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列入教学的重要目标。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教材安排了大量抽象的归类识字,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每个学期的生字积累看起来很多,但是单单一个学期的生字量对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来说还是比较少的,而且词汇扩充渠道少。这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课文认读或者说话上都带来了影响,所以,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不容忽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把握教学有效性
低年级学生好动、活泼,注意力难以持久,如果教学方法单一,一味地让学生机械跟读、仿写,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情境进行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合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如,学生喜欢做“小老师”,那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创独特的识字方法,让他们做一做“小老师”来“教一教”,教师可以在一旁及时对“小老师”的方法给予指导和帮助,即使学生编得和想得不够好,不够完整或者不够正确,教师也要鼓励他们独特的思维。生字书写是不可少的,那么在集体书写之后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老师”,教教其他学生怎样写这个生字,笔顺的位置怎样,书写时该注意些什么……此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可开展“猜字谜”“走迷宫”“找朋友”“识字大转盘”等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识字,既活跃气氛,又增加兴趣,也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识字渠道
语文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的学科,识字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要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沟通,开展丰富有效学习活动,在阅读和运用中增加识字量,拓宽学生识字的渠道。心理学家认为,6~12岁是人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应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学会质疑问难,并且寻找解决的方法。学生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才真正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学期教完拼音,我偶然在黑板上写了一首简单的儿歌,让学生先照着拼音拼读,再一句一句地教他们读。一开始不是很容易,不过句子能连起来读之后,学生都眉开眼笑地读着,都说很有意思。至今我还记得那首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看着学生快乐的样子,我就在想何不让他们多看点课外书呢?不仅能让他们的拼音得到锻炼,还能认识不少字。趁此机会,我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儿歌书,放在书包里,每天读背两首。一开始真的很难,学生都有点愁眉苦脸的样子,想放弃,不过在我鼓励与严格要求下坚持下来了。渐渐地,他们体会到了读儿歌的乐趣了,到我这里来背儿歌更是积极起来,有的还会比今天谁背得多。儿歌不仅让他们获得了阅读的乐趣,还把识字这个重要的任务完成得很好。
阅读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能将识字这一艰苦的过程坚持到底。现在,很多学生一本厚厚儿歌书已经或者快要读完,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买了一本或者两本故事书在身边。他们会拿着书到我这里“讲”故事,或流利的,或磕磕绊绊的,但都说明了他们认识的字足够让他们来阅读一两页的故事了。
每个星期我还会补充一首古诗歌给学生,虽然有些难,学生也欣然接受了。有时我忘记了,他们还会特意来提醒我该把古诗抄出来了。学生常常在课余的时间背着儿歌,常常追着我问能不能再来我这讲一个故事。短短的半年时间他们学会了看书看报,真的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由文字组成的每一句话,喜欢上了那一个个神奇的汉字。就这样识字变成了有目的的识字,不再显得枯燥;识字活动变成孩子们自主的活动,而不是教师牵着鼻子走了。
三、抓住资源巩固自主识字效果
识字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把识字教学置身于生活的大课堂里,在生活中识字是很方便的。如,让学生在家中看电视、辨认电器、与家人交谈。如,识记广告、标语、标志牌等。让学生明白:只要做识字的有心人,就能认识更多的字,让学习生活时时成为识字教学的课堂,从而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学生日常中除了接触课文,接触比较多的就是练习册。一本又一本的练习册,一道又一道的练习题,在学生的生活中占了一个重大的比例,这上面也含有丰富的词汇资源,怎么能浪费了这个唾手可得的帮手。于是,碰到题目,不再是由我读给学生听,而是要求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起读,自己思考题目的意思。朗读题目,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开始由于识字量少,学生只能借助上面的拼音磕磕绊绊地读出题目。好在练习册上的很多题目是重复的,一个题目反复多次地朗读、记忆,学生也就记住了那些字,没了拼音也照样能读出来。仅仅一个多月,学生就喜欢上了这样的活动,因为有自由的感觉。于是,碰上题目,他们大声地读出,我只是稍作指点,等到他们熟练了,就想着如何把这个老师“抛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到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去迎合学生的喜好,去鼓励学生做下去,督促学生不轻言放弃,那么对于识字,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不能千课一面、千篇一律,教师需要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学生乐学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在体验成功与乐趣中,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
一、创设情境把握教学有效性
低年级学生好动、活泼,注意力难以持久,如果教学方法单一,一味地让学生机械跟读、仿写,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情境进行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合乎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如,学生喜欢做“小老师”,那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创独特的识字方法,让他们做一做“小老师”来“教一教”,教师可以在一旁及时对“小老师”的方法给予指导和帮助,即使学生编得和想得不够好,不够完整或者不够正确,教师也要鼓励他们独特的思维。生字书写是不可少的,那么在集体书写之后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老师”,教教其他学生怎样写这个生字,笔顺的位置怎样,书写时该注意些什么……此外,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可开展“猜字谜”“走迷宫”“找朋友”“识字大转盘”等游戏,让学生在玩中识字,既活跃气氛,又增加兴趣,也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二、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识字渠道
语文是一门具有开放性的学科,识字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要注意课内外、校内外的沟通,开展丰富有效学习活动,在阅读和运用中增加识字量,拓宽学生识字的渠道。心理学家认为,6~12岁是人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应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学会质疑问难,并且寻找解决的方法。学生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才真正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学期教完拼音,我偶然在黑板上写了一首简单的儿歌,让学生先照着拼音拼读,再一句一句地教他们读。一开始不是很容易,不过句子能连起来读之后,学生都眉开眼笑地读着,都说很有意思。至今我还记得那首儿歌: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看着学生快乐的样子,我就在想何不让他们多看点课外书呢?不仅能让他们的拼音得到锻炼,还能认识不少字。趁此机会,我要求学生人手一本儿歌书,放在书包里,每天读背两首。一开始真的很难,学生都有点愁眉苦脸的样子,想放弃,不过在我鼓励与严格要求下坚持下来了。渐渐地,他们体会到了读儿歌的乐趣了,到我这里来背儿歌更是积极起来,有的还会比今天谁背得多。儿歌不仅让他们获得了阅读的乐趣,还把识字这个重要的任务完成得很好。
阅读的乐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能将识字这一艰苦的过程坚持到底。现在,很多学生一本厚厚儿歌书已经或者快要读完,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买了一本或者两本故事书在身边。他们会拿着书到我这里“讲”故事,或流利的,或磕磕绊绊的,但都说明了他们认识的字足够让他们来阅读一两页的故事了。
每个星期我还会补充一首古诗歌给学生,虽然有些难,学生也欣然接受了。有时我忘记了,他们还会特意来提醒我该把古诗抄出来了。学生常常在课余的时间背着儿歌,常常追着我问能不能再来我这讲一个故事。短短的半年时间他们学会了看书看报,真的喜欢上了阅读,喜欢上了由文字组成的每一句话,喜欢上了那一个个神奇的汉字。就这样识字变成了有目的的识字,不再显得枯燥;识字活动变成孩子们自主的活动,而不是教师牵着鼻子走了。
三、抓住资源巩固自主识字效果
识字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我们把识字教学置身于生活的大课堂里,在生活中识字是很方便的。如,让学生在家中看电视、辨认电器、与家人交谈。如,识记广告、标语、标志牌等。让学生明白:只要做识字的有心人,就能认识更多的字,让学习生活时时成为识字教学的课堂,从而去获得更多的知识。
学生日常中除了接触课文,接触比较多的就是练习册。一本又一本的练习册,一道又一道的练习题,在学生的生活中占了一个重大的比例,这上面也含有丰富的词汇资源,怎么能浪费了这个唾手可得的帮手。于是,碰到题目,不再是由我读给学生听,而是要求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起读,自己思考题目的意思。朗读题目,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开始由于识字量少,学生只能借助上面的拼音磕磕绊绊地读出题目。好在练习册上的很多题目是重复的,一个题目反复多次地朗读、记忆,学生也就记住了那些字,没了拼音也照样能读出来。仅仅一个多月,学生就喜欢上了这样的活动,因为有自由的感觉。于是,碰上题目,他们大声地读出,我只是稍作指点,等到他们熟练了,就想着如何把这个老师“抛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到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去迎合学生的喜好,去鼓励学生做下去,督促学生不轻言放弃,那么对于识字,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小小汉字,奥妙无穷,识字教学不能千课一面、千篇一律,教师需要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学生乐学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在体验成功与乐趣中,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乐余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