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构想以来,关于“一带一路”合作方式、空间、涉及国家等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9月上报国务院的“一带一路”规划有望近期获批。那么,“一带一路”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战略?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为推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顺利进行,“一带一路”所涉及国家是否要走经济一体化道路?在这个国家战略里面,哪些行业会受益?老百姓会得到哪些实惠?《民生周刊》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室主任张建平。
民生周刊:“一带一路”构想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战略?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张建平:“一带一路”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战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产生背景。
首先,这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需要。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30余年,经济取得显著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得益于东部沿海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开放,在此期间,引入的多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资本投入,这些投资不仅使中国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也使中国参与到区域合作分工中去。
然而,中国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东部或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人口近六成的中西部地区,GDP只有1/3;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经历了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阶段性转变,中国经济结构逐步调整,正面临转型升级难题。
中西部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加快东部产能向中西部的转移,发挥中西部地区与邻国交流合作的潜力。那么,中国需要构建出一个全方位、开放型区域合作大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去优化配置各种经济要素和资源。这样,中国才能步入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阶段。
其次,这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在过去,古丝绸之路被誉为“和平之路”。人们通过经济、文化、思想交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不同文明间的融合。“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互利共赢式的发展,使中国与相关国家能够朝着区域均衡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消除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创造国家和平发展环境,最终走向共同繁荣。
民生周刊:中国在过去30年有效运用了区域经济政策,形成改革开放新局面。30年后,“一带一路”所涉及国家是否要走经济一体化道路?有无主导国家,顶层设计该如何协调?
张建平: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不能划等号。经济学意义上的一体化是指经济一体化进程。WTO(自由贸易协定)和欧盟都是较为典型的一体化安排。比如欧盟,实现各同盟国之间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漫长而反复的谈判。谈判内容非常复杂,包括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率的标准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去留等等。
众所周知,亚洲区域一体化水平与欧洲、北美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多数中亚、西亚国家尚未成为WTO成员。当我们要把 WTO这样一种一体化的制度性安排放到中亚、西亚和伊斯兰国家时,你会发现他们现在的发展阶段,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和你谈这样的自由贸易协定。那么是否不谈自由贸易协定,不搞经济一体化进程,就意味着合作不了呢?我觉得“一带一路”非常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民生周刊: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
张建平:“一带一路”这个倡议,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它并不强求经济体间一定要有制度性和约束性的安排。相反,它强调的是,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寻求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既能够包容机制性的合作,也能够包容一些非机制性的合作。
民生周刊:也就是说,只要有条件合作,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寻得渠道?
张建平: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就是“五通”,比如,和一个地区合作,货币相通现在不行,但有贸易、货物相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供选择。即便不具备道路相通的条件,文化沟通、旅游交流可以先行。
“五通”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对每一个不同的合作伙伴,他都可以根据其国情,找到至少一个领域同中国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民生周刊:在您看来,一旦中国同沿“一带一路”地区展开合作,哪些行业将受益?
张建平:电力电气、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等等。
民生周刊:以交通为例,过去,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国家投资,主要和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相关。将来,是否会引进民营资本?
张建平:当然,我觉得毫无疑问。其实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任务最艰巨,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建设,对资金需求量都非常大。“一带一路”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属于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其资金量非常有限。现在PPP模式,即公私合营建设模式,已经得到了国际金融机构和各个国家的广泛认同,比如说APEC,APEC财长正把PPP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推广。所以,将来“一带一路”建设,一定是民营资本和政府公共投资相结合,共同推进项目建设。
民生周刊:民营资本在其中优劣势是什么?
张建平:与国有资本相比,民营资本的商业性质决定投资收益一定是要最大化,那么,在成本控制、工作效力上可能占得优势。但对于巨型工程来讲,民营资本规模相对较小,难以负担。对于投资周期长,回报率相对比较低项目,国有资本和开发性金融机构较有优势。
民生周刊:在“五通”这个平台上,老百姓会得到什么样的实惠?
张建平: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例,如果泛亚铁路中线建成,百姓去中亚、东南亚,可选铁路前往,既节省成本又方便快捷。旅游促进了,势必带动消费,进而加强贸易和投资关系。这是供给创造需求效应的具体体现。
中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通过政策沟通,取得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顺双方经贸关系,一旦遇到合适投资机会,老百姓可以直接去相关国家和地区做企业。在未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老百姓可干的事非常多。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9月上报国务院的“一带一路”规划有望近期获批。那么,“一带一路”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战略?产生的背景是什么?为推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顺利进行,“一带一路”所涉及国家是否要走经济一体化道路?在这个国家战略里面,哪些行业会受益?老百姓会得到哪些实惠?《民生周刊》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经济合作室主任张建平。
民生周刊:“一带一路”构想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战略?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张建平:“一带一路”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战略,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其产生背景。
首先,这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需要。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30余年,经济取得显著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得益于东部沿海经济特区和开发区的开放,在此期间,引入的多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资本投入,这些投资不仅使中国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也使中国参与到区域合作分工中去。
然而,中国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东部或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人口近六成的中西部地区,GDP只有1/3;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经历了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阶段性转变,中国经济结构逐步调整,正面临转型升级难题。
中西部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加快东部产能向中西部的转移,发挥中西部地区与邻国交流合作的潜力。那么,中国需要构建出一个全方位、开放型区域合作大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去优化配置各种经济要素和资源。这样,中国才能步入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阶段。
其次,这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在过去,古丝绸之路被誉为“和平之路”。人们通过经济、文化、思想交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不同文明间的融合。“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互利共赢式的发展,使中国与相关国家能够朝着区域均衡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消除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创造国家和平发展环境,最终走向共同繁荣。
民生周刊:中国在过去30年有效运用了区域经济政策,形成改革开放新局面。30年后,“一带一路”所涉及国家是否要走经济一体化道路?有无主导国家,顶层设计该如何协调?
张建平:区域经济合作和经济一体化不能划等号。经济学意义上的一体化是指经济一体化进程。WTO(自由贸易协定)和欧盟都是较为典型的一体化安排。比如欧盟,实现各同盟国之间经济一体化进程,需要漫长而反复的谈判。谈判内容非常复杂,包括通货膨胀率和财政赤字率的标准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去留等等。
众所周知,亚洲区域一体化水平与欧洲、北美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多数中亚、西亚国家尚未成为WTO成员。当我们要把 WTO这样一种一体化的制度性安排放到中亚、西亚和伊斯兰国家时,你会发现他们现在的发展阶段,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和你谈这样的自由贸易协定。那么是否不谈自由贸易协定,不搞经济一体化进程,就意味着合作不了呢?我觉得“一带一路”非常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民生周刊: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
张建平:“一带一路”这个倡议,体现了中国人的大智慧。它并不强求经济体间一定要有制度性和约束性的安排。相反,它强调的是,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寻求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既能够包容机制性的合作,也能够包容一些非机制性的合作。
民生周刊:也就是说,只要有条件合作,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寻得渠道?
张建平: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内容就是“五通”,比如,和一个地区合作,货币相通现在不行,但有贸易、货物相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供选择。即便不具备道路相通的条件,文化沟通、旅游交流可以先行。
“五通”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对每一个不同的合作伙伴,他都可以根据其国情,找到至少一个领域同中国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民生周刊:在您看来,一旦中国同沿“一带一路”地区展开合作,哪些行业将受益?
张建平:电力电气、建筑材料、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等等。
民生周刊:以交通为例,过去,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国家投资,主要和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相关。将来,是否会引进民营资本?
张建平:当然,我觉得毫无疑问。其实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任务最艰巨,无论是公路、还是铁路建设,对资金需求量都非常大。“一带一路”有相当一部分国家属于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其资金量非常有限。现在PPP模式,即公私合营建设模式,已经得到了国际金融机构和各个国家的广泛认同,比如说APEC,APEC财长正把PPP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推广。所以,将来“一带一路”建设,一定是民营资本和政府公共投资相结合,共同推进项目建设。
民生周刊:民营资本在其中优劣势是什么?
张建平:与国有资本相比,民营资本的商业性质决定投资收益一定是要最大化,那么,在成本控制、工作效力上可能占得优势。但对于巨型工程来讲,民营资本规模相对较小,难以负担。对于投资周期长,回报率相对比较低项目,国有资本和开发性金融机构较有优势。
民生周刊:在“五通”这个平台上,老百姓会得到什么样的实惠?
张建平:以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例,如果泛亚铁路中线建成,百姓去中亚、东南亚,可选铁路前往,既节省成本又方便快捷。旅游促进了,势必带动消费,进而加强贸易和投资关系。这是供给创造需求效应的具体体现。
中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通过政策沟通,取得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理顺双方经贸关系,一旦遇到合适投资机会,老百姓可以直接去相关国家和地区做企业。在未来“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老百姓可干的事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