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今,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在我国的深入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各种教学新理念和新方法也层出不穷,其中,分层教学更是受到了众多教师的广泛应用,它使以往传统陈旧的应试教育模式得到了转变,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进而使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本文就以高中数学为例,并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对分层教学的教学实践进行一番详细的概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学生分层;预习分层;教学分层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心理素质等,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由于存在的这些差异性,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有着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特征的数学学科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若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要求来上课,那么就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分层教学模式就由此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
下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进行说明和论述。
一、将学生进行分层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想有序、高效地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了解全班学生,依据他们自身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进行合理的分层。各方面能力都很优秀的学生,为A层次学生(优等生),这一层次学生往往占据班级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到二十左右,他们基础知识扎实,对于数学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能够提出自己对数学问题的想法和见解;各方面能力较好的学生,为B层次学生(中等生),这一层次学生基本占据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好,头脑灵活,但有的学习方法不对,或者在学习上不够努力,导致在数学知识上有漏洞;各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为C层次学生(学困生),这一层次学生一般占班级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他们学习基础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对于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是身为数学教师的我们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课前预习进行分层
预习,是教学流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学生进行自学的演习,对于学生自学习惯、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身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就可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并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预习指导,设定不同的预习要求,从而使班里的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理想的预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函数的基本性质》中第一课时《单调性与最大(小)值》时,我就对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预习任务,如A层次学生,主要深刻理解和掌握运用定义或图像进行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和判别,定理、公式主动推导,独立完成相应练习题;B层次学生,主要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能根据课本中的定理、公式等自行论证,并能依此完成相应练习题;C层次学生,理解增函数、减函数、单调区间、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增(减)函数的证明和判别,尝试完成一定练习题。这样,通过给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不同的预习任务,便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对课本教材的阅读学习中,同时也能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
三、课堂教学进行分层
课堂教学,是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达成我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并且照顾到班里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使班里的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得。比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要以B层次学生为基准,对于A、C层次学生,要做到兼顾。总之,课堂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从而保证每个层次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比如,在学习有关“函数的单调性”的知识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两道习题:
⒈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并写出单调区间:(1)y=2x+1 (2)y=
⒉函数f(x)=-x3+1在R上是否具有单调性?如果具有单调性,它在R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尝试证明你的结论。
对于第一道习题,由于根据图像的直观判断比较容易,因此这类题目可让B层次和C层次学生完成。第二道习题,问题要求较高,主要让A层次学生进行回答,B层次学生尝试总结证明步骤,身为教师的我们,则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完善。这样,我们就能使班里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发挥、有所收获,从而顺利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总之,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还体现在数学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如课后作业分层、教学评价分层、课外辅导分层等等,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希望广大数学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教学所起的重要意义,并将其此模式广泛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等各方面能力获得进步和提高,将素质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发展,还需要作为基层数学教育者的我们继续进行源源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其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左淑平《基于分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鲁东大学2014-12-01
[2]林清波《新课程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有關思考》成功(教育)2013-01-08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学生分层;预习分层;教学分层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心理素质等,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由于存在的这些差异性,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有着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特征的数学学科上,表现得更加明显。若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要求来上课,那么就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分层教学模式就由此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
下面,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进行说明和论述。
一、将学生进行分层
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想有序、高效地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了解全班学生,依据他们自身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进行合理的分层。各方面能力都很优秀的学生,为A层次学生(优等生),这一层次学生往往占据班级总人数的百分之十到二十左右,他们基础知识扎实,对于数学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能够提出自己对数学问题的想法和见解;各方面能力较好的学生,为B层次学生(中等生),这一层次学生基本占据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左右,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好,头脑灵活,但有的学习方法不对,或者在学习上不够努力,导致在数学知识上有漏洞;各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为C层次学生(学困生),这一层次学生一般占班级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他们学习基础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对于数学学习缺乏兴趣,是身为数学教师的我们要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的重点关注对象。
二、课前预习进行分层
预习,是教学流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学生进行自学的演习,对于学生自学习惯、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身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就可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并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预习指导,设定不同的预习要求,从而使班里的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理想的预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函数的基本性质》中第一课时《单调性与最大(小)值》时,我就对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了不同的预习任务,如A层次学生,主要深刻理解和掌握运用定义或图像进行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和判别,定理、公式主动推导,独立完成相应练习题;B层次学生,主要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能根据课本中的定理、公式等自行论证,并能依此完成相应练习题;C层次学生,理解增函数、减函数、单调区间、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增(减)函数的证明和判别,尝试完成一定练习题。这样,通过给不同层次学生设定不同的预习任务,便能使每位学生都能投入到对课本教材的阅读学习中,同时也能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
三、课堂教学进行分层
课堂教学,是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达成我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并且照顾到班里每一个层次的学生,使班里的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得。比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要以B层次学生为基准,对于A、C层次学生,要做到兼顾。总之,课堂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从而保证每个层次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比如,在学习有关“函数的单调性”的知识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两道习题:
⒈画出下列函数的图像,并写出单调区间:(1)y=2x+1 (2)y=
⒉函数f(x)=-x3+1在R上是否具有单调性?如果具有单调性,它在R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尝试证明你的结论。
对于第一道习题,由于根据图像的直观判断比较容易,因此这类题目可让B层次和C层次学生完成。第二道习题,问题要求较高,主要让A层次学生进行回答,B层次学生尝试总结证明步骤,身为教师的我们,则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完善。这样,我们就能使班里每个层次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发挥、有所收获,从而顺利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总之,高中数学的分层教学,还体现在数学教学中的各个方面,如课后作业分层、教学评价分层、课外辅导分层等等,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希望广大数学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实施分层教学所起的重要意义,并将其此模式广泛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等各方面能力获得进步和提高,将素质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落到实处。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发展,还需要作为基层数学教育者的我们继续进行源源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从而使其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左淑平《基于分层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鲁东大学2014-12-01
[2]林清波《新课程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有關思考》成功(教育)201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