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国崛起;未来研究;未来产业;新场景;新物种
曾经想象中代表颠覆性技术和全新生产生活 方式的无人驾驶、无人工厂等都在逐渐变为现实。 可见,未来产业需要提前谋划和布局,要抢占先 机而不能贻误战机。历史经验表明,开展未来研 究、发展未来产业、引领前沿方向是大国崛起的 有效路径,英国、美国等国家因及时抓住了蒸汽 机、电气、计算机等当时的未来技术和产业革命 而发展壮大。未来产业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 景下塑造新一轮竞争优势的战略性力量。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未来产业成 为大国竞争新焦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 交叉融合不断发展,各国纷纷强化未来布局。世 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最大变量。 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技术方兴未艾,数字 经济强势崛起,未来科技和未来产业成为大国激烈争夺的新焦点。2019 年 2 月,美国白宫科技政 策办公室发布《美国将主导未来产业》的报告, 涵盖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业、量子信息科学和 5G 四项关键技术。欧盟委员会 2019 年 11 月发布《加 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报告》,计划提高 自动驾驶汽车、氢技术及其系统、智能健康、工 业互联网、低碳产业和网络安全 6 大战略性和面 向未来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和领导力。随后德国发 布了《国家工业战略 2030》,提出要加强人工智能、 生物科技等新技术研发,维护德国工业技术主权。 日本科技政策研究所(NISTEP)也在 2019 年 11月发布了《第 11 次科技预测调查综合报告》,以2040 年为目标,绘制了“科学技术发展下社会的 未来图景”,确定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与 通信技术等 16 个科技领域,并加强对科技、社会 等各层面的未来研究,培育未来产业。
新冠疫情暴发,加速了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到来,促使人们在发展未来产业、提高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上形成共识。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各种应用场景助推无人零售、在线办公等新业态新模 式快速兴起,新科技革命使产业发展范式发生了 根本转变,推动未来产业自发成长,重塑了人类 对未来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亟待解决重大问题的认 知。科学家、企业家、风险投资者在研发早期即 开始合作的新研发加速科技创新,并支持在任何 环节都可以进行转化应用。新场景链接经济社会 发展需求端和科学技术供给端,形成各类数据流 接口,加速技术迭代、成熟及应用。具有爆发式 成长特点的哪吒、瞪羚、独角兽等新物种不断开 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如寒武纪、国盾量子、星际 荣耀、精准医疗等前沿科技企业积极布局 AI 芯片、 量子信息、商業航天、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
我国在超大规模市场、新经济发展、新型举国体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未来产业是我国能够和 国际创新保持同步甚至实现赶超的重大创新机会 之一。一方面,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在量子通信、 5G、计算机视觉、超级计算等领域进入世界前沿。 另一方面,在许多领域还有“卡脖子”技术亟待突 破和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市场主体众多,为赢得竞争优势不断探索试错,形 成未来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市场规模、人口规模、消费规模所带来的数据量稳居世界前列。从制度层 面看,我国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 支撑,国家层面拥有政府智库、高校、科研院所、 央企等高水平创新主体,省市层面加速建设机制灵 活的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与载体,中央和地方 政府合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原始创新以及关 键共性技术突破,前瞻谋划和布局未来产业,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此外, 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发展新经济,加快推动新旧动能 转换,北京、杭州、成都等通过打造应用场景加速 科技创新和迭代。
二、开展未来研究是发展未来产业的关键
未来产业是处于爆发式增长前期、发展潜力 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影响的关键产业。按 照时间尺度,未来产业既包括当下可见技术加速突 破、支持经济社会形态演变而处于爆发式增长前期 的产业,如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突破而应用衍生的智 能网联汽车、远程医疗、智能制造等;也包括面向 未来生产生活愿景,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目前仍 处于孕育与谋划阶段的产业,如面向未来能源更加 高效灵活利用的能源互联网,面向未来通信更加便捷安全的卫星互联网、量子科技,以及面向未来人 类更加高级进化的基因编辑等。总体来说,未来产 业具有前瞻性、培育周期较长、以创业试错带动为 主要路径以及高投入、高风险等特征。
开展未来研究是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前提, 未来研究洞见未来生产生活形态,以需求牵引未 来产业发展。布局未来产业尤其是突破既有技术 路线、面向未来生产生活方式的未来产业,开展 未来研究是重要前提。未来研究是哲学与科学技 术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一门现代科学。未来研 究与技术预测有本质区别,是对未来整个社会图景 和社会技术条件的研究,是前沿科技创新的方向指 引,是国家科技战略决策制定的重要基础与依托, 体现全局性变革并实现“换道超车”,而技术创新 尤其是“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是聚焦既有技术路线 和创新范式下的个别领域。“洞见”作为介于个体 最新实践和未来大规模实践之间的一种战略洞察和 思想引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式。处于市场前沿 的创业者、企业家具有较高的洞见力,所以企业尤 其是高精尖企业的创新创业领域某种程度上体现着 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例如,美国每届总统都会邀 请知名的未来学家和企业家共同讨论未来发展的大 趋势,抢占各领域的制高点。
场景、新物种企业、创新生态等新经济要素 是发展未来产业的关键。场景集成未来经济社会 需求端和科学技术供给端,是各类数据以及流量 的接口,是创新范式变革下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的载体,可以加速技术迭代、成熟及应用,在开 展未来研究和培育未来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 年中国前沿科技独角兽企业数量 69 家,占比 31.7% ;前沿科技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 144 家,占比 48.6% ;前沿科技哪吒企业数量 87 家,占比 53.4%。除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热门领域外,还 涉及量子信息、商业航天、自动驾驶、工业互联 网、VR/AR 等新兴领域。对新物种重视与支持, 是洞见未来趋势、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手段。前 瞻性预测、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决定了未来研究往 往发生在科技资源高度集聚、拥有大量富有梦想 的创业者的地区,这里更容易产生颠覆式的想象;同时需要人才、数据、资金等自由流动的生产要 素,以及专业化的服务支持创业者将颠覆式的想 法转变为现实,从而创造出未来产业;在政策层 面,围绕新物种的包容机制、容错机制、先行先 试机制是加快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三、国内外创新创业高地纷纷强化未来产 业部署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凭借一流的双创 生态,以独角兽企业、原创技术为引领,形成人 工智能、超级计算机等未来产业。中关村科研机 构和高校数量始终保持在 450 家以上,重大科技 基础设施约占全国的 1/3。高能级创新主体引领 开展未来研究,清华大学依托顶尖人才汇聚、综 合学科布局等优势,成立未来实验室,开展科学、 技术、人文、艺术的多层次、大跨度交叉研究, 面向颠覆式学习、未来人居、未来医疗健康、工 业智能制造、情感计算与新一代交互系统等领域 开展探索,激发“原创性、交叉性、颠覆性”无 疆界创新。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截至 2020 年8 月底,中关村示范区拥有 149 家国家备案的众创 空间、42 个硬科技孵化器、15 只支持科技成果转 化的基金。2019 年中关村示范区每天有 71 家科技 型企业诞生,投资案例和投资额占比超全国 30%。 以独角兽企业以及原创技术为引领,自发产生人 工智能、超级计算机等未来产业。
杭州加强对未来产业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 强化未来产业培育的全场景供给、政策支持和环境 营造。杭州市政府 2017 年发布《关于推动杭州未 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 强对未来产业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導。《意见》提 出以加快未来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 为主线,以提升未来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 向,构筑技术、产业、应用互动融合和人才、制度、 环境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努力将杭州建设成为具 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率先 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技术、增 材制造、商业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七大重点前沿领域。此外,根据未来产业各领域不同 的发展特点以及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有重点、有 针对性地分类、分步制定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政策, 形成“1+X”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例如人才方面为 杭州培育未来产业构建良好的人才环境提供支撑, 资金扶持方面强化创业孵化补贴等。
合肥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量子信息 前沿领域,着力打通从科学到产业化的链条。合 肥将未来产业尤其是量子信息作为重点,依托国 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量子信息原始创新,聚焦量子通信、量子计 算、量子测量等重点领域,从人才、资金、空间 等方面,强化打通科学到产业化的链条,培育未 来产业。汇聚潘建伟院士、郭光灿院士以及杜江 峰院士等领军人才及团队,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和 原始创新问题。设立量子通信等新兴产业基金, 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承担的新兴 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肥高新区谋划建设以 量子产业为基础的未来产业园。
硅谷汇聚高水平院校以及未来研究者,形成 未来研究源头供给,通过创业形成未来产业。以 斯坦福大学为代表,建立爱德华兹实验室、斯坦 福语言和信息研究中心、杰贝里高级材料研究实 验室、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前沿科技实验室, 开展未来研究。斯坦福大学走出来的创业者创造 了惠普、思科、英特尔、雅虎、谷歌等前沿科技 企业。此外、硅谷先后集聚了史蒂夫·乔布斯、 劳伦·斯佩吉、马克·扎克伯格等改变世界的企 业家以及凯文·凯利等未来学家,通过对未来世 界的思考而洞见未来。硅谷形成了自由流动的要 素环境以及专业化的服务体系,良好的创新创业 生态支持创业者将颠覆式的想法转换为现实,从 而形成未来产业。此外,审慎包容的监管机制以 及适时的制度创新也助推了硅谷未来产业的发展。
四、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建议
强化未来研究牵引,设立未来研究机构和专 项。在国家重大专项、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科技规划和政策中设立未来研究专项。制定未来 研究项目筛选机制,支持开展科学技术交叉融合 领域、科学以及经济社会跨界领域的研究。在高 校开设未来研究专业学科,从学术与理论层面对 未来研究开展探索。加强未来学研究人才、顶尖 研究型人才、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鼓励和引 导高校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强与全球顶尖未来产业 领域研究机构的合作互动。组织创办全球未来科 技创新论坛,邀请国际领先的未来研究机构和科 研团队参加中国政府和机构举办的有世界影响力 的开放式未来研究活动。
发挥场景在未来产业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打造未来场景实验室。聚焦场景试点试验环节,面 向未来生产生活,重点围绕能源、生命、信息等 领域,打造“创意 + 小切口 + 新治理”的前瞻性 实验空间,建设一批未来场景实验室。鼓励企业、 行业协会等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场景建设。坚持目 标导向,深度挖掘以人为核心的生产生活需求, 针对科技发展的未来目标和可能途径及资源条件 开展技术预测。强化联合创新,加速关键核心技 术应用迭代与产业化,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新 商业模式重塑生产生活模式,培育新的应用场景。
加强机制创新,探索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联合共治模式。建立政府、科技界、企业、投资 机构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未来产业联合共治机制,推 动生产要素高度集聚,坚持风险共担与利益共享。 加强敏捷治理,及时感知技术变化以及独角兽企业 等未来产业创新主体的需求。推进制度创新,建立 审慎包容的监管机制,优化试错容错发展环境。
支持前沿科技创新创业,发挥领军企业作用。搭建发现机制,关注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潜在 独角兽企业、哪吒企业等高成长“新物种”,从创 业热点领域洞见未来经济社会形态以及技术创新趋 势,并予以重点支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支持科 技领军企业设立未来研究实验室,开展面向未来社 会形态以及所需要的关键技术的预判,促进技术突 破、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加速形成未来产业。
(作者单位: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