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合作与否。但就目前的课堂而言,普遍缺乏的恰恰是善意的、发自本性的合作与帮助,而暴露的却是内心世界的狭隘、自私、嫉妒的神情、动作与言语。试想,不愿与他人合作、不善于与他人合作、不懂与他人合作的人,涉足社会后如何与他人交往、又如何在社会上立足?这不得不说是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新课程标准》在无数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重要的理念的深入人心。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就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合作小组
形成学习小组,培养教学助手。将学生按学习程度进行搭配组合,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然后各个组推选一位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学生当组长,教师对组长作专门培训,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组织讨论的要领,处理问题的技巧,让他们充当小组中的小老师,做教师的小助手,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优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我们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我班的合作是这样规定的: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创造合作气氛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获取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营造一种合作的氛围,创设合作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人人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一)激发合作兴趣。
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电教手段,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某一学校门口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播放录像,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然后提问:请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全班学生都没有统计好。我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学生说,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放一遍。我就重新播放这段录象。再提问:谁来把统计结果汇报一下。学生还是没有完成。那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有些学生开始商量,4人小组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我再重新播放这段录象。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回答: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3辆,公共汽车是6辆,三轮车是9辆,卡车是14辆。为什么前面两次都没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你是怎样记下来的呢?学生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来的,一人记录轿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一人记录三轮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卡车的辆数。在这里,我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尝试合作乐趣。
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应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面积》时,我给学生在信封内各装了8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排方格的方法去测试一个长方体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自己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够,于是就主动和他人合作,一起动手摆小正方形,从而得出此长方体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指导合作
(一)学会收集。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并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认真做好备课前准备。
(二)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
倾听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只有热情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相反的,有人发言而无人真正倾听时,发言者就会觉得自己讲的话无关紧要,甚至挫伤发言的积极性。作为讨论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教师自己也要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讨论中去,并认真思考大家的发言而不是敷衍了事。教师应告诉学生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记住别人的要点,听懂别人的意见,当与自己意见发生冲突时要善于表达意见,教给学生一些发表意见的模式。如“我认为××同学回答得很好……”,“我觉得××同学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我××认为同学的意见是错的,我的看法是……”,“请问××同学……”等。在课堂教学中,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所提高,同时倾听与反应能力也会有一定提高。
(三)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
任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都必须强调独立思考。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看法之间的相互碰撞,但不同看法来自于不同个体的独立思考。
(四)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树立起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观点的教学理念,并且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期间,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甚至不批评,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会学生合作。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初期,往往会出现混乱的局面,要么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要么盲从附和,不知补充或否定,使合作流于形式。这是学生缺乏合作意识的表现。在训练时,教师可布置一些有难度的趣味题、思考题等让各组通过合作去解决。在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学会补充否定,不主观不盲从,客观地对待他人的意见,勇敢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有分歧时大家分析比较,最终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另外,小组之间的合作与师生间合作的要领也要提前训练。
例如:在教学“能被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回顾了探寻“能被2整除和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在进行必要的启发铺垫后,提出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试着自行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我进行来回巡视,适时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重点观察了一个小组的讨论过程。一开始,学生在原有学习经验的影响下,从数的个位寻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结果频频碰壁,无功而返,原先热热闹闹、争先恐后的发言局面一下子冷静了下来。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突然,一个学生说:“21、24、27这三个数都能被3整数,是不是个位是1、4、7的数都能被3整除?”话音未落,马上有学生举出反例:“31、34、37这三个数的个位是1、4、7,但都不能被3整除。”看来,这个发现又遭到了否定,小组讨论再次陷入低谷。学生在自己本子上涂着画着,陷在思维的困惑中。这时,有位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叫了起来:“我知道了,把12、24、27这三个数的个位和十位颠倒位置,变成21、42、72,这些数同样能被3整除。”这个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可谓是质的飞跃,为最终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31、34、37这三个数个位和十位换位后,仍不能被3整除。”有位学生马上补充道。沿着这条思路,学生不断地举出一些数字,从各个角度加以探索验证,把其中能被3整除的数归结起来,发现个位数不能作为能被3整除的标志,这些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加起来却都是3的倍数。到此,学生的发现已接近完善。这时,我问道:“你们刚才举的例子都是两位数呀。”他们立刻心领神会,用他们得出的规则举出三位数、四位数,发现这个规则是站得住的。在随后的汇报环节中,学生用自豪的语言描述小组研究成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意义丰富,从上例可以看出,小组学习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山重水复,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经过不断的否定、再发现,直至得出最终的结论。他们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找不到出路、遭遇障碍时的迷茫、焦虑、困惑,甚至痛苦,取得成功时的轻松、兴奋、快乐,乃至幸福。共同的学习活动也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学习的意义,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
总之,互动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完成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激励交往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率,做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到指导学生能动学习上来。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发现合作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已牢牢扎根了。例如在课堂上,当遇到重、难点时,不用我说,学生很自觉地分小组讨论;在课后,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会和组内的成员讨论。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培养,这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应重视合作学习,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国际教育潮流在提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以后,又提出“学会关心”,我们要关心自己,关心他人,与他人合作,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关心世界。
一、建立合作小组
形成学习小组,培养教学助手。将学生按学习程度进行搭配组合,形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6人。然后各个组推选一位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学生当组长,教师对组长作专门培训,教给他们工作的方法,组织讨论的要领,处理问题的技巧,让他们充当小组中的小老师,做教师的小助手,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优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我们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我班的合作是这样规定的: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二、创造合作气氛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获取成功的先驱。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发挥其合作功能,教师首先应营造一种合作的氛围,创设合作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合作的兴趣,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积极合作,共同学习,人人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一)激发合作兴趣。
心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电教手段,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
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大家统计一下1分钟内经过某一学校门口公路上各种车辆的情况。播放录像,1分钟内经过我们校门口公路的各种车辆。然后提问:请把统计的结果汇报一下。全班学生都没有统计好。我问:为什么来不及完成?学生说,放得太快了,能不能再放一遍。我就重新播放这段录象。再提问:谁来把统计结果汇报一下。学生还是没有完成。那怎么办呢?能不能想想办法?有些学生开始商量,4人小组合作,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情况。我再重新播放这段录象。现在能汇报一下结果了吗?学生经过小组合作后回答:1分钟内经过校门口公路的轿车有3辆,公共汽车是6辆,三轮车是9辆,卡车是14辆。为什么前面两次都没记下来,这次这么快能记下来?你是怎样记下来的呢?学生回答:我们是四人小组合作统计出来的,一人记录轿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公共汽车的辆数,一人记录三轮车的辆数,一人记录卡车的辆数。在这里,我并没有花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在记录过程中,学生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自然而然就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从而使小组合作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尝试合作乐趣。
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教师应适时点拨指导,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面积》时,我给学生在信封内各装了8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排方格的方法去测试一个长方体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面积,自己的小正方形的个数不够,于是就主动和他人合作,一起动手摆小正方形,从而得出此长方体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指导合作
(一)学会收集。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并通过什么途径,收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认真做好备课前准备。
(二)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
倾听是对发言者的尊重,只有热情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相反的,有人发言而无人真正倾听时,发言者就会觉得自己讲的话无关紧要,甚至挫伤发言的积极性。作为讨论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教师自己也要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讨论中去,并认真思考大家的发言而不是敷衍了事。教师应告诉学生合作交流的前提是倾听别人的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记住别人的要点,听懂别人的意见,当与自己意见发生冲突时要善于表达意见,教给学生一些发表意见的模式。如“我认为××同学回答得很好……”,“我觉得××同学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补充……”,“我××认为同学的意见是错的,我的看法是……”,“请问××同学……”等。在课堂教学中,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会有所提高,同时倾听与反应能力也会有一定提高。
(三)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
任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都必须强调独立思考。个人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机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同看法之间的相互碰撞,但不同看法来自于不同个体的独立思考。
(四)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树立起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观点的教学理念,并且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期间,教师要多表扬少批评,甚至不批评,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会学生合作。
在组织合作学习的初期,往往会出现混乱的局面,要么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要么盲从附和,不知补充或否定,使合作流于形式。这是学生缺乏合作意识的表现。在训练时,教师可布置一些有难度的趣味题、思考题等让各组通过合作去解决。在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学会补充否定,不主观不盲从,客观地对待他人的意见,勇敢地表明自己的见解。有分歧时大家分析比较,最终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另外,小组之间的合作与师生间合作的要领也要提前训练。
例如:在教学“能被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先回顾了探寻“能被2整除和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过程,在进行必要的启发铺垫后,提出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试着自行找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我进行来回巡视,适时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重点观察了一个小组的讨论过程。一开始,学生在原有学习经验的影响下,从数的个位寻找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结果频频碰壁,无功而返,原先热热闹闹、争先恐后的发言局面一下子冷静了下来。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突然,一个学生说:“21、24、27这三个数都能被3整数,是不是个位是1、4、7的数都能被3整除?”话音未落,马上有学生举出反例:“31、34、37这三个数的个位是1、4、7,但都不能被3整除。”看来,这个发现又遭到了否定,小组讨论再次陷入低谷。学生在自己本子上涂着画着,陷在思维的困惑中。这时,有位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叫了起来:“我知道了,把12、24、27这三个数的个位和十位颠倒位置,变成21、42、72,这些数同样能被3整除。”这个发现在解决问题中可谓是质的飞跃,为最终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向。“31、34、37这三个数个位和十位换位后,仍不能被3整除。”有位学生马上补充道。沿着这条思路,学生不断地举出一些数字,从各个角度加以探索验证,把其中能被3整除的数归结起来,发现个位数不能作为能被3整除的标志,这些数的个位数和十位数加起来却都是3的倍数。到此,学生的发现已接近完善。这时,我问道:“你们刚才举的例子都是两位数呀。”他们立刻心领神会,用他们得出的规则举出三位数、四位数,发现这个规则是站得住的。在随后的汇报环节中,学生用自豪的语言描述小组研究成果,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意义丰富,从上例可以看出,小组学习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山重水复,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经过不断的否定、再发现,直至得出最终的结论。他们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之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有找不到出路、遭遇障碍时的迷茫、焦虑、困惑,甚至痛苦,取得成功时的轻松、兴奋、快乐,乃至幸福。共同的学习活动也使学生感受到小组学习的意义,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
总之,互动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完成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激励交往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率,做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到指导学生能动学习上来。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发现合作意识在学生头脑中已牢牢扎根了。例如在课堂上,当遇到重、难点时,不用我说,学生很自觉地分小组讨论;在课后,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也会和组内的成员讨论。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培养,这对孩子的一生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实践,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应重视合作学习,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国际教育潮流在提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以后,又提出“学会关心”,我们要关心自己,关心他人,与他人合作,关心集体,关心国家,关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