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的另一把钥匙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zxc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一般以官修《二十五史》为正史。这些史书的修纂者,大抵都秉承“以仁为体,以礼为用”,“代圣贤立言,为治国立道”的宗旨,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佛家和道家理念为补充,记叙历史事件与重要人物,宣传宗法制度与社会圣君的仁治、忠臣贤吏的仁政德行,记录暴君酷吏、谗臣奸宦的恶行劣迹,等等,可谓泾渭分明,皂白清楚。
  正史是权威的,所载史实大都忠于历史,为后世史学家所尊重,故被称为“信史”。然而,诸多正史往往是后一朝代为前代所修纂,也往往为了当朝统治的需要,而对前代历史进行了选择、篡改。所以,正史亦不能尽如事实。这点,就连至圣先师孔子也无法回避,他在删修《春秋》时,对君主的褒贬扬抑,所谓“微言大义”,用“曲笔”手法来隐藏真相。后世治史,由于朝代更替引起持久的战乱或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等等,导致史毁典佚,史学家们多凭传闻、考察、野史、稗记资料,又带着个人观点来修撰史书,其中的真实成分就大大打了折扣,诸如司马迁《史记》中对秦始皇、陈胜、吴广的记述,《三国志》对曹操、刘备的评论,就有失偏颇。而对于新旧王朝的更迭,尤其是一些有作为的君主,有的靠掌握强权拥兵逼宫“禅让”登上帝位的,如魏文帝曹丕、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有的靠发动兵变杀戮宗亲夺取帝位的,如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等;有的从打家劫舍起家,有的从杀人如麻的绿林强盗投身起义军而摇身一变而成为帝王,如汉光武帝刘秀、明太祖朱元璋等,大抵封建史学家遵循“为尊者讳”之故,编修正史时总要经过美化加工而让其堂而皇之的。因此,即使是同一朝代所修的史志,也会因年代不同而生出抵触,如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宦官伶人干政等。于是,温情掩盖下的正史就留下了不少缺憾与诸多历史隐秘。
  因此,要真正了解历史,仅仅阅读正史是不够的。一些惊心动魄的朝廷斗争,一些腥风血雨的权力倾轧,一些不为人知的后宫秘密,被深深地隐藏于另一座厚重的历史宫殿里,要解读它的本来面目,必须得寻找另外的途径,寻找另一把能够开启这些隐藏历史的钥匙。
  这另一把钥匙就是文史作品。这些游离于正史之外的野史、稗史、名人笔记、文学作品等等,总能带着史学家,尤其是猎奇的读者们走进一座充满奇闻轶事的神秘殿堂,并取得意外惊喜与收获。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演义》、《残唐五代史传》、《东周列国传》、《大宋宣和遗事》、《野史大观》等等。这些亦文亦史的文史作品,文谐并存,雅俗共赏,为寻常百姓所喜闻乐见,虽有传闻与演义渲染的成分,但却大体遵从历史,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社会政治的缩影和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掌故,综合正史阅读,相互参悟,扑朔迷离的历史隐秘便昭然若揭。
  古代历史是这样,当代历史也不例外。许多历史事件的秘密档案,由于某種原因而成为了历史禁区,诸多重大事件的真相难以得见天日,人们自然无从知晓,某些解密档案就是在被视为正史的刊物上,也难见披露。于是,文史作品便成为一把解读过往历史的钥匙,其忠于历史而有所选择的钩沉与披露,使得一些不为人知的内幕秘闻,或尘封已久、早就淡出人们视野的重要历史事件真相,由此而浮出水面。这是文史作品与众不同的作用和魅力。
  人类历史久远年湮,可读的历史典籍浩瀚如海,而历朝历代的野史稗史更是浩繁如星,包罗万象,即使治史专家虽皓首穷经也难以卒读。一般读者就只能望洋兴叹,能涉猎浅尝也就不错了。诚然,前人说“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怡情”。我们不妨运用另一把打开历史的钥匙,以怡情的心态,以明智的心愿,读一读文史作品,品味历史遗韵,作为读书“充电”、以史为鉴、启迪思想智慧的业余学习与解读,则不失为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之举。
其他文献
教室里闹哄哄的,同学们正在为派谁去参加这次全校性的演讲比赛而大伤脑筋。
  
1938年10月23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新华日报社工作人员100余人乘“新升隆”号轮船撤往重庆,途中在湖北省嘉鱼县燕子窝(今属洪湖市)江面上遭侵华日机轰炸,25人罹难。  西撤  1937年11月,侵华日军占领上海后向南京发起进攻。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12月1日,国民政府在重庆新址正式办公,国民党中央也同时迁往重庆,但此时国民政府所属军事、经济、外交等职能部门均暂时集中于武汉。  中共中央在武
  
开国少将余洪远曾在红四方面军长征中承担着筹粮的重任。在与中央红军会师前,他又专门为中央红军筹措粮秣,为远途跋涉的中央红军解决了燃眉之急,得到中共中央、中革军委领导同志的赞扬。  翻越巴山找红军  余洪远(1907-1991),陕西省西乡县高川乡人。1932年秋,陕南大旱成灾,颗粒无收,加之官府豪绅的盘剥和巨匪王三春的劫掠,致使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早年的余洪远思想进步,他听说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是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时期,陪都重庆的《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因此,该报纸的编辑方针必须完全符合蒋介石的意图。抗战期间,曾经先后在重庆《中央日报》当过社长的程沧波、陈博生、陶百川等人,都是因为编发文章时不符合蒋介石的心意,在某些方面触怒蒋介石而被撤职。《中央日报》在组织上直接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领导,但是有关新闻、言论、办报方针,实际上是按蒋介石的侍从室第二处主任陈布雷的主
在医院三个月的实习期满后,我们5个实习生得到了科室吴主任的夸奖。他说,我们将要应诊最后一位病人,如果不出现差错,全都可以得到医院的正式聘用。  那是一位中年人。吴主任说:“这是一位心脏病患者,你们先听听他心脏的声音,用我的听诊器吧。”接过听诊器,我们依次凑近了患者的心脏。“嗯,没错,他的心脏果然有很重的强音!”听过的同学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是最后一个听诊的。我仔细地聆听,但没有听到半点儿声音!  
“尽忠如蝼蚁,尽孝似禽兽”,这是史家对海瑞盖棺定论的评语。  海瑞确是清廉的封建官吏,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他视死如归地上疏骂皇帝;为了孝敬寡母,又不惜休妻虐女,置时人的诟病于不顾,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海瑞。    (一)    海瑞(1514-1587),广东琼山人,字汝贤,号刚峰。他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官僚家庭,4岁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海瑞赴乡试,写出《治黎策》
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竺可桢算不上一位数一数二的风云人物,他的知名度比不上蔡元培、胡适、蒋梦麟,但人微未必言轻,当我们再次翻开民国大学史册,拂去厚厚的尘埃,却惊诧地发现,他的教育思想余温犹在,不失为医治当今中国大学各种顽疾的一剂“猛药”。  竺可桢(1890.3—1974.2),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市)人,字藕舫。1918年他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便返回祖国,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
2020年是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收到王力先生的儿子王缉志先生的电话,他说,《文史春秋》杂志要出一期纪念国学大师王力的专刊,邀请我写一篇纪念文章,而我也正有这种意愿,自然就满口应允了。  前不久,见到知名作家、摄影家邹士方于2019年在《文学报》上发表的一篇回忆王力先生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王力教授很喜欢让我为他照相,每次我把放大的照片送给他,他都十分高兴。记得我拍过一张他和他助手张双棣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