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思品课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台阶,它不同于任何一种其他文化知识课,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学生成长为有道德素质的好公民。然而思品课教学也必须让课堂有活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活力课堂应该是焕发师生活力的、动态、高效而愉悦的生命课堂。那么如何上好初中思品课?
1 思品课教学的两个误区现象
第一种现象主要出现在任教初一、初二思品的老师身上,他们认为思品是一般学科,用不着像语、数、外等主要学科一样精心备课、上课。这势必影响着我们政治老师的专业化发展。其实我们不应妄自菲薄,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其他人怎么看,我们应坚守住自己的阵地。
第二种现象主要出现在任教初三年级的老师身上,受中考应试的影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思品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晓理、激情、导行”,这是思品课的本质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我们上好思品课的基础。
2 认真备课才能上好课
2.1 对备课的认识。第一,备课不是简单地写教案,而应当是教学设计;第二备课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不是仅仅熟悉教材,把教材变成讲稿的过程;第三备课是教师对知识的内化和活化,不能是传声筒;第四备课时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和关注;第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再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相长。
2.2 钻研“两头”,有的放矢。所谓“两头”,一头是指教材,另一头是指学生。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所谓“的”,是指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实际;所谓“矢”,是指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用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解决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这是思品课教学的根本。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文本。教材其实是一套课程资源,它主要包括了主教材——课本,副教材——教师用书,活教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对于主教材,教师要钻研精、深、透,明确应知应会,处理好原理与案例的关系;恰当利用课本中的“图片”、“链接”、“练习”等;适当利用教师用书中的材料,加强对基本观点的教学;要针对性地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新的、近的、典型的、感人的事例感化学生。
钻研教材是一方面,研究学生又是一方面,两者必须兼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研究学生,就是要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思想实际、心理动态、接受能力、思维特点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等。當下,特别要重视研究农民工子弟、“留守学生”、优生和后进生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课堂教学才能“全员参与”;只有钻研“两头”,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3 教案的撰写。不管是详案还是简案,必须做到四个必写: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必写,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方法必写,采用的教学方式必写,学生的学习活动必写。
3 正确处理“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关系
3.1 以学生为主体。初中学生好动,好表现自己。教师要为这“动”和“表现”提供机会和场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以“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放任不管,更不能降低要求,而是力求让学生在课上有“三得”:“各有所得”,是针对学生间的差异提出的,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一举多得”,是根据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提出的,学生的学习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的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自求自得”,是根据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教师的教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学生自己寻求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3.2 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做到“三不教”:学生已经学会的,不必再去“炒冷饭”;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有些内容教了,学生现在也未必能懂的不必急着教。
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做到“三个有”。“胸有成竹”,即教师心中要有课程标准、有教材,并且要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重难点。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目中有人”,即教师必须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特点及学习起始状态等,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制定出学习目标,以保证全体学生能产生愿学、乐学和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与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能让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提问转,围着教师的板书转,围着教师的课件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手中有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机智,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教学过程要完成“三个会”。一是“学会”,即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事实依据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独立的认知实践活动自己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二是“会学”,指学生在自己“学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并积累必要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三是“会用”,指学生能将学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或生活情境中,做到“活学活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给学生以更多的信任和宽容,还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和平等,这样的课堂才能涌动生命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一流的教师是教人的,二流的教师是教书的。教育的奥秘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主发展。
1 思品课教学的两个误区现象
第一种现象主要出现在任教初一、初二思品的老师身上,他们认为思品是一般学科,用不着像语、数、外等主要学科一样精心备课、上课。这势必影响着我们政治老师的专业化发展。其实我们不应妄自菲薄,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管其他人怎么看,我们应坚守住自己的阵地。
第二种现象主要出现在任教初三年级的老师身上,受中考应试的影响,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思品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晓理、激情、导行”,这是思品课的本质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我们上好思品课的基础。
2 认真备课才能上好课
2.1 对备课的认识。第一,备课不是简单地写教案,而应当是教学设计;第二备课是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不是仅仅熟悉教材,把教材变成讲稿的过程;第三备课是教师对知识的内化和活化,不能是传声筒;第四备课时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和关注;第五备课是教师再学习再发展的过程,是教学相长。
2.2 钻研“两头”,有的放矢。所谓“两头”,一头是指教材,另一头是指学生。教师必须钻研教材,研究学生。所谓“的”,是指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实际;所谓“矢”,是指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用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解决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的实际问题,这就是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思想品德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这是思品课教学的根本。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文本。教材其实是一套课程资源,它主要包括了主教材——课本,副教材——教师用书,活教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等。对于主教材,教师要钻研精、深、透,明确应知应会,处理好原理与案例的关系;恰当利用课本中的“图片”、“链接”、“练习”等;适当利用教师用书中的材料,加强对基本观点的教学;要针对性地选择现实生活中的新的、近的、典型的、感人的事例感化学生。
钻研教材是一方面,研究学生又是一方面,两者必须兼顾。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研究学生,就是要了解和研究他们的思想实际、心理动态、接受能力、思维特点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等。當下,特别要重视研究农民工子弟、“留守学生”、优生和后进生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课堂教学才能“全员参与”;只有钻研“两头”,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3 教案的撰写。不管是详案还是简案,必须做到四个必写: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必写,落实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方法必写,采用的教学方式必写,学生的学习活动必写。
3 正确处理“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关系
3.1 以学生为主体。初中学生好动,好表现自己。教师要为这“动”和“表现”提供机会和场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以“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放任不管,更不能降低要求,而是力求让学生在课上有“三得”:“各有所得”,是针对学生间的差异提出的,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一举多得”,是根据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提出的,学生的学习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的过程,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自求自得”,是根据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教法是为学法服务的,教师的教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学生自己寻求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
3.2 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做到“三不教”:学生已经学会的,不必再去“炒冷饭”;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有些内容教了,学生现在也未必能懂的不必急着教。
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做到“三个有”。“胸有成竹”,即教师心中要有课程标准、有教材,并且要把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重难点。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目中有人”,即教师必须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特点及学习起始状态等,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制定出学习目标,以保证全体学生能产生愿学、乐学和相信自己能学好的情感与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不能让学生围绕着教师的提问转,围着教师的板书转,围着教师的课件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手中有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机智,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教学过程要完成“三个会”。一是“学会”,即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事实依据和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独立的认知实践活动自己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提高思想认识水平;二是“会学”,指学生在自己“学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并积累必要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三是“会用”,指学生能将学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及方法迁移到新的学习或生活情境中,做到“活学活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给学生以更多的信任和宽容,还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和平等,这样的课堂才能涌动生命的活力。只有这样才能焕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一流的教师是教人的,二流的教师是教书的。教育的奥秘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