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历来是许多学生比较畏惧的一门学科,而物理教师对教学组织艺术的忽视也是造成物理难学的一个客观因素。对教学组织艺术的反思首先应该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反思,物理教学理念中最为缺失的是人文精神,把理科与人文科学进行人为的对立。其次,对教学组织艺术的反思应该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反思。
关键词:反思;教学组织;人文精神;学习心理
学习物理,在许多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观念中,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只有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复杂的推理思维过程和不简单的数学运算,这种认识的形成,或多或少与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所以物理历来是许多学生所畏惧的一门学科,而学生不喜欢学习物理也是让许多物理教师感到为难的一件事。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物理教师想要把物理课上得有滋有味引人入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而物理教师对教学组织艺术的忽视也是造成物理难学的一个客观因素。
反思,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对自身的行为、思想、心理活动、体验进行思考和重新理解的过程。我国古代诸如“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讲的就是反思的意识。物理老师要进行反思,更需要对教学组织艺术进行反思。面对反思,有许多老师比较茫然,不知道要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反思对新课程教学有什么作用。研究表明,教学反思至少具有以下特征:(1)教学反思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2)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向更合理、更高效、更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努力。(3)教学反思强调既全面发展学生,又全面促进教师的发展,使教师变得更加成熟,富有责任感和创造力。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过程,事实上也是物理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体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是当前新课程教学的迫切需要。
教学组织艺术是教师自身所理解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对教学组织艺术的反思首先应该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反思,而物理教学理念中最为缺失的是人文精神,把理科与人文科学进行人为的对立。反思我们的物理教育,我们是否存在这样的倾向:只是将物理看作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只看作是事实的展示,甚至只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工具,而忽略了物理事实背后跳动的生命气息,缺少人文气息。对教育艺术的反思,使我们理解教育还需要激励、鼓舞和唤醒,努力呈现知识背后的教育资源和人性的光辉。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物理教师同时也要当好一名历史教师,把物理史上一些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用物理语言、物理思维过程、物理实验再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物理学中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定律、定理背后所隐含的艰苦历程。无论是哪一阶段的物理学习,物理教师都不能忽略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应该是物理规律艰难发现过程的重现,让学生同样经历物理规律探索过程的困惑、迷茫、偏离、思索,同样享受思维的火花、成功的喜悦、精巧的总结、人格的力量,这比教师先简单地说明规律再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进行习题练习的教学方式更能打动学生,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象历史上开普勒三大定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等的发现过程,无一不闪烁着科学家智慧的光茫、执着的追求。许多优秀的物理教师在充分理解这些定律发现的历史和它们所包含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之后,巧妙组织、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中组织学生积极重现定律的发现历程,并进行有目的的探讨、思考,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例如有一位特级教师的教学案例:
课题是“牛顿第一定律,”他花了很长的篇幅作背景铺垫:
公元前3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解释说: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之继续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小车就会停止运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很有影响,流传了近2000年,被整个知识界奉为真理、教条。可当时一位年轻的意大利学者却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挑战权威。他就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伽利略。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并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天文界将木星的四颗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称为伽利略卫星。后人评说:西班牙的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意大利的伽利略发现了宇宙。随后,他又进行了同样著名的“斜面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斜面实验,”并就实验的结果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大胆的推理。)
伽利略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的研究触犯了罗马教廷,并因此被判终身监禁,此间他写出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一本书一《运动的法则》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以及罗马教廷的迫害使伽利略生活窘迫,健康水平下降,以至双目失明,于1642年1月8日因病去世。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一年,在英国一个偏僻的乡村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尔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力与运动关系的第—条规律,即著名的牛顿第—定律。
与这位特级教师相比,我多次听说有些同行只用1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将牛顿第一定律呈现在学生面前,语言之简约、程序之明了、课堂之高效让人叹为观止,但教学效果上的差异却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对教学组织艺术的反思应该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处于不对称的地位,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按个人的理解去组织教学,则有可能把一腔热情付之东流,与自己的目标相去甚远。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学生已处在“形式运算”为主的阶段,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的事物,根据假设事件进行逻辑运算,但水平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抑制能力、计划能力、分离能力、科学推理能力、概念转变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对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断,但认知水平较低,又广泛的兴趣爱好。学生喜欢热情、知识丰富、语言生动风趣、友好的老师,喜欢教师能经常在课堂上进行实验,不喜欢古板、照搬书本、整天板着脸,在心理上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的老师。要理解学校本就没有天然的惧怕物理学习的学生,只是因为思维能力、情感因素、教学方法的差异而逐渐形成学生学习能力上的障碍。根据笔者先前做过的一份校内问卷调查,60%的同学回答对教师的精彩课堂教学方式感兴趣。若教师上课不做实验,38%的人认为还可以,只是因为教师讲得好。而62%的人会认为这节课很平淡没兴趣。96%的同学喜欢做实验。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心理,课堂教学的心理预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注意在学生注意力的弱势阶段应用实验、视频资料、图片进行有效的刺激,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实验探究时要注意学生能力的研究,引导学生在稍微超越学生现有能力范围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不脱离学生实际,不给学生难以完成的探究任务。以达到提升学生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的目的。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反思有助于物理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在这一方面,有经验的老教师与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老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或多或少了解学生的一些学习心理,故而在教学组织中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某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精心策划,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阐释,使课堂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反思是提高教师课堂组织艺术的有效途径,能有力地促进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帮助教师对自身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做教学过程的分享者。
关键词:反思;教学组织;人文精神;学习心理
学习物理,在许多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观念中,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只有晦涩难懂的公式、定理、复杂的推理思维过程和不简单的数学运算,这种认识的形成,或多或少与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所以物理历来是许多学生所畏惧的一门学科,而学生不喜欢学习物理也是让许多物理教师感到为难的一件事。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物理教师想要把物理课上得有滋有味引人入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是—个不争的事实,而物理教师对教学组织艺术的忽视也是造成物理难学的一个客观因素。
反思,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对自身的行为、思想、心理活动、体验进行思考和重新理解的过程。我国古代诸如“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讲的就是反思的意识。物理老师要进行反思,更需要对教学组织艺术进行反思。面对反思,有许多老师比较茫然,不知道要反思什么,如何反思,反思对新课程教学有什么作用。研究表明,教学反思至少具有以下特征:(1)教学反思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2)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动力,向更合理、更高效、更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努力。(3)教学反思强调既全面发展学生,又全面促进教师的发展,使教师变得更加成熟,富有责任感和创造力。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过程,事实上也是物理教师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体现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是当前新课程教学的迫切需要。
教学组织艺术是教师自身所理解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对教学组织艺术的反思首先应该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反思,而物理教学理念中最为缺失的是人文精神,把理科与人文科学进行人为的对立。反思我们的物理教育,我们是否存在这样的倾向:只是将物理看作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结果,只看作是事实的展示,甚至只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工具,而忽略了物理事实背后跳动的生命气息,缺少人文气息。对教育艺术的反思,使我们理解教育还需要激励、鼓舞和唤醒,努力呈现知识背后的教育资源和人性的光辉。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物理教师同时也要当好一名历史教师,把物理史上一些著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用物理语言、物理思维过程、物理实验再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物理学中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定律、定理背后所隐含的艰苦历程。无论是哪一阶段的物理学习,物理教师都不能忽略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这种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应该是物理规律艰难发现过程的重现,让学生同样经历物理规律探索过程的困惑、迷茫、偏离、思索,同样享受思维的火花、成功的喜悦、精巧的总结、人格的力量,这比教师先简单地说明规律再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进行习题练习的教学方式更能打动学生,更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象历史上开普勒三大定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等的发现过程,无一不闪烁着科学家智慧的光茫、执着的追求。许多优秀的物理教师在充分理解这些定律发现的历史和它们所包含的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之后,巧妙组织、设计教学过程,在课堂中组织学生积极重现定律的发现历程,并进行有目的的探讨、思考,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例如有一位特级教师的教学案例:
课题是“牛顿第一定律,”他花了很长的篇幅作背景铺垫:
公元前3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解释说: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之继续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小车就会停止运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很有影响,流传了近2000年,被整个知识界奉为真理、教条。可当时一位年轻的意大利学者却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挑战权威。他就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伽利略。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并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天文界将木星的四颗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称为伽利略卫星。后人评说:西班牙的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意大利的伽利略发现了宇宙。随后,他又进行了同样著名的“斜面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斜面实验,”并就实验的结果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大胆的推理。)
伽利略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他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推翻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纯属思辨的传统的自然观,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的研究触犯了罗马教廷,并因此被判终身监禁,此间他写出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一本书一《运动的法则》对科学的执著追求以及罗马教廷的迫害使伽利略生活窘迫,健康水平下降,以至双目失明,于1642年1月8日因病去世。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一年,在英国一个偏僻的乡村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尔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力与运动关系的第—条规律,即著名的牛顿第—定律。
与这位特级教师相比,我多次听说有些同行只用10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将牛顿第一定律呈现在学生面前,语言之简约、程序之明了、课堂之高效让人叹为观止,但教学效果上的差异却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对教学组织艺术的反思应该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处于不对称的地位,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按个人的理解去组织教学,则有可能把一腔热情付之东流,与自己的目标相去甚远。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学生已处在“形式运算”为主的阶段,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的事物,根据假设事件进行逻辑运算,但水平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抑制能力、计划能力、分离能力、科学推理能力、概念转变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中学生的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对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断,但认知水平较低,又广泛的兴趣爱好。学生喜欢热情、知识丰富、语言生动风趣、友好的老师,喜欢教师能经常在课堂上进行实验,不喜欢古板、照搬书本、整天板着脸,在心理上拒学生于千里之外的老师。要理解学校本就没有天然的惧怕物理学习的学生,只是因为思维能力、情感因素、教学方法的差异而逐渐形成学生学习能力上的障碍。根据笔者先前做过的一份校内问卷调查,60%的同学回答对教师的精彩课堂教学方式感兴趣。若教师上课不做实验,38%的人认为还可以,只是因为教师讲得好。而62%的人会认为这节课很平淡没兴趣。96%的同学喜欢做实验。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心理,课堂教学的心理预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组织,注意在学生注意力的弱势阶段应用实验、视频资料、图片进行有效的刺激,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实验探究时要注意学生能力的研究,引导学生在稍微超越学生现有能力范围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探究,不脱离学生实际,不给学生难以完成的探究任务。以达到提升学生能力、丰富学生知识的目的。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反思有助于物理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在这一方面,有经验的老教师与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老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或多或少了解学生的一些学习心理,故而在教学组织中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某些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精心策划,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阐释,使课堂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反思是提高教师课堂组织艺术的有效途径,能有力地促进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帮助教师对自身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做教学过程的分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