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感知和情感体验,涉及外周神经系统、脊髓、脊髓上节段的调节作用,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综合了痛觉的感知传导和痛觉敏化.近年疼痛领域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联合应用,如动物行为学、组学、电生理技术等.而光遗传学技术通过在特定区域、特定表型的神经元细胞表达光敏感通道蛋白,实现激光照射控制通道的开关,进而调控神经元活动,在挖掘介导疼痛的离子通道、描绘疼痛的传导通路、探索疼痛的脑区投射等疼痛领域的研究中具有明显优势.
【机 构】
: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科,南京21002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感知和情感体验,涉及外周神经系统、脊髓、脊髓上节段的调节作用,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综合了痛觉的感知传导和痛觉敏化.近年疼痛领域的研究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联合应用,如动物行为学、组学、电生理技术等.而光遗传学技术通过在特定区域、特定表型的神经元细胞表达光敏感通道蛋白,实现激光照射控制通道的开关,进而调控神经元活动,在挖掘介导疼痛的离子通道、描绘疼痛的传导通路、探索疼痛的脑区投射等疼痛领域的研究中具有明显优势.
其他文献
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一种常见的影响育龄期妇女身心健康的妇科疾病.焦虑、抑郁情绪在EM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焦虑、抑郁情绪可通过免疫抑制、炎症反应、细胞黏附、新生血管生成、痛觉过敏等机制引起或加重EM.但目前焦虑、抑郁在EM发病中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研究集中于经典的“经血逆流”理论领域.因此,未来应从“子宫内膜干细胞理论”“上皮化生理论”“祖细胞转化”等理论出发,从基因表达、分子转录等层面深入探讨相关的发病机制.
面神经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外周神经损伤之一.尽量少用或不用自体组织修复缺损组织的组织工程技术已应用于面神经修复,其中多种来源的干细胞通过分化为具有施万细胞表型的细胞替代施万细胞发挥作用.生物活性因子通过模拟神经修复再生过程中的生化刺激促进面神经的再生.除支撑作用外,面神经组织工程支架可通过运载干细胞和生物活性因子,或直接发挥自身材料特性招募细胞或诱导细胞分化等,并可通过干细胞、生物活性因子、生物支架实现神经组织工程的血管化.
前置胎盘是产科的急重症之一,易合并胎盘植入,且胎盘植入深度和范围不同,国外指南普遍将其称为胎盘植入性疾病(PAS).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因素可能为剖宫产术后瘢痕形成导致的子宫蜕膜异常血管生成以及局部低氧状态,引发病理性的蜕膜形成及滋养细胞异常侵袭,最终导致PAS发生.其可能的相关分子机制包括胎盘滋养细胞促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和抗凋亡信号途径激活、免疫逃逸激活、异常的上皮-间充质转化、细胞衰老机制下调和能量代谢重编程,上述过程的相关分子可能是PAS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价值的母体血清标志物.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关于AD的神经免疫机制和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神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以及炎症细胞因子通过神经免疫机制以及炎症反应参与AD的发病,而免疫调控对AD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针对神经免疫调控机制和炎症反应开发了治疗AD的新型药物,虽然部分药物未能通过Ⅲ期临床试验,但也为后续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未来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以寻找符合临床的新型药物.
脂肪组织在人体中含量丰富,其中含有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用于自体疾病的治疗具有取材方便、对机体影响小、培养简单、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且可以自我更新增殖,拥有分化为不同类型组织的潜能,目前正逐渐成为组织工程学研究的重点.ADSC在治疗膀胱重建、勃起功能障碍、压力性尿失禁、膀胱肿瘤,前列腺癌及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正逐步应用于泌尿外科领域.未来深入研究其与上下游分子的相互作用,相关信号通路及与新型材料的复合应用,有望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中枢神经元损伤后再生是目前神经功能修复中的难点问题.在神经功能修复过程中多效生长因子(PTN)起重要作用,其可通过诱导和激活自身处于休眠和抑制状态的神经元分化、增殖,促进神经细胞功能修复.因此,明确PTN在神经元轴突和树突中的修复作用、促轴突再生作用、神经元保护作用以及在新生神经元中的调节作用,可以为临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此外,深入研究PTN信号通路中各分子促进神经元修复的机制,对脑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于育龄妇女的良性妇科疾病,但其具有恶变潜能,尤其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E)可引起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和卵巢透明细胞癌,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AOC).EAOC病变机制复杂,与雌激素过多、异常免疫应答、持续炎症反应、较强氧化应激、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多种癌基因突变的积累及相互影响可能为主要原因.因此,深入研究OE恶性转化的机制将有助于EAOC的预防、筛查、诊断和治疗.
膀胱癌的恶性程度、复发率、异质性均较高,且疾病进展速度快,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巨噬细胞加帽蛋白(CapG)是凝溶胶蛋白超家族中的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具有调节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组和内皮细胞迁移的作用,其在膀胱癌中异常表达,并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膀胱癌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深入研究CapG在膀胱癌发生、生长和转移等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可为膀胱癌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其早期诊断、基因靶向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新方向.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类常见的临床疾病,被广泛认为是慢性肾脏病(CKD)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AKI向CKD转变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线粒体功能障碍在AKI早期所促发的细胞损伤及炎症因子释放中起关键作用,并介导后续的肾小管损伤及肾功能损害.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主要分子机制包括线粒体生物合成下调,线粒体生物动力学改变,线粒体自噬,线粒体生物能量学障碍以及线粒体内质网串扰.随着对线粒体动态平衡及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靶向保护线粒体功能可能成为阻止AKI进展为CKD的一种潜在有效治疗策略.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质连接分子,属于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和Toll样/白细胞介素-1受体超家族.TRAF6在许多组织中均表达,特别是在脑、肺、肝、骨骼肌和肾脏中表达较丰富.TRAF6在常见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炎、子宫平滑肌瘤和卵巢早衰)中的功能多样、作用机制复杂,且存在表达失调,TRAF6的异常表达与妇科恶性肿瘤及炎症性疾病等密切相关,对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价值,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