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声乐艺术是艺术种类中较复杂的种类之一,它是以人声为乐器的一门音乐艺术。好的声音是歌唱艺术的基础,是通过歌唱的技能技巧与人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起来表现的。而好的声音的获得,离不开长期的严格的甚至是枯燥的声乐训练。在这个漫长的学习训练过程中,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心理支撑,这个支撑点就是音乐意志力,本文将对声乐学习与音乐意志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拓展声乐学习的更大空间。
心理学认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不良的心理状态使人产生高低不等的心理活动效能,这些效能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抑制、制约一个人的音乐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消弱音乐意志力在音乐技巧训练中的指导作用。下边列举两种不良情绪对声乐学习的影响,以启发声乐学生对自己不同的歌唱心理状态做出判断,探讨其引发原因及心理症结,并对自己在某种心理状态支配下所产生的行为进行反思,使其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使自己少走弯路,增强音乐意志力,尽可能地保持声乐学习的良好心理状态。
一、自满情绪
自满情绪是人们在某些或某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或一定进步的一种心理反映。一般说来,这种情绪的内在或外在表现人人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于能够客观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冷静分析、冷静对待自我的人,这种情绪是短暂的、易被认识和克服的,对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成长进步不会构成很大影响,甚至会成为一种前进动力。而对于缺乏自觉性、充满盲目性、头脑发胀、麻木的人来说,就会发展成为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个别虚荣心很强的人,就是明白自己问题的所在,而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又不愿意及时调整自己心态,其不良后果是严重的,对自己成长进步影响是巨大的,例如,本校的一名声乐学生在刚入校的声乐摸底普查中,音准、节奏把握较好,有一定的歌唱性,成绩比其他同学稍高些,在得到了老师的一定认可和同学的好评后,便产生了自满情绪,表现为:对教师的纠错训练搪塞应付,内心拒绝接受,在同学面前以师者自居,给这个指导,给那个纠正,上课是为了不旷课,下课不练。许多同学经过扎实的声乐基础训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超过了他,而他在两年的时间内踏步不前、后来老师给这个学生讲述了声乐学习与音乐意志的关系,并列举了两个典型事例以启发他。一个是中央音院杨晓平老师,当年是音院的高才生,后赴美留学6年,回国后在中央音院任教至今。但他每次回老家探亲,都要聆听当年的声乐老师对她的声乐指导。二是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为了演出的最佳效果,还经常找老师纠正错误。该生深受启发,重新找回了声乐学习现实中的自我,着手纠正了演唱发声时“舌根后缩,压迫喉咙导致器官堵塞,促成喉音重”的毛病。
二、畏难情绪
声乐技巧的掌握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而主要靠自己的感觉。发声技能的控制也是靠抽象的感觉去达到。人对本身的技巧和方法的支配与协调是通过大脑皮层对反映器官的控制来实现的,因此人的心理自控是直接协调声乐技巧的核心部分。
学生自踏入大学门便开始系统的声乐技能训练,老师会对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种种要求,如:技巧动作的要求,嘴怎么张、字怎么吐、怎么吸气、怎么起句,特别是起句是声与气的对抗与协调,更是难以掌握,声音怎么也统一不了,劲怎么也使不匀称。所以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怀疑自己不是学习声乐的那块料。然而,学生不要轻易怀疑自己,要相信老师会根据每个同学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教学计划,促其进步,例如对民族唱法的新学生的基础训练,重点是保持他们好的音色。一般来说,新生最好的最自然的一组声音是中低音区,真声成分较强,明亮易掌握,在基础训练中要反复练习,并进行严格的气息训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稳定的概念,把自己最美好的音色保留下来。美声唱法的学生一般来讲,混声较好在中声区,基础技能训练要突击中声区训练,巩固声音效果,坚持正确的发声体系,也就是在歌唱中掌握方法,在歌唱中辨别声音。首先是要大胆唱,因为只有敢唱才有可能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也应使学生明白,声乐训练是需要时间,需要磨合才能完美的。
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如缺乏歌唱与发声的整体性意识,即发声思维的片面性,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声乐学生音乐意志不坚定。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音乐意志越强。信心越坚定,实现音乐学习目标和意境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说,声乐学生必须有很强的意志力,才能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迎难而上,否则就会影响或制约歌唱技能的提高与发展。
从对上述两种情绪的分析探讨中不难看出,声乐学习的意志力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的情绪使人增强意志,振奋精神,并将所从事的活动进行到底。消极的情绪能使人意志消沉,知难而退,成为所要从事活动的障碍。
总之,声乐学习的全过程与音乐意志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整体,二者的作用与发展是变化的,不会永久停留在一个层面,因此声乐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知识和心理判断能力,从多方面加强自己音乐意志力的培养,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以保障歌唱技能技巧的较快提高。
心理学认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条件下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不同的状态。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不良的心理状态使人产生高低不等的心理活动效能,这些效能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抑制、制约一个人的音乐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消弱音乐意志力在音乐技巧训练中的指导作用。下边列举两种不良情绪对声乐学习的影响,以启发声乐学生对自己不同的歌唱心理状态做出判断,探讨其引发原因及心理症结,并对自己在某种心理状态支配下所产生的行为进行反思,使其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使自己少走弯路,增强音乐意志力,尽可能地保持声乐学习的良好心理状态。
一、自满情绪
自满情绪是人们在某些或某个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或一定进步的一种心理反映。一般说来,这种情绪的内在或外在表现人人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对于能够客观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冷静分析、冷静对待自我的人,这种情绪是短暂的、易被认识和克服的,对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成长进步不会构成很大影响,甚至会成为一种前进动力。而对于缺乏自觉性、充满盲目性、头脑发胀、麻木的人来说,就会发展成为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特别是个别虚荣心很强的人,就是明白自己问题的所在,而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又不愿意及时调整自己心态,其不良后果是严重的,对自己成长进步影响是巨大的,例如,本校的一名声乐学生在刚入校的声乐摸底普查中,音准、节奏把握较好,有一定的歌唱性,成绩比其他同学稍高些,在得到了老师的一定认可和同学的好评后,便产生了自满情绪,表现为:对教师的纠错训练搪塞应付,内心拒绝接受,在同学面前以师者自居,给这个指导,给那个纠正,上课是为了不旷课,下课不练。许多同学经过扎实的声乐基础训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超过了他,而他在两年的时间内踏步不前、后来老师给这个学生讲述了声乐学习与音乐意志的关系,并列举了两个典型事例以启发他。一个是中央音院杨晓平老师,当年是音院的高才生,后赴美留学6年,回国后在中央音院任教至今。但他每次回老家探亲,都要聆听当年的声乐老师对她的声乐指导。二是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为了演出的最佳效果,还经常找老师纠正错误。该生深受启发,重新找回了声乐学习现实中的自我,着手纠正了演唱发声时“舌根后缩,压迫喉咙导致器官堵塞,促成喉音重”的毛病。
二、畏难情绪
声乐技巧的掌握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而主要靠自己的感觉。发声技能的控制也是靠抽象的感觉去达到。人对本身的技巧和方法的支配与协调是通过大脑皮层对反映器官的控制来实现的,因此人的心理自控是直接协调声乐技巧的核心部分。
学生自踏入大学门便开始系统的声乐技能训练,老师会对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种种要求,如:技巧动作的要求,嘴怎么张、字怎么吐、怎么吸气、怎么起句,特别是起句是声与气的对抗与协调,更是难以掌握,声音怎么也统一不了,劲怎么也使不匀称。所以学生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怀疑自己不是学习声乐的那块料。然而,学生不要轻易怀疑自己,要相信老师会根据每个同学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教学计划,促其进步,例如对民族唱法的新学生的基础训练,重点是保持他们好的音色。一般来说,新生最好的最自然的一组声音是中低音区,真声成分较强,明亮易掌握,在基础训练中要反复练习,并进行严格的气息训练,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个稳定的概念,把自己最美好的音色保留下来。美声唱法的学生一般来讲,混声较好在中声区,基础技能训练要突击中声区训练,巩固声音效果,坚持正确的发声体系,也就是在歌唱中掌握方法,在歌唱中辨别声音。首先是要大胆唱,因为只有敢唱才有可能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同时也应使学生明白,声乐训练是需要时间,需要磨合才能完美的。
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如缺乏歌唱与发声的整体性意识,即发声思维的片面性,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声乐学生音乐意志不坚定。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音乐意志越强。信心越坚定,实现音乐学习目标和意境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是说,声乐学生必须有很强的意志力,才能在声乐学习过程中迎难而上,否则就会影响或制约歌唱技能的提高与发展。
从对上述两种情绪的分析探讨中不难看出,声乐学习的意志力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的情绪使人增强意志,振奋精神,并将所从事的活动进行到底。消极的情绪能使人意志消沉,知难而退,成为所要从事活动的障碍。
总之,声乐学习的全过程与音乐意志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整体,二者的作用与发展是变化的,不会永久停留在一个层面,因此声乐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心理知识和心理判断能力,从多方面加强自己音乐意志力的培养,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以保障歌唱技能技巧的较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