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1月,大恩物联迎来了25周年庆。用总裁张金连在年会演讲中的话来说,大恩物联就是“从一个小Baby,成长为一位楚楚动人的大姑娘”。
多年以后,当张金连透过办公室玻璃窗看着印有“大恩物联”LOGO的黑色箱体卡车一辆辆驶出基地的时候,她会回想起1995年那个踏入杭州的春天,至今仍觉得不可思议。
那一年的杭州城站火车站,人流拥挤。当“物流”还算不上一个行业名词的时候,很多台州人已经通过一个磅秤一个电话,做着最初级的托运生意。谁也不会想到,张金连带领的“大恩物联”,会从一个代办托运的小门店,成长为一家能为客户提供全程信息化管理服务的现代化物流企业。
从1995年冲冲杀杀“集市时代”的公铁空海联运,到2003年快递崛起“到家时代”的供应链布局,再到2014年新零售新物流“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建设……大恩物联25年的风雨历程,也是是中国物流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个经典样本。
快人一步的创业历程
正如许多浙商宁可睡地板也要创业一样,张金连能吃苦,也吃过苦。在来杭州创业之前,她曾跟随丈夫,在山西一个吃水都需要到很远地方去挑的矿区,制作手工家具创业5年。
“现在想想,当时条件真的很差,没有水,租一个房子,就算是创业了。”张金连回忆到。那时候,她才20岁,人生地不熟,没有固话、手机,每个月都是写信回家。“当时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很能干的,虽然是小姑娘,没吃过苦,但什么都挑得起来。”
而比起能吃苦,张金连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度前瞻的行业意识,才是她创业走向成功的决定因素。上世纪90年代,在杭州城站火车站周边,货运服务之间的竞争往往体现为“满眼的小广告牌”和“满地的磅秤”,张金连却始终在思考如何能让自己有更强的竞争力,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每次创业一开始,我都不知道怎么做。丈夫说做家具,我们就做家具;说到杭州来做托运,我们就来杭州。没有谁来教我们,只能靠自己摸索。”
当多数人只停留于一家代办货运服务的门店时,她通过注册公司“四海快运”拿到托运的执照,取得了现在看来非常普通,而在当时却是安身立命的合法资质。
当多数人还在争抢杭州城站火车站的包裹票时,她却另辟蹊径,从天津火车站争取到了包裹票并设立“公铁联运”线路,一举抢占了长三角地区到华北、东北的货运份额。
当多数人的托运业务还只是有一单做一单的时候,她的公司已经有了明确的产品定位一一“航空的速度、公路的价格”。
当多数人只是守着电话或等候客户上门来办理货运时,她花了很长时间把一整本杭州黄页上的企业地址都抄录下来,并写在一个个装着托运业务宣传单的信封上向客户推广。
“其实,这些道理都是很朴素的,我既然做托运业务,首先就要有资质、营业场所、托运线路和稳定的客户群,我不能随波逐流一样跟在别人的后面。”事实证明,张金连踏出的每一步,为她在杭州站稳脚跟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每一天,忙碌的她几乎没有片刻的安闲,白天对接货主、洽谈业务、调配车辆、安排装卸、跟踪到货,晚上核算损益、财务分析、为客户制作数据跟踪表。那些在城站火车站、火车东站周围只是单纯赚取服务费的代办托运,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的日新月异而逐步淘汰。
迈向现代化物流的自我变革
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物流巨头如联邦快递、UPS等陆续进入中国,现代物流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各级政府开始制定各种促进本地物流业发展的方案规划,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也逐年加大。更多的草根创业者涌入物流行业,传统的物流行业格局不断被打破。
2006年,“四海快运”年度营业额突破亿元大关,这对于当时的民营物流企业来说,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但为了真正确立企业在杭州乃至国内物流界的行业地位,张金连决定重新定义企业形象、重新打造企业文化、重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在这一年,“四海快运”更名为“大恩物联”,并重新设计企业LOGO。
“改名大恩,首先是因为觉得做企业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我们在杭州立住脚跟,业绩过亿,要学会感恩,感恩社会、感恩员工、感恩客户。更重要的是,我们想创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张金连说。
为了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张金连始终带着永无止境的学习欲望和战略变革思维看待整个行业。作为浙江人,她见证了消费供应链中“四通一达”等民营快递企业的崛起。“过去我们觉得上门送快递只有邮政这样的国企能做到,我们做不了,但‘四通一达’却做到了。”
张金连坚信,大恩物联一定能在产业供应链这片更加广阔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很多初创企业和家族式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一樣,大恩物联同样经历了重新定义市场、重新定义客户、重新梳理商业模式和建立公司化治理结构等一系列转型过程,最终明确了大恩物联的业务定位:面向产业供应链的第三方物流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截至目前,大恩物联立足浙江,依托长三角经济带,已经建立了辐射全国的干线甩挂直达和末端仓配一体的综合物流运营网络。公司客户主要为杭萧钢构、精工钢构、亚太机电等18家上市公司及农夫山泉、娃哈哈、可可口乐、恒大饮料、加多宝、民生药业、高丝化妆品、青春宝药业、顶新国际集团、中国邮政、中建钢构、富丽达等行业龙头企业,业务辐射全国,在新疆、四川、重庆、广东、吉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均有分支机构。
迎接万物互联的再次升级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快速迭代,传统的物流行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技术平台,甚至新的“跨界打劫者”,以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快速进入这个行业,促使原来的物流企业需要再一次改变当前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资源整合的方式。
“20多年来,物流行业的变化太大了,我们很多人的思维都还局限在某个车队或某块区域,现在已经出现整合了全国资源的物流平台。”张金连说,大恩物联未来的目标一定是走向信息化、规模化、平台化,通过科技、金融等方式连接和赋能专线、司机等运力组织,推动服务产品化,从而为更广泛的客户提供运输管理综合解决方案,并切实降低客户的物流成本,真正实现客户端、运力端、平台端的“三赢”。 但是,传统合同物流的供应链转型到底应该怎么转?
大恩物联的尝试是这样的:
第一,调整思维方式和组织架构。张金连明确提到,大恩物联一级部门的总监都要朝供应链方向发展,要用新的团队来管理新的业务。据了解,2018年大恩物联引入了“阿米巴合伙人制度”,并通过专业咨询公司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二,加快数字化转型。供应链有一个主题叫“协同”。这就需要打破信息孤岛,一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孤岛。张金连坚持把大恩物联目前的改革说成“传统+物联网”。她认为,传统物流人的创业,是要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原有的业务模式,大恩物联转型供应链,一定要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先解决内部的问题,再解决链主企业供应商之间的沟通问题,在没有壁垒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力够强,是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的。”
第三,从物流环节入手,实现服务模块化。即使张金连下定决心要转型供应链,但是她也明白大恩物联需要很长时间去补齐供应链能力,还是要先从自己擅长的物流环节入手。现阶段大恩物联供应链的核心能力是仓的集约化服务,尤其是B端客户的包装、装卸需求比较大,供应链做的就是碎片化的东西,集约才能出效率。
以一家高端设备客户为例,大恩物联为他们提供包装箱采购、成品的安装、拆箱、设备的定位安装等业务。为了向供应链转型,大恩物联将已有的资源做了模块化切分,核算成本,明确报价,在为客户服务时以打包的形式呈现。
张金连把这次的转型称为创业。为了这次创业,张金连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保守”,一件是“冒险”。
“保守”的是张金连依然保有大恩物联的传统合同物流和零担业务。这能维持着企业的日常运转,为转型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新业务拓展和信息化改造,一定要量力而行,张金连明确认识到,只有活下去,才有转型成功的可能性,生存是第一要素。
“冒险”是大恩物联慢慢开展的平台化运营模式。2018年,“恩多货”平台发布,通过这个平台大恩物联可以更大范围地整合并科学合理配置车、货、场等物流资源,进一步沉淀和分析货物信息、司机信息、车辆信息、资金流通信息等海量数据,与大恩现有物流运营网络相结合,既能够打通线上线下的业务闭环,也能形成开放共享的物流生态体系,并更好地服务和挖掘优质客户。这是大恩物联平台化操作尝试的第一步,未来大恩物联将更多地释放自营网络和运力资源。
传统合同物流的供应链转型,怎么转?如何转?张金连坦言,“现在的大恩物联远远不到说成功的那一刻,只能说我们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始终如一的大爱初心
25岁的大恩物联,穿越成长周期,需要企业带头人在每一个发展节点作出正确的选择,也需要所有大恩人一起努力。张金连始终认为,支撑一家企业活下去的最核心力量是文化和人。
在大恩物联,张金连一直坚持并最为看重的便是“爱心”和“品质”。
工作之余,她经常会念诵自己手改的诗歌《我的理想》:有人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说是坚守诚信,脚踏实地,用心经营一切事物,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让诚信成为一种信念,让诚信成为共享的基石;有人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说要实现大爱。爱祖国、爱员工、爱家人,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面向公众社会,张金连一次又一次地带领大恩物联给予无私的回报和反馈。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开始,张金连不断致力于慈善事业,持续向慈善机构、民工学校、社区等捐款捐物。公司一直以来,坚持如一的奉献社会,在社会上引起了阵阵好評,也成了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常客。大恩公司连续五年资助全国十几个省份的贫困学生读书,曾荣获“浙江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爱心大使”称号、“省慈善总会慈善爱心奖”及“浙江红十字奉献服务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身处物流行业,张金连对自己做人做事、待人接物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我们要尊重每一件货物的感受;身为物流企业一员,我们也要尊重每一位员工的感受。”时至今日,她依然保持着“只争朝夕”的工作状态,“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需要有所付出的。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情,时间不够用,一天一天过得很快。”
回顾在杭州20多年的创业历程,张金连觉得在内心变得更加强大的同时,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变得更加淡定和理性,她有足够的自信凭自己和团队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迎接挑战。“我真的很热爱物流。我不奢求做一家万亿企业,只希望能够为这个行业做一些贡献,希望用物流服务帮助到大家。”张金连说,这份热爱、这个心愿让她迸发出了跨越时间的热情。
物流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地球存在,物流就不会消失。对于张金连来说,只要物流存在,她的这份热爱与感恩也不会消失。
多年以后,当张金连透过办公室玻璃窗看着印有“大恩物联”LOGO的黑色箱体卡车一辆辆驶出基地的时候,她会回想起1995年那个踏入杭州的春天,至今仍觉得不可思议。
那一年的杭州城站火车站,人流拥挤。当“物流”还算不上一个行业名词的时候,很多台州人已经通过一个磅秤一个电话,做着最初级的托运生意。谁也不会想到,张金连带领的“大恩物联”,会从一个代办托运的小门店,成长为一家能为客户提供全程信息化管理服务的现代化物流企业。
从1995年冲冲杀杀“集市时代”的公铁空海联运,到2003年快递崛起“到家时代”的供应链布局,再到2014年新零售新物流“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建设……大恩物联25年的风雨历程,也是是中国物流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个经典样本。
快人一步的创业历程
正如许多浙商宁可睡地板也要创业一样,张金连能吃苦,也吃过苦。在来杭州创业之前,她曾跟随丈夫,在山西一个吃水都需要到很远地方去挑的矿区,制作手工家具创业5年。
“现在想想,当时条件真的很差,没有水,租一个房子,就算是创业了。”张金连回忆到。那时候,她才20岁,人生地不熟,没有固话、手机,每个月都是写信回家。“当时我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很能干的,虽然是小姑娘,没吃过苦,但什么都挑得起来。”
而比起能吃苦,张金连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度前瞻的行业意识,才是她创业走向成功的决定因素。上世纪90年代,在杭州城站火车站周边,货运服务之间的竞争往往体现为“满眼的小广告牌”和“满地的磅秤”,张金连却始终在思考如何能让自己有更强的竞争力,如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每次创业一开始,我都不知道怎么做。丈夫说做家具,我们就做家具;说到杭州来做托运,我们就来杭州。没有谁来教我们,只能靠自己摸索。”
当多数人只停留于一家代办货运服务的门店时,她通过注册公司“四海快运”拿到托运的执照,取得了现在看来非常普通,而在当时却是安身立命的合法资质。
当多数人还在争抢杭州城站火车站的包裹票时,她却另辟蹊径,从天津火车站争取到了包裹票并设立“公铁联运”线路,一举抢占了长三角地区到华北、东北的货运份额。
当多数人的托运业务还只是有一单做一单的时候,她的公司已经有了明确的产品定位一一“航空的速度、公路的价格”。
当多数人只是守着电话或等候客户上门来办理货运时,她花了很长时间把一整本杭州黄页上的企业地址都抄录下来,并写在一个个装着托运业务宣传单的信封上向客户推广。
“其实,这些道理都是很朴素的,我既然做托运业务,首先就要有资质、营业场所、托运线路和稳定的客户群,我不能随波逐流一样跟在别人的后面。”事实证明,张金连踏出的每一步,为她在杭州站稳脚跟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每一天,忙碌的她几乎没有片刻的安闲,白天对接货主、洽谈业务、调配车辆、安排装卸、跟踪到货,晚上核算损益、财务分析、为客户制作数据跟踪表。那些在城站火车站、火车东站周围只是单纯赚取服务费的代办托运,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的日新月异而逐步淘汰。
迈向现代化物流的自我变革
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物流巨头如联邦快递、UPS等陆续进入中国,现代物流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各级政府开始制定各种促进本地物流业发展的方案规划,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也逐年加大。更多的草根创业者涌入物流行业,传统的物流行业格局不断被打破。
2006年,“四海快运”年度营业额突破亿元大关,这对于当时的民营物流企业来说,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但为了真正确立企业在杭州乃至国内物流界的行业地位,张金连决定重新定义企业形象、重新打造企业文化、重新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在这一年,“四海快运”更名为“大恩物联”,并重新设计企业LOGO。
“改名大恩,首先是因为觉得做企业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我们在杭州立住脚跟,业绩过亿,要学会感恩,感恩社会、感恩员工、感恩客户。更重要的是,我们想创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张金连说。
为了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张金连始终带着永无止境的学习欲望和战略变革思维看待整个行业。作为浙江人,她见证了消费供应链中“四通一达”等民营快递企业的崛起。“过去我们觉得上门送快递只有邮政这样的国企能做到,我们做不了,但‘四通一达’却做到了。”
张金连坚信,大恩物联一定能在产业供应链这片更加广阔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很多初创企业和家族式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一樣,大恩物联同样经历了重新定义市场、重新定义客户、重新梳理商业模式和建立公司化治理结构等一系列转型过程,最终明确了大恩物联的业务定位:面向产业供应链的第三方物流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截至目前,大恩物联立足浙江,依托长三角经济带,已经建立了辐射全国的干线甩挂直达和末端仓配一体的综合物流运营网络。公司客户主要为杭萧钢构、精工钢构、亚太机电等18家上市公司及农夫山泉、娃哈哈、可可口乐、恒大饮料、加多宝、民生药业、高丝化妆品、青春宝药业、顶新国际集团、中国邮政、中建钢构、富丽达等行业龙头企业,业务辐射全国,在新疆、四川、重庆、广东、吉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均有分支机构。
迎接万物互联的再次升级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快速迭代,传统的物流行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技术平台,甚至新的“跨界打劫者”,以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快速进入这个行业,促使原来的物流企业需要再一次改变当前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资源整合的方式。
“20多年来,物流行业的变化太大了,我们很多人的思维都还局限在某个车队或某块区域,现在已经出现整合了全国资源的物流平台。”张金连说,大恩物联未来的目标一定是走向信息化、规模化、平台化,通过科技、金融等方式连接和赋能专线、司机等运力组织,推动服务产品化,从而为更广泛的客户提供运输管理综合解决方案,并切实降低客户的物流成本,真正实现客户端、运力端、平台端的“三赢”。 但是,传统合同物流的供应链转型到底应该怎么转?
大恩物联的尝试是这样的:
第一,调整思维方式和组织架构。张金连明确提到,大恩物联一级部门的总监都要朝供应链方向发展,要用新的团队来管理新的业务。据了解,2018年大恩物联引入了“阿米巴合伙人制度”,并通过专业咨询公司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二,加快数字化转型。供应链有一个主题叫“协同”。这就需要打破信息孤岛,一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二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孤岛。张金连坚持把大恩物联目前的改革说成“传统+物联网”。她认为,传统物流人的创业,是要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原有的业务模式,大恩物联转型供应链,一定要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先解决内部的问题,再解决链主企业供应商之间的沟通问题,在没有壁垒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能力够强,是可以提供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的。”
第三,从物流环节入手,实现服务模块化。即使张金连下定决心要转型供应链,但是她也明白大恩物联需要很长时间去补齐供应链能力,还是要先从自己擅长的物流环节入手。现阶段大恩物联供应链的核心能力是仓的集约化服务,尤其是B端客户的包装、装卸需求比较大,供应链做的就是碎片化的东西,集约才能出效率。
以一家高端设备客户为例,大恩物联为他们提供包装箱采购、成品的安装、拆箱、设备的定位安装等业务。为了向供应链转型,大恩物联将已有的资源做了模块化切分,核算成本,明确报价,在为客户服务时以打包的形式呈现。
张金连把这次的转型称为创业。为了这次创业,张金连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保守”,一件是“冒险”。
“保守”的是张金连依然保有大恩物联的传统合同物流和零担业务。这能维持着企业的日常运转,为转型提供资金支持。而且新业务拓展和信息化改造,一定要量力而行,张金连明确认识到,只有活下去,才有转型成功的可能性,生存是第一要素。
“冒险”是大恩物联慢慢开展的平台化运营模式。2018年,“恩多货”平台发布,通过这个平台大恩物联可以更大范围地整合并科学合理配置车、货、场等物流资源,进一步沉淀和分析货物信息、司机信息、车辆信息、资金流通信息等海量数据,与大恩现有物流运营网络相结合,既能够打通线上线下的业务闭环,也能形成开放共享的物流生态体系,并更好地服务和挖掘优质客户。这是大恩物联平台化操作尝试的第一步,未来大恩物联将更多地释放自营网络和运力资源。
传统合同物流的供应链转型,怎么转?如何转?张金连坦言,“现在的大恩物联远远不到说成功的那一刻,只能说我们找到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始终如一的大爱初心
25岁的大恩物联,穿越成长周期,需要企业带头人在每一个发展节点作出正确的选择,也需要所有大恩人一起努力。张金连始终认为,支撑一家企业活下去的最核心力量是文化和人。
在大恩物联,张金连一直坚持并最为看重的便是“爱心”和“品质”。
工作之余,她经常会念诵自己手改的诗歌《我的理想》:有人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说是坚守诚信,脚踏实地,用心经营一切事物,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让诚信成为一种信念,让诚信成为共享的基石;有人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说要实现大爱。爱祖国、爱员工、爱家人,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面向公众社会,张金连一次又一次地带领大恩物联给予无私的回报和反馈。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开始,张金连不断致力于慈善事业,持续向慈善机构、民工学校、社区等捐款捐物。公司一直以来,坚持如一的奉献社会,在社会上引起了阵阵好評,也成了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的常客。大恩公司连续五年资助全国十几个省份的贫困学生读书,曾荣获“浙江省青少年素质教育爱心大使”称号、“省慈善总会慈善爱心奖”及“浙江红十字奉献服务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身处物流行业,张金连对自己做人做事、待人接物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我们要尊重每一件货物的感受;身为物流企业一员,我们也要尊重每一位员工的感受。”时至今日,她依然保持着“只争朝夕”的工作状态,“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需要有所付出的。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有做不完的事情,时间不够用,一天一天过得很快。”
回顾在杭州20多年的创业历程,张金连觉得在内心变得更加强大的同时,自己最大的变化是变得更加淡定和理性,她有足够的自信凭自己和团队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迎接挑战。“我真的很热爱物流。我不奢求做一家万亿企业,只希望能够为这个行业做一些贡献,希望用物流服务帮助到大家。”张金连说,这份热爱、这个心愿让她迸发出了跨越时间的热情。
物流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地球存在,物流就不会消失。对于张金连来说,只要物流存在,她的这份热爱与感恩也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