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农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贡献,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要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就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使它适应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传统农业 改造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农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贡献,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农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这种基础地位,可以从社会分工的演进过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诸方面得到体现。从社会分工看,农业是人类最先从事的经济活动。只有当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时,一部分人才有可能脱离农业,从事其他产业和社会活动。从工业化的角度看,发达的农业同样是保证工业化实现的基础;工业化的实现不可能脱离来自农业的贡献,也不可能脱离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农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首先从经济平衡发展的角度看,消除地区和部门发展的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当现代部门和发达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已经很高时,如果农业依然处于一种封闭、落后并带有很大自给成分的状态,农业和农村的贡献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对农业采取榨取式方式吸收其资源,更会造成农业的停滞和衰退。对于一个农业和农村在经济中占绝大部分比重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如果仅仅促进现代部门的畸形发展和结构升级,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就业形势日益恶化,农业和农村出现衰败。只有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才能使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二、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
农业不仅能通过支持工业化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具有工具价值;而且能够为经济发展做出多方面的贡献,具有内在价值。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第一,产品贡献。农业部门的产品是非农产业扩大和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农业的产品贡献又可具体分为食品贡献和原料贡献。食品贡献是指农业部门是自身和非农部门所需粮食和副食的主要来源。粮食是人们每天都不可获缺德必需品,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要实现工业化和产业部门多样化,农业部门就必须提供超过本部门需要的剩余粮食。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收入水平低,食物消费在家庭预算支出中占很大比例;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高,再加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导致粮食巨大需求,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呈现递增的趋势。原料贡献是指农业能够为非农产业提供原料。如棉麻纺织、制糖、制茶、皮革和食品工业、烟草工业等直接依靠农业提供原料,农业的丰歉直接影响着这类工业的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当农产品以一个适当的比率增加时,使用农产品作为原料的工业部门的增长率才能提高,否则就需要使用外汇进口原料,这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极不可取。
第二,市场贡献。农业部门在与非农业部门的市场联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部门要向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另一方面,农民需要从工业部门购买生产投入品和消费品。虽然农业的收入水平较低,但由于农业部门规模庞大,农业部门必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在对外开放形式下,国内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市场联系可能会减弱,但由于国际贸易的有限性以及社会体制、文化传统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农业的市场贡献仍然是很大的。
第三,要素贡献。自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部门是工业部门扩张所需的两种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的源泉。把资本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依靠市场调节,农民自愿进行储蓄,并把储蓄转化为非农业投资;二是依靠政府干预,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强迫农业剩余向工业部门转移。如果靠市场机制自动转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农业部门必须向非农业部门出售产品,即必须由农产品剩余;农业必须是净储蓄者,即他们的消费必须少于他们的收入;农民的储蓄必须超过他们在农业上的投资。要满足这些条件,就必须给农民以适当的刺激,使他们增加市场剩余,节约消费,并且愿意把他们的储蓄转化为非农业投入。
第四,外汇贡献。大多数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工业扩张需要的许多机器设备、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必须从先进国家进口。发展中国家扩大农业出口具有相对优势:首先,出口的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棉花等可以用扩大种植面积和增加劳动力的方式来提高产量,这对资本稀缺而劳动丰富的一般发展中国家来说十分合适。其次,农产品的质量差异较小,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劣势不像在国际工业品市场上那么明显。
三、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第一,技术长期停滞,生产率低下。舒尔茨给传统农业下的定义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根本特征就是技术长期不变,农民世世代代同样的耕作和生活。技术停滞导致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提高,一个依靠传统农业的国家必然是贫困的。农民的收入水平低,生产的成果除了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以外所剩无几。
第二,以小型的家庭农场为主要生产单位,市场化程度低。在传统农业中,劳动力在家庭中从事生产,生产规模很小,组织和管理极为简单,家长同时也是生产管理者,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各种劳动任务。由于生产率水平和收入水平很低,农民的生产成果主要用来满足自己和家庭成员的消费,很少用来交换其他产品。这是一种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经济,市场极为有限,即使有市场也是狭小零碎的。市场不发达导致分工和专业化也很落后,家庭所需要的大部分产品需要自己生产。
第三,以土地和劳动为主要生产要素。传统农业虽然缓慢,但也并不是完全停滞不前。传统农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的增加。由于技术停滞,缺乏新的要素投入,土地产出水平很低下,农业增长只能依靠土地扩张和劳动投入的增加。在传统农业中也有生产工具、建筑物和水利设施等物质资本,但它们基本上是由农民自己生产出来的,与土地和劳动相比,资本在传统农业中不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
四、结论: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传统农业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要打破这种长期停滞的均衡状态,需要引入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这实际上是进行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而新技术总是体现在某些特定的生产要素当中,仅对制度创新进行一些说明。
(一)制度建设,包括建立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土地占有制度、生产组织制度和激励制度
土地占有制度对农业生产率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一国的政治稳定程度,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当前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不仅要服从于许多按常规无法处理的微小变化,而且还要采用先进的、优越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关键是要使农业生产决策者得到充分的经济信息和有效的经济刺激。为此,实行“居住所有制”形式,即土地所有者在自己的土地上亲自经营。在改造传统农业时应该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而不应试图压制农业中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因为首先,农民对价格信号的反应是正常的,灵敏的;其次,通过降低或提高某些农产品价格而使收入流出或流入农业,结果会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带来损害。正确的做法是提高市场在农业中的作用。
(二)扩大对新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
农业中新要素的供给是重要的,当供给者在廉价的生产和分配这些要素方面获得成功时,向农业的投资就变得有利可图了。由于科技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特征和投资的不可分性,营利的私人企业一般不愿意或无力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这就需要政府和其他非盈利机构研究出适合本国条件的生产要素,并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将其分发出去。从需求角度来看,要使农民乐意接受新的生产要素,就必须使这些要素真正有利可图,有利性的关键在于新要素在贫穷社会里的价格及其产量。由于贫穷社会的农民对付额外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较低,在衡量新要素的有利性时应考虑到这种不确定性。
(三)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引进新要素,不仅要引进现代物质投入水平,还要引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运用新生产要素的人。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要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包括教育、在职培训以及保健设施和服务等,其中教育最为重要。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99.
3、章轲.叫板传统农业——“超大模式”编织绿色产业链[J].经济时刊,2001(7).
4、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传统农业 改造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农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贡献,农业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农业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地位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这种基础地位,可以从社会分工的演进过程、工业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诸方面得到体现。从社会分工看,农业是人类最先从事的经济活动。只有当农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能够提供剩余农产品时,一部分人才有可能脱离农业,从事其他产业和社会活动。从工业化的角度看,发达的农业同样是保证工业化实现的基础;工业化的实现不可能脱离来自农业的贡献,也不可能脱离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化实现的基础和保障。
农业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首先从经济平衡发展的角度看,消除地区和部门发展的不平衡是经济发展的主题之一。当现代部门和发达地区的市场化水平已经很高时,如果农业依然处于一种封闭、落后并带有很大自给成分的状态,农业和农村的贡献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对农业采取榨取式方式吸收其资源,更会造成农业的停滞和衰退。对于一个农业和农村在经济中占绝大部分比重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如果仅仅促进现代部门的畸形发展和结构升级,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生产的相对过剩,就业形势日益恶化,农业和农村出现衰败。只有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才能使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二、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
农业不仅能通过支持工业化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具有工具价值;而且能够为经济发展做出多方面的贡献,具有内在价值。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第一,产品贡献。农业部门的产品是非农产业扩大和经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农业的产品贡献又可具体分为食品贡献和原料贡献。食品贡献是指农业部门是自身和非农部门所需粮食和副食的主要来源。粮食是人们每天都不可获缺德必需品,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要实现工业化和产业部门多样化,农业部门就必须提供超过本部门需要的剩余粮食。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收入水平低,食物消费在家庭预算支出中占很大比例;而且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高,再加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展,导致粮食巨大需求,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呈现递增的趋势。原料贡献是指农业能够为非农产业提供原料。如棉麻纺织、制糖、制茶、皮革和食品工业、烟草工业等直接依靠农业提供原料,农业的丰歉直接影响着这类工业的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当农产品以一个适当的比率增加时,使用农产品作为原料的工业部门的增长率才能提高,否则就需要使用外汇进口原料,这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极不可取。
第二,市场贡献。农业部门在与非农业部门的市场联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农业部门要向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另一方面,农民需要从工业部门购买生产投入品和消费品。虽然农业的收入水平较低,但由于农业部门规模庞大,农业部门必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在对外开放形式下,国内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市场联系可能会减弱,但由于国际贸易的有限性以及社会体制、文化传统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农业的市场贡献仍然是很大的。
第三,要素贡献。自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部门是工业部门扩张所需的两种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的源泉。把资本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依靠市场调节,农民自愿进行储蓄,并把储蓄转化为非农业投资;二是依靠政府干预,通过各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强迫农业剩余向工业部门转移。如果靠市场机制自动转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农业部门必须向非农业部门出售产品,即必须由农产品剩余;农业必须是净储蓄者,即他们的消费必须少于他们的收入;农民的储蓄必须超过他们在农业上的投资。要满足这些条件,就必须给农民以适当的刺激,使他们增加市场剩余,节约消费,并且愿意把他们的储蓄转化为非农业投入。
第四,外汇贡献。大多数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科学技术落后,工业扩张需要的许多机器设备、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必须从先进国家进口。发展中国家扩大农业出口具有相对优势:首先,出口的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棉花等可以用扩大种植面积和增加劳动力的方式来提高产量,这对资本稀缺而劳动丰富的一般发展中国家来说十分合适。其次,农产品的质量差异较小,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的劣势不像在国际工业品市场上那么明显。
三、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第一,技术长期停滞,生产率低下。舒尔茨给传统农业下的定义是:“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根本特征就是技术长期不变,农民世世代代同样的耕作和生活。技术停滞导致生产率长期得不到提高,一个依靠传统农业的国家必然是贫困的。农民的收入水平低,生产的成果除了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以外所剩无几。
第二,以小型的家庭农场为主要生产单位,市场化程度低。在传统农业中,劳动力在家庭中从事生产,生产规模很小,组织和管理极为简单,家长同时也是生产管理者,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各种劳动任务。由于生产率水平和收入水平很低,农民的生产成果主要用来满足自己和家庭成员的消费,很少用来交换其他产品。这是一种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经济,市场极为有限,即使有市场也是狭小零碎的。市场不发达导致分工和专业化也很落后,家庭所需要的大部分产品需要自己生产。
第三,以土地和劳动为主要生产要素。传统农业虽然缓慢,但也并不是完全停滞不前。传统农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的增加。由于技术停滞,缺乏新的要素投入,土地产出水平很低下,农业增长只能依靠土地扩张和劳动投入的增加。在传统农业中也有生产工具、建筑物和水利设施等物质资本,但它们基本上是由农民自己生产出来的,与土地和劳动相比,资本在传统农业中不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
四、结论:改造传统农业
农业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传统农业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和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要打破这种长期停滞的均衡状态,需要引入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这实际上是进行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而新技术总是体现在某些特定的生产要素当中,仅对制度创新进行一些说明。
(一)制度建设,包括建立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土地占有制度、生产组织制度和激励制度
土地占有制度对农业生产率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一国的政治稳定程度,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当前经营决策和投资决策不仅要服从于许多按常规无法处理的微小变化,而且还要采用先进的、优越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关键是要使农业生产决策者得到充分的经济信息和有效的经济刺激。为此,实行“居住所有制”形式,即土地所有者在自己的土地上亲自经营。在改造传统农业时应该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让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变动来刺激农民,而不应试图压制农业中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因为首先,农民对价格信号的反应是正常的,灵敏的;其次,通过降低或提高某些农产品价格而使收入流出或流入农业,结果会对资源配置的效率带来损害。正确的做法是提高市场在农业中的作用。
(二)扩大对新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
农业中新要素的供给是重要的,当供给者在廉价的生产和分配这些要素方面获得成功时,向农业的投资就变得有利可图了。由于科技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特征和投资的不可分性,营利的私人企业一般不愿意或无力进行研究和开发活动。这就需要政府和其他非盈利机构研究出适合本国条件的生产要素,并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将其分发出去。从需求角度来看,要使农民乐意接受新的生产要素,就必须使这些要素真正有利可图,有利性的关键在于新要素在贫穷社会里的价格及其产量。由于贫穷社会的农民对付额外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能力较低,在衡量新要素的有利性时应考虑到这种不确定性。
(三)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引进新要素,不仅要引进现代物质投入水平,还要引进具有现代科学知识、能运用新生产要素的人。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因此要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包括教育、在职培训以及保健设施和服务等,其中教育最为重要。
(作者单位:兰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99.
3、章轲.叫板传统农业——“超大模式”编织绿色产业链[J].经济时刊,2001(7).
4、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