动了。
如今汤刘霞同学已经高中毕业,考上了北京的一所高校。
“谢谢您。一直以来,您给我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温暖,还有鼓励,还有做人的道理。真的,谢谢您,陈老师!”每当想起她给我的毕业留言,我的心里就会升起一种莫名的感动。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溺爱,社会物欲横流的冲击,知恩图报、感恩戴德等情感早已荡然无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来日必成凡夫俗子。”因此,成功的教育,必是让学生学会感动的教育。
即使一个坚如磐石、冷若冰霜的学生,他也不能抗拒生命中因善良而带来的感动。懂得了感动,在潜移默化中就会转化为感激的行为,就会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人格也就走向了伟大。为了学生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者,就不要吝惜自己的情感,而要用自己至诚至爱之心和巧妙的谈话艺术去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沉睡已久的感动。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引流行歌曲,重音乐实践
罗新霞
这天,我给高一⑹班上音乐鉴赏课《阳关三叠》:先朗诵《阳关三叠》诗词导入新课,问学生诗的出处,接着让学生聆听作品;然后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范唱,带学生演唱作品;最后结合所学的歌曲《阳关三叠》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古代歌曲的基础知识。一下课,我听到学生说:“这节课好闷啊!”我心里一愣,马上询问学生。学生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思考,使我重新认识了整节课的设计,重新调整了教学思路。
上高一⑺班的课我是这样安排的:上课后,我让学生聆听两首歌曲,分别是《明月几时有》《走进新时代》,让学生分辨哪一首是古诗词歌曲,并说说两首歌的风格,学生很快分辨出来;我再朗诵《阳关三叠》诗词,让学生说说是谁写的诗词,导入新课;接着学生作有关《阳关三叠》的资料汇报——“《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古诗谱写成的,表达了他的别恨离愁之情。”……
接着,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歌曲《阳关三叠》:歌曲的速度怎样?表现一种什么情绪?体现一种什么情感?在这环节里学生认真聆听,然后畅所欲言。
生:歌曲速度比较慢,有忧愁的情绪,表现出一种离别的情感。
师(小结):《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首歌曲,它真实而集中地表现了当时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别恨离愁”的主题。该作品词义极其深沉,曲调情意绵绵,诗词与音乐交相辉映,珠联璧合,让人听后回味无穷、传唱不绝。下面我们一起唱一唱,再来体会体会。
接着,我自弹自唱,带领学生一起演唱作品。
师:我们演唱的这部分作品是不是歌曲的全部,感觉曲调进行如何?
生:不是全部,歌曲前面的部分相对较平稳,后面部分起伏较大。
师:怎样体现起伏大,起什么作用?
生:它采用八度大跳,应该是情感层层递进。
师:《阳关三叠》全曲分为三大段和一个尾声。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前段用王维的原诗,由四句“起承转合”式的旋律组成,曲调以级进走向呈现,温情而含蓄;后段的旋律跌宕起伏、错落多样,突出表现了悲伤、惜别、期待的感情。下面把全曲聆听一遍,要求边聆听边思考如何对这首歌曲进行创造表演。注意从乐曲的速度、力度、声音情感等方面去分析。聆听后各小组进行讨论。
接下去,各小组代表进行创造表演。
第一组是合唱,采用二胡演奏的《阳关三叠》为背景音乐,把诗词集体朗诵一遍,由一个女同学领唱。我表扬了该组同学的合作精神:“老师的朗诵都没有想到要背景音乐,你们却想到了,很有创意。”
第二组是两位同学演小品(学生轻唱《阳关三叠》作为背景音乐)——
甲:朋友,真的要就此离去吗?(悲伤不舍地)
乙:国家有难,我不可坐视不理啊!(无奈,摇头)
甲:唉,今日一别,不知何日才相见?喝杯酒吧,出了关,你就没有什么朋友了!(举酒杯状)——劝君更尽一杯酒……(演唱)
乙:既然如此,我们就此干上一杯!(碰杯状)
甲:好!干!(喝酒状)
乙:好了,我该起程了。朋友,请多保重!(手和手紧握一起)
甲:好吧,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啊!(目送远眺)——西出阳关无故人……(演唱)
最后全组演唱《阳关三叠》结束。
这充满感情的对白及巧妙设计的动作,赢得了台下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也被两位学生的表演所感动。
看来,学生的想象力真丰富。我热情地表扬他们:“你们成功地再现了古人的情怀,很有表演才华!”我即时的鼓励更激发了学生表演的热情。第三、第四组的同学表演合唱,把整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最后我让同学们欣赏古曲《梅花三弄》,认识“三弄”和“三叠”的异同,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是这节课的回顾——
生1:老师,原来古代诗词和音乐结合后是那么美!
生2:这节课让我加深了对何谓三叠的理解。
生3:这节课使我感受到了古人所特有的那种别恨离愁的情怀。
生4:老师,我以前听古代歌曲,听一遍就不想听了,这节课让我懂得了,只有多听、反复品味才能领会乐曲的含义。
听到学生的这些话,我感到这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心里甜滋滋的。
我们的学生受流行音乐的冲击,都喜欢听喜欢唱流行歌曲,我从这方面着手,每节课都尽可能地联系流行音乐,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学生都会唱的《明月几时有》作为引子,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引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一方法我觉得行之有效。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音乐实践。后一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堂上的创造表演,让学生参与表演,使学生从聆听、接受的被动状态转变为实践者的主动状态,给学生营造了探索、发挥与进行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通过参与表演,对音乐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启发了学生本身所蕴藏的创新潜能,且情趣得到了升华。
(作者单位:广州增城市高级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