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空气监测点位优化和大气质量评价,从点位和质量评价两方面对具体实施路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希望能够帮助有关地区找到正确的方法,不断提升布点和评价的有效性,进而提升区域空气环境监测数据及资料的质量,为治理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空气监测;大气质量;点位优化
当今全球环境中,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受到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点位优化是指在保证监测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监测点,这样能有效保障监测区域内的整体空气质量,确保监测准确度和可靠性,也是当前世界空气环境监测的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大气质量的评价也能够有效提升环境治理的效果。
一、空气监测点位优化途径
(一)结合布点原则,优化布局
通常来讲,要设置监测点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具有代表性。所选择的检测位置需要在区域内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能够反映出监测范围内的空气污染实际情况及污染变化规律等信息。第二,具有统一性。在由不同的监测点构成的监测网中,要确保数据的准确度及可靠性就必须要保证区域内各点的设置条件的统一,保证数据及资料的比较意义。第三,具有均匀性。为了保证检测结果能够有效反映出区域的实际情况,还应对监测点进行均匀的设置,增强监测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实际空气检测中,有关部门还应结合实际城市规划进行布点,保证空气检测能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举例来说,安徽省在本年度就发布了空气监测点调整的工作通知,将在城市规划新区至少选择3个县域开展监测工作,全面扩大环境监测的覆盖范围,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性[1]。
(二)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布点
在实际的布点中,有关地区还应加强对区域的调查与研究,确保布点的科学性,并且在监测点设置完成后尽可能的杜绝迁移行为,以便监测数据能够具有可比较性和连贯性。与此同时,在布点时还应具体考查布点环境,对其周边建筑、污染源、透光性和空气流通性进行科学研究。举例来说,某市在进行布点时,就将上述条件进行了充分的规划。如布点周围50m内不能有锅炉、砖窑等污染性较强的设施;监测点周围建筑环境稳定,在未来3-5年不会有大型建筑活动;并在监测设备周围270度内不能有遮蔽性较强的、不透光、不通风的高大建筑物或者树木。经过科学的调查和设置,该市的全部监测点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好的工作状态,数据可比性和准确度较高。有关地区应该借鉴此类方法,加强对布点的科学调研,提高设置的全面性,逐渐优化监测点位,进而不断提高地区空气监测的水平和质量,为空气治理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和资料,为人民营造更加优质的生活空间和大气环境。
(三)加大监测力度,合理布点
除了上述文中所提到的优化布局和科学布点,有关地区还应加大监测力度,针对空气质量较低的环境及区域进行布点,提升监测工作的合理性。例如,可以在市政工程、建筑工地等存在较大扬尘污染的区域设置监测点,并配以视频监控,加强对城市建筑工程空气污染的监督;对于汽车尾气污染,有关地区应在城市出入口设置监测点,对出入车辆排放的PM、CO、HC等进行监测,也可以在城市主干道上设置一定的点位,对排放量超标的车辆进行查处。这样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监测效果,保证城市空气质量。
一般情况下,要进行点位设置可以通过功能区、数理统计、模拟及综合的方法实现监测,并且都既有一定的优化意义。有关地区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尽可能减少布点数量,降低检测难度、提高监测质量,有效反映区域空气污染状态[2]。
二、大气质量评价的具体方法
除了优化监测点位,还应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对大气质量的评价,为环境治理提供可靠依据。在当前大气质量中,普遍存在环境恶化问题,通过上述监测点的监测结果和实际情况,能够通过数据表达出当前大气污染现状,下面对分析法为例进行说明,此方法的原型是物元可拓法,其研究重点在于“可拓”,是以物元为基础构建模型,从而解决矛盾性问题的一种大气质量评价方法。借助该方法,能够通过不同数据的关联性进行拓展,进而研究出大气环境中的各种参数的从属关系,从大气污染的变化中找出客观规律,可操作性較强、计算简单,能够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但是该方法的计算函数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所以应用性较弱,在此基础上,有关学者将具有确定性的数据与上述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出这种集对分析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大气评价的准确性,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以桂林市大气环境质量为例,该市各测点大气环境质量如表1所示,该市首先应用了一般方法进行质量对比,对桂林市一年内各季度的测量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结合上表数据,能够计算出各个测点的联系值,并依据联系值评测标准可将一季度与四季度的联系度列为同一水平、二季度与三季度列为同一水平,且质量排序从高到低为一季度、四季度优于二季度、三季度,但是却无法明确指出相同的质量层次中哪一季度的空气质量更高。在此基础上利用集对分析方法,能进一步得到空气质量由高到低分别为四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进而得出该市不同季节空气质量的准确排序。将利用集对分析方法获得的质量评价结果与桂林市发布的环境质量报告书中的实际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评价结果精度较高,具备现实应用价值。由此可见,相较于一般方法,集对分析方法的准确性较高,能帮助有关地区深入比对出不同区域的大气质量,有关地区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可以选择此类方法进行工作,能够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结论:综上所述,要想提高空气治理的效果,应从优化监测点位和大气质量评价入手,全面考量监测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有效的办法,逐步提高监测水平,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有力的支持,进而全面提高地区环境质量,为人民创建优质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徐雷.空气监测点位优化布置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30(08):128+130.
[2]徐梦洁,史敏琦.大气质量的变化趋势与年内变化特征分析[J].绿色科技,2018(18):82-84+89.
关键词:空气监测;大气质量;点位优化
当今全球环境中,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受到各个国家的广泛关注。点位优化是指在保证监测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监测点,这样能有效保障监测区域内的整体空气质量,确保监测准确度和可靠性,也是当前世界空气环境监测的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大气质量的评价也能够有效提升环境治理的效果。
一、空气监测点位优化途径
(一)结合布点原则,优化布局
通常来讲,要设置监测点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具有代表性。所选择的检测位置需要在区域内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能够反映出监测范围内的空气污染实际情况及污染变化规律等信息。第二,具有统一性。在由不同的监测点构成的监测网中,要确保数据的准确度及可靠性就必须要保证区域内各点的设置条件的统一,保证数据及资料的比较意义。第三,具有均匀性。为了保证检测结果能够有效反映出区域的实际情况,还应对监测点进行均匀的设置,增强监测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与此同时,在当前的实际空气检测中,有关部门还应结合实际城市规划进行布点,保证空气检测能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举例来说,安徽省在本年度就发布了空气监测点调整的工作通知,将在城市规划新区至少选择3个县域开展监测工作,全面扩大环境监测的覆盖范围,保证城市规划的有效性[1]。
(二)加强调查研究,科学布点
在实际的布点中,有关地区还应加强对区域的调查与研究,确保布点的科学性,并且在监测点设置完成后尽可能的杜绝迁移行为,以便监测数据能够具有可比较性和连贯性。与此同时,在布点时还应具体考查布点环境,对其周边建筑、污染源、透光性和空气流通性进行科学研究。举例来说,某市在进行布点时,就将上述条件进行了充分的规划。如布点周围50m内不能有锅炉、砖窑等污染性较强的设施;监测点周围建筑环境稳定,在未来3-5年不会有大型建筑活动;并在监测设备周围270度内不能有遮蔽性较强的、不透光、不通风的高大建筑物或者树木。经过科学的调查和设置,该市的全部监测点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好的工作状态,数据可比性和准确度较高。有关地区应该借鉴此类方法,加强对布点的科学调研,提高设置的全面性,逐渐优化监测点位,进而不断提高地区空气监测的水平和质量,为空气治理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和资料,为人民营造更加优质的生活空间和大气环境。
(三)加大监测力度,合理布点
除了上述文中所提到的优化布局和科学布点,有关地区还应加大监测力度,针对空气质量较低的环境及区域进行布点,提升监测工作的合理性。例如,可以在市政工程、建筑工地等存在较大扬尘污染的区域设置监测点,并配以视频监控,加强对城市建筑工程空气污染的监督;对于汽车尾气污染,有关地区应在城市出入口设置监测点,对出入车辆排放的PM、CO、HC等进行监测,也可以在城市主干道上设置一定的点位,对排放量超标的车辆进行查处。这样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监测效果,保证城市空气质量。
一般情况下,要进行点位设置可以通过功能区、数理统计、模拟及综合的方法实现监测,并且都既有一定的优化意义。有关地区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尽可能减少布点数量,降低检测难度、提高监测质量,有效反映区域空气污染状态[2]。
二、大气质量评价的具体方法
除了优化监测点位,还应从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对大气质量的评价,为环境治理提供可靠依据。在当前大气质量中,普遍存在环境恶化问题,通过上述监测点的监测结果和实际情况,能够通过数据表达出当前大气污染现状,下面对分析法为例进行说明,此方法的原型是物元可拓法,其研究重点在于“可拓”,是以物元为基础构建模型,从而解决矛盾性问题的一种大气质量评价方法。借助该方法,能够通过不同数据的关联性进行拓展,进而研究出大气环境中的各种参数的从属关系,从大气污染的变化中找出客观规律,可操作性較强、计算简单,能够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但是该方法的计算函数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所以应用性较弱,在此基础上,有关学者将具有确定性的数据与上述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出这种集对分析法,能够进一步提高大气评价的准确性,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以桂林市大气环境质量为例,该市各测点大气环境质量如表1所示,该市首先应用了一般方法进行质量对比,对桂林市一年内各季度的测量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结合上表数据,能够计算出各个测点的联系值,并依据联系值评测标准可将一季度与四季度的联系度列为同一水平、二季度与三季度列为同一水平,且质量排序从高到低为一季度、四季度优于二季度、三季度,但是却无法明确指出相同的质量层次中哪一季度的空气质量更高。在此基础上利用集对分析方法,能进一步得到空气质量由高到低分别为四季度、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进而得出该市不同季节空气质量的准确排序。将利用集对分析方法获得的质量评价结果与桂林市发布的环境质量报告书中的实际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评价结果精度较高,具备现实应用价值。由此可见,相较于一般方法,集对分析方法的准确性较高,能帮助有关地区深入比对出不同区域的大气质量,有关地区在进行质量评价时可以选择此类方法进行工作,能够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结论:综上所述,要想提高空气治理的效果,应从优化监测点位和大气质量评价入手,全面考量监测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有效的办法,逐步提高监测水平,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有力的支持,进而全面提高地区环境质量,为人民创建优质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徐雷.空气监测点位优化布置探讨[J].环境与发展,2018,30(08):128+130.
[2]徐梦洁,史敏琦.大气质量的变化趋势与年内变化特征分析[J].绿色科技,2018(18):82-8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