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女演员索菲·玛索重新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真实可信的著名文学形象。而对比影片的音乐,这个新版本当之无愧成为托氏这一名著众多电影改编版中的佼佼者。
前苏联著名演员塔吉亚娜·萨莫伊洛娃1967年领衔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似乎成为了这部俄国名著的一“经典演绎”。1997年,美俄合拍、英国青年导演伯纳德·罗斯执导的新版《安娜》再次登上世界影坛。法国女演员索菲·玛索重新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真实可信的著名文学形象。而对比影片的音乐,这个新版本当之无愧成为托翁这一名著众多电影改编版中的佼佼者。
该片第一个镜头,在粗犷而又古老的歌声中,冰雪覆盖的茫茫原野上一个孤独的人在拼命奔跑。他身后不远处,狼群正在追赶。突然,他失足掉入一个洞穴。幸亏抓住洞壁上的树根,他才没直落洞底。此时,身下又传来了熊的吼叫……“在梦里,我总是抓住树枝,但我深知最终难逃一死。尚未去爱就先死掉,这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不止是我一个人惧怕这种黑暗,安娜·卡列尼娜也一样”。
伯纳德·罗斯1960年出生于英国。他的这部重拍片,从原著中相当于作者代言人的重要角色列文那充满寓意的噩梦开始。随着隐喻女主人公未来命运的车轮声和笔尖划在纸上的书写声的交叠,银幕上安娜若隐若现的娇好面庞上出现片名《Anna Karenina》。
沃沦斯基伯爵去圣彼得堡车站接母亲,在车厢门口邂逅同车归来的安娜。原著有这样一段精彩描述:“……当他转身一瞥时,她也转过了头,那双灰色的眼睛闪亮着,因睫毛浓密而显得暗淡,友好而殷切地在他脸上停了停,仿佛她认识他似的……。在这短短的一瞥中,沃沦斯基及时地察觉到一种谨慎克制的盎然生气,……仿佛有一种什么从她身上满溢出来的东西正不由自主时而在那目光的闪耀中,时而在那微微一笑中显现。她有意想把她眼睛里的光芒熄灭掉,然而事与愿违,那光芒却又在她隐隐的笑容中闪露了出来。”当人们离开车站时,一个铁道员不慎被启动的列车轧死。安娜把这看成了不祥之兆。影片开头列文噩梦中的那段阴郁、压抑的旋律再次回响在观众耳畔。这是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一乐章的序奏。最初是低音提琴奏出的半音下行,巴松在暗淡的背景上吹奏出沉思和叹息般的忧郁曲调,它预示了第一乐章主部的主题。音乐开始时调性的不确定,使序奏本身的戏剧性得到增强。乐句反复时,b小调确立以后,在中提琴奏出的下行旋律和大管的叹息之间形成了对比。在短短的18小节里,集中概括了整个第一乐章的基本乐思。这一序奏被看作柴科夫斯基惊人才思的范例。我们发现,这部影片的音乐总监、指挥大师索尔蒂以此作为对安娜未来命运的预言与概括,再恰当不过了。
罗斯此前的代表作是1994年的《不朽的情侣》(Immortal Beloved)。这是关于贝多芬爱情传说的一部传记体影片。而在《安娜·卡列尼娜》当中,他表现出在驾驭大场面时的身手不凡。舞会场景是影片的一个重要段落,正是在这儿,安娜和沃沦斯基伯爵第一次相拥共舞,安娜虽外表冷漠、克制,但心中爱火已开始燃烧;也正是在这里,一直受到沃沦斯基英俊倜傥的外貌吸引而拒绝了列文求婚的吉蒂,因受到伯爵的冷遇陷入了巨大的失落,从而为她日后重新认识列文并与之结合埋下伏笔。安娜感觉到舞会上气氛突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谢绝了主人的热情挽留匆匆离去。
深夜,开往圣彼得堡的列车上,安娜坐在包厢角落里,情不自禁地回味着刚刚逝去的诱人时光。列车在途中一个小站停车,安娜走到月台上去呼吸新鲜空气,发现沃沦斯基伯爵就站在冰天雪地中不远的地方,正一往情深地凝视她。情绪受到震动的安娜只能对伯爵的行为发出斥责,悄然响起的音乐却在揭示沃沦斯基对心上人渴望的同时,也揭示了安娜对美好、纯真爱情的期盼。影片原声CD第三首曲目标题意为“追随安娜回彼得堡”,实际上,这正是“柴六”第一乐章呈示部最著名的副部主题。三段体的A段具有迷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是柴科夫斯基笔下最富于灵感、最简单质朴同时又最真挚感人的主题之一,显示出柴氏后期作品所特有的旋律因素:温柔的下行音程和下行音阶,叹息般的二度和模进中的情绪累积。加弱音器的小提琴与中提琴旋律线,仿佛同圆号与木管的和声“粘”在了一起。我国最受尊崇的音乐学者钱仁康先生曾这样形容这一主题:它不是热情的迸发而是迷惘的温柔,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幻想,又像是藏在心底的甜蜜回忆……。■
前苏联著名演员塔吉亚娜·萨莫伊洛娃1967年领衔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似乎成为了这部俄国名著的一“经典演绎”。1997年,美俄合拍、英国青年导演伯纳德·罗斯执导的新版《安娜》再次登上世界影坛。法国女演员索菲·玛索重新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真实可信的著名文学形象。而对比影片的音乐,这个新版本当之无愧成为托翁这一名著众多电影改编版中的佼佼者。
该片第一个镜头,在粗犷而又古老的歌声中,冰雪覆盖的茫茫原野上一个孤独的人在拼命奔跑。他身后不远处,狼群正在追赶。突然,他失足掉入一个洞穴。幸亏抓住洞壁上的树根,他才没直落洞底。此时,身下又传来了熊的吼叫……“在梦里,我总是抓住树枝,但我深知最终难逃一死。尚未去爱就先死掉,这比死亡本身更可怕。不止是我一个人惧怕这种黑暗,安娜·卡列尼娜也一样”。
伯纳德·罗斯1960年出生于英国。他的这部重拍片,从原著中相当于作者代言人的重要角色列文那充满寓意的噩梦开始。随着隐喻女主人公未来命运的车轮声和笔尖划在纸上的书写声的交叠,银幕上安娜若隐若现的娇好面庞上出现片名《Anna Karenina》。
沃沦斯基伯爵去圣彼得堡车站接母亲,在车厢门口邂逅同车归来的安娜。原著有这样一段精彩描述:“……当他转身一瞥时,她也转过了头,那双灰色的眼睛闪亮着,因睫毛浓密而显得暗淡,友好而殷切地在他脸上停了停,仿佛她认识他似的……。在这短短的一瞥中,沃沦斯基及时地察觉到一种谨慎克制的盎然生气,……仿佛有一种什么从她身上满溢出来的东西正不由自主时而在那目光的闪耀中,时而在那微微一笑中显现。她有意想把她眼睛里的光芒熄灭掉,然而事与愿违,那光芒却又在她隐隐的笑容中闪露了出来。”当人们离开车站时,一个铁道员不慎被启动的列车轧死。安娜把这看成了不祥之兆。影片开头列文噩梦中的那段阴郁、压抑的旋律再次回响在观众耳畔。这是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b小调第六交响曲(悲怆)》第一乐章的序奏。最初是低音提琴奏出的半音下行,巴松在暗淡的背景上吹奏出沉思和叹息般的忧郁曲调,它预示了第一乐章主部的主题。音乐开始时调性的不确定,使序奏本身的戏剧性得到增强。乐句反复时,b小调确立以后,在中提琴奏出的下行旋律和大管的叹息之间形成了对比。在短短的18小节里,集中概括了整个第一乐章的基本乐思。这一序奏被看作柴科夫斯基惊人才思的范例。我们发现,这部影片的音乐总监、指挥大师索尔蒂以此作为对安娜未来命运的预言与概括,再恰当不过了。
罗斯此前的代表作是1994年的《不朽的情侣》(Immortal Beloved)。这是关于贝多芬爱情传说的一部传记体影片。而在《安娜·卡列尼娜》当中,他表现出在驾驭大场面时的身手不凡。舞会场景是影片的一个重要段落,正是在这儿,安娜和沃沦斯基伯爵第一次相拥共舞,安娜虽外表冷漠、克制,但心中爱火已开始燃烧;也正是在这里,一直受到沃沦斯基英俊倜傥的外貌吸引而拒绝了列文求婚的吉蒂,因受到伯爵的冷遇陷入了巨大的失落,从而为她日后重新认识列文并与之结合埋下伏笔。安娜感觉到舞会上气氛突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谢绝了主人的热情挽留匆匆离去。
深夜,开往圣彼得堡的列车上,安娜坐在包厢角落里,情不自禁地回味着刚刚逝去的诱人时光。列车在途中一个小站停车,安娜走到月台上去呼吸新鲜空气,发现沃沦斯基伯爵就站在冰天雪地中不远的地方,正一往情深地凝视她。情绪受到震动的安娜只能对伯爵的行为发出斥责,悄然响起的音乐却在揭示沃沦斯基对心上人渴望的同时,也揭示了安娜对美好、纯真爱情的期盼。影片原声CD第三首曲目标题意为“追随安娜回彼得堡”,实际上,这正是“柴六”第一乐章呈示部最著名的副部主题。三段体的A段具有迷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是柴科夫斯基笔下最富于灵感、最简单质朴同时又最真挚感人的主题之一,显示出柴氏后期作品所特有的旋律因素:温柔的下行音程和下行音阶,叹息般的二度和模进中的情绪累积。加弱音器的小提琴与中提琴旋律线,仿佛同圆号与木管的和声“粘”在了一起。我国最受尊崇的音乐学者钱仁康先生曾这样形容这一主题:它不是热情的迸发而是迷惘的温柔,是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幻想,又像是藏在心底的甜蜜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