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运用悬念,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致。悬念这一教学技能,要根据教学目标、任务、内容和学生不同的年级层次灵活运用。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一、设置疑问
学习是以思考作为基础的,而思考的源头在于疑问的产生,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产生困惑,发生认知的冲突,进而思维活跃。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小学生产生疑问,就要适时地激发学生的疑问,而激发学生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设置疑问。比如,在进行“Windows XP”画图程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用画图程序制成的几张精美图画,供学生欣赏,欣赏的同时让学生猜想这几张画是如何做出来的,并询问学生是否愿意做出更好的图画出来,这样学生的心中就产生了疑问,迫切地想知道这种画图程序的使用方法,从而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悬念,使学生迫切地想进入画图程序的学习。通过设置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悬念,并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去处理,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心认为信息技术的学习确实很有用,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情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追求问题的根源
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适当地安排和选择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对悬念进行设置的有效方法。如在进行汉字输入法的教学时,教师提问学生智能ABC的输入方法是什么样的,学生会回答是拼音输入;教师继续问切换到五笔输入法模式进行拼音输入还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拼音输入方式不适用于五笔模式,课堂的气氛就会瞬间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讨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为学生设置悬念的同时,也为他们以后的计算机教学提供了心理准备,学生在找结论的过程中,增加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记忆效果也相对牢固。
三、制造学生易犯的错误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有意编制或搜集一些学生容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结论和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对与错之间发生交叉冲突,进而克服思维定式。比如在进行收发邮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邮箱名字,让学生们辨认哪些是邮箱的正确格式,在所列出的邮箱中,可以是少点的,可以是点变成逗号的,一些学生平常不注意的小细节此时都可以拿来进行板书。这时,同学们议论纷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接着教师告诉学生哪些是对的,并开始电子邮件的收发课程,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许多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易错的题目,形成悬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四、创造难点
知识难点的创造,通常是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讲之前提出,让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知识高层次的内容,使得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未完成之感。这时,学生在教学内容与求知之间就形成一种不平衡,好奇产生的强烈求知欲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难点知识。这样难点知识就变成了悬念,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时,心中有了一个目标,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对问题进行演变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演变,会使学生逐渐地掌握并理解此类信息技术问题的本质属性和一般规律。同时,也会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中始终保持新奇,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这种对问题进行变换的方法,使学生陷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为发挥学生的思维潜力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六、课尾设疑
课尾设疑就是在每节信息技术课结束时,设法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悬念,为下节课的开展加一点神秘的色彩。这样,学生就会对下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并且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新知识展开预习,激励学生进一步解决和探索问题。这样课尾设疑的方法,既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总结,又为下一节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作了铺垫,促使学生来发现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结构框架。
总之,悬念是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之中的教学行为技能。平淡容易使思维懒惰,消磨一个人的睿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悬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激起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延伸,认识得到了深化,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这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一、设置疑问
学习是以思考作为基础的,而思考的源头在于疑问的产生,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产生困惑,发生认知的冲突,进而思维活跃。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小学生产生疑问,就要适时地激发学生的疑问,而激发学生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设置疑问。比如,在进行“Windows XP”画图程序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用画图程序制成的几张精美图画,供学生欣赏,欣赏的同时让学生猜想这几张画是如何做出来的,并询问学生是否愿意做出更好的图画出来,这样学生的心中就产生了疑问,迫切地想知道这种画图程序的使用方法,从而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悬念,使学生迫切地想进入画图程序的学习。通过设置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悬念,并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去处理,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心认为信息技术的学习确实很有用,能够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情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二、追求问题的根源
一个恰当的、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适当地安排和选择提出这样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对悬念进行设置的有效方法。如在进行汉字输入法的教学时,教师提问学生智能ABC的输入方法是什么样的,学生会回答是拼音输入;教师继续问切换到五笔输入法模式进行拼音输入还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拼音输入方式不适用于五笔模式,课堂的气氛就会瞬间活跃起来,学生们纷纷讨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为学生设置悬念的同时,也为他们以后的计算机教学提供了心理准备,学生在找结论的过程中,增加了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记忆效果也相对牢固。
三、制造学生易犯的错误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有意编制或搜集一些学生容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结论和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对与错之间发生交叉冲突,进而克服思维定式。比如在进行收发邮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邮箱名字,让学生们辨认哪些是邮箱的正确格式,在所列出的邮箱中,可以是少点的,可以是点变成逗号的,一些学生平常不注意的小细节此时都可以拿来进行板书。这时,同学们议论纷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接着教师告诉学生哪些是对的,并开始电子邮件的收发课程,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许多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易错的题目,形成悬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
四、创造难点
知识难点的创造,通常是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讲之前提出,让学生们意识到所学知识高层次的内容,使得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未完成之感。这时,学生在教学内容与求知之间就形成一种不平衡,好奇产生的强烈求知欲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难点知识。这样难点知识就变成了悬念,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时,心中有了一个目标,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对问题进行演变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演变,会使学生逐渐地掌握并理解此类信息技术问题的本质属性和一般规律。同时,也会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当中始终保持新奇,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这种对问题进行变换的方法,使学生陷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为发挥学生的思维潜力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六、课尾设疑
课尾设疑就是在每节信息技术课结束时,设法在学生的内心留下悬念,为下节课的开展加一点神秘的色彩。这样,学生就会对下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到来充满了期待,并且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新知识展开预习,激励学生进一步解决和探索问题。这样课尾设疑的方法,既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总结,又为下一节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作了铺垫,促使学生来发现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结构框架。
总之,悬念是引导学生进入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之中的教学行为技能。平淡容易使思维懒惰,消磨一个人的睿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悬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激起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延伸,认识得到了深化,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这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