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yuanai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23-02
  放射性皮炎是由于各种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引起生物组织细胞的DNA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干扰细胞的新陈代谢甚至引起细胞死亡或引起DNA结构差错产生突变。此外,还可使组织内分子电离而引起继发性损伤,如电离成羟基、氧自由基和过氧化物。以上种种可造成皮肤的急慢性炎症、溃疡、萎缩、色素紊乱或癌肿形成等。是肿瘤放疗的最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约87%的放疗患者会出现红斑及其以上的放射性皮肤反应,严重的放射性皮炎可引起疼痛,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形成瘢痕,偶尔还会引起放疗中断,从而导致肿瘤控制率和治愈率降低。如何防治放射性皮炎,是肿瘤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1 病因及影响因素
  能够引起物质发生电离作用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包括X线、γ射线、电子、质子、中子等电离辐射能引起生物组织细胞的DNA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干扰细胞的新陈代谢甚至引起细胞死亡或引起DNA结构差错产生突变。此外,还可使组织内分子电离而引起继发性损伤,如电离成羟基、氧自由基和过氧化物。以上种种可造成皮肤的急慢性炎症、溃疡、萎缩、色素紊乱或癌肿形成等。
  1.1 内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患者的皮肤特点、照射部位、营养状况、年龄、一般情况以及种族等。通常,机体潮湿的部位及皮肤皱褶的部位较易出现皮肤反应,例如头颈部、乳腺下、腋窝、会阴部和腹股沟等部位。营养状态可影响伤口的愈合。单因素对数回归分析表明,许多变量与严重的皮肤反应有关(指2度以上):(1)肥胖:与反应程度正相关;(2)吸烟:吸烟的患者放疗中细胞的再氧化能力降低,且尼古丁本身可引起表皮血管的收缩,从而影响伤口的愈合;(3)肿瘤分期:肿瘤越大,手术对周围组织损伤越大,伤口愈合越困难;(4)年龄:年龄与反应程度呈负相关,原因可能与年龄大的患者接受化疗较少有关。尽管Porock的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的证实,但是可为我们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1.2 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放射线能量、放疗剂量及分割方式等均对放射性皮肤反应程度有影响。尽管现代直线加速器的皮肤防护效应能使最大剂量点落在皮肤基底细胞层以下,但有些照射技术可能会增加皮肤的受照剂量,比如皮肤填充物的应用,热塑膜的使用,平行对穿野照射而两侧皮肤靠近者(如喉癌放疗),应用电子线照射,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IMRT放疗技术的开展等。而且,在放疗后辅助化疗的患者中常常可观察到一种记忆现象,表现为患者在放疗结束一段时间后行化疗,原放疗部位可出现红斑及瘙痒等放射性的皮肤反应,其发生的原因目前还不清楚,但有一些假说,比如照射野干细胞的衰竭、存活干细胞的基因变异,放疗局部血管的改变以及药物超敏反应等。许多化疗药物可引起记忆效应,如更生霉素、多柔比星、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和博来霉素等。
  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性皮炎的轻重与单次照射剂量、分割方法、总剂量、射线种类、受照射体积、照射技术、射线能量、剂量分布及年龄、吸烟史、同期化疗放射副反应处理等多种因素有关。乳腺癌放疗的前瞻性研究表明:半卧位、大乳腺罩杯、肤色、体重指数是急性放射性皮炎不利的危险因子。
  2 发病机制与病理
  各种类型的电离辐射均可使皮肤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应,它们对生物组织损伤的基本病变是一致的,即细胞核的DNA吸收了辐射能,导致可逆或不可逆的DNA合成和细胞分化两方面的影响,由此引起细胞基因信息的变更[1]。由于这些基本病变而引起一系列皮肤反应和损伤,表现为可逆性的毛发脱落、皮炎、色素沉着及不可逆的皮肤萎缩,皮脂腺、汗腺的毁灭和永久性的毛发缺失,以致放射性坏死,继之形成溃疡。小剂量辐射对皮肤的影响是隐匿和蓄积的。损害发生的迟早及轻重与放射线的性质、剂量及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
  2.1 急性放射性皮炎:病变累及表皮和真皮,较严重者可累及皮下組织;表皮出现中度至明显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基底细胞核固缩和液化变性,有丝分裂罕见或缺乏,表皮突扁平或消失,真皮可见明显水肿和各种炎性细胞弥漫性散在分布,血管明显扩张,静脉血栓和微小出血常见。
  2.2 慢性放射性皮炎:表皮萎缩变薄,表皮突消失,真皮浅层纤维性硬化,有大小不等、形状特异多核的成纤维细胞。浅层血管宽长,血管周围有纤维性红染的纤维素沉积。深层血管内膜增厚,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可见噬黑素细胞。
  2.3 X线红斑:组织病理显示真皮上部血管扩张伴一定程度的内皮细胞肿胀和血管通透性增加,亦可出现肥大细胞脱颗粒和轻微的非特异性血管周围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细胞为主,红斑初起时表皮、毛发和皮脂腺内增殖细胞群的有丝分裂可受抑制,而细胞分化角化和脱落未受辐射的影响,故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表皮变薄,辐射后2~3周充满黑素的色基在真皮明显增多,但可伴黑素细胞数量的增加,最后病变消退上皮恢复增生,其他异常改变逆转。
  皮肤放疗反应的出现是因为射线破坏了基底层干细胞的DNA,从而阻滞了皮肤的再生。急性放射性皮炎的愈合一般在放疗结束后的4周内,小的斑片状的湿性脱皮有基底层细胞增生愈合,而大片状的损伤由周围的上皮细胞移行修复。虽然皮肤反应存在的时间不长,但会给患者带来瘙痒、疼痛等不适,甚至影响放疗计划的顺利执行,严重的反应如溃疡、坏死还会影响患者功能。因此,需要探讨出更为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谷庆阳,曹卫红,王德文,等.p53、Bax、Bcl22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在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的探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1,25(2):103-106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检测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探讨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方法:采集32例手足口病普通病例和12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外周血标本,检测血清CRP浓度,对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经治疗病情恢复期检测CRP浓度,观察CRP对病情严重程度预测的价值。 结果:手足口病重症病例CRP的水平显著高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的患儿(p<0.001);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恢复期CRP的水平显著下降(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预防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并发症中的重要性。方法:对88 例白内障手术病人实施个性化的整体护理。结果:患者积极配合手术治疗达到最佳手术效果。结论: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白内障手术;整体护理;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01-01  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眼科疾
期刊
【中图分类号】R9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04-02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是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系由阿莫西林和舒巴坦以2∶1效价比组成的复方制剂。其中阿莫西林为杀菌性广谱抗生素,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临床使用受到限制。舒巴坦钠系不可逆的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有效的抑制耐药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舒巴坦与阿莫西林联用,使阿莫西林不被β-内酰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4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06-02  寻常痤疮是一种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24%,尤其好发于青春期男女,在青春期人群中的发病率可高达30%-50%,故又有青春痘之称。本病好发于面部、胸口、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局部有瘙痒和疼痛,病程长久而缓慢,严重时此起彼伏,给患者精神上带来一定的痛苦和压力。西医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在重症支原体(MP)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重症MPP住院患儿和轻症MPP住院患儿各28 例,检测患儿血清CRP和ESR的含量及WBC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症MPP患儿血清CRP和ESR的含量均明显升高,与轻症MP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WBC计数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血清CRP和ESR作
期刊
【摘要】目的:对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在妇科疾病中应用的价值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妇产病房接受手术治疗的112例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其中开腹手术患者51例,腹腔镜手术61例;结果: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其在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抗炎治疗时间、总的住院费用上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但是,其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总天数都明显比开腹手术组低,患者满意度比开腹手术组高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深圳市福田辖区近六年早孕检查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与围产儿死亡率基本情况,找出其相关性、有关影响因素或主要存在问题,提出干预措施建议,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辖区内2004-2009年常住(户籍+暂住)、流动人口早孕检查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围产儿死亡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六年常住人口早孕检查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