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石界将迎来“长江画面石时代”
中国当代奇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赏玩石种的阶段性非常明显,并由此带来赏玩风尚的变迁。受石种开发和市场推广等因素影响,抛开一些地区,性、局部性的石种不谈,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广泛影响、掀起普遍热潮并形成一定赏玩风尚、持续相当时间的自然奇石品种,首先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风靡全国的以大化石为代表的红水河石,接下来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广受喜爱的戈壁石。这两个风格不同、趣味迥异的石种大类,在石界各领十年风骚,不仅成为在它们的时代一时无两的石市主力品种,也引发和带动了不同的赏玩方式、欣赏趣味。因此我们不妨将之称为“大化石时代”和“戈壁小品时代”。然而,随着这两大石种资源的急速消减和赏玩人群不断寻求文化突破的需求,石界在急切地寻找着在资源储备和审美水平上都能够替代和超越两者的新主力。笔者认为,长江画面石正是人们寻找的目标。可以这样说:石界即将迎来“长江画面石时代”。
“大化石时代”是华丽赏玩的阶段。众所周知,大化石的赏玩主要以质色为主,而所谓“质色”,主要是指欣赏其偏于玉润的坚硬质地和多见红黄的吉庆色彩(而非质地的枯、古或色彩的清、淡等风格,尽管这在台湾等个别地区偶然见到),即富贵华丽的风格,亦所谓“宝气”。华丽的大化石的风靡与当时中国刚刚起飞的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富起来的渴望与骄傲,急于享受与炫耀的心理,都是其深层基础。这是一种直接的、一目了然的美。这种美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横扫国内石市,彰显财富也制造着财富。
进入二十一世纪,戈壁石、尤其是戈壁石小品组合开始流行,这是一个趣味赏玩的阶段。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直观的欣赏,而开始了充满主动性的创造。小品组合以赏形为前提,结合质色条件,需要对奇石自身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把握,以及具备一定的文化、社会生活知识。更重要的是,小品组合门槛低、发挥空间大,使更多人可以参与其中,获得成功和乐趣。小品组合的题材,多为文化典故或社会生活场景,呈现故事性、趣味性、民俗性的特点。然而受资源和材料条件的限制,表现手段难免受到一定制约,向更深层面的开拓变得困难,以致一些石友将发挥的方向转向背景、配件、底座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奇石自身的魅力。
“江山代有美石出”,长江画面石这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出现在石市、品种和表现力丰富并具有相当资源量和产地赏玩基础的大石种,此前一直是石市的配角。然而奇石行业发展到今天,无论资源需求还是人们的审美需求,都需要一个全新的石种来引领石界向更高、更远的方向走下去,因此长江画面石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从赏质色,到玩造型,再到对画面的欣赏、解读、领悟,它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欣赏领域,也走向最具艺术潜力、最有艺术可能的时代。
二、长江画面石的艺术魅力
以画面为欣赏对象,使长江石在审美形式、审美手段上无限趋近于现有的平面视觉艺术,这是此前的石种难以达到的。大化石的质色欣赏,只是单一元素,具有美的意味,却难成独立的艺术品;戈壁石小品与造型艺术接近,但多数形态具备,尚难达到艺术形象的提炼;长江画面石则与东西方的绘画、摄影等艺术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其线条、色彩、构图、光影等构成元素与表现手段,多可借鉴现有平面艺术的欣赏方式,又可有所创新。可以说,长江画面石就是一种以石为材质、以石的纹、色、质、形为表现手段的艺术作品。
丰富性提供更多艺术可能
长江石的种类繁多,表现形式丰富而各异,但多与某一平面艺术形式有相似之处。墨画石(图1)、油画石(图2)、烫画石(图3)、剪纸石、螺钿石(图4)等等,都是根据该石种与某种艺术形式的相似性来命名的,命名方式即表现了这一石种的艺术特征。这在国内石界是极为罕见的,此前几乎只有红水河的摩尔石是一个特例。如今,这种命名方式如此自觉、集中地出现在长江石上,本身就是其艺术性的最好体现。
长江石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品种,更体现在表现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比如,既有传统东方精神与韵味的表达(图5),又可以有西方现代艺术的体现(图6);既有清雅、素淡(图7),又有浓烈、艳丽(图8);有利用点、线、面分布、构图表现画意(图9),也有石头结构、质感带来的独特表现(图10)……
提供实现个人风格的广阔空阃
丰富的形式和强大的表现力,为收藏和欣赏中不同角度的选择、不同风格的确立提供了空间。于是,赏玩人群可以较为自由,充分地选择自己的偏好,培育自己的风格。且目前长江石赏玩地区,已经有些石友形成了比较鲜明的个人风格,或出现了个人风格的萌芽。比如,丁涛夫妇的简约、纯净以及对形式美的追求,王毅高先生厚重的文化味,周旭东先生对传统中国画的理解和运用,李潜先生打破规则的边缘性探索,春媚的朦胧与诗意等等。而艺术家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圈内多种风格的呈现、聚集,正是这一艺术门类的魅力和生命力的体现。长江石以自己的资源优势为收藏者提供了创造自我的机会,这是此石种的难能可贵之处。
三、艺术深度与广度的开拓
目前长江画面石欣赏的较高层次,早已超越一般的“是什么”、“像什么”的思维,而是要追求石头通过纹、色、质、形等元素的表现与配合,所达到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以及由此传达的人物形象的神韵、山水景观的意蕴,乃至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人文情怀和藏者的精神表达。因此,在长江画面石的赏玩中,那些实的,一目了然的,简单、刻板的人物和风景,那些“是个什么”的简单图解,往往未必是上乘之作。而追求石上画面在“表现”什么,追求神采、韵味等“虚”的表达,追求文化的传递和精神的传达,则使长江画面石的艺术表现领域大大向纵深推进。
以彩花石“清溪幽篁图”(图11)为例:精细的黄绿色线条丛生,在墨绿底色的映衬下,呈现阳光透过幽林的独特光感。白石英在其间灵动分布,浓淡疏密,似有意布局,近如清溪飞溅,远似高山流云,点染出画面的景深与层次。这并不是一幅多么直观的山水,却在线条、色彩天意的组合与表现下,营造出如此幽邃、静谧的氛围,令人置身其中,身心澄净。而“竹”的文人标志,“溪”的人格隐喻,则让这幅画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成为藏者内心境界的表达。
可见,长江画面石在艺术表现、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上更深广的追求,以长江石丰富的承载力为前提,已经超越了此前石界的艺术和文化深度。同时,长江石的赏玩者还在不断进行着赏玩厂度的开拓。比如以形式美感为联系的画面石组合,比如形画结合的不断尝试,等等。如“无题”(图12),画面并不平整,甚至略有残缺,但却形成了山势。渐渐隐去的幽暗山色,反衬突出明亮的前景,似投来的一束斜阳,营造出特殊的摄影般的光感。这种欣赏尝试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赏玩对构图、色彩、石形等要求的局限,而使奇石表现的领域大大拓宽。
当然,由于我们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的局限,长江画面石的艺术魅力,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掘。还有太多的美等待我们去表现、欣赏、学习。长江石在底座、灯光、布景等综合欣赏手段的完善上也还有不小空间,这些都是今后需要努力加强的方向。同时,这一最具艺术特色的石种,需要文化界、艺术界、收藏界人士的介入,也是最有可能吸引这些人士的石种。
我们肯定并且坚信,长江画面石的赏玩必须以艺术赏石为前提和基础;长江画面石已经开启了艺术赏石的新时代,并将继续引领艺术赏石迅速并持久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中国当代奇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赏玩石种的阶段性非常明显,并由此带来赏玩风尚的变迁。受石种开发和市场推广等因素影响,抛开一些地区,性、局部性的石种不谈,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广泛影响、掀起普遍热潮并形成一定赏玩风尚、持续相当时间的自然奇石品种,首先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风靡全国的以大化石为代表的红水河石,接下来是从本世纪初开始广受喜爱的戈壁石。这两个风格不同、趣味迥异的石种大类,在石界各领十年风骚,不仅成为在它们的时代一时无两的石市主力品种,也引发和带动了不同的赏玩方式、欣赏趣味。因此我们不妨将之称为“大化石时代”和“戈壁小品时代”。然而,随着这两大石种资源的急速消减和赏玩人群不断寻求文化突破的需求,石界在急切地寻找着在资源储备和审美水平上都能够替代和超越两者的新主力。笔者认为,长江画面石正是人们寻找的目标。可以这样说:石界即将迎来“长江画面石时代”。
“大化石时代”是华丽赏玩的阶段。众所周知,大化石的赏玩主要以质色为主,而所谓“质色”,主要是指欣赏其偏于玉润的坚硬质地和多见红黄的吉庆色彩(而非质地的枯、古或色彩的清、淡等风格,尽管这在台湾等个别地区偶然见到),即富贵华丽的风格,亦所谓“宝气”。华丽的大化石的风靡与当时中国刚刚起飞的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富起来的渴望与骄傲,急于享受与炫耀的心理,都是其深层基础。这是一种直接的、一目了然的美。这种美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横扫国内石市,彰显财富也制造着财富。
进入二十一世纪,戈壁石、尤其是戈壁石小品组合开始流行,这是一个趣味赏玩的阶段。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直观的欣赏,而开始了充满主动性的创造。小品组合以赏形为前提,结合质色条件,需要对奇石自身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把握,以及具备一定的文化、社会生活知识。更重要的是,小品组合门槛低、发挥空间大,使更多人可以参与其中,获得成功和乐趣。小品组合的题材,多为文化典故或社会生活场景,呈现故事性、趣味性、民俗性的特点。然而受资源和材料条件的限制,表现手段难免受到一定制约,向更深层面的开拓变得困难,以致一些石友将发挥的方向转向背景、配件、底座等,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奇石自身的魅力。
“江山代有美石出”,长江画面石这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出现在石市、品种和表现力丰富并具有相当资源量和产地赏玩基础的大石种,此前一直是石市的配角。然而奇石行业发展到今天,无论资源需求还是人们的审美需求,都需要一个全新的石种来引领石界向更高、更远的方向走下去,因此长江画面石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从赏质色,到玩造型,再到对画面的欣赏、解读、领悟,它带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欣赏领域,也走向最具艺术潜力、最有艺术可能的时代。
二、长江画面石的艺术魅力
以画面为欣赏对象,使长江石在审美形式、审美手段上无限趋近于现有的平面视觉艺术,这是此前的石种难以达到的。大化石的质色欣赏,只是单一元素,具有美的意味,却难成独立的艺术品;戈壁石小品与造型艺术接近,但多数形态具备,尚难达到艺术形象的提炼;长江画面石则与东西方的绘画、摄影等艺术有极大的相似之处,其线条、色彩、构图、光影等构成元素与表现手段,多可借鉴现有平面艺术的欣赏方式,又可有所创新。可以说,长江画面石就是一种以石为材质、以石的纹、色、质、形为表现手段的艺术作品。
丰富性提供更多艺术可能
长江石的种类繁多,表现形式丰富而各异,但多与某一平面艺术形式有相似之处。墨画石(图1)、油画石(图2)、烫画石(图3)、剪纸石、螺钿石(图4)等等,都是根据该石种与某种艺术形式的相似性来命名的,命名方式即表现了这一石种的艺术特征。这在国内石界是极为罕见的,此前几乎只有红水河的摩尔石是一个特例。如今,这种命名方式如此自觉、集中地出现在长江石上,本身就是其艺术性的最好体现。
长江石的丰富性不仅体现在品种,更体现在表现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比如,既有传统东方精神与韵味的表达(图5),又可以有西方现代艺术的体现(图6);既有清雅、素淡(图7),又有浓烈、艳丽(图8);有利用点、线、面分布、构图表现画意(图9),也有石头结构、质感带来的独特表现(图10)……
提供实现个人风格的广阔空阃
丰富的形式和强大的表现力,为收藏和欣赏中不同角度的选择、不同风格的确立提供了空间。于是,赏玩人群可以较为自由,充分地选择自己的偏好,培育自己的风格。且目前长江石赏玩地区,已经有些石友形成了比较鲜明的个人风格,或出现了个人风格的萌芽。比如,丁涛夫妇的简约、纯净以及对形式美的追求,王毅高先生厚重的文化味,周旭东先生对传统中国画的理解和运用,李潜先生打破规则的边缘性探索,春媚的朦胧与诗意等等。而艺术家鲜明的个人风格以及圈内多种风格的呈现、聚集,正是这一艺术门类的魅力和生命力的体现。长江石以自己的资源优势为收藏者提供了创造自我的机会,这是此石种的难能可贵之处。
三、艺术深度与广度的开拓
目前长江画面石欣赏的较高层次,早已超越一般的“是什么”、“像什么”的思维,而是要追求石头通过纹、色、质、形等元素的表现与配合,所达到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以及由此传达的人物形象的神韵、山水景观的意蕴,乃至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人文情怀和藏者的精神表达。因此,在长江画面石的赏玩中,那些实的,一目了然的,简单、刻板的人物和风景,那些“是个什么”的简单图解,往往未必是上乘之作。而追求石上画面在“表现”什么,追求神采、韵味等“虚”的表达,追求文化的传递和精神的传达,则使长江画面石的艺术表现领域大大向纵深推进。
以彩花石“清溪幽篁图”(图11)为例:精细的黄绿色线条丛生,在墨绿底色的映衬下,呈现阳光透过幽林的独特光感。白石英在其间灵动分布,浓淡疏密,似有意布局,近如清溪飞溅,远似高山流云,点染出画面的景深与层次。这并不是一幅多么直观的山水,却在线条、色彩天意的组合与表现下,营造出如此幽邃、静谧的氛围,令人置身其中,身心澄净。而“竹”的文人标志,“溪”的人格隐喻,则让这幅画面有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成为藏者内心境界的表达。
可见,长江画面石在艺术表现、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上更深广的追求,以长江石丰富的承载力为前提,已经超越了此前石界的艺术和文化深度。同时,长江石的赏玩者还在不断进行着赏玩厂度的开拓。比如以形式美感为联系的画面石组合,比如形画结合的不断尝试,等等。如“无题”(图12),画面并不平整,甚至略有残缺,但却形成了山势。渐渐隐去的幽暗山色,反衬突出明亮的前景,似投来的一束斜阳,营造出特殊的摄影般的光感。这种欣赏尝试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赏玩对构图、色彩、石形等要求的局限,而使奇石表现的领域大大拓宽。
当然,由于我们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的局限,长江画面石的艺术魅力,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掘。还有太多的美等待我们去表现、欣赏、学习。长江石在底座、灯光、布景等综合欣赏手段的完善上也还有不小空间,这些都是今后需要努力加强的方向。同时,这一最具艺术特色的石种,需要文化界、艺术界、收藏界人士的介入,也是最有可能吸引这些人士的石种。
我们肯定并且坚信,长江画面石的赏玩必须以艺术赏石为前提和基础;长江画面石已经开启了艺术赏石的新时代,并将继续引领艺术赏石迅速并持久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