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工作的需要,2006年9月我到环江县明伦镇的一所村小支教。我任教的班级有21名学生,其中有10名学生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的,他们有的跟爷爷奶奶生活,有的寄宿在亲戚家里,另外还有6名学生是父亲外出打工的,自己跟妈妈在家生活。他们都是留守儿童。在这一年的支教工作中,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深有感触。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思想道德素质差。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思想、行为比较放任,缺乏自控能力,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长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纪律,不服管理,成为“问题儿童”。
2、学习普遍偏差。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他们对学习缺乏热情,作业不按时按量完成,没有进取心和自觉性,大部分厌学。考试成绩及格率仅为50%,有的单科成绩甚至只考了几分。
3、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的年龄大多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在班里做调查,发现90%的留守儿童都很想念父母,60%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而有10%的父母几年才回一次家,有3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有电话联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情绪低落,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冷漠自私、孤僻脆弱,有的甚至产生怨恨情绪。
4、个人卫生习惯差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精心的照顾,大部分都不注意个人卫生,衣服不经常换洗,有的几天才洗一次澡,给人一种脏乱的感觉。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6岁,这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使留守儿童养成好逸恶劳等陋习;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能力有限承担不了孩子品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措施不力。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精力有限,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一些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内容,这些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的留守儿童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建议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强化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一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视之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制定和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减少或取消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就学条件,使留守儿童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三是政府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与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2、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要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要建立健全《师生谈心制度》《家访制度》《心理咨询教师工作制度》《课外学习小组活动制度》《校外义务辅导员工作职责》等有关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三知”就是知道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监护人情况、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三多”就是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三沟通”就是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所在学校和校外教导员进行沟通,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心理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四要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减少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五要创建家长学校机制,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就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
3、充分发挥(村)社区功能,建立农村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教育是家庭、学校、村(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社区)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得村(社区)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在村(社区)可建立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站、农村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由村(社区)党支部领导,团支部、妇代会直接组织和开展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服务、家教服务工作;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有条件的村也可利用村活动室开展一些集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儿童有地方活动、娱乐,改变单调的生活;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托管托教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看护、学习、教育、生活、安全、兴趣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联系,形成政府、村(社区)、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的教育跟上整个社会教育的步伐,才能提高整体社会教育的质量,更好地推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责编 韦春艳)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思想道德素质差。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思想、行为比较放任,缺乏自控能力,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长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纪律,不服管理,成为“问题儿童”。
2、学习普遍偏差。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他们对学习缺乏热情,作业不按时按量完成,没有进取心和自觉性,大部分厌学。考试成绩及格率仅为50%,有的单科成绩甚至只考了几分。
3、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的年龄大多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在班里做调查,发现90%的留守儿童都很想念父母,60%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而有10%的父母几年才回一次家,有30%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有电话联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情绪低落,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冷漠自私、孤僻脆弱,有的甚至产生怨恨情绪。
4、个人卫生习惯差
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精心的照顾,大部分都不注意个人卫生,衣服不经常换洗,有的几天才洗一次澡,给人一种脏乱的感觉。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0-6岁,这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使留守儿童养成好逸恶劳等陋习;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能力有限承担不了孩子品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措施不力。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精力有限,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一些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内容,这些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的留守儿童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建议与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涉及农村未成年儿童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强化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一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视之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制定和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减少或取消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就学条件,使留守儿童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产生。三是政府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与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2、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一要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要建立健全《师生谈心制度》《家访制度》《心理咨询教师工作制度》《课外学习小组活动制度》《校外义务辅导员工作职责》等有关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三知”就是知道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监护人情况、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三多”就是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三沟通”就是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所在学校和校外教导员进行沟通,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心理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四要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减少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五要创建家长学校机制,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就如何做好家庭教育进行指导,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
3、充分发挥(村)社区功能,建立农村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教育是家庭、学校、村(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绝大部分农村(社区)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得村(社区)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在村(社区)可建立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站、农村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由村(社区)党支部领导,团支部、妇代会直接组织和开展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服务、家教服务工作;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有条件的村也可利用村活动室开展一些集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儿童有地方活动、娱乐,改变单调的生活;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托管托教中心等社会服务机构,为他们提供看护、学习、教育、生活、安全、兴趣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联系,形成政府、村(社区)、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的教育跟上整个社会教育的步伐,才能提高整体社会教育的质量,更好地推进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责编 韦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