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争光小说研究综述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us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杨争光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步入文坛, 与贾平凹、陈忠实两位作家并称为陕西“三宝”。评论界对前两位作家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硕,但对于杨争光文学创作的研究却有所忽视。本文旨在对杨争光小说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彰显杨争光小说研究的整体面貌。
  关键词:杨争光;小说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马彬婷(1990.12-),女,蒙古族,内蒙古奈曼旗人,沈阳师范大学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2
  在当代中国作家中,杨争光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他集诸多身份于一身:诗人、影视编剧、老板、职业作家……这些复杂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他的文学创作。邱华栋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这样说:“杨争光与主流文坛有所疏离,获得的评价,远不如他作品达到的水准高。而我认为他是一个被低估的小说家。”杨争光的小说创作有别于同为陕西作家的贾平凹与陈忠实,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乡土小说,其小说创作中蕴含的讽刺、荒诞意味浓厚,他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及情节富有喜剧性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贫瘠的生存环境对农民性格和心理形成的潜在影响,借此传达出深刻的生命忧患意识。让读者在忍俊不禁之于对人性有了更为深刻的反思。
  1988年仵埂在《小说评论》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杨争光小说论》的文章拉开了杨争光小说研究的序幕,但对于杨争光小说的研究一直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杨争光的一些中短篇小说作品先后结集出版,对其小说作品的评论文章稍有增加。新世纪以来杨争光的创作以长篇小说为主,研究文章也多关注其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些研究文章的整理,论者发现对杨争光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自然与生命的审美观照
  杨争光小说对陕北农民的描写极具个人特色,这源于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对黄土地上生命的感知与思考。仵埂的《杨争光小说论》认为作者对笔下人物活动的原动力是对爱与性的渴望,作品展现了生存环境强大而荒凉的力量,作者通过冷峻的笔调,表达出对人世真正的厚爱。张跃生在《对人自身的深层悟视》中认为杨争光的创作摒弃了简单的道德判断和现实功利,而是以自己对黄土地天长日久的体验和感悟,将自己对生命体验和理解揉入到作品当中,实现对人自身的深层悟视。李星则认为杨争光以真实的社会人生感受和历史感受本色的表现生活,作品内在的精神力量是面向未来的“突围”意识,表现出文化的困境和悲凉。还有研究者着力探讨杨争光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如张欣的《论杨争光小说生存意识及其表现》通过对杨争光小说中生存意识的研究探讨,揭示出作者对小说艺术独特的审美追求。
  (二)对地域与文化的冷静审视
  陕西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滋养了杨争光的创作,为他的小说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汪政、晓华在《黄土地上的慢板——杨争光初论》率先从地域文化角度分析杨争光的小说创作,认为杨争光小说不仅在题材上专注于对黄土地的表达,作品在氛围上有着如黄土丘一般重复单调的感觉,并认为“杨争光无法开释他与这片土地的深刻的血缘链锁”。康正果在文章中揭示了杨争光小说风格的“土”的实质就是生态与心态的双重贫瘠,他认为杨争光试图在一个单调而生机匮乏的总体背景上写恶劣的自然条件对人的限制,写人的挣扎与徒劳。邱华栋在《书写三秦异闻:以杨争光为例》中认为杨争光小说中呈现的语言、民俗、人的社群结构都与陕西的地域文化相关,他有意识地从民间文化资源里汲取创作的养分,并认为他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马尔克斯、加西亚等拉美小说家的影响。
  (三)对时代与现实的深入剖析
  评论者们还关注到杨争光作品中对农民根性的揭露,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鲁迅以来批判国民性的传统。李星、康正果均认为杨争光作品是对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特点之一的村社文化的批判,其作品更有揭示、剖析和治疗国民病症之用。李震在《关于杨争光及其小说写作》中认为杨争光本世纪以来的两部长篇小说,是以还原与解构的方式对“文化批判传统的一次本质性的加入和延续”。关于杨争光的长篇小说《少年张冲六章》评论者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也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也是对五四时期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口号的一种跨时代的回应。认为这部小说在诘问当代教育体制的同时,再次与中国传统盘根错节的传统观念进行对话,具有代表性的评论有王春林的《一部忧愤深广的社会问题小说》、周立民的《青涩的形象与苍老的根系》、王一川的《以“反英雄”姿态向国民成才原型宣战》以及张燕玲在《张冲的困境:杨争光的互文》等。
  (四)对杨争光小说艺术特色的研究
  也有不少研究者是从小说的艺术特色入手来分析杨争光小说创作的。张跃生、王湘庆在《杨争光小说的母题与叙事艺术》一文中从作者小说叙事角度入手,分析了作品的叙事方式及反讽在小说中的运用。翟永明在《沉闷中的呐喊——杨争光小说综论》一文中注意到作者小说中浓烈的象征色彩与反讽白描手法的运用,认为作者在象征、反讽、白描等手法的运用中完成作品深层结构的建构。也有许多评论家注意到杨争光作品的语言风格。汪政、晓华认为杨争光小说的语言,给人的第一印象既是方言而又不是方言,说明杨争光是通过对黄土地上人们生存方式、思维方式慢节奏的思考,而开掘与之相近的质朴的语言风格,是地道的黄土地语言。康正果认为杨争光小说之所以值得重视就是因为他的作品没有堆砌方言口语的媚俗趣味,而是显示了黄土地上的人们“与说话方式同构的精神贫乏”。翟永明认为,杨争光的小说语言消解了原有权威语言的经典模式,用地方方言改造着语言的常规用法,形成了“自己文本中独特新颖的语言结构序列和风格”。刘明银则注意到杨争光小说中感觉语言的使用,并且从想象的运作机制、意绪渲染复沓节奏以及模糊象声词的运用等三个方面来研究小说的语言方式。
  总的来说,目前这些评论还是较多的集中在对杨争光小说的文本分析、艺术特色赏析等传统解读上,并没有对杨争光的小说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和梳理,其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喜剧性元素并没有被论及,这些都有待评论者们深入整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仵埂:《杨争光小说论》[J].小说评论,1988(3).
  [2]张跃生:《对人自身的深层悟视——论杨争光<短篇二题>》[J].小说评论,1990(1).
  [3]李星:《杨争光论:对精神太阳的渴盼》[J].文艺争鸣,1992(6).
  [4]汪政、晓华:《黄土地上的慢板——杨争光初论》[J].当代作家评论,1989(4).
  [5]康正果:《土原上旳蚁民——兼谈杨争光小说的土味》[J].上海文学,1991(8).
  [6]邱华栋:《书写三秦异闻:以杨争光为例》[J],《小说评论》,2015(1).
  [7]李震:《关于杨争光及其小说写作》[J].文艺争鸣,2011(3).
  [8]张跃生,王湘庆:《杨争光小说的母题与叙事艺术》[J].小说评论,1990(1).
  [9]翟永明:《沉闷中的呐喊——杨争光小说综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3(5).
  [10]刘明银:《“新写实”之后:杨争光小说的意义》[J].当代文坛,1993(2).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王富盛(1988-),男,福建上杭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  叶落如风的季节,携一缕情丝系于狮子山下,尘世间的纷扰,红尘中的忙碌,此刻已然抛于九霄,独留一颗纯净之心来细细品味这闹市中难得的一片宁静。  岁月如风,叶如歌,一曲曲飘落的天籁,胜似下凡之仙女,撒娇于大地的胸怀,为我铺就一条满载憧憬与遐思的林间小道,此道通往天上人间,通向无边的自我。  六百年有
本文介绍了国内铝塑复合板行业的发展历史、营销环境和行业现状,并对铝塑复合板产业的结构特点和铝塑复合板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同时也分析说明了造成铝塑复合
作者简介:代成烨(1999.11-),男,河南省郑州市人,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本部)实验班高中二年级六班,班主任李双东老师。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清华园,莘莘学子心之所向。那儿代表着园海之内的教育最高峰,充满了理想与抱负,庄重而又大气。可前一段日子,清华大学官微“清小华”的一则招生微博使其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内容是这样的:“上清华,变成白富美。”并附上了几张清华学霸前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文章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
天空是漆黑的,甚至不着一粒星尘。那如墨的暗夜似还很不留情面的压下,压下,直叫人喘不过气来。平日里安静的拉格朗小镇此刻却变作了一座不夜城,但却不仅仅是欢乐的来访——人们哀鸣、哭泣,整日向我主耶稣祷告,人们高喊、愤怒、咒骂着那温和的轭;人们狂笑,作恶,放肆地享受着那平日没有的权力——毕竟,凌晨四点快要到了。  ——现在,无论做什么,我主都会原谅我的。  ——我主?去他妈的主!我告诉你,上帝已经死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母亲王桂秀和父亲张常青(祥京)在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连窗户都没有的(人称黑屋)小房子成婚。父母亲的甜蜜幸福的家庭生活就在这穷得叮当响的条件下开始了。在父母亲的二人世界里,物质生活条件是乎与自己的甜蜜幸福的家庭生活毫无关联。1950年3月25日生下了一个男孩。就是我。  我出生之时正是乡村里成立农民协会之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劳苦大众当家作主。我父亲作为赤贫代表被乡亲们推举为
沉下心去阅读曹文轩老师的书,你会有一种久违的感觉,仿佛在彼方凝望曾经,从迷失中寻找自我。  我喜欢去读曹老师的《根鸟》,我喜欢根鸟对于梦想的执着,喜欢那个若隐若现的大峡谷,喜欢最终百合花盛开的彼岸。文中用细腻的文字刻画出了一个少年为了梦想而去追求的故事。他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去追寻,最后他找到紫烟了吗?他找不到那又如何,他追寻的不过是一个未知的梦。看看文中的少年根鸟,我如同看见了那个自己,一个正在一
窗外淅淅沥沥漂着零星小雨,打在窗户上的滴答声像是悄声而快速地嗫嚅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种阴雨天气持续了一整天,思媛很不喜欢这样的天气,坐在办公室里浑身湿漉漉地黏,难受。  当时针指向七点,思媛才撑了把格子伞从办公楼里慢慢走出。思媛浑身疲累,可走得很仔细,生怕鞋面上沾上了泥浆,她已经没有气力在回家后洗一双鞋子。  在便利店买了些吃食,思媛走向公交车站等公交,忽而几个中学生骑着单车“咻”地快速驶过,
那年那月山东发水灾,何长奉带着媳妇王氏和年少的儿子何汉章一家三口逃荒要饭途径安徽亳县一个叫马庄的村子。何长奉看到马庄寨门高筑,围村的圈河宽而深,河内外沿长满了圪针树,荆棘树,和不远一颗分布的野蔷薇,是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常年的逃荒总想找个安全的安身之处。于是拿出所有的积蓄求该村的马练总,买了村子一个叫马户的后院两间破草房在此安家落户。说到练总这一称呼要提一下什么是练总,那年月兵荒马乱土匪横行,每村
摘 要: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社会各界对五四反传统的争议不断。本文从内在精神追求和重构传统文化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五四反传统和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关系,认为两者具有内在精神追求的一致性,并且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关键词:五四;反传统;传统文化;科学;民主;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1  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