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C语言是目前各高校理工科学生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难教且难学的课程。该文对C语言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为目的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为C语言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经验。
关键词:C语言;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27-01
C语言是目前各高校理工科学生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进校后接触的第一门编程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概念,培养学生编程能力,进而建立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新思维。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抽象复杂,各种控制结构灵活、语法规则多,运行时容易出错,是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的一门课程。同时,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都选择C语言作为参加全国计算机语言类二级考试的考试语言。因此,C语言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受益人群比较大。本文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编写程序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1 C语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C语言涉及的概念多而杂,数据类型及表达式丰富,语法结构复杂。一直以来,C语言教学侧重于C语言语法知识的传授,按照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的顺序来学习基本知识,按照顺序、选择、循环的顺序来学习程序结构,按照数组、指针、结构体的顺序来学习构造类型。这种线性教学模式可以循序渐进地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长期反复地学习基础知识和经典算法,可以读懂和编写简单的程序,但没有自主思维和实践创新的意识。结果是学生陷入到这些语法知识记忆和理解中,无法形成真正的编程思想,导致学生反映C语言难懂、难学、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停留在表面,很多学生即使能看懂程序,自己编写程序时也无从下手,甚至出现有学生死记硬背才能通过考试的情况。
2 几点改进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编程的状态,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新的思维方式,对C语言的教学模式做了下面几点改革。
1)课堂教学直接C语言编译环境中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但不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如果完全使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主要问题的理解,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案例分析或程序的编写过程,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进行课堂讨论、板书讲解、结合提问,将问题层层剖析,达到师生互动。这时候的多媒体设备就是一个编写、调试、运行C语言程序的设备。在学生的主体编程思路明确后,对于一些细节上的知识点,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将事先做好的一些知识点的对比呈现出来,增加课堂内容的知识含量。
2)用两个实际案例贯穿全部知识点
上课伊始用一个智力游戏程序说明C语言学完之后可以做什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之后将这个游戏程序拆分开来,加入基础知识部分的知识点。首先找出游戏程序中类似于printf(“My name is Bill.”)的语句,使学生认识C语言程序,学会最简单的C程序编写、运行和调试,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激发学习积极性。其次找出游戏程序中使用的变量,扩展变量的命名、定义、使用方法,运算符和表达式。再次找出游戏程序中的分支语句,掌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方法。最后找出游戏程序中的循环语句,掌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方法。至此,C语言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学生可以自行编出类似的游戏程序。后序的进阶部分知识穿插进一个常见的管理系统,将这个管理系统程序拆分出程序的模块化管理、两种常用的构造类型数组和结构体的使用及数据的存储管理等知识点,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编出一个小型管理系统。这样按照先基础后进阶,先单一后全面的原则,把C语言的知识点融入实际案例中,以案例带动知识点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享受编程带来的成就感。
3)通过习题强化编程细节
经过上面两种方法,学生在编程时会形成一个整体的思路,不会在拿到題目时毫无头绪,但由于C语言语法要求严格,容易出错,学生写的程序基本有这样那样的语法错误,不能直接正确运行,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有必要增加课堂上的习题部分时间来强化语法知识的细节,提高学生编程的正确率,同时为了弥补学时的不足,将典型习题做成微课供学生自学时使用。
3 结语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改革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能欣赏C语言之美、理解C语言之妙。短期目标是提高C语言期末考试及国家二级考试编程题的得分率;中期目标是提高学生编程能力,能使用C语言作为工具解决后续的学科问题;终期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龙淼.《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2] 李竹林.问题和案例驱动的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
[3] 钟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C语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6).
关键词:C语言;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1-0127-01
C语言是目前各高校理工科学生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进校后接触的第一门编程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概念,培养学生编程能力,进而建立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新思维。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抽象复杂,各种控制结构灵活、语法规则多,运行时容易出错,是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的一门课程。同时,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都选择C语言作为参加全国计算机语言类二级考试的考试语言。因此,C语言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受益人群比较大。本文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编写程序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1 C语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C语言涉及的概念多而杂,数据类型及表达式丰富,语法结构复杂。一直以来,C语言教学侧重于C语言语法知识的传授,按照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的顺序来学习基本知识,按照顺序、选择、循环的顺序来学习程序结构,按照数组、指针、结构体的顺序来学习构造类型。这种线性教学模式可以循序渐进地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长期反复地学习基础知识和经典算法,可以读懂和编写简单的程序,但没有自主思维和实践创新的意识。结果是学生陷入到这些语法知识记忆和理解中,无法形成真正的编程思想,导致学生反映C语言难懂、难学、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停留在表面,很多学生即使能看懂程序,自己编写程序时也无从下手,甚至出现有学生死记硬背才能通过考试的情况。
2 几点改进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编程的状态,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新的思维方式,对C语言的教学模式做了下面几点改革。
1)课堂教学直接C语言编译环境中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但不完全依赖于多媒体。如果完全使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主要问题的理解,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在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案例分析或程序的编写过程,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进行课堂讨论、板书讲解、结合提问,将问题层层剖析,达到师生互动。这时候的多媒体设备就是一个编写、调试、运行C语言程序的设备。在学生的主体编程思路明确后,对于一些细节上的知识点,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将事先做好的一些知识点的对比呈现出来,增加课堂内容的知识含量。
2)用两个实际案例贯穿全部知识点
上课伊始用一个智力游戏程序说明C语言学完之后可以做什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之后将这个游戏程序拆分开来,加入基础知识部分的知识点。首先找出游戏程序中类似于printf(“My name is Bill.”)的语句,使学生认识C语言程序,学会最简单的C程序编写、运行和调试,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激发学习积极性。其次找出游戏程序中使用的变量,扩展变量的命名、定义、使用方法,运算符和表达式。再次找出游戏程序中的分支语句,掌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方法。最后找出游戏程序中的循环语句,掌握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方法。至此,C语言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学生可以自行编出类似的游戏程序。后序的进阶部分知识穿插进一个常见的管理系统,将这个管理系统程序拆分出程序的模块化管理、两种常用的构造类型数组和结构体的使用及数据的存储管理等知识点,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编出一个小型管理系统。这样按照先基础后进阶,先单一后全面的原则,把C语言的知识点融入实际案例中,以案例带动知识点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享受编程带来的成就感。
3)通过习题强化编程细节
经过上面两种方法,学生在编程时会形成一个整体的思路,不会在拿到題目时毫无头绪,但由于C语言语法要求严格,容易出错,学生写的程序基本有这样那样的语法错误,不能直接正确运行,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就有必要增加课堂上的习题部分时间来强化语法知识的细节,提高学生编程的正确率,同时为了弥补学时的不足,将典型习题做成微课供学生自学时使用。
3 结语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改革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而是能欣赏C语言之美、理解C语言之妙。短期目标是提高C语言期末考试及国家二级考试编程题的得分率;中期目标是提高学生编程能力,能使用C语言作为工具解决后续的学科问题;终期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龙淼.《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2] 李竹林.问题和案例驱动的C语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
[3] 钟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C语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