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头一(2005-1-11):让他捕捉赞许
今天的课是观察糖葫芦:糖葫芦是什么颜色的?糖葫芦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孩子们开始画糖葫芦。
3岁的洪晓,很内向,平时几乎不大理别人。他的绘画技能不那么娴熟,线条也有点笨拙,神情却特别专注。我装做随意地对配班老师说(洪晓能听到):“今天洪晓画得可认真了!”然后,又转了一圈,装做不经意地走到他桌子前,对他使了一个眼神,边笑边用力地点点头。他向我微笑了一下。
了解孩子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孩子。内向的孩子渴望被肯定,又害怕太张扬;喜欢被表扬,又常常很害羞;他们的眼神是躲闪的,但又常常闪着快乐的光芒。对于这样的孩子,只能让他自己去捕捉赞赏,从成人的眼神、动作中,让他感受赞许。洪晓转过头,羞涩地一笑,令我的赞许有了回流。爱需要回流,从我们对望的眼神里,他读到了我的真心赞扬,我读到了他的柔弱内心。我们互相感受到了彼此。
镜头二(2005-1-12):警惕的接近
今天,我和孩子们正在听着音乐做运动。平时活动,洪晓不会拉老师的手。就算老师去拉他,他也会逃开。带着小朋友跳舞时,忽然有一只手放进我的手里:“是谁呢?”低头一看,居然是洪晓!我很自然地拉着他的手,带他转了一圈儿又一圈儿。后来又有小朋友来,我自然地放下他的手去和别人打招呼。过了一会儿,他居然又很腼腆地拉起了我的手。
对洪晓来说,今天应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开始尝试主动地与人交往了。他在试图接近我、了解我,而我掩饰住内心兴奋,表现得自然而然,悄悄呵护着他容易被吓退的主动。用心的等待常常会收到意外的收获。从他又一次拉起我的手可以看出,孩子的能力是值得信赖的,只要为他留出足够的空间,他就可以用内在的力量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前行。
镜头三(2005-1-13):温暖的回应
今天洪晓居然举手要回答问题。我没有喊他回答,只是对小朋友们说:“举手就证明你在动脑筋,说错了有没有关系?”孩子们都说没关系。于是,我先喊了一个小朋友,又自然地喊到洪晓,他站起来嘟哝了几句,我笑着轻轻点点头,让他坐下。他看到我眼神里的笑意,体会到我的表扬了。
下课时,他笑着、跑着,在我身边绕个圈又跑得很远。我看看他,再看看其他小朋友,快乐不知不觉地溢满了脸颊,感染着他和我。
教育不但要把握时机,也要把握尺度,即不能给太多,也不能给太少。给多了就像庄稼浇多了水,会涝死,给少了,太旱,会干死。教育的艺术,掌握火候很重要。我们对孩子要有积极的回应,但回应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留下的空白要能引起孩子的联想和反思,而留下的空间也要能促动孩子成长的脚步。
镜头四(2005-1-19):大声的招呼
今天早晨,我听到一个异样的招呼声。抬头一看,居然是洪晓。他的声音响亮中透着稚气。我兴奋地说:“哎呀,洪晓你的声音真好听!”他高兴地、不再忸怩、大方地去活动了。
传统的教育,是成人不断地教导孩子怎样去做,孩子遵命式地去服从。其实孩子是有内在的成长力量的。现在的洪晓,常常会告诉我一些他身边发生的事情、他喜欢的事物……我静静地微笑,看着他——倾听。老师只是洪晓尝试交往的第一人,我相信从我这里开始,他会慢慢地走到小朋友中间,走到更多的朋友中间。
今天的课是观察糖葫芦:糖葫芦是什么颜色的?糖葫芦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孩子们开始画糖葫芦。
3岁的洪晓,很内向,平时几乎不大理别人。他的绘画技能不那么娴熟,线条也有点笨拙,神情却特别专注。我装做随意地对配班老师说(洪晓能听到):“今天洪晓画得可认真了!”然后,又转了一圈,装做不经意地走到他桌子前,对他使了一个眼神,边笑边用力地点点头。他向我微笑了一下。
了解孩子才能真正有效地帮助孩子。内向的孩子渴望被肯定,又害怕太张扬;喜欢被表扬,又常常很害羞;他们的眼神是躲闪的,但又常常闪着快乐的光芒。对于这样的孩子,只能让他自己去捕捉赞赏,从成人的眼神、动作中,让他感受赞许。洪晓转过头,羞涩地一笑,令我的赞许有了回流。爱需要回流,从我们对望的眼神里,他读到了我的真心赞扬,我读到了他的柔弱内心。我们互相感受到了彼此。
镜头二(2005-1-12):警惕的接近
今天,我和孩子们正在听着音乐做运动。平时活动,洪晓不会拉老师的手。就算老师去拉他,他也会逃开。带着小朋友跳舞时,忽然有一只手放进我的手里:“是谁呢?”低头一看,居然是洪晓!我很自然地拉着他的手,带他转了一圈儿又一圈儿。后来又有小朋友来,我自然地放下他的手去和别人打招呼。过了一会儿,他居然又很腼腆地拉起了我的手。
对洪晓来说,今天应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开始尝试主动地与人交往了。他在试图接近我、了解我,而我掩饰住内心兴奋,表现得自然而然,悄悄呵护着他容易被吓退的主动。用心的等待常常会收到意外的收获。从他又一次拉起我的手可以看出,孩子的能力是值得信赖的,只要为他留出足够的空间,他就可以用内在的力量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前行。
镜头三(2005-1-13):温暖的回应
今天洪晓居然举手要回答问题。我没有喊他回答,只是对小朋友们说:“举手就证明你在动脑筋,说错了有没有关系?”孩子们都说没关系。于是,我先喊了一个小朋友,又自然地喊到洪晓,他站起来嘟哝了几句,我笑着轻轻点点头,让他坐下。他看到我眼神里的笑意,体会到我的表扬了。
下课时,他笑着、跑着,在我身边绕个圈又跑得很远。我看看他,再看看其他小朋友,快乐不知不觉地溢满了脸颊,感染着他和我。
教育不但要把握时机,也要把握尺度,即不能给太多,也不能给太少。给多了就像庄稼浇多了水,会涝死,给少了,太旱,会干死。教育的艺术,掌握火候很重要。我们对孩子要有积极的回应,但回应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留下的空白要能引起孩子的联想和反思,而留下的空间也要能促动孩子成长的脚步。
镜头四(2005-1-19):大声的招呼
今天早晨,我听到一个异样的招呼声。抬头一看,居然是洪晓。他的声音响亮中透着稚气。我兴奋地说:“哎呀,洪晓你的声音真好听!”他高兴地、不再忸怩、大方地去活动了。
传统的教育,是成人不断地教导孩子怎样去做,孩子遵命式地去服从。其实孩子是有内在的成长力量的。现在的洪晓,常常会告诉我一些他身边发生的事情、他喜欢的事物……我静静地微笑,看着他——倾听。老师只是洪晓尝试交往的第一人,我相信从我这里开始,他会慢慢地走到小朋友中间,走到更多的朋友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