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及其借鉴意义分析

来源 :新生代·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r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临终关怀理念受到大力宣导,在欧美、香港和台湾,宗教在临终关怀的应用已经是一件十分普遍的现象。而深受藏传佛教影响的藏民族在临终关怀的实践中充分地践行了佛教的生死观,所以本文通过介绍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实践,旨在为其他族群的临终关怀事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藏族 藏传佛教 临终关怀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之一,每个人都需经历人生这样的一个过程。因其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面对这样的自然规律其态度也不同,尤其是对待死亡的态度。而藏民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因其生活在素有“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且又受到原始宗教苯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藏族人民对待死亡的态度十分值得探究,尤其是对待濒临死亡者的临终关怀方式。而且在这样的地域文化的影响之下,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已经形成一个十分具有特色的系统,并且这个临终关怀系统又组成了藏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在藏民族的观念中,死亡和转世之间的中间状态一般称之为“中阴”,事实上,在整个生和死的过程中,中阴都不断出现,而且它是通往解脱或证悟的关键点。从藏传佛教的观点来看,整个中阴的存在可以分成四个持续不断而息息相关的实体:生、临终和死亡、死后、转世。也可以称之为四种中阴:此生的自然中阴、临终的痛苦中阴、法性的明光中阴、受生的业力中阴。因此,藏民族的临终关怀其实是贯穿生命始终的。本文根据藏族人民临终关怀的实践分为三个部分,即生前、临终和亡后来介绍藏民族的临终关怀方式。
  一、生前对生命态度的豁达
  因为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青藏高原,因此有崇尚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文化传统。加之原始宗教苯教的影响,藏族人民又崇奉“万物有灵”,认为肉体和灵魂是分开的,肉体的消亡并不代表着生命的消失,灵魂可以寄附在任何形式的其他物质实体之上,如一草一木、高山湖泊等,西藏的神山圣水的崇拜就来源于此。寄魂的形式在藏族人民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中有直接的体现,如其《姜岭之战》就描述了寄魂之物的情形:
  “祸事不仅这一件,提说起来真伤心,我们寄魂的柴木无光泽,寄魂的树木被砍断,各种不同的寄魂鸟,一声不叫全死完,十三只寄魂红野牛,嘴流鲜血呼吸断,寄魂木干枯了,寄魂石裂滚下山。”
  因此,在藏族人民看来,死亡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兴奋,它只是生命的事实。
  佛教传入之后,其六道轮回的观念与西藏人民固有的灵魂观念相结合,使藏族人民相信这一世的生死只是轮回中的一部分,从而使藏族人民对来世更加有希望,而加强这一世的修行。也因其万物有灵和生死轮回的文化底蕴,藏族人民对待生命的态度十分豁达,对待死亡亦是十分安详。而且在当今的西藏地区,一些已经跨入老年的藏族人民尤其是已经不承担家庭生活重任的老年人在进入老年之际就会去寻找当地的上师进行一些临终之际的修行方式的指导,以减轻临终时的痛苦,往生至更好的境界或者超脱轮回。藏族人民这种随时准备死亡的超脱的生命态度尤其值得我们进行临终关怀时借鉴。
  二、临终之际的坦然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章的开始,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因此藏族人民对于死亡甚至更加重视。
  在寿命即将耗尽之际,藏族病患一般都会选择回到家中或者是熟悉的环境中平静离世,但也有病重无法移动者临终时会在医院度过。在医院度过的临终者其亲人朋友会尽心尽力的陪伴,为其念诵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在病房内供奉临终者所修的上师的照片或者佛像,使患者观想上师的尊容,平静离世。在病房内度过的临终者,其家属也会将临终者的枕边上师请到临终者的家中,由上师在家中为临终者进行指导。因为在藏族的观念中本人和上师之间是没有距离的,因此即使临终者在医院,上师在家中也是可以进行临终修行的指导的。
  回到家中的临终者,其亲人会把临终者的枕边上师和一些喇嘛请到家中,现场进行死亡的修行,一般所修的都是意识转换的颇瓦法。所谓的颇瓦法是修行者在死亡的那一刻,要把他的意识射出,与佛的智慧心相结合,进入莲花生大师所谓的“不生本觉的虚空中”。[索甲仁波切:《西藏生死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在死亡的那一刻,其家人和朋友都不能出现在床边,也不能大声哭泣,以免成为临终者的阻碍。
  对于临终者而言,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临终者,其在临终之际有其上师的陪伴,并指导临终者如何面对死亡,如何证道脱离肉身,这在世超度之意使临终者心理得到极大的慰藉,不再畏惧死亡,能正确地看待死亡,做到平静而安然地离世。藏民族几乎人人都有宗教信仰,所以其信仰的力量致使这个民族的临终关怀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三、亡后对于亲人的慰藉
  “临终关怀就是帮助临终患者安详地、舒适地、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同时为临终者的家属提供心理、社会及精神上的支持,使他们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和适应”。[郑修霞:《护理学基础》,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年.]所以,临终者去世之后,对于亲人的慰藉也是十分重要的。
  藏传佛教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会经历七七四十九天的中阴状态,所以有条件的家庭会请喇嘛按照《西藏度亡经》的指示来做中阴闻教得度的法事,以使自己亲人的灵魂不会进入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进入极乐世界。为死去的亲人做法事能给家属带来极大的安慰感,但是在西藏其家属也可以为死者做一些其他事情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比如在亲人去世之后,家属将死者生前的所遗留的财物全部捐献或者用来布施,以减少死者生前的业报。除此之外,家属也可以为死者修颇瓦法,去寺庙供灯布施,转经、煨桑烟、放生或者为死者念诵六字真言,某些地区还会在山体上绘画白色的天梯,帮助死者灵魂早登极乐世界。其亲属的一系列做法既能帮助死者,又能安慰自己,而在其他地域某些家属则会因自己面对死者的离去无可奈何或者无能为力而感到懊恼。
  而且在藏区村子里,一旦某人去世之后,全村的人都会过来帮忙。青壮年一般会负责晚上的守灵和出殡,在某些地方村子里的妇女还会集合在一起诵唱一种六字真言的长短调,以帮助亡灵早日度過中阴,往登极乐。其他与死者熟识的村民则会陪伴在其家属身边说些宽慰的话语,开解家属的心灵。全村人的团结与陪伴也为那段难过的日子增添了一份特殊的人性光辉。   四、借鉴意义分析
  从藏民族生前对生命态度的豁达而言,他们的生死态度主要是由于西藏的地理人文环境影响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也因此藏族同胞几乎全部是佛教信徒,诚心礼佛。因其佛教信仰,所以他们的生死教育是贯穿生命始终的,这里佛教对于临终关怀实践的积极促进作用可见一斑。虽然对于其他族群而言,远不能达到全民信教的程度,但是可借鉴佛教的生死观适当地应用在心理学领域,进行一些生死教育,让平常人了解死并不可怕。
  从藏族人民对待临终之际的坦然来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佛教生死观的影响。所以医学界在进行临终关怀的实践时,对于其医护人员也应该进行一定程度的佛教生死观的教育,医护人员掌握一定程度的佛教知识,也不仅仅限于佛教知识,其他宗教的生死教育知识也可以。对于那些难以引导疏解的濒临死亡的病人,或许可以引用一定的佛教知识来为其疏解,让那些病人在临终之际也有一份坦然。
  从藏民族亡后对待亲属的慰藉来言,因其“中国人是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所以其他人对待亲属时,也是极力抚慰和帮助,这是极好的。但是大部分亲属不懂一些生死知识,往往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所以在进行临终关怀时尤其是生死教育也应当涉及到一些亲属,让其以合理的态度对待亲人的离世。或者让亲属掌握一定的佛教知识,在亲人离世之后,可采用追福超度的形式,为亲人尽自己最后一点心意,同时也给亲属一定的慰藉。总而言之,我国的临终关怀实践仍需继续探索。
  五、结语
  “从临终关怀的历史及目前在全世界许多国家推展的临终关怀的实践中可知,实现尊嚴死,必须借助于高度发达的医疗科技;而实现安详死,则必须充分运用宗教及哲学的智慧”。[郑晓江:宗教之生死智慧与人类的灵性关怀,[EB/OL].]而在藏传佛教和苯教影响之下的藏族的死亡观和临终关怀给濒临死亡的人们提供了心灵和精神上的慰藉,是一种成功的临终关怀实践,对于其他族群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一种有益的示范。而且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等逐渐加重,社会上各种死亡问题的凸显,对于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的压力也逐渐加重,而藏民族的临终关怀系统则可以为当代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我国医学的临终关怀方式也具有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修霞:《护理学基础》,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郑晓江:宗教之生死智慧与人类的灵性关怀,[EB/OL].
  作者简介:姓名:霍晓磊,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宗教学,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其他文献
【摘要】:摄影师马丁·帕尔在上世纪一直引起人们的争议。冷嘲资本世界里所谓庸俗、可怜的“中产”生活,花里胡哨却言之无物。怪异、荒诞、窘迫、尴尬,在他的作品里世界就像是他预备好的一盘笑料。  一、马丁·帕尔的创作理念及风格特征  马丁·帕尔他是一位批评家、一位幽默家还是一位摄影家,手中的相机就是他三种身份的通行证。马丁·帕尔从七十年代一路拍摄到九十年代,这个越来越庸俗的世界使这位批评家、幽默家如鱼得水
期刊
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讨论悲剧问题。他们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悲剧理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革命性变革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悲剧理论的阐释比较集中在1859年评论拉萨尔的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的两封信中。在信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悲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同时指出,任何悲
期刊
曾几何时,平面设计无处不在,报纸、杂志、四处可见的广告牌,然而现在,放眼望去,满世界都是屏幕,而平面设计呢?从电视出现开始,人与设计之间交互的方式开始了深刻的变革,在这个人手一个手机,频繁与之互动的时代,平面设计真的要走向消亡了吗?  电视的出现与规则的改变  与存在了好几千年的纸相比,电视的存在不到百年,这个脱胎于机械扫描图形方法的新产物仅仅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就牢牢占据了最重要的媒体地位。  
期刊
【摘要】:古希腊历史學家修昔底德曾在他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详细地记录了古希腊时期斯巴达与雅典的战争。斯达巴因雅典的崛起而感到不安,双方最终爆发了战争,这种崛起国在持续发展中必然会挑战既有大国的地位,导致战争无法避免的现象被称之为“修昔底德陷阱”。如今,中国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注意,尤其引起了美国学者的不安,美国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的发展严重威胁到了美国的世界地位,并认为当前中美之间已陷入修昔
期刊
【摘要】:造纸和印刷术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发明的两种,二者彼此关系密切,唐代以前,中国古书主要以写本形式流传,唐代以后,随着印刷术发明和使用,才有了严格意义的古籍版本。文章从工艺美学的角度分析纸张独特的意识形态、作用以及特殊性,在纸张的工艺技法和纸张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希望我国的造纸事业和传统印刷工艺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纸 印刷工艺 特殊性  一、纸在印刷工艺中的作用  造纸术发明以前
期刊
【摘要】: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停车困难问题已经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二线和三线城市。停车位数量与汽车数量之间的不匹配以及停车位的低利用率是停车难的根本。要解决停车问题,必须同时解决这两个关键点。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运用O2O模式,为城市有限的停车位与轿车数量不断激增的矛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在增加停车资源的同时,结合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的信息传递,使停车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合理利用
期刊
一个政党先进与否,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到党的兴衰存亡。每一个党员的素质关系着党的整体素质,每一个党员的言行影响着党的整体形象,中国共产党能不能保持先进性、凝聚力,能不能稳固执政地位,有无吸引力,就看能否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和带领中国人民,为了天下穷苦百姓的解放,冲锋陷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建立了我们的新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
期刊
一、《理想国》中的神秘主义  沃格林带有很浓重的神秘主义特征,虽然这种特征并不在其作平中表现为对具体某种宗教神的宗教崇拜,但这很明显地体现在沃格林对《理想国》中超验之物的关注,且所谓秩序其实也是来自于超验之物的。在《理想国》中,“神”是最明显的超验的代表,首先作为超验之物与堕落的人之间形成了对比。柏拉图说,神是善的代表,而不是恶的代表,神只会是善的来源,而非恶的来源。“罪是选择者的;神是无罪的。”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网络媒体成为舆论发声的主要平台,网络舆情的发展与走向影响着社会发展及政府工作。积极正面的网络舆情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负面网络舆情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正确应对负面网络舆情,加强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协作是政府破解公信力建设困境,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及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负面网络舆情 公信力建设 提升建议  前言  政府公信力是指
期刊
【摘要】: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号召下,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思考。本文首先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其次对具体作品分析,以《大江大河》为例,从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个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剖析,研究发现这部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体现在引领正确的政治方向及为政治文明建设服务、激发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动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精神三个方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