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未来海战场上一颗上膛的子弹,他是军中出类拔萃的一位骄子,见过他的中外高级将领全都赞口不绝,
他是人民海军“杀手锏”部队的一员虎将,他是中国新型潜艇最年轻的艇长、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他是一名带兵育人的导师,他的士兵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当学员,他是优秀学员:当参谋,他是优秀参谋;当艇长,他是优秀艇长——他让优秀成为人生定语。
他活着,将士谈起他,齐竖拇指;他离去,官兵缅怀他,扼腕叹息。
他就是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5艇原艇长蔡一清。
这是一次让官兵永远也无法忘怀的航程。这次航程,蔡一清不仅取得了奔赴未来海战场的“通行证”,也定格了他34岁的优秀人生。
2007年10月18日,在刺骨的寒风中,蔡一清驾驭315艇参加全训考核。对一名艇长来说,只有全训考试合格,才能领取奔赴海战场的“通行证”。
茫茫大洋,惊涛汹涌。突破“敌”水面舰艇反潜封锁、潜对潜攻击、战斗航行损害管制……连续19个小时的“战斗”,蔡一清带领官兵顺利通过10多个海上复杂课目考核。
次日上午,通过全训考核的艇员们驾艇返航。途中,蔡一清与声纳班长陈晓刚,从舰桥侧门来到上甲板,系上保险绳,准备查看艇体被渔网钢缆剐碰损情况。突然一个巨浪席卷而来,陈晓刚不幸落水!蔡一清眼疾手快,奋不顾身抢救战友。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挂着保险绳的扶手栏在千钧大浪的反复冲击和渔网钢缆的猛烈拉扯下,突然断裂,两人被大浪吞噬,壮烈牺牲。
今天,支队营区的十字路口,巍然屹立着一块巨型宣传牌:在蓝色衬底的海洋国土上,一艘新型潜艇正潜伏在深海大洋,随时待命出征!而一侧的蔡一清,正手握钢枪严阵以待,表情里透出一种军人特有的气质:忠诚!
那是一支部队的共同表情。
优秀因子之一:痴迷并刻苦着
记录笔记49本,积累军事资料300余万字,手绘各种图纸1500多幅。
1991年夏天,蔡一清以优异成绩迈进了海军潜艇学院的校门。也就从这时起,他的头脑里只有一个概念:军人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时期。
在潜艇学院的四年,蔡一清以各科90分以上的成绩,连续三年获得“中国航海奖学金”。这个由中国航海学会设立的奖项,是全国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在全国评选一次,潜艇学院每年只能推荐一名学员。
“人生的道路虽然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小步。”在人生的紧要处,蔡一清总是选择风险和挑战。
1995年,蔡一清放弃了免试读研究生的机会,怀揣优秀毕业学员证书,毫不犹豫选择一线部队,径直走进某潜艇支队狭窄的潜艇舱室。
蔡一清是军人家庭出生,这一选择并非他的冲动。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落差。时任实习部门长的蔡一清第一次指挥装填鱼雷训练时,面对密若蛛网的潜艇管路和名目繁杂的仪器阀门,一时慌了手脚,屡屡出错。装雷时间创下了支队“最差纪录”。
蔡一清羞愧难当,但没有气馁。他申请吃住在艇上,爬舱底、摸管路、练封舱,密密匝匝的管路和电缆,他一根一根地走上千个阀门、阀件,他一个一个地摸。一个月内他磨破了5副手套。
当年底,支队组织实习干部合格考试,蔡一清以满分夺得第一名,以全优通过了部门长独操考核,并创下支队鱼雷装填训练最好成绩。
从“最差纪录”到“最好成绩”,蔡一清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从学员到战斗员的跨越。
1997年,他因表现突出,被调任舰队司令部参谋。期间,他独立完成了全军《常规潜艇军事训练的组织与实施》条例的编写。他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军队的科技进步奖。
在参与组织多次重大军事演习、掌握了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协同作战知识后,蔡一清又放弃了有更多晋升途径的机关,要求回到潜艇部队。
面对执意挽留人才的机关领导,蔡一清终于说出了心里话:从进入部队的第一天起,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潜艇艇长。
对于潜艇工作面临的风险,蔡一清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的学习笔记本上,清楚地记着:1956年,美国“长尾鲨”号潜艇在进行新战法演练时,129名官兵葬身海底;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全艇官兵无一生还。
蔡一清从当艇长开始,就养成一个习惯:每次出海,不到艇长休息室休息,而是到声纳室,将两把椅子一拼,身子一缩,蜷曲在椅子上稍微眯一会儿。
他给自己的理由是,声纳室里“嘀嘀”的声音是最好的催眠曲,这儿离他的指挥位置最近,一有动静,能在第一时间走上指挥台;海上情况瞬息万变,当艇长就要全天候准备应付一切突发情况。
每次,声纳技师谭桂华心里最盼望声纳的“嘀嘀”声平稳而有节奏,因为稍有异常,艇长就会被惊醒。
面对新一轮军事变革的挑战,蔡一清迎难而上,挺立在时代的潮头。
大洋深处,险象环生。蔡一清深知,对一名新型军事指挥员来说,仅仅熟悉装备是不够的,在扑朔迷离的复杂电磁环境中,艇长必须具备海上独立作战能力。为此,他以临战姿态投入到日常训练中。
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蔡一清始终把训练场当作海战场,一个细小环节与实战脱节,他都不放过。一次损管演练中,电池舱“起火”,按上级预案要求,灭火人员要穿戴呼吸器进入舱室灭火。细心的蔡一清发现,由于艇上空间有限,官兵戴上呼吸器后难以通过狭窄的舱室口。
“这种想当然的预案会出大事的,必须马上改!”蔡一清说干就干。他组织人员,研究出直接封舱等多种灭火方案,并进行反复演练。
熟悉蔡一清的人都这样评价:他走到哪里,都在想着打仗的事;他最大的兴趣,就是琢磨如何提高战斗力。
那年9月,蔡一清被任命为副艇长兼作战长,上级将修订新装备训练部署表的重任交给了蔡一清,这本100多页的操作规程,他仅用10天时间就全部修订完毕。
新装备知识的学习培训,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当时,武汉遭遇百年未遇的高温,蔡一清带领官兵们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由于工作强度太大,蔡一清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疾病,痛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但他依然咬牙挺着。后来,他被艇员硬拽到医院,医生二话没说立即对其进行了手术治疗。
蔡一清虽然躺在医院了,但他仍然放心不下繁重的接艇工作,再三恳请医生采用快速康复疗法。就这样,他每天鼻孔内都插着一根软管,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进行“特效速康”治疗。5天后,蔡一清不顾医生的竭力劝阻,带了些药物重新走上了自己的战斗岗位。
常言说,副长“三件宝”:哨子、袖标、部署表。但蔡一清却不这么认为,他在完成领导交给的日常管理工作时,发动全艇官兵把新装备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供厂方修正参考。工人师傅们说,从没见过这么较真的副长!
蔡一清平时不打牌、不喝酒,一有时 间,就把自己关在艇长室看书,整理学习笔记。官兵们说,蔡一清房间的灯,每天亮到深夜,他不是在埋头学习装备,就是在潜心钻研战法。
12年里,蔡一清只在家过了一个春节孩子周岁时,他还记不清孩子的长相。牺牲4个月后,妻子万颖仍不相信蔡一清真的不回来了,她说,两三个月不回家,对他来说太正常了,她已经习惯。
在整理蔡一清的遗物时,发现他记录的学习笔记有49本,摞起来有2米多高,他收集的各种军事资料有300余万字,能排满10米长桌,他手绘的各种潜艇结构图,作战方案图、信息流程图、系统分布图、组织程序图等有1500多幅,仅战术训练模拟图就有900多幅,铺开来比一个篮球场还大。
干了30多年潜艇的某潜艇支队支队长顾祥兵感慨地说:“蔡一清对学习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是全支队对潜艇构造学得最深的艇长!”
优秀因子之二:时刻准备着
创下新型替艇训练6个首次,摘取支队军事训练8项桂冠,数十项改装建议被采纳。
要让百姓享受和平,军人必须枕戈待旦。
支队领导说,蔡一清的战备之弦一刻也没放松过,他就像一颗上膛的子弹,随时准备射向来犯之敌。
在315艇会议室,有一幅蔡一清亲手制作的标语:丢掉任何幻想,时刻准备打仗!
蔡一清以此来激励官兵,也警醒自己。他深知,和平是对军人的最高褒奖,但只有一支真正具有打赢能力的军队,才有资格拥抱和平。
新型潜艇作战系统的信息流程,是系统间各设备协同动作的“神经”,也是作战系统发挥最佳效能的关键。一个键按下去,信号经由哪条线路、在哪个环节中转、带动哪些部件工作?谁也说不清楚。
蔡一清决心解开这个“谜”。有人劝他,我们会操作就行了,信息流程研究是研制部门的事,何必和自己较劲’蔡一清说:“潜艇执行任务,要靠我们独立操纵,处置故障和险情,连自己管理的装备都搞不懂,还谈什么打赢?”
他带领攻关小组,经过40多个昼夜奋战,终于绘制出了作战系统在攻击、防御态势下的6种信息流程图,弄清了信息化条件下单艇各系统联合作战的原理,并编写出《新型潜艇专业故障可能性分析与研究》、《新型潜艇基准操纵方案》等10多种、共计30万字的训练教案。
这一成果为新装备打赢信息化海战增添了砝码,标志着某新型潜艇具备了信息化条件下海上联合作战能力。
2007年8月,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潜机联合打击演练在黄海展开。315艇首次在警戒机引导下实施实弹攻击。在蔡一清指挥下,一系列数据和目标解算瞬间完成,“龙宫”深处,导弹喷射而出,直扑目标。“敌”舰旋即葬身火海。
1个月后,时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马伦上将访问中国,在参观315艇时,从艏舱到艉舱,马伦用挑剔的目光参观了新艇。这是新型潜艇首次向外国海军最高将领开放。蔡一清始终陪在马伦身边。
“中校先生,这里所有的管路和线路你都知道它们的用途吗?”马伦问。
“是的,将军,这是我作为一名艇长的职责。”蔡一清自信地回答。
马伦笑笑,指着一条线路,问:“在允许的情况下,你能告诉我这条线路通向哪里吗?”
“当然,这是一条负责输送直流电的线路,长25米,承担14台设备的供电。”说完,蔡一清一个不漏地把14台设备的名称说了出来。
有过舰艇机电部门工作经验的马伦上将惊叹道:“太让人惊讶了,阁下是我见过的最熟悉自己潜艇的艇长!”
对一名军事指挥员来说,仅有敌情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要选择对手、寻找对手、挑战对手,在与“强敌”的过招中磨砺自己。
蔡一清渴望挑战,也渴求着“强敌”,但现实的困惑接踵而来。
“一个艇长,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一步一动地练好了,能顺利通过考核,就不错了,还找什么对手,寻什么强敌,费那个劲干嘛?”
“一个艇长,能有多大权力,谁愿意跟你过招,当你的陪练,万一出了事,轻则作检查,重则丢乌纱,何苦呢!”有的人善意地劝他。
蔡一清知道,这些都是事实。但为了打赢,他不愿意这样。他认为,只有真刀真枪地过招,才能找到自身不足,然后在总结和反思中提高制胜本领。
2005年夏,举世瞩目的“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在黄海海域拉开帷幕。
315艇奉命执行打击“敌”舰艇编队的重任。
这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练兵机会。蔡一清没有等闲视之。他详细研究了对手的情况,精心准备了20多套方案预案,并将此前研练的战术战法,悉数进行了推演和完善。
演习那天,蔡一清既沉着又兴奋,使出浑身解数与对方展开周旋。几个来回之后,他终于锁定目标。旋即,导弹像长了眼睛似的直扑过去。
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军人绝不能等到战争降临,才去临阵磨枪。为了打赢,蔡一清一直做着各种超前的准备。
一天夜里,蔡一清在学习中突然冒出一个疑问:能不能实现多弹齐射?他立刻叫来导弹技师张会祥。睡眼惺忪的小张说不清楚。他又把作战部门业务骨干召集起来,连夜开会研究。
大家查资料、画图纸、做运算,经过论证,得出不可行的结论时,蔡一清并没有放弃。他对论证过程进行了详细推算,发现在研究时参数取值没有达到最小值。
“按参数最小值重新论证!”较真的蔡一清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提高战斗力的机会。终于,一个令人惊喜的结果出来了:导弹发射间隔时间可以缩短10多秒。
在1秒钟可以决定一场战斗胜负的今天,这10多秒的时间让蔡一清欣喜若狂。
作为新型潜艇,3/5艇配备了某型鱼雷。但是,直到全训开始,新型鱼雷还没有列装。
怎么办?战争不等人!蔡一清深知鱼雷对潜艇作战的重要性,决定先学一步!他跑到生产厂家和院校,要来了全部资料,组织官兵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模拟器训练。几个月后,实装配发,315艇官兵已熟练掌握新型鱼雷作战流程,并对系统出现故障有了应对之策。不久,蔡一清指挥官兵进行了新型鱼雷海上首次实射。
一声令下,新型鱼雷直击目标。
蔡一清对家人同样十分“苛刻”。一次,4岁的儿子想爸爸了,妻子万颖考虑再三才拨通了蔡一清的电话。可通话结束时,他却甩出一句:“我也很想你们啊,但以后别再让孩子给我打电话,容易扰乱军心!”
某新型通信系统装备到艇上,还没有经过上级机关和专家的技术校验,蔡一清就带领官兵边学边试,海上演习中,他竟然利用新的通信系统,成功实射导弹,一举命中,为新艇迈入信息化海战赢得了时间……
敢为人先,才能为打仗赢得先机。蔡一清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创下了某新型潜艇战斗力建设中的6个首次,取得了支队军事训练的8个第一。
拥有蔡一清这样的艇长,315艇官兵感到很幸运;拥有这样的艇队,人民海军才能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优秀因子之三:团队精神
艇上100余名官兵人人有研究课题,30多人立功,8人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蔡一清十分清楚,决定木桶容量的是最短的那块木板。作为众人同操一杆枪的潜艇,一个战位的失误会影响到一场战争的结局。
舱段士官杲凤杰,在潜艇试验试航期间,发现一根电线脱落,不懂如何处理。这让蔡一清大为恼火:“舱段兵不能只懂舱段,还必须懂得相关专业,否则就不能履职尽责。”
从此,蔡一清在艇队走开了交叉培训的路子,还提出了“定量训练法”,改变了过去“齐步走”的状况,训练效果与以往相比,提高了一倍多。
抓战士业务学习上,蔡一清出了个奇招:让战士台上讲,干部骨干台下听。每名官兵把自己专业学习成果做成多媒体课件,上台讲课,大家边听边问,为了讲好自己的一课,每个人就必须首先把自己的专业搞懂弄通。这种教育方法还使大家专业互通,做到了一举三得。
在抓干部和专业技师的业务学习上,蔡一清也与别人不一样。他常说:作为干部和技师,绝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应知应会,而要主动探讨一些业务上前沿性的问题,要有自己的思想。他结合工作实际,给大家布置科研课题。除了要掌握正常操作机器和训练外,315艇的官兵还要完成艇长赋予的另外一项任务:制订战时装备故障应急预案。他要求各部门长和专业技师针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出详尽完备的应急预案,细化到每一个人、每一个时间节点、应该怎么做,实而又实。通过实际训练,他们找出了经常出现故障的部位和各种故障出现的规律,执行任务时多带备品备件,做好应急预案。
一次出海训练前,蔡一清组织机电部门干部制订预案。他给出了这样的设想:战斗航行潜艇中弹起火怎么办?充电时遇敌袭击怎么办?……他要求官兵一定要把对手设具体、设残酷,把敌情设细、设真。
一连几个问号,当场把机电部门干部问蒙了。对手是谁?有什么装备,战术战法是什么?这些问题以前从未研究过,预案从何做起?
官兵们搬来过去的情况想定,照葫芦画瓢,草拟了一份预案。蔡一清一看,立刻打回去,重拟!
心里没有敌情,训练就会脱离实战。为了拉近训练与实战的距离,蔡一清开始给官兵“洗脑”,让他们知道:敌人就在眼前!他为此煞费苦心:
在315艇员队宿舍走廊,张贴着一幅幅反潜飞机、反潜舰艇的彩色照片,并醒目标注着各种武器性能参数;会议室,悬挂着一张张外国海军军事基地位置、兵力部署、反潜机(舰、艇)的巡逻区域和路线宿舍里,悬挂着某大洋巨型海图,并详细标注着主要海峡、港口的水文气象资料图,以及潜艇的突破方法……
官兵们被各种敌情“包围”着,无论吃饭还是睡觉,无论抬头还是转身,无处不在的敌情,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也使他们在训练中有了明确的“靶子”。
“一个人就是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个钉。”蔡一清深知,要使潜艇在未来海战中打得赢,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艇员的潜能。
在315艇,蔡一清几乎给每个艇员都下达过“课题”。
五级士官、舵信技师宋卫在一次训练中,发现用尾舵代替围壳舵可以降低用舵频率。蔡一清对此十分感兴趣,并当即鼓励宋卫从提高潜艇战斗力和生存能力的角度进行研究。
几个月后,宋卫的“隐蔽操舵法”日趋成熟,在潜艇降噪上取得重要进展。接着,蔡一清又帮助从没写过文章的宋卫撰写了8000字的学术论文在《潜艇学术研究》上发表。2006年,宋卫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
一艘潜艇就是一个完整的“战斗链条”,每个战位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战位出现“短板”,就可能导致一个团队“短命”。为了打赢使命,蔡一清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短板”。
液压系统是潜艇的“神经”,一旦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舵液压战位的新兵刘涛刚上艇时,连基本的阀门、管路都认不全,蔡一清找到他,要他1个月后给艇领导和部门干部集体讲课。被逼到极点的小刘1个月内竟“啃”下所有专业内容,半年后成为艇上技术能手。一次重大演习中,液压系统突然失灵,小刘在1分钟内成功转换舵压,避免了事故。
2年来,315艇不仅荣立了集体二等功,还涌现出一批“兵专家”,先后有30多人次立功受奖,3人荣立二等功,4名士官撰写的学术论文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8名士官分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二、三等奖。该艇还捧回了沉甸甸的“海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奖牌。
他是人民海军“杀手锏”部队的一员虎将,他是中国新型潜艇最年轻的艇长、被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他是一名带兵育人的导师,他的士兵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当学员,他是优秀学员:当参谋,他是优秀参谋;当艇长,他是优秀艇长——他让优秀成为人生定语。
他活着,将士谈起他,齐竖拇指;他离去,官兵缅怀他,扼腕叹息。
他就是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315艇原艇长蔡一清。
这是一次让官兵永远也无法忘怀的航程。这次航程,蔡一清不仅取得了奔赴未来海战场的“通行证”,也定格了他34岁的优秀人生。
2007年10月18日,在刺骨的寒风中,蔡一清驾驭315艇参加全训考核。对一名艇长来说,只有全训考试合格,才能领取奔赴海战场的“通行证”。
茫茫大洋,惊涛汹涌。突破“敌”水面舰艇反潜封锁、潜对潜攻击、战斗航行损害管制……连续19个小时的“战斗”,蔡一清带领官兵顺利通过10多个海上复杂课目考核。
次日上午,通过全训考核的艇员们驾艇返航。途中,蔡一清与声纳班长陈晓刚,从舰桥侧门来到上甲板,系上保险绳,准备查看艇体被渔网钢缆剐碰损情况。突然一个巨浪席卷而来,陈晓刚不幸落水!蔡一清眼疾手快,奋不顾身抢救战友。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挂着保险绳的扶手栏在千钧大浪的反复冲击和渔网钢缆的猛烈拉扯下,突然断裂,两人被大浪吞噬,壮烈牺牲。
今天,支队营区的十字路口,巍然屹立着一块巨型宣传牌:在蓝色衬底的海洋国土上,一艘新型潜艇正潜伏在深海大洋,随时待命出征!而一侧的蔡一清,正手握钢枪严阵以待,表情里透出一种军人特有的气质:忠诚!
那是一支部队的共同表情。
优秀因子之一:痴迷并刻苦着
记录笔记49本,积累军事资料300余万字,手绘各种图纸1500多幅。
1991年夏天,蔡一清以优异成绩迈进了海军潜艇学院的校门。也就从这时起,他的头脑里只有一个概念:军人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时期。
在潜艇学院的四年,蔡一清以各科90分以上的成绩,连续三年获得“中国航海奖学金”。这个由中国航海学会设立的奖项,是全国航海类院校大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在全国评选一次,潜艇学院每年只能推荐一名学员。
“人生的道路虽然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小步。”在人生的紧要处,蔡一清总是选择风险和挑战。
1995年,蔡一清放弃了免试读研究生的机会,怀揣优秀毕业学员证书,毫不犹豫选择一线部队,径直走进某潜艇支队狭窄的潜艇舱室。
蔡一清是军人家庭出生,这一选择并非他的冲动。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着落差。时任实习部门长的蔡一清第一次指挥装填鱼雷训练时,面对密若蛛网的潜艇管路和名目繁杂的仪器阀门,一时慌了手脚,屡屡出错。装雷时间创下了支队“最差纪录”。
蔡一清羞愧难当,但没有气馁。他申请吃住在艇上,爬舱底、摸管路、练封舱,密密匝匝的管路和电缆,他一根一根地走上千个阀门、阀件,他一个一个地摸。一个月内他磨破了5副手套。
当年底,支队组织实习干部合格考试,蔡一清以满分夺得第一名,以全优通过了部门长独操考核,并创下支队鱼雷装填训练最好成绩。
从“最差纪录”到“最好成绩”,蔡一清用半年时间,完成了从学员到战斗员的跨越。
1997年,他因表现突出,被调任舰队司令部参谋。期间,他独立完成了全军《常规潜艇军事训练的组织与实施》条例的编写。他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军队的科技进步奖。
在参与组织多次重大军事演习、掌握了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协同作战知识后,蔡一清又放弃了有更多晋升途径的机关,要求回到潜艇部队。
面对执意挽留人才的机关领导,蔡一清终于说出了心里话:从进入部队的第一天起,就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潜艇艇长。
对于潜艇工作面临的风险,蔡一清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的学习笔记本上,清楚地记着:1956年,美国“长尾鲨”号潜艇在进行新战法演练时,129名官兵葬身海底;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全艇官兵无一生还。
蔡一清从当艇长开始,就养成一个习惯:每次出海,不到艇长休息室休息,而是到声纳室,将两把椅子一拼,身子一缩,蜷曲在椅子上稍微眯一会儿。
他给自己的理由是,声纳室里“嘀嘀”的声音是最好的催眠曲,这儿离他的指挥位置最近,一有动静,能在第一时间走上指挥台;海上情况瞬息万变,当艇长就要全天候准备应付一切突发情况。
每次,声纳技师谭桂华心里最盼望声纳的“嘀嘀”声平稳而有节奏,因为稍有异常,艇长就会被惊醒。
面对新一轮军事变革的挑战,蔡一清迎难而上,挺立在时代的潮头。
大洋深处,险象环生。蔡一清深知,对一名新型军事指挥员来说,仅仅熟悉装备是不够的,在扑朔迷离的复杂电磁环境中,艇长必须具备海上独立作战能力。为此,他以临战姿态投入到日常训练中。
训练是未来战争的预演。蔡一清始终把训练场当作海战场,一个细小环节与实战脱节,他都不放过。一次损管演练中,电池舱“起火”,按上级预案要求,灭火人员要穿戴呼吸器进入舱室灭火。细心的蔡一清发现,由于艇上空间有限,官兵戴上呼吸器后难以通过狭窄的舱室口。
“这种想当然的预案会出大事的,必须马上改!”蔡一清说干就干。他组织人员,研究出直接封舱等多种灭火方案,并进行反复演练。
熟悉蔡一清的人都这样评价:他走到哪里,都在想着打仗的事;他最大的兴趣,就是琢磨如何提高战斗力。
那年9月,蔡一清被任命为副艇长兼作战长,上级将修订新装备训练部署表的重任交给了蔡一清,这本100多页的操作规程,他仅用10天时间就全部修订完毕。
新装备知识的学习培训,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当时,武汉遭遇百年未遇的高温,蔡一清带领官兵们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由于工作强度太大,蔡一清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疾病,痛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但他依然咬牙挺着。后来,他被艇员硬拽到医院,医生二话没说立即对其进行了手术治疗。
蔡一清虽然躺在医院了,但他仍然放心不下繁重的接艇工作,再三恳请医生采用快速康复疗法。就这样,他每天鼻孔内都插着一根软管,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进行“特效速康”治疗。5天后,蔡一清不顾医生的竭力劝阻,带了些药物重新走上了自己的战斗岗位。
常言说,副长“三件宝”:哨子、袖标、部署表。但蔡一清却不这么认为,他在完成领导交给的日常管理工作时,发动全艇官兵把新装备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供厂方修正参考。工人师傅们说,从没见过这么较真的副长!
蔡一清平时不打牌、不喝酒,一有时 间,就把自己关在艇长室看书,整理学习笔记。官兵们说,蔡一清房间的灯,每天亮到深夜,他不是在埋头学习装备,就是在潜心钻研战法。
12年里,蔡一清只在家过了一个春节孩子周岁时,他还记不清孩子的长相。牺牲4个月后,妻子万颖仍不相信蔡一清真的不回来了,她说,两三个月不回家,对他来说太正常了,她已经习惯。
在整理蔡一清的遗物时,发现他记录的学习笔记有49本,摞起来有2米多高,他收集的各种军事资料有300余万字,能排满10米长桌,他手绘的各种潜艇结构图,作战方案图、信息流程图、系统分布图、组织程序图等有1500多幅,仅战术训练模拟图就有900多幅,铺开来比一个篮球场还大。
干了30多年潜艇的某潜艇支队支队长顾祥兵感慨地说:“蔡一清对学习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是全支队对潜艇构造学得最深的艇长!”
优秀因子之二:时刻准备着
创下新型替艇训练6个首次,摘取支队军事训练8项桂冠,数十项改装建议被采纳。
要让百姓享受和平,军人必须枕戈待旦。
支队领导说,蔡一清的战备之弦一刻也没放松过,他就像一颗上膛的子弹,随时准备射向来犯之敌。
在315艇会议室,有一幅蔡一清亲手制作的标语:丢掉任何幻想,时刻准备打仗!
蔡一清以此来激励官兵,也警醒自己。他深知,和平是对军人的最高褒奖,但只有一支真正具有打赢能力的军队,才有资格拥抱和平。
新型潜艇作战系统的信息流程,是系统间各设备协同动作的“神经”,也是作战系统发挥最佳效能的关键。一个键按下去,信号经由哪条线路、在哪个环节中转、带动哪些部件工作?谁也说不清楚。
蔡一清决心解开这个“谜”。有人劝他,我们会操作就行了,信息流程研究是研制部门的事,何必和自己较劲’蔡一清说:“潜艇执行任务,要靠我们独立操纵,处置故障和险情,连自己管理的装备都搞不懂,还谈什么打赢?”
他带领攻关小组,经过40多个昼夜奋战,终于绘制出了作战系统在攻击、防御态势下的6种信息流程图,弄清了信息化条件下单艇各系统联合作战的原理,并编写出《新型潜艇专业故障可能性分析与研究》、《新型潜艇基准操纵方案》等10多种、共计30万字的训练教案。
这一成果为新装备打赢信息化海战增添了砝码,标志着某新型潜艇具备了信息化条件下海上联合作战能力。
2007年8月,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潜机联合打击演练在黄海展开。315艇首次在警戒机引导下实施实弹攻击。在蔡一清指挥下,一系列数据和目标解算瞬间完成,“龙宫”深处,导弹喷射而出,直扑目标。“敌”舰旋即葬身火海。
1个月后,时任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的马伦上将访问中国,在参观315艇时,从艏舱到艉舱,马伦用挑剔的目光参观了新艇。这是新型潜艇首次向外国海军最高将领开放。蔡一清始终陪在马伦身边。
“中校先生,这里所有的管路和线路你都知道它们的用途吗?”马伦问。
“是的,将军,这是我作为一名艇长的职责。”蔡一清自信地回答。
马伦笑笑,指着一条线路,问:“在允许的情况下,你能告诉我这条线路通向哪里吗?”
“当然,这是一条负责输送直流电的线路,长25米,承担14台设备的供电。”说完,蔡一清一个不漏地把14台设备的名称说了出来。
有过舰艇机电部门工作经验的马伦上将惊叹道:“太让人惊讶了,阁下是我见过的最熟悉自己潜艇的艇长!”
对一名军事指挥员来说,仅有敌情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要选择对手、寻找对手、挑战对手,在与“强敌”的过招中磨砺自己。
蔡一清渴望挑战,也渴求着“强敌”,但现实的困惑接踵而来。
“一个艇长,按照训练大纲的要求,一步一动地练好了,能顺利通过考核,就不错了,还找什么对手,寻什么强敌,费那个劲干嘛?”
“一个艇长,能有多大权力,谁愿意跟你过招,当你的陪练,万一出了事,轻则作检查,重则丢乌纱,何苦呢!”有的人善意地劝他。
蔡一清知道,这些都是事实。但为了打赢,他不愿意这样。他认为,只有真刀真枪地过招,才能找到自身不足,然后在总结和反思中提高制胜本领。
2005年夏,举世瞩目的“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演在黄海海域拉开帷幕。
315艇奉命执行打击“敌”舰艇编队的重任。
这是一次可遇不可求的练兵机会。蔡一清没有等闲视之。他详细研究了对手的情况,精心准备了20多套方案预案,并将此前研练的战术战法,悉数进行了推演和完善。
演习那天,蔡一清既沉着又兴奋,使出浑身解数与对方展开周旋。几个来回之后,他终于锁定目标。旋即,导弹像长了眼睛似的直扑过去。
战争随时都可能爆发,军人绝不能等到战争降临,才去临阵磨枪。为了打赢,蔡一清一直做着各种超前的准备。
一天夜里,蔡一清在学习中突然冒出一个疑问:能不能实现多弹齐射?他立刻叫来导弹技师张会祥。睡眼惺忪的小张说不清楚。他又把作战部门业务骨干召集起来,连夜开会研究。
大家查资料、画图纸、做运算,经过论证,得出不可行的结论时,蔡一清并没有放弃。他对论证过程进行了详细推算,发现在研究时参数取值没有达到最小值。
“按参数最小值重新论证!”较真的蔡一清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提高战斗力的机会。终于,一个令人惊喜的结果出来了:导弹发射间隔时间可以缩短10多秒。
在1秒钟可以决定一场战斗胜负的今天,这10多秒的时间让蔡一清欣喜若狂。
作为新型潜艇,3/5艇配备了某型鱼雷。但是,直到全训开始,新型鱼雷还没有列装。
怎么办?战争不等人!蔡一清深知鱼雷对潜艇作战的重要性,决定先学一步!他跑到生产厂家和院校,要来了全部资料,组织官兵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模拟器训练。几个月后,实装配发,315艇官兵已熟练掌握新型鱼雷作战流程,并对系统出现故障有了应对之策。不久,蔡一清指挥官兵进行了新型鱼雷海上首次实射。
一声令下,新型鱼雷直击目标。
蔡一清对家人同样十分“苛刻”。一次,4岁的儿子想爸爸了,妻子万颖考虑再三才拨通了蔡一清的电话。可通话结束时,他却甩出一句:“我也很想你们啊,但以后别再让孩子给我打电话,容易扰乱军心!”
某新型通信系统装备到艇上,还没有经过上级机关和专家的技术校验,蔡一清就带领官兵边学边试,海上演习中,他竟然利用新的通信系统,成功实射导弹,一举命中,为新艇迈入信息化海战赢得了时间……
敢为人先,才能为打仗赢得先机。蔡一清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创下了某新型潜艇战斗力建设中的6个首次,取得了支队军事训练的8个第一。
拥有蔡一清这样的艇长,315艇官兵感到很幸运;拥有这样的艇队,人民海军才能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优秀因子之三:团队精神
艇上100余名官兵人人有研究课题,30多人立功,8人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蔡一清十分清楚,决定木桶容量的是最短的那块木板。作为众人同操一杆枪的潜艇,一个战位的失误会影响到一场战争的结局。
舱段士官杲凤杰,在潜艇试验试航期间,发现一根电线脱落,不懂如何处理。这让蔡一清大为恼火:“舱段兵不能只懂舱段,还必须懂得相关专业,否则就不能履职尽责。”
从此,蔡一清在艇队走开了交叉培训的路子,还提出了“定量训练法”,改变了过去“齐步走”的状况,训练效果与以往相比,提高了一倍多。
抓战士业务学习上,蔡一清出了个奇招:让战士台上讲,干部骨干台下听。每名官兵把自己专业学习成果做成多媒体课件,上台讲课,大家边听边问,为了讲好自己的一课,每个人就必须首先把自己的专业搞懂弄通。这种教育方法还使大家专业互通,做到了一举三得。
在抓干部和专业技师的业务学习上,蔡一清也与别人不一样。他常说:作为干部和技师,绝不能满足于一般的应知应会,而要主动探讨一些业务上前沿性的问题,要有自己的思想。他结合工作实际,给大家布置科研课题。除了要掌握正常操作机器和训练外,315艇的官兵还要完成艇长赋予的另外一项任务:制订战时装备故障应急预案。他要求各部门长和专业技师针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出详尽完备的应急预案,细化到每一个人、每一个时间节点、应该怎么做,实而又实。通过实际训练,他们找出了经常出现故障的部位和各种故障出现的规律,执行任务时多带备品备件,做好应急预案。
一次出海训练前,蔡一清组织机电部门干部制订预案。他给出了这样的设想:战斗航行潜艇中弹起火怎么办?充电时遇敌袭击怎么办?……他要求官兵一定要把对手设具体、设残酷,把敌情设细、设真。
一连几个问号,当场把机电部门干部问蒙了。对手是谁?有什么装备,战术战法是什么?这些问题以前从未研究过,预案从何做起?
官兵们搬来过去的情况想定,照葫芦画瓢,草拟了一份预案。蔡一清一看,立刻打回去,重拟!
心里没有敌情,训练就会脱离实战。为了拉近训练与实战的距离,蔡一清开始给官兵“洗脑”,让他们知道:敌人就在眼前!他为此煞费苦心:
在315艇员队宿舍走廊,张贴着一幅幅反潜飞机、反潜舰艇的彩色照片,并醒目标注着各种武器性能参数;会议室,悬挂着一张张外国海军军事基地位置、兵力部署、反潜机(舰、艇)的巡逻区域和路线宿舍里,悬挂着某大洋巨型海图,并详细标注着主要海峡、港口的水文气象资料图,以及潜艇的突破方法……
官兵们被各种敌情“包围”着,无论吃饭还是睡觉,无论抬头还是转身,无处不在的敌情,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也使他们在训练中有了明确的“靶子”。
“一个人就是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个钉。”蔡一清深知,要使潜艇在未来海战中打得赢,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艇员的潜能。
在315艇,蔡一清几乎给每个艇员都下达过“课题”。
五级士官、舵信技师宋卫在一次训练中,发现用尾舵代替围壳舵可以降低用舵频率。蔡一清对此十分感兴趣,并当即鼓励宋卫从提高潜艇战斗力和生存能力的角度进行研究。
几个月后,宋卫的“隐蔽操舵法”日趋成熟,在潜艇降噪上取得重要进展。接着,蔡一清又帮助从没写过文章的宋卫撰写了8000字的学术论文在《潜艇学术研究》上发表。2006年,宋卫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等奖。
一艘潜艇就是一个完整的“战斗链条”,每个战位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战位出现“短板”,就可能导致一个团队“短命”。为了打赢使命,蔡一清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短板”。
液压系统是潜艇的“神经”,一旦出现故障,后果不堪设想。舵液压战位的新兵刘涛刚上艇时,连基本的阀门、管路都认不全,蔡一清找到他,要他1个月后给艇领导和部门干部集体讲课。被逼到极点的小刘1个月内竟“啃”下所有专业内容,半年后成为艇上技术能手。一次重大演习中,液压系统突然失灵,小刘在1分钟内成功转换舵压,避免了事故。
2年来,315艇不仅荣立了集体二等功,还涌现出一批“兵专家”,先后有30多人次立功受奖,3人荣立二等功,4名士官撰写的学术论文在专业核心期刊发表,8名士官分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一、二、三等奖。该艇还捧回了沉甸甸的“海军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