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军民与长征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1930年1月7日,毛泽东指挥红四军第二纵队经连城姑田进入清流县洞口、林畲,归化县(现明溪)的盖洋、张地以及宁化的青瑶、罗坊坝、泉上、泉下、水茜、安远,19日经肖坊、营上、吴家等地进入江西。在这次翻越武夷山的行军途中,毛泽东在马背上吟就了光辉诗篇《如梦令·元旦》。不经意间让素有“福建西伯利亚”之称的山区小县——宁化名扬天下。
  宁化是闽西一块红色沃土,又是毛泽东、朱德等开国领袖亲自建立的革命老根据地。它是中央红军长征四个起点县之一,又是诞生、养孕中央红军的故乡;它是中央苏区重点县之一,又是中央苏区8个红旗不倒、坚持革命最久的“红色堡垒”;它是中央苏区“扩红支前”重点县,又是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认定的苏区“乌克兰”。
  宁化军民不论在长征的准备阶段,还是在长征的整个过程中,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目前学术界对宁化军民与长征关系的问题有所涉略,如林强的《宁化人民对红军长征的三大贡献》(见《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S2期);石仲泉的《中央红军长征与宁化》(见《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S2期);周积源的《红军时期的宁化人民:纪念长征70周年》(见《战争年代》,2005年第4期);王岳良的《宁化的扩红运动》见(《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S2期);陈大猷、李万成、曾钦祯的《宁化对红军长征的作用》见(《福建党史月刊》,2005年第S2期);上述论文是本文的起点和基础,但它们均侧重于某些方面,不够全面,随着时间推移,新的史料大量涌现,很有必要重新系统论述此问题,而且上述论文的一些观点有待商榷纠正,比如林强说红三军团红四师主要由宁化人构成,就有待商榷。本文试图从扩红、后勤保障、出发点、湘江战役四个方面,系统论述宁化军民对长征的贡献,以就教于方家。
  扩红重点县
  为了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宁化人民源源不断地为主力红军输送兵员。1933年进行了多次扩红运动,取得优异成绩。4月8日,城关青年参军人数达2个营。5月8日,全县有800多人参加红军。5月下旬,时任少共(共青团)闽粤赣省委宣传部长的伍洪祥同志来到宁化扩红,他首先组织全县赤卫军、少先队参与军政比赛大会,群众情绪很高,有2000多人参加了比赛。伍洪祥和宁化县委书记刘祥文动员参赛青年报名参加红军,先在党团员里做好动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区、乡干部和赤卫队、少先队的队长都纷纷带头报名参军,形成争当红军的氛围。淮土、禾口区是模范区,首先响应,参加比赛的全体队员一致通过组成模范营参加红军,其他各区不甘落后。结果,在25日,有1500名宁化青年报名,组成了宁化模范团上了前线,完成了红五月扩红的突击任务。6月,伍洪祥又在宁化扩红300多人。8月,扩红3000名,动员39名战士归队。“保卫苏区有责任,禾口淮土比参军,禾口扩红一千个,淮土一千多两人。”这首《禾口淮土比参军》说的是1933年9月、10月当地青年踊跃参加红军的事。9月,淮土、禾口2个区因为扩红成绩突出,受到省政府的嘉奖,上杭才溪乡派出100多名代表前来参观学习扩红经验。12月,宁化县作为中革军委动员部的扩红突击区,接受了1000名扩红任务,在2个月内就有1460人参加红军。
  宁化扩红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诸如父送子、妻送夫、兄弟双双参军的感人场景。宁化县禾口区农民张生源先后把两个儿子都送上了前线,并说:“我可惜太老了,不然我也要上前线。”赖屋乡南田村张延万,已经60岁了,在第五次反“围剿”前夕,一直要求上前线杀敌。乡苏干部劝他年纪大了不要上前线,他表示一定要“为保障自己的利益……为革命流最后一滴血!”乡苏干部只好介绍他到红十二军,去部队后他表现得十分积极英勇。曾在北京首都机场工作过的老红军赖林芝,其胞兄赖国学,在1931年9月参加红军去了。1934年3月,在紧张的扩红运动中,赖林芝说服父母,毅然报名参军了。在长征途中的某天,他突然见到阔别多年还在红军部队的胞兄。由于行军紧急,哥哥和他只讲了几句话,同时塞给他2块省吃俭用留下来的大洋,一挥手便走了。从此,赖林芝再也不知道哥哥赖国学的下落了。
  为此,该县获得了“扩红模范县”的赞誉。据中央苏区的《红色中华》报道,至长征前夕的9月26日,宁化县又有200多人参加了红军。
  据统计,从1929年到1934年,宁化县先后有13777人参加红军。当时宁化全县的总户数约3.6万多户,总人口约13万多人,男性为6.65万多人,平均不到3户就有1户是军属,10个人中就有1人当红军,男性中有五分之一的人当红军,青壮年中不到2人就有1人参加红军。
  在长征中,宁化籍红军先后牺牲了6600多名,其中有名可查列入共和国《革命烈士英名录》中就有3305名,其中师级干部3人、县团结干部15人、营级干部74人。在漫漫的长征路上,中央红军每前进20华里,就有3名宁化籍红军倒下。红军到达陕北后,幸存的宁化籍红军仅58人,全国解放后,健在的宁化籍老红军仅为28人,有史可查的有20人,他们是王胜彪、谢运清、曾万标、张新华、朱太林、廖永辉、张新生、张新年、王土金、罗胜旺、赖林芝、吴一致、曹汝学、罗广茂、王荣高、张启标、张雍耿、孔俊彪、张厌、张捷春,这20人中的张新华、张雍耿、孔俊彪3人为开国少将。
  苏区“乌克兰”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是战争是生命线。宁化是中央苏区的乌克兰,在每年为苏维埃中央政府提供“千担纸、万担粮”的同时,作为重要的后勤基地,源源不断地为中央红军输送兵源、财源、粮源。
  在一切为了前线,为了保卫苏维埃,成千上万的宁化人奔赴前线,为红军构筑工事、运送军粮和物资,抬伤员,在农业劳动力大大减少的情况下,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宁化人民打制农具,开荒造田,1933年至1934年8月,在武层、淮土、禾口三个区成立铁业合作社,生产各种农具,在此期间全县新开垦荒地6200亩。1933年冬,为了解决苏区军民食用、照明油问题,全县扩种油菜,油菜籽达到1.9万担,比上年增产70%,成为闽西苏区油菜籽产量最多的一个县。   宁化人民热爱红军,视其为子弟兵,宁愿自己住茅草屋,也要把最好的房子腾给红军,宁愿自己勒紧裤带,吃野菜,啃粗粮,也要把上等粮送去充军粮;宁可自己衣衫褴褛,也要把最好的布匹给红军做军衣、军鞋。
  在1933年3月“借谷运动”中,宁化人民积极响应,禾口区7天内就借谷244担给红军,其中大部分是无偿捐献,不要政府还。福建省苏维埃政府表扬宁化人民,“能够在粮食万分恐慌中赊卖给红军四五百石米”支援红军。在7月的征发、借谷和开展节省运动等收集粮食运动中,宁化县的方田、南城、横锁、淮土、丁坑口、城关等收集粮食的成绩很显著,受到了《红色中华》报的表扬。下巫坊、横锁、武层三个区获得“筹粮模范区”的称号。
  1934年2月,中央苏区又发动收集粮食的突击运动,宁化县又一次收集了650多万斤粮食,为保证军粮供给,支援反“围剿”战争作出了贡献。
  为了保证红军出发时每人携带10天的干粮,在秋收中收获的粮食,首先供应红军,1934年8月至10月,中央苏区又发起借谷运动。宁化县从8月18日起,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共收集粮食3.4万余担。在“借谷运动”中,宁化人民热情高涨,出现了许多踊跃借谷的感人事迹。在红军妇女连当兵的连梅英,说服时任县城“大有号”商号总经理的父亲借谷45担,“寿春堂”借谷40担。瓦匠施显保在贫农团会议上自报借谷16担,禾口区大路背乡一位红军战士的妻子也主动借谷9担。
  在中央红军长征前最为艰难的岁月里,宁化这个小县,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为中央政府和红军突击筹集了15万元纸币,10万大洋,布、草鞋1万多双,军粮14万担,军衣1000多套,出动1370个支前民工和500多人的运粮队、担架队。
  出发点之一
  宁化是红军长征四个出发点之一,也是最远的出发点之一。
  在1931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路线”,在军事上也形成体系,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逼得红军离开苏区,走上艰险的长征路。
  1934年4月27日,中央苏区北大门广昌沦陷了。广昌是北面的重要军事屏障,而宁化是中央苏区通往福建的东大门,两县唇齿相依,边界线长达50公里。广昌沦陷后,红一、三军团相继撤出广昌,为了突破敌人的包围,两个军团又分别组织了大寨脑、高虎脑、万年亭、驿前等系列战斗,为红军主力退往中央苏区腹地打开了通道。到了9月下旬,34个县的中央苏区仅剩下宁化、长汀和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等8个县城和这些县之间的狭小地区了。从广昌撤下的主力红军,主要布防在红都瑞金周边县,宁化、长汀是离瑞金最近的地区,也是党中央所在地最后一道重要的军事屏障,自然成为长征前夕,中革军委布防红军主力部队最多的地区。
  1934年7月—10月上旬长征出发前,部分中央红军主力在宁化境内布防的有:师长为黄克诚的红三军团第四师,约5000多人,驻防在宁化和石城交界的淮土乡凤凰山,少共国际师一个团约1200余人驻在宁化淮土隘门,中革军委炮兵营300多人和几百匹马驻防在宁化淮土乡淮阳村,红九军团后勤机关电话排、机修班、中央被服厂500多人驻防在宁化曹坊乡上曹、下曹、滑石等地,红一军团第十五师6000余人驻防在宁化禾口乡石壁村等地,福建省军区第七师,后在长征前夕改编为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5000余人驻防在宁化城关。期间,还有几所红军医院在收容治疗红军伤病员。至长征前夕,宁化禾口驻有红军第四医院,淮土驻有红军后方医院第十分院,从宁化湖村邱氏祠堂迁移于方田沙罗坝丁氏祠堂、约有300多伤病员的红三军团医院,总共1000多名伤病员分散在这些医院里治疗休养,后随主力转移撤退。
  1934年10月6日,驻防在宁化境内的红军主力部队,在一天之内接到中革军委一连发来的三封“密电”,命令驻防在宁化境内主力红军的一切防务,立即移交地方红军、赤卫队接管,务必两天内完成交接。于10月8日凌晨起程向江西于都集结。从此,踏上战略大转移的万里长征。
  部队开拔时,乡亲们有的把熟鸡蛋塞到战士们的手里,有的把炒黄豆放到战士们的口袋里,有的拉住子弟兵的手,盼着他们早日归来。许多人站在高岗上,默默流泪,一直看到红军背影渐行渐远。
  红军长征后,宁化上空乌云滚滚,国民党卷土重来,对革命群众进行血腥的反攻倒算,烧光100多个自然村,土地荒芜3.5万亩,灭户5506户(占总户数的六分之一),饿死2.3万人,被敌人抓走2342人,被抢妇女500多人,下落不明3318人,全县总人口下降为3万多人。
  浴血湘江
  福建省军区先后成立4个地方正规主力红军,即独立七师、独立八师、独立九师、独立十师,其中的独立七师就是在宁化这块红色沃土上孕育出的一支钢铁之师。在这4个独立师的基础上,于红军长征前夕的1934年10月,约5000人的红三十四师成立了,该师归属红五军团序列,担任全军后卫。师长陈树湘,政委程翠林,参谋长袁良慧,政治部主任朱良才。下辖第一○○团,团长韩伟,政委范世英,此团大部分是永定人;第一○一团,团长苏达清,政委彭竹峰,这个团是原独立七师,约2000人,大部分是宁化人;第一○二团,团长杨梅林,政委张力雄。全师营、连干部,基本上是闽西籍,如宁化、清流、明溪、上杭、永定等县,宁化籍的战士在该团有将近3000人。该部在10月中旬撤出中央苏区,踏上了漫漫的长征征途。
  在突破国民党军队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一直都担任殿后掩护任务。
  他们处境最险恶,打得最艰苦,结局最惨。这支5000余人的精兵,为了掩护中央首脑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连夜过江,突破40万敌人的包围圈,在无险可据的江岸开阔地带以血肉之躯筑成“人墙”,拼死与敌人博斗,绝大部分牺牲,而负伤未牺牲的红军伤员,除极少数获救外,绝大部分遭到地方民团的残杀。广西灌阳县新圩乡下立湾村旁,有一口天然的石壁深井,形如酒坛,被当地人称之为“酒海井”。1934年一个严寒的冬日,100多名被关押在下立湾祠堂的红军伤员,被当地民团全部扒光衣服,一个接一个地丢入井里,并用机枪朝井里扫射后,方才离去。据当地老百姓讲,好几天,井里还不时传来红军伤员的呻吟声。宁化苏区子弟就这样绝大部分都躺在了远离故乡的土地上,他们的血肉之躯融入了青山。湘江战役许多年后,人们在当地收拾遗骨建起了十几座红军墓,那都是无名红军墓。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历时最长、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战,8.6万多红军抵达湘江,还有6.4万多人,经过湘江激战,锐减至3万多人。担任殿后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5000多人,几乎全部牺牲。据解放后幸存的一些宁化籍老红军抹着眼泪说:“湘江战役中以宁化籍官兵为主的一个团(即红一○一团)和数十倍于我的敌人浴血奋战,最后所剩无几。”原兰州军区副政委孔俊彪少将回宁化家乡时说:“宁化当红军的人牺牲的多,而且留下姓名的少,他们客死他乡,我回来了,心里既高兴又难过。”宁化淮土乡王富添老人当年和叔叔、弟弟一起参军不久,从宁化出发开始长征。途中,叔叔牺牲,弟弟被俘,而他因病掉队,边走边爬,花了半年时间才回家。他说:“光我们淮土乡仕前村就有55人牺牲在长征路上。”韩伟将军晚年曾在回忆录中深情地说,如果没有湘江战役,如果红34师能全部到达陕北,那么全国闻名的将军县就不单是湖北红安了。
  湘江战役,我军虽然损失惨重,但在战略上,红军是胜利了。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经过英勇奋战,突破了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计划。同时,湘江战役的失利也加速了毛泽东的复出,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2005年10月,宁化县隆重举行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大会,在这次大会,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在宁化县调研时,深情地说:“没有宁化子弟兵在湘江战役中的巨大牺牲,长征的历史有可能要重新书写。”福建省老建会副会长蔡学仁也发言:“红军突破湘江的重大历史意义,远远不止于在军事上粉碎了敌人消灭红军的阴谋,更重要的是,湘江战役的枪声敲响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破产。湘江战役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综上述所,宁化是英雄的故乡,是中央红军长征的故乡之一。宁化人民为了红军长征,奉献出兵源、财源、粮源,在湘江战役中立下奇功,奉献出爱党、爱国、爱红军的赤胆忠心。宁化人民为长征的胜利,甚至为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复兴,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其他文献
合作医疗,是在我国农村合作化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群众自愿参加,实行集体互助,由生产大队、生产队、社员共同筹集医疗资金,免费或部分免费开展疾病的防治工作。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广大农民自己创造的依靠集体力量同疾病作斗争的一种医疗组织。  合作医疗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合作医疗的建立,加速了农村医疗卫生网的建设,增强了
费马点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解决了一般费马点问题的数学模型及其物理模拟法和它的数学原理,用初等数学方法证明了已知3点与4点这类点数较少的特殊费马点问题,以及已知若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时河北省除冀东二十二县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统治未爆发战事外,其余全部沦为战区。7月29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弃守。9月24日省会保定沦陷,25日沧县陷落。10月10日石门沦陷,15日顺德(今邢台市)失守。11月11日大名失陷。至此河北省基本沦于日寇之手。  日本侵略者在政治上采取“以华治华”、“分而治之”的政策,每占领一地方,就搜罗新旧汉
项目式教学是指课程围绕一专题项目主题展开教学,该项目可以是实际项目,或以投标的内容、要求来命题作业,它可以是教师、合作企业、历届学生的实践设计课题项目作为专题项目
"想听东北二人转,就来转迷转转转!"——这是辽宁人民广播电台乡村台每天下午2点准时响起的声音。每到这个时候,乡村广播就成了真正的“戏匣子”,一档为辽宁农民量身定做的节目—
美育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高素质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恰恰也是要求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和
在辽宁日报改革创新准备“进报亭、进家庭”的时候,赶上轮值夜班,尝试写了值班手记,从中发现一些需要注意并解决的问题,也可看作是一次业务思想的梳理。其中一些观点不一定正确,恭
1949年1月31日,胡适拿到了赴美签证。4月1日,胡适与长子胡祖望应邀到老乡胡洪开家(上海“胡开文笔墨庄”老板)吃饭。饭后,父子就此分手。胡祖望先去了台湾,随即去了泰国曼谷。胡适则准备起程前往美国。此后三天,胡适在上海将必须处理的事情作了处理,会见了一些朋友,包括昔日的情人曹诚英。  曹诚英,乳名丽娟,字珮声。1902年出生,比胡适小11岁。曹诚英同父异母的三姐又是胡适的三嫂,所以两家关系亲密。
2009年2月14日,辽宁电视台全新打造的娱乐节目《明星转起来》首次播出,便以1.87个百分点占据了省级卫视同时段收视冠军的宝座,甚至超过了一直以来稳居娱乐节目老大的湖南卫视《快
上海,这座20世纪的繁华都市,国民党第二代领导人蒋介石在此崛起,成为历史风云人物,并赖为经济支柱,维持了22年统治。三大战役落幕,国共大决战胜负最后分晓,蒋介石无可奈何告别大上海,黯然去台。  一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23日南京解放。消息传到浙江奉化溪口,退而未休在家乡遥控时局的蒋介石坐立不安,向左右哀叹:“家乡虽好,然未可久居了。”24日那天,他叮嘱蒋经国:“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