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因材施教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本文根据笔者自己对因材施教的理解,对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具体策略,旨在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关键词:地理教学;因材施教;建议措施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关于因材施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孔子到今天,一直强调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很难做到。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通过因材施教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呢?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教学遵循“中间大,两头小”的原则,教学一定以大部分人,也就是中等生为主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整体的学习风格,整体的稳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设计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兼顾学习者个体。
第二,實行分层教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对后进生要严爱结合,课堂多提问,多让他们练习,多辅导启发他们,多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学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富有思考性、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要把集体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都不断提高,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教师要学识渊博,并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灵活应对课堂上的个体表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头脑中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难以预测的、现场发生的个体表现,并进行指导。在这个问题上,对教师的要求就是终身学习,始终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还要有教育机智灵活处理课堂问题。
第四,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即学会学习,主动获取信息,构建知识。比如一节课讲完了,有的学生上课也认真听讲了,但没听懂还是不会该怎么办?这就涉及到如何让学生善于思考这个问题,只要养成爱思考的习惯,面对那些令人困惑的知识就会越来越深刻地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共处”,采用适当的方法,多鼓励,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断思考探索,建构知识。与其他同学交流,增强其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第五,因性格而教。每个人有不同性格,很多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学生都喜欢教师的鼓励,多鼓励会激励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动力。有些学生天生好动,不爱学习,不集中精力,甚至有的逆反心理较重,对于这类学生尽可能正向引导,耐心教育,避免责备和过度批评。
第六,因能力而教。人各有异,有的学生擅长想象,有的学生擅长记忆。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分析学习的动力所在,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能力以后,针对学生能力的不同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擅长记忆的同学可以课上通过模型或动画等教学媒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下呈现知识点型的学案以供他们多看多记;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同学,他们的自然地理中“地球的运动”这部分知识学起来比较容易,但也要求学生记笔记来巩固零碎的知识点。同时,可以采取分组学习的方法,把擅长记忆的几个学生和擅长想象的几个学生分到一组,每个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第七,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杜绝格式化、标准化的内容,而应充分关注到地理过程和学生思维的建构,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综合性和思考难度,通过课上层层深入的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层次判断学生所处的思维结构或思维阶段,然后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只有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素养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发展,扬长避短。
关键词:地理教学;因材施教;建议措施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关于因材施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孔子到今天,一直强调因材施教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材施教很难做到。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通过因材施教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呢?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教学遵循“中间大,两头小”的原则,教学一定以大部分人,也就是中等生为主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整体的学习风格,整体的稳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设计整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兼顾学习者个体。
第二,實行分层教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对后进生要严爱结合,课堂多提问,多让他们练习,多辅导启发他们,多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学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富有思考性、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要把集体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都不断提高,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教师要学识渊博,并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灵活应对课堂上的个体表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头脑中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难以预测的、现场发生的个体表现,并进行指导。在这个问题上,对教师的要求就是终身学习,始终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读书,丰富自己的知识,还要有教育机智灵活处理课堂问题。
第四,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即学会学习,主动获取信息,构建知识。比如一节课讲完了,有的学生上课也认真听讲了,但没听懂还是不会该怎么办?这就涉及到如何让学生善于思考这个问题,只要养成爱思考的习惯,面对那些令人困惑的知识就会越来越深刻地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共处”,采用适当的方法,多鼓励,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这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断思考探索,建构知识。与其他同学交流,增强其合作学习和竞争意识,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第五,因性格而教。每个人有不同性格,很多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学生都喜欢教师的鼓励,多鼓励会激励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向上的动力。有些学生天生好动,不爱学习,不集中精力,甚至有的逆反心理较重,对于这类学生尽可能正向引导,耐心教育,避免责备和过度批评。
第六,因能力而教。人各有异,有的学生擅长想象,有的学生擅长记忆。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分析学习的动力所在,在什么状况下特别顺利,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能力以后,针对学生能力的不同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擅长记忆的同学可以课上通过模型或动画等教学媒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下呈现知识点型的学案以供他们多看多记;对于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同学,他们的自然地理中“地球的运动”这部分知识学起来比较容易,但也要求学生记笔记来巩固零碎的知识点。同时,可以采取分组学习的方法,把擅长记忆的几个学生和擅长想象的几个学生分到一组,每个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第七,在具体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杜绝格式化、标准化的内容,而应充分关注到地理过程和学生思维的建构,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综合性和思考难度,通过课上层层深入的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水平层次判断学生所处的思维结构或思维阶段,然后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只有因材施教,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素养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发展,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