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学习科学离不开自身的活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积极支持者、有效的引导者和材料提供者,鼓励幼儿大胆地观察和探索,以积极、愉悦的心态投入学习,才能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笔者根据自己在幼儿科学活动课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谈一谈体会。
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学信息,教师要学会就地取材,这样是为了让幼儿有真实感受。目前,幼儿用书,是由一个个主题内容编排而成,且每一主题下的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其中一部分教学内容要结合一些节日或本园的实际情况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选取那些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生活中处处存在有趣的科学知识,如此一来,孩子们不仅能在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和真切地感知科学知识,还能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活动设计要注意循序渐进 设计活动的关键是前后知识的衔接和关联,让幼儿自然过渡或者“跳一跳就能摘到”。如中班科学活动主题:变、变、变。在这一主题中着重于物体之间的相溶性。比如,“颜色的变化”“冲调饮料”等,让幼儿感受到颜料、饮料粉溶解于水的变化,并且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接触得比较多,他们冲泡过饮料、感冒颗粒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了拓展活动内容和幼儿的视野,教师可以选择互不相溶的“水和油”作为活动内容。水、油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水和油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这是他们感兴趣的,但也有一定的深度。活动时让幼儿进行大胆地猜测、记录,实验操作,运用小棒搅拌,结果他们会发现“油浮在水的上面”这一科学现象。
创设条件操作
情景教学是幼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接触,幼儿能够发现和感知事物的特点,从而有所发现和收获。“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实际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是幼儿教学的主旨。
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实用、有效、充分而不多余的操作材料,确保大家都能积极动手参与。如在“奇妙的磁铁”活动中,不仅要幼儿获取“磁铁是能吸铁的物体”的感性经验,还要幼儿学习分类技能。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一套操作材料,让幼儿充分尝试探索,什么物体能被磁铁吸住,什么物体不能,然后进行分类。这样做就比较恰当。如果使用一组一套材料,活动就不易进行,学习分类技能的目标就难以达到。给幼儿丰富但不多余的材料,是发挥材料作用的关键,若材料多多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利用,还会影响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不能专注思考。
创设宽松的环境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有比较开放、自由、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充裕探索的空间,让幼儿感受到宽松、愉快,没有压力感、紧张感,这样幼儿就乐于操作,乐于探索。例如,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昆虫》中对“蚂蚁”的认识,除了观察图片,可以让幼儿在幼儿园的操场上捉蚂蚁,幼儿有的几人一起蹲在地上捉,有的自己一人用小棒仔细拨弄,他们对蚂蚁的形态结构及蚂蚁爬行的姿势,是通过自己的仔细、认真观察、相互交流发现的。
合理启发引导
在幼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让孩子自主探讨是关键,教师要对幼儿的潜力和能力给予信心,但同时,在幼儿需要启发的关键时刻,教师也要积极引导。
让幼儿理解活动的方法及要求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脱离教师的引导,幼儿学习探索会漫无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的操作之前,使幼儿明白操作的方法、要求。如在中班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中,笔者让幼儿先观察实物:紫色的葡萄、橘黄色的橙子、绿色的叶子,提供给幼儿红色、兰色、黄色三原色,然后抛出问题,“怎样才能变出橙色、绿色、紫色呢?”并让幼儿每次选其中的两种颜色进行混合调色,看能变出什么颜色来,然后让幼儿给画上还没涂颜色的葡萄、橙子、树叶分别涂上相应的颜色。这样做,幼儿既有了活动的方向,又有了极高的参与热情,还强化了学习效果。
及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指导 把握好时机,适时引导,给幼儿以启发,对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有积极意义。如当幼儿观察了许多昆虫后,对昆虫的特征还模糊时,教师应引导幼儿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当幼儿有了较丰富的冰遇热就融化的经验,而还以“放在太阳下就化了”“放在火里就化了”“放在手里也化了”等表达时,可告诉幼儿“冰遇到热就会融化”的关键词句,使幼儿的感性经验顺利地向概念转化。
活动中多提开放性的问题 在幼儿学科学的探索过程中,无论是直接的指导,还是间接的指导,教师的提问将起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用问题引起幼儿对事物的关注和观察;或者激起幼儿进一步探索、发现问题,支持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或者有助于幼儿充分使用材料,等等。因此,教师在提问前应认真思考,多提开放性的问题,以启发幼儿从多角度去思考。如大班科学活动“冻冰花”,幼儿按老师的要求,回家在冰箱里做了“冻冰花”,带到幼儿园后,笔者除了让幼儿欣赏外,提出“你怎样使这些冰融化?”另外,问题提出后,幼儿需要时间探索和思考,教师要善于耐心等待,促进幼儿思维活动,让更多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
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学信息,教师要学会就地取材,这样是为了让幼儿有真实感受。目前,幼儿用书,是由一个个主题内容编排而成,且每一主题下的活动内容也各不相同,其中一部分教学内容要结合一些节日或本园的实际情况开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选取那些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生活中处处存在有趣的科学知识,如此一来,孩子们不仅能在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和真切地感知科学知识,还能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
活动设计要注意循序渐进 设计活动的关键是前后知识的衔接和关联,让幼儿自然过渡或者“跳一跳就能摘到”。如中班科学活动主题:变、变、变。在这一主题中着重于物体之间的相溶性。比如,“颜色的变化”“冲调饮料”等,让幼儿感受到颜料、饮料粉溶解于水的变化,并且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接触得比较多,他们冲泡过饮料、感冒颗粒等,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了拓展活动内容和幼儿的视野,教师可以选择互不相溶的“水和油”作为活动内容。水、油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水和油混合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这是他们感兴趣的,但也有一定的深度。活动时让幼儿进行大胆地猜测、记录,实验操作,运用小棒搅拌,结果他们会发现“油浮在水的上面”这一科学现象。
创设条件操作
情景教学是幼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接触,幼儿能够发现和感知事物的特点,从而有所发现和收获。“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实际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是幼儿教学的主旨。
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实用、有效、充分而不多余的操作材料,确保大家都能积极动手参与。如在“奇妙的磁铁”活动中,不仅要幼儿获取“磁铁是能吸铁的物体”的感性经验,还要幼儿学习分类技能。教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一套操作材料,让幼儿充分尝试探索,什么物体能被磁铁吸住,什么物体不能,然后进行分类。这样做就比较恰当。如果使用一组一套材料,活动就不易进行,学习分类技能的目标就难以达到。给幼儿丰富但不多余的材料,是发挥材料作用的关键,若材料多多不仅得不到应有的利用,还会影响和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他们不能专注思考。
创设宽松的环境 教师要为幼儿创设有比较开放、自由、和谐的环境气氛,有充裕探索的空间,让幼儿感受到宽松、愉快,没有压力感、紧张感,这样幼儿就乐于操作,乐于探索。例如,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昆虫》中对“蚂蚁”的认识,除了观察图片,可以让幼儿在幼儿园的操场上捉蚂蚁,幼儿有的几人一起蹲在地上捉,有的自己一人用小棒仔细拨弄,他们对蚂蚁的形态结构及蚂蚁爬行的姿势,是通过自己的仔细、认真观察、相互交流发现的。
合理启发引导
在幼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让孩子自主探讨是关键,教师要对幼儿的潜力和能力给予信心,但同时,在幼儿需要启发的关键时刻,教师也要积极引导。
让幼儿理解活动的方法及要求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脱离教师的引导,幼儿学习探索会漫无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幼儿的操作之前,使幼儿明白操作的方法、要求。如在中班科学活动《会变的颜色》中,笔者让幼儿先观察实物:紫色的葡萄、橘黄色的橙子、绿色的叶子,提供给幼儿红色、兰色、黄色三原色,然后抛出问题,“怎样才能变出橙色、绿色、紫色呢?”并让幼儿每次选其中的两种颜色进行混合调色,看能变出什么颜色来,然后让幼儿给画上还没涂颜色的葡萄、橙子、树叶分别涂上相应的颜色。这样做,幼儿既有了活动的方向,又有了极高的参与热情,还强化了学习效果。
及时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指导 把握好时机,适时引导,给幼儿以启发,对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有积极意义。如当幼儿观察了许多昆虫后,对昆虫的特征还模糊时,教师应引导幼儿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当幼儿有了较丰富的冰遇热就融化的经验,而还以“放在太阳下就化了”“放在火里就化了”“放在手里也化了”等表达时,可告诉幼儿“冰遇到热就会融化”的关键词句,使幼儿的感性经验顺利地向概念转化。
活动中多提开放性的问题 在幼儿学科学的探索过程中,无论是直接的指导,还是间接的指导,教师的提问将起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用问题引起幼儿对事物的关注和观察;或者激起幼儿进一步探索、发现问题,支持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找出问题的答案;或者有助于幼儿充分使用材料,等等。因此,教师在提问前应认真思考,多提开放性的问题,以启发幼儿从多角度去思考。如大班科学活动“冻冰花”,幼儿按老师的要求,回家在冰箱里做了“冻冰花”,带到幼儿园后,笔者除了让幼儿欣赏外,提出“你怎样使这些冰融化?”另外,问题提出后,幼儿需要时间探索和思考,教师要善于耐心等待,促进幼儿思维活动,让更多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