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及其父兄的偏霸事业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03302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权(182—252)及其父兄孙坚(155—191)、孙策(175—200),在三国英雄谱中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与他们对应的是刘表父子。曹操曾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a 刘景升,荆州刺史刘表也。叶剑英《七律·远望》“景升父子皆豚犬”,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生子当如孙仲谋”,出典即在于此。
  然而,三国人物中,与曹操、刘备相比,孙氏父子的事迹,是传说最少的一个。
  一、父兄皆好汉
  《三国志》说孙坚是孙武之后,生长在富春江边,17岁时随父亲到钱塘,因勇擒盗贼而知名。此后,因为孙坚在地方治安中表现出色,历任盱眙、下邳县丞。时在汉灵帝熹平初年(熹平元年是
  172年)。
  少年孙坚出道,以勇猛知名,其后的事迹,也都与打仗有关。朝廷征召他去征讨黄巾军,平定西凉羌人,在灵帝生前,他已经是长沙太守,因军功封为乌程侯。别说刘备比不上,就是与曹操相比,孙坚的成就也不遑多让。更突出的是孙坚在随关东军讨伐董卓中的卓越表现。董卓西遁途中,曹操被董卓部将徐荣打败,孙坚的军队一直打到了洛阳城。董卓曾说:“关东军败数矣,皆畏孤,无能为也。惟孙坚小戆,颇能用人,当语诸将,使知忌之。”a董卓曾经动念想与孙坚结成儿女亲家,笼络孙坚,被断然拒绝。
  孙坚的失误,在于追随了袁术。袁术表孙坚为豫州刺史,派他去攻打荆州刘表,在与刘表部将黄祖的战争中,不幸身中暗箭而亡,其部众为袁术所控制。
  与父亲孙坚酷似,长子孙策也是一员猛将。父亲死时,孙策年仅16岁。父亲早逝,给他留下的基业虽然有限,但在老家扬州地区,孙家已经有一定的社会势力。孙策的舅舅吴景是丹阳太守,从兄孙贲为丹阳都尉。孙策招募了数百人继续跟袁术干,战功卓著。可是,袁术经常忽悠他,许诺他为九江太守,后来却用了别人;又让他去打庐江,说打下让他当庐江太守,还歉意地说上次九江太守的事用错人了,这回一定兑现。待孙策攻下庐江,袁术又安排自己的老部下为太守。忽悠孙策,是因为忌惮孙策。孙策对此十分恼火。总之,在袁术这里干是没有出路了。于是,孙策以协助舅父吴景,平定江东的名义,讨回父亲的亲兵旧部,袁术也给了部分资助,孙策回到了家乡。到故乡去创业,这是孙策成功的一个关键。
  孙策在江东所向披靡,敌人闻孙郎之名而丧胆。b这个时候,孙策身边已经有了张昭、秦松、张纮等一班谋士,周瑜等一班朋友,程普等一班军将。袁术称帝,让新掌朝廷大权的曹操很难堪,也给了孙策重要的战略机遇。他一方面声讨袁术的叛逆,借机摆脱袁术,另一方面在江东大力拓展地盘。孙策自领会稽太守,舅父吴景为丹杨太守,从兄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以孙贲之弟孙辅为庐陵太守,另用心腹朱治为吴郡太守,又荐李术为庐江太守。曹操为拉拢孙策,代表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袁术死后,曹操的压力主要来自北边的袁绍,不仅认可了孙策的行动,还与之结为婚姻之好。
  孙家的基业其实是孙策奠定的。遗憾的是在官渡决战前夕,孙策被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暗箭射杀,年仅25岁。
  二、孙权初出茅庐
  孙坚出身江东,却一直在荆州地区做官。孙策在父亲死后,只有九年的光景,回到江东的时间也不长,但毕竟已经控制了江东的几个郡。但是政权并不巩固。司马光是这么分析孙策死后的形势的,“时策虽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江、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流寓之士,皆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a。巩固江东政权的任务是孙权完成的。
  孙策在临终之前,给年仅18岁的孙权打气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b意思是孙权更善于当领导,孙策更善于打仗。这番话有孙策的自谦之词和鼓励之意。
  孙策在征服江东的过程中,“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诣军”,能够做到“军令整肃,百姓怀之”,说明他善于团结当地豪强,也获得了南下士族和当地豪族的拥戴和支持,张昭是流寓之士的代表a,周瑜是当地势力的代表b。降华歆、赦魏腾,都说明孙策是很有战略头脑的人。c史家赞扬道:“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d孙权继承了父兄善于邀人死力、乐为致死的领袖魅力。
  与父兄不同的是,孙权的优势不是在战场上勇猛杀敌。《三国志·吴主传》陈寿对孙权的评价是:“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结合孙策的鼓励之词和陈寿的赞美之词,可以得出一个看法,孙权不像其父兄那样善于挺矛操戈、冲锋陷阵,他是一个有阴柔手段的人。他的优势是,能够像勾践那样屈身忍辱,笼络人才,善用计谋。
  举一个例子。孙权执掌江东后的第一要务,是“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庐陵太守孙辅,担心孙权年轻不能保住江东,暗通曹操,孙权剪除其亲近,调离到自己的侧近加以控制。庐江太守李术虽然当初蒙孙策举荐,孙策还给拨了他三千兵馬,也不服孙权管束,甚至招纳孙权的部众。孙权移书讨要,李术回复说,有德者归附,无德者叛离,哪有归还之理!孙权大怒,但是,他没有莽撞从事,而是先上书主持朝政的曹操,说李术这家伙杀了您任用的扬州刺史严象,我现在要剿除他,他肯定会向中央报告求援,希望您不要理睬这家伙。果然,孙权进攻李术,“术求救于操,操不救”。孙权“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二万余人”a。能够忽悠住曹操,让其听任自己兼并异己势力,可见年未弱冠、初出茅庐的孙权,确实不同凡响。孙策死后,江东大佬张昭、孙策密友周瑜都看好孙权。“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而服事焉。”不是没有
  原因的。
  三、孙权的领导风格
  任何一个成功的领袖人物,其领导风格、成功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治国理政,莫先于用人,用人始终是领导艺术的核心内容。孙权的领导风格,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第一,处事谨慎,对发展战略心中有数。
  公元200年十月,孙权即位不久,与鲁肃初次见面。鲁肃是周瑜推荐的。二人合榻对饮。孙权说:“今汉室倾危,孤思有桓、文之功,君何以佐之?”意思是要学习齐桓公、晋文公,匡扶汉室。这其实是场面上的话。主政一方,当为汉家社稷效力。
  鲁肃非常直截了当地说,您恐怕不够格啊。当年汉高祖刘邦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日之曹操,犹昔日之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以我浅见,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保守江东,割据一方,以观天下之衅耳。若因北方地区多务,我们可以伺机剿除黄祖,进伐荆州刘表,完全据有长江天堑,此王霸之业也。
  其实,在孙策临终前,就提出了“保有江东、徐观天下”的偏霸之策,鲁肃只是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并且更具体地论及发展路线图而已。但孙权新领江东,极力与曹操斡旋,不宜立马表态,暴露自己的政治意图。他现在的身份还是汉臣,所以他假装糊涂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a孙权这番表态,与48岁的刘备后来对于诸葛亮“隆中对”的立马表态,有显著的不同。应该说,各有千秋。刘备立马表态,是要给自己和团队打气;孙权故作沉吟,则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战略方向。两位都是高人!可是,人家孙郎当时只有18岁哦。
  《资治通鉴》记载了孙权就任之初在人事上的一些安排:“权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并合之。别部司马汝南吕蒙,军容鲜整,士卒练习。权大悦,增其兵,宠任之。功曹骆统劝权尊贤接士,勤求损益,飨赐之日,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权纳用焉。”这段话说了三件事:一是孙权一上台就进行了一次军队改革,合并裁剪了一些兵少能力弱的干部;二是重用提拔了吕蒙,因为吕蒙带兵出色;三是采纳骆统的建议,尊贤纳士,听取其建言,关心其生活,观察其志向,以便进一步发现人才。
  第二,善于识人用人,能够驾驭部下。
  孙权割据江东,除了地理优势,就是人才的优势,始终有一批文武人才忠心辅佐他。这一点,为曹魏出使江东的使者观察到,诸葛亮在蜀汉也多次提到这一点。治国理政,人才终究是第一位的。孙权用人最大的特点是:不求全责备,人尽其用。
  孙权曾经评论过吴国的三个重要人才——周瑜、鲁肃和吕蒙。对于周瑜,他肯定其胆略过人,赤壁之战,开拓荆州,建立伟业。对于鲁肃,他肯定其见识超群,并举二事为证。一是榻中对,二人初次见面,鲁肃论及发展大略,谋求帝王之业,此是一大快事!二是曹操大兵压境,张昭、秦松等人都主张投降,只有鲁肃力主抗击,劝孙权召周瑜,总领兵事,最终获胜,这是二大快事。
  但是,孙权说鲁肃也有错失,认为鲁肃力主借荆州给刘备的事,是其明显失误;当刘备不愿意归还荆州之时,鲁肃向关羽讨要不成,说关羽没有什么了不起,这是鲁肃“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但是,孙权说,瑕不掩瑜,我并不苛责于他。孙权还赞赏鲁肃带兵,军令严肃,路不拾遗,有完美的法令制度。a
  对于吕蒙,孙权赞赏他不仅果敢有胆,而且是“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关于这一点,还有一个故事呢。
  吕蒙带兵后,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掌权用事,不可不学习,建议他花时间读读书。吕蒙推辞说,军中事情繁忙,哪有闲工夫读书啊。孙权说,“不是让你读书去当经学博士啊!但当涉猎阅览,了解历史成败嘛。你说自己事务多,与我比怎么样?我的事情也多,但是,我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从此,吕蒙注意读书,进步很快。以致鲁肃见到后,大呼:老兄今日之才学,非复当年的吴下阿蒙啊!吕蒙不无得意地说,有道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老兄怎么现在才明白呀!b孙权称赞吕蒙通过学习,进步很快,与周公瑾相亚,唯有议论的风采稍逊而已。
  再举一个例子。赤壁之战后,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合肥一带有过多次拉锯战。孙权常年屯兵在濡须口(今安徽无为县北)。他让大将周泰在濡须前线统兵,发现大将朱然、徐盛等轻视周泰。周泰不仅出身寒微,而且也没有什么背景,他们归周泰统属,心中不服。前线统兵将帅不和,这是兵家大忌。怎么办呢?孙权没有采用生硬的手法批評不服的将领,而是动了些心思,用温和的办法化解了
  矛盾。
  孙权约会诸将宴饮,酒酣耳热之际,命周泰解开衣襟,见其身上伤痕累累,故意问道,周将军啊,你这遍体鳞伤是怎么回事啊?周泰老老实实地一一作答说,这一处伤疤,是何时何地的哪场战斗所致,哪一处伤疤是何时何地的哪场战斗所致。等到周泰说完,穿好衣服,孙权已经泪流满面。他紧紧拉住周泰的手臂说:“幼平(周泰字幼平),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身体上的刀剑伤痕像刻画的线条一样),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宴会结束后,孙权请周泰帅兵马导从,鸣鼓角作鼓吹而出。于是,徐盛等乃服。a你看,孙权做思想工作,绝不鲁莽,而是讲究方式方法的。
  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处理陆逊与诸葛恪的关系上。所谓“夫不舍小过,纤微相责,久乃至家户为怨,一国无复全行之士也”b。
  第三,对外战略灵活,善于审时度势。三国的外交纵横中,东吴的身段最柔软,联刘抗曹,或者是降魏攻刘,端的看国家利益,没有个人感情。赤壁之战前的事情不说。赤壁之战后,孙权与曹操有过多次交手,互有胜负。但是,如果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或者损害,孙权从来不吝惜与刘备翻脸。孙权有多次投降曹魏的举动,又有多次与蜀汉盟誓的事情。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当初刘备借荆州,一是因为刘备赤壁之战确实有功,二是鲁肃力主孙刘联盟,对付北边的曹操,把刘备当作看家护院的。其实,刘孙两家对于荆州的归属,有明显的温差。214年,刘备取益州,孙权就嘀咕着荆州的事情。鲁肃死前,由于曹操在汉中的行为威胁到刘备,刘备做出让步,孙刘两家分荆州为二,东边三郡归孙吴,西边三郡归刘备,算是暂时熄灭了争论。
  219年,刘备拿下汉中,称汉中王,关羽在荆州地区采取配合行动,猛攻襄、樊,意欲从陆路上打通荆益。孙权不想刘备在中原得计,更想乘刘备无暇东顾,将其势力从荆州彻底清除出去。司马懿看出了孙权心中的小九九。于是,孙曹一拍即合。孙权与曹操暗通款曲,关羽丢了性命。
  不久,曹操去世,220年十月,曹丕禅代称帝,次年八月,“孙权遣使称臣,卑辞奉章”,对此,曹丕欣然接受,封孙权为大魏天下的藩王——吴王。对于孙权的甘做藩臣,曹魏阵营的人看得很清楚,无非是权宜之计,防止刘备报仇时,“蜀攻其外,我袭其内”a。孙权面对曹丕派出的使者浩周,信誓旦旦,说是绝对有诚意,甚至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解释,“为之流涕沾襟,指天为誓”b。可是“多设虚辞”,绝不派质子。
  及至夷陵之战,蜀汉失败,孙权马上不认账。曹丕大怒,派大兵征讨,孙权“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孙权还在上书上说:若陛下认为我罪在难除,不能原谅,臣当奉还土地民人,“寄命交州,以终馀年”。把我流放到交州去,终其余生。同时,孙权又与上过当的魏国使臣浩周写信:“欲为子(孙)登求昏宗室。”又云:“以登年弱,欲遣孙长绪、张子布随登俱来。”说得跟真的一样。你看孙权的这些手段,说谎不眨眼,什么词都讲得出来。
  但是,这次,曹丕不上当了,决计亲征东吴。孙权自知说鬼话不行了,于是一方面发兵临江拒守,另一方呢,又腆着脸,“使太中大夫郑泉聘于汉,汉太中大夫宗玮报之,吴、汉复通”。蜀汉这时候已经没有力量再战,与曹魏又不存在和解的可能性,只好接受了东吴的和平使者。在刘备死前,蜀吴已经实际和解。223年,刘备崩驾,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实际主持朝政。诸葛亮主动遣使东吴修好。于是东吴与蜀汉维持了40年的和平,直到三国局面的结束。
  孙权晚年犯了许多错误。孙权是一个疑心比较重的人,只是他不一定放在脸上。在赤壁之战前,他为了牵制周瑜,派程普与周瑜为左右督。及至吕蒙带兵图荆州,又想要派孙家人牵制,吕蒙点出此事,说当初周瑜与程普的不协调,几乎闹出事故来,孙权才作罢。当年的孙权,尚能改过迁善,约束权力,把持自己。可是晚年的孙权,听信谗言,昏聩骄狂,手握大权不放,疑心重而听不进劝谏。他任用的宰相,不是平庸之辈,就是远离京城的前线统帅。前者不敢用权,后者无法执政。孙权也想改革,可是,他用吕壹进行的改革,变成了苛政。特别是在接班人选择上,反复无常,终致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孙权是三国英雄里面寿命比较长的一位,252年辞世的时候,已经70岁。在古代王朝权力结构中,长寿的帝王,不知道约束自己,往往形成晚年的悲剧,孙权也没有逃脱这个
  命运。
其他文献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州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出身于农家。都说刘备以卖鞋、贩草席为业,实不尽然。他的父祖“世仕州郡”,可见也是有身份人家之子。刘备的祖父刘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就是当过东郡范县县令,父亲刘弘大约是一般吏职。  可是,要与曹操、袁绍、刘表、刘璋比,刘备就差远了。袁曹暂且不论,刘表曾是“八顾”之一的名士,党禁解除后,他入大将军何进幕府,出来就是荆州刺史,刘璋的父亲刘
期刊
对于病人而言,宜“不治已病治未病”;对于国家而言,当“不治已乱治未乱”,治国和治病原理相通。治早治小、固本培元、综合辨证、预防为主……中医的许多核心理念都值得今人借鉴。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
期刊
无所不能的孙大圣,除了赖以成名的七十二变和筋斗云之外,还有一项罕有人知的秘技——悬丝诊脉。  《西游记》第六十八、六十九回中,唐僧师徒路过朱紫国,正巧该国国王患病,张榜寻良医。孙悟空毛遂自荐,穿上“白大褂”,大摇大摆进宫瞧病。望、闻、问、切本是医者常理,那国王却娇气得要命,“那和尚叫他去罢,说我见不得生人面哩!”不得已,行者道:“若见不得生人面呵!我会悬丝诊脉。”  猴子伸手拔了三根毫毛,即变作三
期刊
古语说:“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是历代相传的名言,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实,征之于过去的史实,这句话还可引伸为:“内政修明而有敌国外患者国必不亡!”“内政不修而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内政不修的涵义极广,举实例说明之,如政出多门,机构庞冗,横征暴敛,法令滋彰,宠佞用事,民困无告,货币紊乱,盗贼横行,水旱为灾等等都是,而最普遍最传统的一个现象是贪污。这现象是“一以贯之”,上述种种实例都和它有母子关系
期刊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新兴政权建立后,都面临治理问题。有的治理得比较好,出现治世、盛世;有的治理得较差,或者很差,从一开始就乱象丛生,不长时间就走向灭亡。这里面有什么规律没有?古人的回答是:有规律。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说:“王者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  宋代哲学家、教育家程颢、程颐兄弟也说:“天下之治,由得贤也;天下不治,由失贤也。”  中国历史上有几代有名的治世盛世,如汉代的“文
期刊
治国治家 顺而已矣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灵枢·师传》)  黄帝说:我听说先师有些医学心得,没有记载到书
期刊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八佾》   就一般礼节仪式来说,与其过分奢侈,不如朴素节俭;就办丧事而言,与其在仪式上大操大办,不如内心真正悲哀。  林放问孔子,何为礼之根本,孔子夸他问得好,并做出以上回答。《礼记·檀弓上》说:“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意思是,与其哀伤不足而礼节有余,不如礼节不足而哀伤有余,与此句意思相近。朱熹认为“凡物之理,必先
期刊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和靖集》)  【品读】  别人品古诗,多喜整句整句地读;我倒爱钻“字词”的牛角尖儿。比如这首《山园小梅》,之所以说其是咏梅的极品,关键在“暄妍”“清浅”“浮动”“偷眼”这四词上。  “暄妍”是什么?是暖而明艳,即指梅开如春日般热腾、喜悦,是声色上的美
期刊
吕蒙未及受封而疾发a,权迎置于所馆之侧,所以治护者万方。时有加鍼,权为之惨戚。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b,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言笑,不然则咄泣,夜不能寐c。病中瘳,为下赦令,群臣毕贺,已而竟卒,年四十二。权哀痛殊甚,为置守冢三  百家。  权后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d:“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遂破孟德,开拓荆州,邈焉寡俦e。子敬因公瑾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
期刊
中国传统思想精粹解读系列之十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