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厂房、体育馆、窑洞、水塔、寺庙等。我们生活在各种建筑中,每天面对着高低错落又富有节奏感的建筑,建筑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本课比较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贴近生活又富有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
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建筑空间的美妙,感知建筑是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表现空间的艺术,懂得空间创作需要材料、时间和技术相结合,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构想。本课的教学是要引导学生感知建筑的外形,产生丰富的想象,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练习,更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设计创意。教科书提供了立体房子的制作方法与步骤,整个过程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借鉴。
二、学情分析
本课集绘画、工艺、建筑、科技、游戏、环保等于一体,注重思想感情教育。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他们有根据主题形统一制作的意识,但对一些不常见的几何造型难以把握,教师要重点引导。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分工组织也需要教师指导分配,以便能按时完成作品。这样在操作中,能使学生在游戏和情境中体验材料的量感和质感,体会到创作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原理,用立体制作的方式表现建筑模型。
2.欣赏具有几何感的经典现代建筑,运用简单的剪、挖、插、粘、折等技法进行建筑空间的体验创作。
3.激发创作思维,体验建筑设计制作的乐趣,通过游戏发现自己作为主体的价值,培养热爱家园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建筑的一般特点,能自发学习、创作,用纸立体方法表现建筑模型。
难点:合理安排立体建筑物的组合,以及建筑物上门、窗、阳台、屋顶等细节的表现和装饰,表现出有创意、个性、别致的建筑。
五、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感知建筑
1.欣赏建筑,初步感知家乡建筑外形
(1)教师通过提问,与学生建立连接,让学生领会家乡之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我们的家乡宁波吗?老师喜欢宁波的建筑。(图1)
(2)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家乡建筑之美。
师:这就是南部商务区的地标建筑——商会国贸大厦(图2、图3)。
(3)出示宁波地区的“网红”建筑,引导学生感受建筑的不同造型。(图4)
【设计意图】从宁波的“网红”建筑着手,让学生感受宁波建筑的特色。所选用的建筑都为概括的几何形,从中感受建筑造型设计的巧妙构思。
2.总结概括,初次尝试制作建筑模型
(1)教师演示操作将一张纸进行不同方向的卷,制作成简单的建筑模型。
师: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做的?
生:卷。(教师板书:卷。)(图5)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不同方法制作的建筑模型。
师:如果想表现杜岙美术馆的外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生:折。(教师板书:折。)(图6)
(3)教师出示通过剪的方法制作的建筑外形。
(4)师总结:原来简单的一张纸也可以制作出建筑的外形,这就是一体做法的建筑模型。(教师板书:一体做法。)
(5)试一试:学生尝试用“一体做法”制作建筑模型。
(6)教师揭示课题《小小建筑师》。(教师板书:小小建筑师。)(图7)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折、剪、卷的方法制作“一体做法”的建筑模型,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为接下来的创作埋下伏笔。
(二)自主学习,探究建筑
1.引大师之作,品建筑之美
教师播放有关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视频。(图8)
师提问:贝聿铭爷爷设计的建筑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生1:贝爷爷设计的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就像城堡一样,很漂亮。
学生2:我发现贝爷爷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有很多线条。
师:的确,贝爷爷利用线条将屋顶分割成四边形、三角形,让建筑棱角分明,与屋外潺潺的流水相呼应,让我们有身处江南水乡的感觉。
生3:我发现贝爷爷设计的很多建筑上都有不同的形状。
师总结:是啊,贝爷爷作品是由各种形状组合,这就是拼合做法。(图9)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建筑大师贝聿铭,交流欣赏体会,探索贝聿铭大师设计的建筑特色,从家乡的建筑着眼于世界的建筑,拓宽学生的视野。
2.赏建筑模型,解组合之密
(1)教师展示各种建筑模型实物。
师:每个小组拆解模型,仔细观察建筑模型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图10)
(2)小组拆解建筑模型,并讨论分享。
生1:我们组拿到的是4号建筑模型,我发现有很多小小的圆筒形状粘贴在建筑外面。
师:的确,这个建筑模型中有小圆筒也有大大的长方体,说明在组合的时候我们可以有大有小,让整个建筑看上去层次丰富。
生2:我们组的模型很特别,是7号模型。它有些是整个围起来了,有些是围了一半的,小的圆筒在大的圆筒里。(图11)
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组的模型有些是封闭的形,有些是开放的形,而且是里外的组合形式,就像这样,建筑师也将其应用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生3:老师,我们组是3号模型。我们发现这里剪了两个口子,然后把它们穿插组合在一起。(图12)
师:那它们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生3:是上下组合在一起。
师:是的,这就是上下穿插。這样的形式也被应用于现实的建筑中。 【设计意图】通过对建筑模型进行解构,让学生清楚了解模型之间的组合关系,感受大小、里外、左右、上下等不同的组合方式,学会用“拼合做法”来制作建筑模型。
3.观微课制作,得镂空之法
师:仔细观察,这些建筑模型还有什么特征?
生:我发现这个建筑模型上有很多不同形状的窗户。
教师播放微课视频,演示镂空技法以及在建筑物上的装饰。(图13、图14)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的播放,让学生了解门窗的镂空剪法,同时可以进行巧剪,创意组合等。微课让示范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可以关注到更多细节。同时,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作业桥梁。
(三)动手实践,设计建筑
1.教师出示课件,播放创作要求:请学生为宁波设计增添新的特色地标建筑。
2.学创作建筑模型,教师巡视辅导。
【设计意图】整个课程的思路从连接家乡到放眼世界,最终又以学生的家乡宁波为落脚点,以为家乡设计新的地标建筑展开作业,让学生感受设计与艺术需要温度,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家园的情感。
(四)展示评价,展望建筑
1.教师将学生作品展示在透明亚克力盒子上,学生介绍自己创作的建筑模型。
生1:我们组设计的建筑是半开放式的,我希望它是宁波未来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特别大,可以举办很多有趣的展览,我们还设计了观光电梯。(图15)
生2:我希望我们设计的建筑可以成为宁波的公园,整个公园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我还设计的太阳的图案来装饰公园。(图16)
2.教师点亮学生的建筑作品,展望未来。
师总结: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这是贝聿铭爷爷说过的话。建筑有了光便有了生机。老师也要用光点亮大家的作品,希望有朝一日,你们的建筑作品能在宁波被点亮,成为新的地标建筑。(图17、图18)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欣赏,感受建筑模型的独特之美。通过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名言,将学生的视线转移到建筑内部结构,进一步感受建筑的光影魅力。充满仪式的点亮环节,将课堂推向高潮,激发学生的建筑之梦。
六、教学反思
(一)连接家乡,放眼世界
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家乡的建筑为切入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连接情感。作为宁波的“网红”建筑,究竟为何“网红”?这也就顺其自然地推动学生愿意去探究这些造型奇特的建筑。在“自主学习 探究建筑”这个环节中,引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将学生的视野带向世界,拓宽视野,对建筑之美有了更进一步了解。
在最后的创作环节,又以家乡宁波为落脚点,为宁波设计新的地标建筑展开作业,让学生感受设计与艺术需要温度,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家园的情感。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是以“家乡——世界——家乡”为主线,层层递进,首尾呼应,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建筑的理解,为未来而学,为意义而教。
(二)解构模型,趣味探究
建筑模型的制作就是将平面的纸转变为立体形状,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让学生将老师制作完成的建筑模型进行解构,自主探究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形状之间的联系以及立体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这样的解构模型探索,好比学生在搭建乐高模型,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动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解开重重疑惑。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实现有趣味的探究性學习。
(三)组合展示,点亮未来
建筑模型的制作耗时耗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独立的模型进行组合,可以是与同学之间的小组合作,也可以是将前一个环节中拆解下来的模型进行组合。这样的组合形式,让作品有了层次,不再单一。在组合中感受他人作品的优秀,也是对自我作品的有效弥补。同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作业桥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尝试,赋予建筑作品新的意义。生活需要有仪式感,课堂亦是如此。教师用灯串点亮学生作品,让黑白灰的建筑模型不仅只是黑白灰,更有了光影之美,将课堂推向了高潮,点亮学生的建筑之梦,更是点亮了学生的未来。
(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 浙江宁波)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桥梁、厂房、体育馆、窑洞、水塔、寺庙等。我们生活在各种建筑中,每天面对着高低错落又富有节奏感的建筑,建筑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本课比较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贴近生活又富有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
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建筑空间的美妙,感知建筑是用一种新的视角来表现空间的艺术,懂得空间创作需要材料、时间和技术相结合,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构想。本课的教学是要引导学生感知建筑的外形,产生丰富的想象,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练习,更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设计创意。教科书提供了立体房子的制作方法与步骤,整个过程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借鉴。
二、学情分析
本课集绘画、工艺、建筑、科技、游戏、环保等于一体,注重思想感情教育。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他们有根据主题形统一制作的意识,但对一些不常见的几何造型难以把握,教师要重点引导。制作过程中,学生的分工组织也需要教师指导分配,以便能按时完成作品。这样在操作中,能使学生在游戏和情境中体验材料的量感和质感,体会到创作的快乐。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立体造型的基本原理,用立体制作的方式表现建筑模型。
2.欣赏具有几何感的经典现代建筑,运用简单的剪、挖、插、粘、折等技法进行建筑空间的体验创作。
3.激发创作思维,体验建筑设计制作的乐趣,通过游戏发现自己作为主体的价值,培养热爱家园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建筑的一般特点,能自发学习、创作,用纸立体方法表现建筑模型。
难点:合理安排立体建筑物的组合,以及建筑物上门、窗、阳台、屋顶等细节的表现和装饰,表现出有创意、个性、别致的建筑。
五、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感知建筑
1.欣赏建筑,初步感知家乡建筑外形
(1)教师通过提问,与学生建立连接,让学生领会家乡之美。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我们的家乡宁波吗?老师喜欢宁波的建筑。(图1)
(2)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家乡建筑之美。
师:这就是南部商务区的地标建筑——商会国贸大厦(图2、图3)。
(3)出示宁波地区的“网红”建筑,引导学生感受建筑的不同造型。(图4)
【设计意图】从宁波的“网红”建筑着手,让学生感受宁波建筑的特色。所选用的建筑都为概括的几何形,从中感受建筑造型设计的巧妙构思。
2.总结概括,初次尝试制作建筑模型
(1)教师演示操作将一张纸进行不同方向的卷,制作成简单的建筑模型。
师: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做的?
生:卷。(教师板书:卷。)(图5)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不同方法制作的建筑模型。
师:如果想表现杜岙美术馆的外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生:折。(教师板书:折。)(图6)
(3)教师出示通过剪的方法制作的建筑外形。
(4)师总结:原来简单的一张纸也可以制作出建筑的外形,这就是一体做法的建筑模型。(教师板书:一体做法。)
(5)试一试:学生尝试用“一体做法”制作建筑模型。
(6)教师揭示课题《小小建筑师》。(教师板书:小小建筑师。)(图7)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折、剪、卷的方法制作“一体做法”的建筑模型,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为接下来的创作埋下伏笔。
(二)自主学习,探究建筑
1.引大师之作,品建筑之美
教师播放有关建筑大师贝聿铭的视频。(图8)
师提问:贝聿铭爷爷设计的建筑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生1:贝爷爷设计的卡塔尔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就像城堡一样,很漂亮。
学生2:我发现贝爷爷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中有很多线条。
师:的确,贝爷爷利用线条将屋顶分割成四边形、三角形,让建筑棱角分明,与屋外潺潺的流水相呼应,让我们有身处江南水乡的感觉。
生3:我发现贝爷爷设计的很多建筑上都有不同的形状。
师总结:是啊,贝爷爷作品是由各种形状组合,这就是拼合做法。(图9)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建筑大师贝聿铭,交流欣赏体会,探索贝聿铭大师设计的建筑特色,从家乡的建筑着眼于世界的建筑,拓宽学生的视野。
2.赏建筑模型,解组合之密
(1)教师展示各种建筑模型实物。
师:每个小组拆解模型,仔细观察建筑模型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图10)
(2)小组拆解建筑模型,并讨论分享。
生1:我们组拿到的是4号建筑模型,我发现有很多小小的圆筒形状粘贴在建筑外面。
师:的确,这个建筑模型中有小圆筒也有大大的长方体,说明在组合的时候我们可以有大有小,让整个建筑看上去层次丰富。
生2:我们组的模型很特别,是7号模型。它有些是整个围起来了,有些是围了一半的,小的圆筒在大的圆筒里。(图11)
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组的模型有些是封闭的形,有些是开放的形,而且是里外的组合形式,就像这样,建筑师也将其应用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生3:老师,我们组是3号模型。我们发现这里剪了两个口子,然后把它们穿插组合在一起。(图12)
师:那它们的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生3:是上下组合在一起。
师:是的,这就是上下穿插。這样的形式也被应用于现实的建筑中。 【设计意图】通过对建筑模型进行解构,让学生清楚了解模型之间的组合关系,感受大小、里外、左右、上下等不同的组合方式,学会用“拼合做法”来制作建筑模型。
3.观微课制作,得镂空之法
师:仔细观察,这些建筑模型还有什么特征?
生:我发现这个建筑模型上有很多不同形状的窗户。
教师播放微课视频,演示镂空技法以及在建筑物上的装饰。(图13、图14)
【设计意图】通过微课的播放,让学生了解门窗的镂空剪法,同时可以进行巧剪,创意组合等。微课让示范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可以关注到更多细节。同时,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作业桥梁。
(三)动手实践,设计建筑
1.教师出示课件,播放创作要求:请学生为宁波设计增添新的特色地标建筑。
2.学创作建筑模型,教师巡视辅导。
【设计意图】整个课程的思路从连接家乡到放眼世界,最终又以学生的家乡宁波为落脚点,以为家乡设计新的地标建筑展开作业,让学生感受设计与艺术需要温度,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家园的情感。
(四)展示评价,展望建筑
1.教师将学生作品展示在透明亚克力盒子上,学生介绍自己创作的建筑模型。
生1:我们组设计的建筑是半开放式的,我希望它是宁波未来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特别大,可以举办很多有趣的展览,我们还设计了观光电梯。(图15)
生2:我希望我们设计的建筑可以成为宁波的公园,整个公园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我还设计的太阳的图案来装饰公园。(图16)
2.教师点亮学生的建筑作品,展望未来。
师总结: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这是贝聿铭爷爷说过的话。建筑有了光便有了生机。老师也要用光点亮大家的作品,希望有朝一日,你们的建筑作品能在宁波被点亮,成为新的地标建筑。(图17、图18)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欣赏,感受建筑模型的独特之美。通过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名言,将学生的视线转移到建筑内部结构,进一步感受建筑的光影魅力。充满仪式的点亮环节,将课堂推向高潮,激发学生的建筑之梦。
六、教学反思
(一)连接家乡,放眼世界
本课的教学设计从家乡的建筑为切入点,贴近学生的生活,连接情感。作为宁波的“网红”建筑,究竟为何“网红”?这也就顺其自然地推动学生愿意去探究这些造型奇特的建筑。在“自主学习 探究建筑”这个环节中,引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将学生的视野带向世界,拓宽视野,对建筑之美有了更进一步了解。
在最后的创作环节,又以家乡宁波为落脚点,为宁波设计新的地标建筑展开作业,让学生感受设计与艺术需要温度,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家园的情感。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是以“家乡——世界——家乡”为主线,层层递进,首尾呼应,帮助学生建立对不同建筑的理解,为未来而学,为意义而教。
(二)解构模型,趣味探究
建筑模型的制作就是将平面的纸转变为立体形状,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让学生将老师制作完成的建筑模型进行解构,自主探究发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形状之间的联系以及立体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这样的解构模型探索,好比学生在搭建乐高模型,学生乐于动手、善于动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解开重重疑惑。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实现有趣味的探究性學习。
(三)组合展示,点亮未来
建筑模型的制作耗时耗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独立的模型进行组合,可以是与同学之间的小组合作,也可以是将前一个环节中拆解下来的模型进行组合。这样的组合形式,让作品有了层次,不再单一。在组合中感受他人作品的优秀,也是对自我作品的有效弥补。同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作业桥梁,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尝试,赋予建筑作品新的意义。生活需要有仪式感,课堂亦是如此。教师用灯串点亮学生作品,让黑白灰的建筑模型不仅只是黑白灰,更有了光影之美,将课堂推向了高潮,点亮学生的建筑之梦,更是点亮了学生的未来。
(宁波市鄞州蓝青小学 浙江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