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采用食管膈肌肌电和跨膈肌压评估人体呼吸中枢驱动敏感度的差别。
方法研究对象为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10名健康受试者,男4名,女6名;年龄22~34岁,平均(26±4)岁。采用膈肌功能检测导管记录受试者在二氧化碳重复呼吸时的跨膈肌压和膈肌肌电,开始吸入7%的二氧化碳,直至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达到9%或因呼吸困难不能耐受为止。最大呼吸中枢驱动的吸气动作包括:(1)通过鼻子进行用力最快吸气(Sniff动作);(2)在功能残气位做最大用力吸气至肺总量(TLC动作);(3)在功能残气位阻断气流后做最大用力吸气(MIP动作)。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或斜率的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受试者在二氧化碳重复呼吸过程中,跨膈肌压和膈肌肌电随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增高而增高,膈肌肌电与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的相关系数(r值为0.83~0.98,均P<0.01)显著大于跨膈肌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的相关系数(r值为0.48~0.96,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1,P<0.05);膈肌肌电与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的线性相关斜率(16.3~32.5)显著高于跨膈肌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的线性相关斜率(0.4~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80,P<0.01)。做TLC动作时的膈肌肌电值[(211±48) μV]显著大于做MIP和Sniff动作时的膈肌肌电值[(161±48) μV和(145±37) 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31,P<0.05);做TLC动作时的跨膈肌压[(58±27) cm H2O,1 cm H2O=0.098 kPa]显著低于MIP和Sniff动作时的跨膈肌压[(92±32) cm H2O和(95±27) 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55,P<0.05)。
结论食管膈肌肌电在反映人体呼吸中枢驱动方面较跨膈肌压更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