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教育理论的研究,我有一个深深的感触,那就是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当学生自主读书、自主作文、自主思考、自主学习之后,我们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了。可惜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课程设计的需要以及其他多种原因,包括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等原因,学生的自主学习一直没能很好地推广。我们一直从事的,大多数还是以老师为主导的引导式教学。很多情况下,老师所做的工作都是代替学生在学习与思考。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自主学习的意识已经得到广泛的认识,只是如何实施自主学习的问题,还有待深入地探讨。
显然,这是一个需要多方面思索的过程,尤其是需要老师对教育观念进行全新变革的过程。更需要老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探索的过程。
其中的原因,既有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少放手让学生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习惯性思维的因素,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的因素,还有的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智能水平不信任,怕承担放手之后,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的责任。
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深化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从另外一方面讲,虽然教师也可能努力去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但教师要面对多名学生,他的经验与精力完全可能是受限制的,远没有激发所有学生之后得到的收益为多。这就为我们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必然的选择。
今天,我就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来粗略阐述一下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自主发展。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这是我多年语文教学的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一样宽阔。与其让学生生硬的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到不如从小的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富:让学生知道,语文原来是一幅漂亮的书法,是生日送给友人的温暖问候,是商场竞争的一句充满智慧的广告词。语文是影视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是一句家喻户晓得经典台词。
在教学当中,老师要教授的知识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毫无疑问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但是对于久居校园,远离生活和历史的学生,总会有一种陌生感的产生。老师的讲解总会有带上老师自己的个人体会和感情。那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材的内容。可能要比听老师的讲解容易的很。
让学生给自己创造一个和作品内容相似的心境或氛围,这样可能会让学生的感情很快贴近作者或融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作品相关相关评论,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勇于对同学或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看法,则更能够使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总之,要调动学生的一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还有一个诀窍,就是课堂内的知识尽可能的放在课堂外学。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让学生把课内的语文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不只是继承,更主要是为了创新。
分散的语文知识整体学,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不论是一个学段还是一个学期或者是一篇课文。他们都包含有许多散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善于从大的方面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抓根本,抓关键的学习。
新的学期开始,拿到新的课本要让学生看一下课文的封面,编者,出版社,课本的目录,及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系。这也学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本学期学习内容的把握。一本书是这样,一个教学单元也可以这样:让学生看看本单元有几篇讲读课文,几篇自读课文,哪几个作者以前见过等等。教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在整体上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譬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课文《花脸》前不妨先问:你们过年的时候都玩什么?花脸大家都见过吗?小主人公是怎样玩花脸的?作者是怎样描写小主人公因为花脸闯祸的?结果如何?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抓住课文重点。
让学生们融入到情景中,融入到语文中,大大激发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叫真正的‘大语文’。
显然,这是一个需要多方面思索的过程,尤其是需要老师对教育观念进行全新变革的过程。更需要老师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探索的过程。
其中的原因,既有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少放手让学生完成自身学习任务的习惯性思维的因素,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的因素,还有的是老师对于学生的智能水平不信任,怕承担放手之后,学习效果得不到保证的责任。
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深化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从另外一方面讲,虽然教师也可能努力去营造学生学习的氛围,但教师要面对多名学生,他的经验与精力完全可能是受限制的,远没有激发所有学生之后得到的收益为多。这就为我们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必然的选择。
今天,我就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来粗略阐述一下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实现自主发展。
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情,老师不做;学生自己不能做的事情,老师指导做;学生不愿做的事情,老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让学生乐意去做。这是我多年语文教学的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让学生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学生是达到这个目标的主要途径。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一样宽阔。与其让学生生硬的去消化一些枯燥的语文知识,到不如从小的方面让学生感受语文的丰富:让学生知道,语文原来是一幅漂亮的书法,是生日送给友人的温暖问候,是商场竞争的一句充满智慧的广告词。语文是影视作品中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情节,是一句家喻户晓得经典台词。
在教学当中,老师要教授的知识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学。毫无疑问教材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但是对于久居校园,远离生活和历史的学生,总会有一种陌生感的产生。老师的讲解总会有带上老师自己的个人体会和感情。那么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教材的内容。可能要比听老师的讲解容易的很。
让学生给自己创造一个和作品内容相似的心境或氛围,这样可能会让学生的感情很快贴近作者或融入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查阅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作品相关相关评论,不仅能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和外延,而且更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勇于对同学或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看法,则更能够使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总之,要调动学生的一切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
还有一个诀窍,就是课堂内的知识尽可能的放在课堂外学。语文即生活,不仅是说语文的内容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让这些知识再回到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学生才能理解生活的内涵,才会热爱人生,珍惜生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让学生把课内的语文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他们知道语文学习不只是继承,更主要是为了创新。
分散的语文知识整体学,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不论是一个学段还是一个学期或者是一篇课文。他们都包含有许多散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老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善于从大的方面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抓根本,抓关键的学习。
新的学期开始,拿到新的课本要让学生看一下课文的封面,编者,出版社,课本的目录,及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系。这也学会更有利于学生对本学期学习内容的把握。一本书是这样,一个教学单元也可以这样:让学生看看本单元有几篇讲读课文,几篇自读课文,哪几个作者以前见过等等。教师的问题设计也要在整体上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譬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中的课文《花脸》前不妨先问:你们过年的时候都玩什么?花脸大家都见过吗?小主人公是怎样玩花脸的?作者是怎样描写小主人公因为花脸闯祸的?结果如何?几个简单的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让学生一下子就能够抓住课文重点。
让学生们融入到情景中,融入到语文中,大大激发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叫真正的‘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