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瓷题材记录片是记录和传播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以记录片《瓷路》为例,从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的多维叙事视角,人物故事、情景再现和悬念设置的叙事手法,以及画面、声音叙事语言三方面探讨其成功的叙事策略,同时指出缺少英文字幕不利于其国际传播之不足,可以为制作出更好的陶瓷题材记录片提供借鉴。
关鍵词 陶瓷题材记录片;瓷路;叙事策略
基金来源:本文为2020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叙事学观照下陶瓷题材记录片陶瓷故事讲述与域外传播”(项目编号:20XW11)的研究成果之一。
0 引 言
陶瓷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向全世界大力推介。作为记录和宣传陶瓷文化的一种绝佳载体,陶瓷题材记录片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最近几年,中国陆续推出了一些陶瓷题材的记录片,例如《China·瓷》(2012)、《瓷路》(2014)、《景德镇》(2018)、《匠心冶陶: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2020)等[1],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和社会效应。本文拟以记录片《瓷路》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叙事策略,以期为制作出更好的陶瓷题材记录片提供借鉴。
1 《瓷路》概览
《瓷路》是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2014年1月播出的大制作记录片,共分《抟土》、《梦幻》、《天青》、《异彩》、《望海》和《窑变》六集,每集50分钟,分别讲述中国陶瓷的起源及其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发展和传播,各集的标题均为两个汉字词组,虽言简意赅,但充满诗意,瞬间就能抓住观众的心。在2013年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预售中,《瓷路》预售额仅次于《超级工程》和《舌尖上的中国》,赢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2014年在CCTV9记录频道播出后获得了许多荣誉,如2014年第2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记录片提名、2014年青海国际山地记录片节最佳长篇记录片提名、2014年中国龙奖金奖、2014年金熊猫国际记录片节人文类记录片大奖,豆瓣评分达到8.3,[2]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瓷路》卓越的叙事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2 《瓷路》叙事策略探微
叙事是对事件的讲述行为和过程,是讲述“我们赖以生存的日常故事”,原本是分析叙事作品的文学用语。随着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叙述转向”,叙事的含义已逐渐超越了文学叙事,逐步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叙事实践,影视、数码、教育、电子游戏等此前较少获得关注的对象也成了叙事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瓷路》的英文名为Porcelain Story,翻译成中文即“瓷的故事”,可见该记录片的主创具有很强的叙事意识,即讲述中国陶瓷从起源直至清朝的辉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从叙事学的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和叙事语言等角度来解读该片的叙事策略,探讨其成功的叙事之道,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1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即对故事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法国学者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3]零聚焦,是一种全知视角,叙述者如上帝一样无所不知;内聚焦,是一种限知视角,讲述者一般为专家、学者或事件的亲历者,可增加叙事的可信度;外聚焦,是一种“中立方”视角,以旁观者的姿态冷静客观地记录,引发观众思考。
综观《瓷路》全集,该片跳出了早期陶瓷记录片单纯介绍陶瓷工艺的单一零聚焦视角,而是采用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的多维视角。例如,第一集《抟土》讲述瓷器的起源时,采访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台北故宫博物院周功鑫博士、台湾诗人余光中和牛津大学奥利弗教授,他们各自表达对瓷器的看法,抒发对瓷器这一中国发明的由衷赞叹,这种专家学者的内聚焦视角,能在观众中引起共鸣,激发他们对中国瓷器的认同。此外,该集还以零聚焦的视角,讲述了1717年萨克森君主奥古斯特二世所作的一次让人大跌眼镜的交易,因痴迷于中国瓷器,他竟用六百名全副武装的龙骑兵交换151件康熙年制的瓷器。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叙述者采用的是上帝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旨在向读者表明18世纪时欧洲掀起的中国瓷器热。另外,在第二集《梦幻》中,还出现了外聚焦的视角。在描述完唐三彩重大考古发现后,解说者提出了一个疑问,即在青瓷和白瓷制造技术已经成熟的唐朝,作为陶器的唐三彩是否不是产自中国,而是从西域传入的呢?这就引发了观众的兴趣和思考,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一探究竟。随后,叙述者将陕西耀州窑和河北邢窑遗址出土唐三彩的考古发现娓娓道来,证实了唐三彩产于中国,从而平息了唐三彩的产地之争。三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使中国陶瓷故事避免平铺直叙,而是充满趣味、精彩纷呈。
2.2叙事手法
叙事手法即描述事件时所采用的方法,《瓷路》中较为突出的叙事手法大致分为三类:人物故事、情景再现和悬念设置。
描述事件时离不开人物,讲述人物的故事可以使叙事贴近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例如,第一集《抟土》在探讨陶瓷的起源时,就讲述了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制陶人玉南恩平地堆烧陶器的故事,用她的真实经历印证了炎黄时期宁封子制陶的传说。而第二集《梦幻》追寻唐代丝绸之路时,讲述了西安84岁的苏孝林老人在回民街掰泡馍、泡羊肉汤和吃羊肉泡馍的日常生活,将叙事回溯到其祖先从西域来到唐朝定居的历史。在追寻海上陶瓷之路时,以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潜水爱好者马太下水捡拾瓷器碎片的经历为引子,将故事追溯到十多年前德国人沃特方打捞起“黑石”号沉船,意外发现六万七千多件瓷器,其中有一件瓷器刻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字样,而“宝历”是唐敬宗李湛年号,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从而证实海上陶瓷之路在唐朝时便已经形成了。[4]第三集《天青》讲到福建建阳生产的黑釉建盏时,分别讲述了中国制瓷人许家友和日本制瓷人长江秀利的故事。许家友重拾旧业,坚守制作建窑黑釉盏。长江秀利继承父亲遗志仿制建盏,最终生产出日风浓烈的曜变天目盏。这些真实鲜活的人物故事非常接地气,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中国陶瓷对外传播的历程以及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瓷路》每集都有大量的情景再现,这是在叙述故事时导演特意安排的情节,由演员出演再现历史上发生的事件,给观众以真实感。例如,第四集《异彩》讲述元青花瓷器时,再现了1929年华裔古玩商吴贲熙在北京琉璃厂打算出售一对青花云龙象耳瓶的情景。扮演吴贲熙的演员将这对写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等铭文的青花瓶拿出后,鉴定高手们一致认定为赝品,因为“元无青花”是当时古玩界的定论。但后来这对青花瓶辗转卖给了一个英国商人大维德,二十年后,美国学者波普将这对青花瓶与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元青花对比后,断定其的确出自元代,这对青花瓶被公认为元青花标准器,并命名为“大维德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最精彩的情景再现出现在第六集《窑变》中,同时讲述了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江西巡抚郎廷极和德国炼金术士波特格的故事。殷弘绪借传教之名,小心翼翼地在景德镇打探瓷器制造的秘密,而郎廷极受康熙委派,在景德镇仿制明朝祭红瓷器,他们俩明争暗斗,各自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与此同时,远在德国德累斯顿的波格特,被奥古斯特二世囚禁,正千方百计地仿制中国瓷器,最终制造出欧洲第一件硬质瓷。三个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人,因为瓷器不约而同地联系在了一起,深刻揭示了18世纪时清朝康雍乾时期瓷业的繁荣、制瓷秘密传播到欧洲以及欧洲瓷业萌芽发展的宏大历程。
此外,为了让叙事充满趣味,吸引观众的注意,《瓷路》中设置了众多悬念。例如,第二集《梦幻》讲述完唐朝生产的三彩陶器后,叙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史书中记载的唐朝南青北白的瓷器有何证据呢?这样就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欲罢不能。于是,叙述者引导观众回顾了大明宫遗址中出土的一件有“盈”字的白瓷,证实它是一件出自唐朝皇帝百宝大盈库的御用瓷器。既而又把话题引到陕西法门寺地宫发现的秘色瓷,证实了唐朝青瓷的存在。又如,第四集《异彩》开头部分,叙述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元朝时曾在中国生活17年,其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对元朝使用瓷器却毫无记载,难道元朝统治者并不爱瓷?带着这一疑问,叙述者带领观众先是聊到了元朝枢府瓷,这是专为元朝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生产的卵白瓷,既而又将话题引到元朝皇家贡瓷管理机构浮梁瓷局、高岭土的发现、“瓷石+高岭土”的制瓷二元配方以及从波斯传入的苏麻离青蓝色釉料,最后将焦点放在那一对大维德青花瓶,从而证实了元青花瓷的存在,推翻了元朝统治者不爱瓷器的猜测。正是这些悬念使得整部记录片扣人心弦、充满趣味,使观众对中国瓷器的发展了然于心。
2.3叙事语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记录片的语言系统从最初的默片时代发展到单一的“画面+解说”,再到画面、同期声、解说、音乐、字幕等多种语言并存的时代。《瓷路》的叙事语言具体可以分为画面叙事语言和声音叙事语言,二者均各具特色。
《瓷路》六集的画面在古与今、国内与国外之间不断切换,可谓美轮美奂。观众既可以欣赏到各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包括陶瓷在内的人文历史文化。例如,第三集《天青》讲述宋朝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时,将镜头投向其所在地,即今天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向观众们展示了一种大板唱腔的豫剧。又如,该集还将镜头转向离泉州港不远的鲟埔村,头戴鲜花的女人们搭乘着小船在涨潮前去滩涂挖牡蛎。此外,当地渔家女穿着特有的服饰,梳着特有的发型,戴簪花、裹头巾,怀着对大海的敬畏,乞求妈祖保佑出海的家人平安。[5]第四集《异彩》,观众们欣赏了一幅景德镇“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瑶里古镇的美丽自然画卷,同时也领略了窑里古戏台演出的戏剧。之后又将话题引到距离瑶里镇不远的高岭村,正是在这里发现了重要的制瓷原料高岭土,从而使景德镇陶工在实践中探索出“高岭土+瓷石”的二元配方,烧制大件瓷器才成为可能,景德镇瓷业得以重生,也深刻改变了世界瓷业的转向。另外,画面还带领观众游走在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博物馆、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濑户陶瓷文化节、荷兰国家档案馆,见证了国外收藏的大量中国瓷器,深刻感受中国瓷器在国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瓷路》中还谈到许多探险、财富、战争和沉船等重大历史事件,航拍摄影、水下摄影、微距摄影等先进拍摄技术以及动画、电脑特技得到综合运用,于是宁封子发明陶器、沙漠中踉跄而行的丝绸之路队伍、海上贸易船只行走的航线、南海一号和南澳一号沉船、唐朝大明宫和元朝上都遗址上拔地而起的恢弘建筑等,一幕幕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为中国陶瓷的发展和对外传播提供了生动的注解。
《瓷路》的声音叙事语言包含解说、嘉宾采访、画外音和背景音乐等。总的来说,解说词偏向书面语,具有诗意化和散文体的风格,含有大量成语、四字格、俗语和诗词,再加上解说者富有磁性的嗓音,使得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也享受了一份听觉大餐。以第三集《天青》中的一段解说词为例:“五大名窑,恰恰是那一时代的见证,它们交相辉映,或感受细腻的温婉,或追忆缥缈的风流,用心灵触摸那过往岁月的清冷與热烈。”嘉宾们的采访多为口语化的语言。如第一集《抟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说道:“陶瓷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也是历史人类的一大发明。书画它是纸的,钢铁它还有个烂,这瓷比钢铁还好,它不烂,它永远不烂。”第六集《窑变》中谈到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写的两封景德镇制瓷秘密的长信时,画面外响起了法语读信的声音,使观众完全融入故事情节中。背景音乐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例如第二集《梦幻》中有一处潜水爱好者马太在海底打捞瓷器碎片的情节,美丽的珊瑚虫和鱼类构成的神秘世界呈现出来,随之响起了欢快动听的背景音乐,观众的心情也立刻雀跃起来。声音叙事语言与画面叙事语言相得益彰、水乳交融,为整部记录片的成功绘制了绚烂的一笔。
3 结 语
《瓷路》是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比较成功的记录片之一,它跳出了以往陶瓷题材记录片单纯介绍陶瓷产品及其制作工艺的叙事主题,站在更加宏大的全球化视角,创新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和叙事语言,探求中国陶瓷发展的光辉历程及其对外传播,深刻揭示了中国陶瓷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巨大影响。不足之处在于,《瓷路》只有中文字幕,并无相应的英文字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片在海外的传播。今后的陶瓷题材记录片应吸取《瓷路》的成功经验和不足,明确国外受众需求,树立国际化传播理念,更好地讲述中国陶瓷故事,传播中国陶瓷文化。
参 考 文 献
[1]常静.近年来中国陶瓷题材记录片的叙事研究[D].南昌大学.2018.
[2]张玉芳.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陶瓷题材记录片的价值研究[D].南昌大学.2016.
[3]马文文.人文社会记录片的叙事研究[D].聊城大学.2018.
[4]曹新民.海上瓷路[J].陶瓷研究.2004(04):40-43.
[5]董浩珉.向管理要质量——《瓷路》创作管理谈[J].中国电视,2014(12):74-78.
关鍵词 陶瓷题材记录片;瓷路;叙事策略
基金来源:本文为2020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叙事学观照下陶瓷题材记录片陶瓷故事讲述与域外传播”(项目编号:20XW11)的研究成果之一。
0 引 言
陶瓷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向全世界大力推介。作为记录和宣传陶瓷文化的一种绝佳载体,陶瓷题材记录片正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最近几年,中国陆续推出了一些陶瓷题材的记录片,例如《China·瓷》(2012)、《瓷路》(2014)、《景德镇》(2018)、《匠心冶陶: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2020)等[1],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和社会效应。本文拟以记录片《瓷路》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叙事策略,以期为制作出更好的陶瓷题材记录片提供借鉴。
1 《瓷路》概览
《瓷路》是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2014年1月播出的大制作记录片,共分《抟土》、《梦幻》、《天青》、《异彩》、《望海》和《窑变》六集,每集50分钟,分别讲述中国陶瓷的起源及其在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的发展和传播,各集的标题均为两个汉字词组,虽言简意赅,但充满诗意,瞬间就能抓住观众的心。在2013年中央电视台记录片预售中,《瓷路》预售额仅次于《超级工程》和《舌尖上的中国》,赢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2014年在CCTV9记录频道播出后获得了许多荣誉,如2014年第2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记录片提名、2014年青海国际山地记录片节最佳长篇记录片提名、2014年中国龙奖金奖、2014年金熊猫国际记录片节人文类记录片大奖,豆瓣评分达到8.3,[2]这些成绩的取得与《瓷路》卓越的叙事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2 《瓷路》叙事策略探微
叙事是对事件的讲述行为和过程,是讲述“我们赖以生存的日常故事”,原本是分析叙事作品的文学用语。随着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叙述转向”,叙事的含义已逐渐超越了文学叙事,逐步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叙事实践,影视、数码、教育、电子游戏等此前较少获得关注的对象也成了叙事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瓷路》的英文名为Porcelain Story,翻译成中文即“瓷的故事”,可见该记录片的主创具有很强的叙事意识,即讲述中国陶瓷从起源直至清朝的辉煌发展历程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从叙事学的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和叙事语言等角度来解读该片的叙事策略,探讨其成功的叙事之道,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1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即对故事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法国学者热奈特将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3]零聚焦,是一种全知视角,叙述者如上帝一样无所不知;内聚焦,是一种限知视角,讲述者一般为专家、学者或事件的亲历者,可增加叙事的可信度;外聚焦,是一种“中立方”视角,以旁观者的姿态冷静客观地记录,引发观众思考。
综观《瓷路》全集,该片跳出了早期陶瓷记录片单纯介绍陶瓷工艺的单一零聚焦视角,而是采用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的多维视角。例如,第一集《抟土》讲述瓷器的起源时,采访了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台北故宫博物院周功鑫博士、台湾诗人余光中和牛津大学奥利弗教授,他们各自表达对瓷器的看法,抒发对瓷器这一中国发明的由衷赞叹,这种专家学者的内聚焦视角,能在观众中引起共鸣,激发他们对中国瓷器的认同。此外,该集还以零聚焦的视角,讲述了1717年萨克森君主奥古斯特二世所作的一次让人大跌眼镜的交易,因痴迷于中国瓷器,他竟用六百名全副武装的龙骑兵交换151件康熙年制的瓷器。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叙述者采用的是上帝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旨在向读者表明18世纪时欧洲掀起的中国瓷器热。另外,在第二集《梦幻》中,还出现了外聚焦的视角。在描述完唐三彩重大考古发现后,解说者提出了一个疑问,即在青瓷和白瓷制造技术已经成熟的唐朝,作为陶器的唐三彩是否不是产自中国,而是从西域传入的呢?这就引发了观众的兴趣和思考,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往下看,一探究竟。随后,叙述者将陕西耀州窑和河北邢窑遗址出土唐三彩的考古发现娓娓道来,证实了唐三彩产于中国,从而平息了唐三彩的产地之争。三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使中国陶瓷故事避免平铺直叙,而是充满趣味、精彩纷呈。
2.2叙事手法
叙事手法即描述事件时所采用的方法,《瓷路》中较为突出的叙事手法大致分为三类:人物故事、情景再现和悬念设置。
描述事件时离不开人物,讲述人物的故事可以使叙事贴近生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例如,第一集《抟土》在探讨陶瓷的起源时,就讲述了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制陶人玉南恩平地堆烧陶器的故事,用她的真实经历印证了炎黄时期宁封子制陶的传说。而第二集《梦幻》追寻唐代丝绸之路时,讲述了西安84岁的苏孝林老人在回民街掰泡馍、泡羊肉汤和吃羊肉泡馍的日常生活,将叙事回溯到其祖先从西域来到唐朝定居的历史。在追寻海上陶瓷之路时,以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潜水爱好者马太下水捡拾瓷器碎片的经历为引子,将故事追溯到十多年前德国人沃特方打捞起“黑石”号沉船,意外发现六万七千多件瓷器,其中有一件瓷器刻有“宝历二年七月十六日”字样,而“宝历”是唐敬宗李湛年号,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从而证实海上陶瓷之路在唐朝时便已经形成了。[4]第三集《天青》讲到福建建阳生产的黑釉建盏时,分别讲述了中国制瓷人许家友和日本制瓷人长江秀利的故事。许家友重拾旧业,坚守制作建窑黑釉盏。长江秀利继承父亲遗志仿制建盏,最终生产出日风浓烈的曜变天目盏。这些真实鲜活的人物故事非常接地气,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领略中国陶瓷对外传播的历程以及对世界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瓷路》每集都有大量的情景再现,这是在叙述故事时导演特意安排的情节,由演员出演再现历史上发生的事件,给观众以真实感。例如,第四集《异彩》讲述元青花瓷器时,再现了1929年华裔古玩商吴贲熙在北京琉璃厂打算出售一对青花云龙象耳瓶的情景。扮演吴贲熙的演员将这对写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等铭文的青花瓶拿出后,鉴定高手们一致认定为赝品,因为“元无青花”是当时古玩界的定论。但后来这对青花瓶辗转卖给了一个英国商人大维德,二十年后,美国学者波普将这对青花瓶与伊朗和土耳其收藏的元青花对比后,断定其的确出自元代,这对青花瓶被公认为元青花标准器,并命名为“大维德瓶”,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最精彩的情景再现出现在第六集《窑变》中,同时讲述了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江西巡抚郎廷极和德国炼金术士波特格的故事。殷弘绪借传教之名,小心翼翼地在景德镇打探瓷器制造的秘密,而郎廷极受康熙委派,在景德镇仿制明朝祭红瓷器,他们俩明争暗斗,各自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与此同时,远在德国德累斯顿的波格特,被奥古斯特二世囚禁,正千方百计地仿制中国瓷器,最终制造出欧洲第一件硬质瓷。三个不同国籍、不同身份的人,因为瓷器不约而同地联系在了一起,深刻揭示了18世纪时清朝康雍乾时期瓷业的繁荣、制瓷秘密传播到欧洲以及欧洲瓷业萌芽发展的宏大历程。
此外,为了让叙事充满趣味,吸引观众的注意,《瓷路》中设置了众多悬念。例如,第二集《梦幻》讲述完唐朝生产的三彩陶器后,叙述者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史书中记载的唐朝南青北白的瓷器有何证据呢?这样就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好奇心,欲罢不能。于是,叙述者引导观众回顾了大明宫遗址中出土的一件有“盈”字的白瓷,证实它是一件出自唐朝皇帝百宝大盈库的御用瓷器。既而又把话题引到陕西法门寺地宫发现的秘色瓷,证实了唐朝青瓷的存在。又如,第四集《异彩》开头部分,叙述者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元朝时曾在中国生活17年,其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对元朝使用瓷器却毫无记载,难道元朝统治者并不爱瓷?带着这一疑问,叙述者带领观众先是聊到了元朝枢府瓷,这是专为元朝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生产的卵白瓷,既而又将话题引到元朝皇家贡瓷管理机构浮梁瓷局、高岭土的发现、“瓷石+高岭土”的制瓷二元配方以及从波斯传入的苏麻离青蓝色釉料,最后将焦点放在那一对大维德青花瓶,从而证实了元青花瓷的存在,推翻了元朝统治者不爱瓷器的猜测。正是这些悬念使得整部记录片扣人心弦、充满趣味,使观众对中国瓷器的发展了然于心。
2.3叙事语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记录片的语言系统从最初的默片时代发展到单一的“画面+解说”,再到画面、同期声、解说、音乐、字幕等多种语言并存的时代。《瓷路》的叙事语言具体可以分为画面叙事语言和声音叙事语言,二者均各具特色。
《瓷路》六集的画面在古与今、国内与国外之间不断切换,可谓美轮美奂。观众既可以欣赏到各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包括陶瓷在内的人文历史文化。例如,第三集《天青》讲述宋朝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时,将镜头投向其所在地,即今天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向观众们展示了一种大板唱腔的豫剧。又如,该集还将镜头转向离泉州港不远的鲟埔村,头戴鲜花的女人们搭乘着小船在涨潮前去滩涂挖牡蛎。此外,当地渔家女穿着特有的服饰,梳着特有的发型,戴簪花、裹头巾,怀着对大海的敬畏,乞求妈祖保佑出海的家人平安。[5]第四集《异彩》,观众们欣赏了一幅景德镇“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瑶里古镇的美丽自然画卷,同时也领略了窑里古戏台演出的戏剧。之后又将话题引到距离瑶里镇不远的高岭村,正是在这里发现了重要的制瓷原料高岭土,从而使景德镇陶工在实践中探索出“高岭土+瓷石”的二元配方,烧制大件瓷器才成为可能,景德镇瓷业得以重生,也深刻改变了世界瓷业的转向。另外,画面还带领观众游走在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博物馆、日本东洋陶瓷美术馆、日本濑户陶瓷文化节、荷兰国家档案馆,见证了国外收藏的大量中国瓷器,深刻感受中国瓷器在国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瓷路》中还谈到许多探险、财富、战争和沉船等重大历史事件,航拍摄影、水下摄影、微距摄影等先进拍摄技术以及动画、电脑特技得到综合运用,于是宁封子发明陶器、沙漠中踉跄而行的丝绸之路队伍、海上贸易船只行走的航线、南海一号和南澳一号沉船、唐朝大明宫和元朝上都遗址上拔地而起的恢弘建筑等,一幕幕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为中国陶瓷的发展和对外传播提供了生动的注解。
《瓷路》的声音叙事语言包含解说、嘉宾采访、画外音和背景音乐等。总的来说,解说词偏向书面语,具有诗意化和散文体的风格,含有大量成语、四字格、俗语和诗词,再加上解说者富有磁性的嗓音,使得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也享受了一份听觉大餐。以第三集《天青》中的一段解说词为例:“五大名窑,恰恰是那一时代的见证,它们交相辉映,或感受细腻的温婉,或追忆缥缈的风流,用心灵触摸那过往岁月的清冷與热烈。”嘉宾们的采访多为口语化的语言。如第一集《抟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说道:“陶瓷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也是历史人类的一大发明。书画它是纸的,钢铁它还有个烂,这瓷比钢铁还好,它不烂,它永远不烂。”第六集《窑变》中谈到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写的两封景德镇制瓷秘密的长信时,画面外响起了法语读信的声音,使观众完全融入故事情节中。背景音乐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例如第二集《梦幻》中有一处潜水爱好者马太在海底打捞瓷器碎片的情节,美丽的珊瑚虫和鱼类构成的神秘世界呈现出来,随之响起了欢快动听的背景音乐,观众的心情也立刻雀跃起来。声音叙事语言与画面叙事语言相得益彰、水乳交融,为整部记录片的成功绘制了绚烂的一笔。
3 结 语
《瓷路》是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比较成功的记录片之一,它跳出了以往陶瓷题材记录片单纯介绍陶瓷产品及其制作工艺的叙事主题,站在更加宏大的全球化视角,创新叙事视角、叙事手法和叙事语言,探求中国陶瓷发展的光辉历程及其对外传播,深刻揭示了中国陶瓷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巨大影响。不足之处在于,《瓷路》只有中文字幕,并无相应的英文字幕,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片在海外的传播。今后的陶瓷题材记录片应吸取《瓷路》的成功经验和不足,明确国外受众需求,树立国际化传播理念,更好地讲述中国陶瓷故事,传播中国陶瓷文化。
参 考 文 献
[1]常静.近年来中国陶瓷题材记录片的叙事研究[D].南昌大学.2018.
[2]张玉芳.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陶瓷题材记录片的价值研究[D].南昌大学.2016.
[3]马文文.人文社会记录片的叙事研究[D].聊城大学.2018.
[4]曹新民.海上瓷路[J].陶瓷研究.2004(04):40-43.
[5]董浩珉.向管理要质量——《瓷路》创作管理谈[J].中国电视,2014(12):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