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河南内乡县有一座衙门博物馆,衙的大堂前甬道上,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南面刻“公生明”三个大字,北面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大字。这就是官箴建筑“戒石铭”。据说旧时地方官在上任时,有个惯例,就是要在戒石铭下举行盛大祭拜仪式,并带领僚属齐声宣读戒石铭内容。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在中国,对“天”的敬畏由来已久。违背了天道就是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就要遭天谴,这是古代许多为官者所信奉的。戒石铭的设立,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历史上的包拯、海瑞、况钟、于成龙等,就是由于为民请命,伸张正义,勤政廉政,为民造福而名垂青史。
在公堂前立戒石,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宋太宗赵光义所首倡。“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话,是赵光义从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撰的《颁令箴》中精选出来的。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称帝时,明令各府州县都要在衙署堂前立戒石,为了保护戒石专门修建了亭子,故有“戒石亭”之称。朱元璋命令将刻写了戒石铭的石碑,立在各级衙门大堂院落的中央,让坐堂审案的人抬头就会看见这块戒石。渐渐这块石碑就成了各级衙门大堂的主要点缀。
到了清代,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行人出入多有不便,遂改为牌坊,架在甬道之上。牌坊无定制,大多是四柱三门的木牌坊或石牌坊,故又称为“戒石坊”,其目的是起警示作用,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故通称“戒石铭”。
然而,正如古人所言,面对戒石铭,“对面警省者能有几人,殊不知上天固难欺,而下民亦难虐矣,民虽至愚,虐甚则变,欲安其上,复可得乎,戒之,戒之”。就像戏曲舞台上看到的那样,不管是清官、贪官,还是庸官、糊涂官,公堂上总有清似海水、明如日月的海水朝日图,悬挂着“明镜高悬”“公正廉明”一类的匾额。事实上,古代很多官吏是不受那些约束的,清康熙年间的高士奇就是其中的一位。
说起高士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显赫人物,可在人们的记忆中较之和珅来,显得比较陌生。其实,高士奇的诗文书画很有名气,在官场上揣摩圣意与和珅是不相上下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和珅。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高士奇确实是个十分神奇的人物。一个穷秀才,仅仅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很快就成为康熙的心腹,一奇;康熙每次外出,都带上高士奇,两人形影不离,几乎无话不谈,名为君臣,实同师友。即使他违了法,犯了罪,康熙也是着意成全和保护。遭弹劾解职回归后,康熙对他仍然恩礼有加,二奇;他生活上的事康熙始终不闻不问,任其所为;退职几年后,康熙还提升他实职。这些都是史所罕见,三奇。更为令人不解的是,历史上对高士奇的评价褒贬不一,褒则上天,贬则入地。这每一个奇“字”背后,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高士奇从考入太学到踏上仕途,凭的是自身的才学。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考证,勤著述。他的著作收录在《四库全书》的有八部,收录在《四库存目》的有五部。其他还有《读书笔记》《苑西集》《经进文稿》等十数种著作,可谓品种丰富,琳琅满目。高士奇的学问确实比较广博;虽然不能称之为大家,但够得上杂家的称号。
高士奇的一生是幸运的。其平生所受的皇恩钦赐、荣耀实在令人羡慕。他又深得康熙的知遇,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但高士奇受到了康熙御赐的“忠孝之家”印玺。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可高士奇即使在籍赋闲,还不失康熙的思念,称其为“故人”,揣摩其“气相”。
高士奇的一生又是最为不幸的。因为古人所说的人生三大悲哀“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他都经历了。高士奇虽为一代名人,但他的早期生活却鲜为人知,反映他这方面的著述也不多见,即使是《清史列传》《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也都叙述得不翔实。在史籍中,没有详细记载高士奇的形象,后人也就无法得知他的确切体貌特征,倒是康熙年间的钱塘举人汪景祺在《读书堂西征随笔》中说他相貌不凡,有大富大贵相,其他就不得而知了。康熙皇帝是一代英主,名垂史册,他与高士奇的君臣交往,野史却不少。
俗话说“千金难买少年贫”,意思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贫苦给人带来的激励。顺治二年(1645年),高士奇生于浙江余姚樟树乡高家村。相传,高士奇家境贫寒,在他最为潦倒的时候,孤儿寡母寄居在高家祠堂,因为没柴烧,就把先祖灵位的木牌拿来当柴烧了。这是犯大忌的事,族长发现后,不禁大怒,烧先祖灵位的木牌,像这样的不肖子孙,还配姓高吗?一顿暴打后,将其母子赶出祠堂并开除了族籍。
十九岁那年,高士奇来到京城参加科考,一连考了四回,都是榜上无名。盘缠用尽,居无定所,家里也是没钱的,只好流落京城,成天在白云观前摆摊算命,靠卖字为生。对高士奇的这段经历,汪景祺在《读书堂西征随笔》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书中说道,奉天有个叫祖泽深的人,考取贡生后,以吏部汉军主事,“其为人狡恶横暴,官迹所历竭泽而渔”。祖泽深虽为人狡恶横暴,却很会看相,是一个资深的算命先生。汉朝的东方朔根据对方给的字,给人家算命,不同的人给同样的一个“一”字,东方朔可以分别给他们算出不同的境况,而祖泽深这个人通过烟斗这个东西,能分别指出对方的各自前途。一个小小的烟斗,不同人拿它算命,情况就不一样。这一天,祖泽深路过报国寺,看到有个人在寺门前摆摊卖字,便驻足观看起来。这个卖字的人就是高士奇。
他先是看高士奇的字,然后专注地盯着高士奇。他发现,眼前这个人的相貌很不一般。端详良久后,祖泽深惊讶地对高士奇说:“看你的相貌,应该大富大贵啊,怎么会坐在这里卖字呢?”
高士奇听了,不禁悲从心生,黯然伤心道:“唉!一身潦倒,惧以饥寒死,安敢望大贵耶?”意思是我穷困潦倒如此,每天都担心会不会饿死,哪还敢做大富大贵的梦呢?
祖泽深熟视良久,然后说:“你可不能小看了自己。从相法上看,你可以做到宰相。即使没有宰相之位,也有宰相之权。”说完,就把高士奇领回了家里。
到了祖泽深家,祖泽深对高士奇好吃好喝好招待,高士奇也不再因生活所迫出去摆摊了,便在祖家将养起来。不久,祖泽深任常镇粮道,要离开京城,大学士索额图有个家奴想找个能写会算的人料理文字,祖澤深就把高士奇推荐给了他。 讀书人一般比较清高,怎会愿意为奴仆做事呢?无奈寄人篱下的高士奇想清高也清高不起来。他心想,宰相门前七品官,况且索额图是椒房贵戚,声势显赫,能到他的亲信家奴那里混口饭吃,有朝一日时来运转攀上高枝,也未可知。想到这儿,便欣然允诺。
常言说,时运到了,命运自然而然就会把你推向风口浪尖。此时也合该高士奇走运,不久那家奴受贿事发,紧张得要命,没头没脑地到处找人商量对策。一帮人都劝他一定要挺住,打死也不要承认受贿的事。高士奇虽出身寒微,可是好读书,这是他日后发达的根基,读过书的人思维方式与想法同那帮家奴自然就不一样了,他劝那家奴说:“主人一直把你当成心腹,做人应该凭良心、讲忠诚,你怎么好意思欺骗你家的主人呢?当主人问你时,态度好点儿,你只要痛哭流涕,说自己一时鬼迷心窍,辜负了主子的栽培,这样就能得到主子的宽恕。你如果听那帮人的话,死不承认,恐怕真要死于严刑拷打之下了;如果熬不过严刑,不得已招供了,最后的结果是要被活埋的。”那个家奴一听这话,觉着很有道理,就照高士奇说的办了,果然,得到了索额图的宽恕。
过了几天,索额图又想起了这件事,越想越觉得此事蹊跷,他想,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死不认错,可这奴才怎么就如此爽快地承认了呢?这其中必有缘由。
等把那奴才叫来一问,果然有高人给他出主意,家奴说给他出主意的人是高士奇。索额图把高士奇叫来,聊了片刻,发现高士奇既善解人意,又写得一手好字,于是就把他留下来做幕僚。
康熙对汉学很感兴趣,想找一个类似导师的人辅导他,索额图想推荐高士奇,可又犹豫不定。这天,下人来报,说祖泽深求见。索额图请祖泽深来到客房,寒暄片刻,索额图问起高士奇的事。祖泽深对索额图说看过高士奇的面相,估计日后会位极人臣呢。那个家奴也在一旁帮腔附和,说高士奇人诚实,是个好人,将来必定不会辜负主子的大恩大德。就这样,索额图把高士奇推荐到了康熙身边。
有索额图这位皇亲国戚的提携,又得到了当朝纳兰太傅明珠的赏识,高士奇从此踏上仕途,不到一年,就成为康熙面前的大红人。
《读书堂西征随笔》是当时人记当时事,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记录,这要比后人靠间接资料写出的文字更真实一些。上面这段故事也许是高士奇早年生活比较翔实的记载了。
高士奇字写得漂亮,进宫后康熙亲自点名要他进入南书房,讲解经史,诗赋唱和,抄写文书典籍,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撰述谕旨。高士奇在南书房长达十五年之久,这段时光是高士奇最充实、最荣耀的,他常常早出晚归,有时深更半夜才回家。
康熙外巡时,总把高士奇带在身边。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南巡,赴曲阜孔庙祭孔,高士奇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随驾南巡。康熙二十五年,高士奇被授为统制总裁,政治典训副总裁。
康熙对高士奇总是那么情意绵绵,充满着真挚的关爱呵护,是史所罕见的,这并不是说他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别人无法替代。高士奇为人机灵,善于察言观色,皇上平时看什么书,他知道后,便找来阅读,背得滚瓜烂熟,一旦皇上问起,就对答如流。
有一年,康熙南巡来到杭州灵隐寺,寺院住持见皇帝兴致不错,便率领僧众跪在康熙面前,恳请康熙给灵隐寺题写一块匾额。
康熙喜欢舞文弄墨,便爽快地答应了僧众的请求。谁知一下笔将“灵”字上部的“雨”字写得过大,下部无从下笔了。高士奇见状,马上明白了,于是赶忙在手掌上写好“云林”二字,又假装上去磨墨悄然摊开手掌给康熙看。康熙将错就错,写下了“云林”二字。“云林寺”这一别名就是这么来的。
康熙游览金山寺、登泰山,遇到同样的窘境,高士奇都能一一化解。康熙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求知欲特别旺盛的人,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谈得来的对象,恐怕会很寂寞甚至索然寡味。正是高士奇对康熙的喜怒好恶无不了解,对康熙的一言一行无不知晓,才使得他备受恩宠,“深合朕意”了。
身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很多人的眼睛都在盯着他。康熙二十八年冬天,左都御史郭琇上书弹劾高士奇。
郭琇是康熙朝著名的清官和直臣,他弹劾明珠下台之后,更以秉直之名声震天下,并获得了“铁面御史”的美誉。他精心准备了一篇弹劾文书,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证了高士奇的杀头之罪,不仅每条都有真凭实据,而且诸如高士奇的欺君灭法、背公行私、谄附大臣、揽事招权,样样都是古代皇帝对大臣最为猜忌的,其中一条“高士奇原系以觅馆糊口之穷儒,忽为数百万之富翁。试问金从何来?无非取给于各官。官从何来?非侵国帑,即剥民膏”,一个只为“身家富贵”着想的穷秀才,若不是强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家财?这话不明摆着高士奇是贪腐吗?
这道疏文一上,康熙即使再喜欢高士奇,无奈之下,也只能令高士奇“休致回籍”了。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在中国,对“天”的敬畏由来已久。违背了天道就是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就要遭天谴,这是古代许多为官者所信奉的。戒石铭的设立,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历史上的包拯、海瑞、况钟、于成龙等,就是由于为民请命,伸张正义,勤政廉政,为民造福而名垂青史。
在公堂前立戒石,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宋太宗赵光义所首倡。“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话,是赵光义从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撰的《颁令箴》中精选出来的。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称帝时,明令各府州县都要在衙署堂前立戒石,为了保护戒石专门修建了亭子,故有“戒石亭”之称。朱元璋命令将刻写了戒石铭的石碑,立在各级衙门大堂院落的中央,让坐堂审案的人抬头就会看见这块戒石。渐渐这块石碑就成了各级衙门大堂的主要点缀。
到了清代,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行人出入多有不便,遂改为牌坊,架在甬道之上。牌坊无定制,大多是四柱三门的木牌坊或石牌坊,故又称为“戒石坊”,其目的是起警示作用,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故通称“戒石铭”。
然而,正如古人所言,面对戒石铭,“对面警省者能有几人,殊不知上天固难欺,而下民亦难虐矣,民虽至愚,虐甚则变,欲安其上,复可得乎,戒之,戒之”。就像戏曲舞台上看到的那样,不管是清官、贪官,还是庸官、糊涂官,公堂上总有清似海水、明如日月的海水朝日图,悬挂着“明镜高悬”“公正廉明”一类的匾额。事实上,古代很多官吏是不受那些约束的,清康熙年间的高士奇就是其中的一位。
说起高士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显赫人物,可在人们的记忆中较之和珅来,显得比较陌生。其实,高士奇的诗文书画很有名气,在官场上揣摩圣意与和珅是不相上下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和珅。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高士奇确实是个十分神奇的人物。一个穷秀才,仅仅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很快就成为康熙的心腹,一奇;康熙每次外出,都带上高士奇,两人形影不离,几乎无话不谈,名为君臣,实同师友。即使他违了法,犯了罪,康熙也是着意成全和保护。遭弹劾解职回归后,康熙对他仍然恩礼有加,二奇;他生活上的事康熙始终不闻不问,任其所为;退职几年后,康熙还提升他实职。这些都是史所罕见,三奇。更为令人不解的是,历史上对高士奇的评价褒贬不一,褒则上天,贬则入地。这每一个奇“字”背后,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高士奇从考入太学到踏上仕途,凭的是自身的才学。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考证,勤著述。他的著作收录在《四库全书》的有八部,收录在《四库存目》的有五部。其他还有《读书笔记》《苑西集》《经进文稿》等十数种著作,可谓品种丰富,琳琅满目。高士奇的学问确实比较广博;虽然不能称之为大家,但够得上杂家的称号。
高士奇的一生是幸运的。其平生所受的皇恩钦赐、荣耀实在令人羡慕。他又深得康熙的知遇,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但高士奇受到了康熙御赐的“忠孝之家”印玺。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可高士奇即使在籍赋闲,还不失康熙的思念,称其为“故人”,揣摩其“气相”。
高士奇的一生又是最为不幸的。因为古人所说的人生三大悲哀“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他都经历了。高士奇虽为一代名人,但他的早期生活却鲜为人知,反映他这方面的著述也不多见,即使是《清史列传》《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也都叙述得不翔实。在史籍中,没有详细记载高士奇的形象,后人也就无法得知他的确切体貌特征,倒是康熙年间的钱塘举人汪景祺在《读书堂西征随笔》中说他相貌不凡,有大富大贵相,其他就不得而知了。康熙皇帝是一代英主,名垂史册,他与高士奇的君臣交往,野史却不少。
俗话说“千金难买少年贫”,意思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贫苦给人带来的激励。顺治二年(1645年),高士奇生于浙江余姚樟树乡高家村。相传,高士奇家境贫寒,在他最为潦倒的时候,孤儿寡母寄居在高家祠堂,因为没柴烧,就把先祖灵位的木牌拿来当柴烧了。这是犯大忌的事,族长发现后,不禁大怒,烧先祖灵位的木牌,像这样的不肖子孙,还配姓高吗?一顿暴打后,将其母子赶出祠堂并开除了族籍。
十九岁那年,高士奇来到京城参加科考,一连考了四回,都是榜上无名。盘缠用尽,居无定所,家里也是没钱的,只好流落京城,成天在白云观前摆摊算命,靠卖字为生。对高士奇的这段经历,汪景祺在《读书堂西征随笔》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书中说道,奉天有个叫祖泽深的人,考取贡生后,以吏部汉军主事,“其为人狡恶横暴,官迹所历竭泽而渔”。祖泽深虽为人狡恶横暴,却很会看相,是一个资深的算命先生。汉朝的东方朔根据对方给的字,给人家算命,不同的人给同样的一个“一”字,东方朔可以分别给他们算出不同的境况,而祖泽深这个人通过烟斗这个东西,能分别指出对方的各自前途。一个小小的烟斗,不同人拿它算命,情况就不一样。这一天,祖泽深路过报国寺,看到有个人在寺门前摆摊卖字,便驻足观看起来。这个卖字的人就是高士奇。
他先是看高士奇的字,然后专注地盯着高士奇。他发现,眼前这个人的相貌很不一般。端详良久后,祖泽深惊讶地对高士奇说:“看你的相貌,应该大富大贵啊,怎么会坐在这里卖字呢?”
高士奇听了,不禁悲从心生,黯然伤心道:“唉!一身潦倒,惧以饥寒死,安敢望大贵耶?”意思是我穷困潦倒如此,每天都担心会不会饿死,哪还敢做大富大贵的梦呢?
祖泽深熟视良久,然后说:“你可不能小看了自己。从相法上看,你可以做到宰相。即使没有宰相之位,也有宰相之权。”说完,就把高士奇领回了家里。
到了祖泽深家,祖泽深对高士奇好吃好喝好招待,高士奇也不再因生活所迫出去摆摊了,便在祖家将养起来。不久,祖泽深任常镇粮道,要离开京城,大学士索额图有个家奴想找个能写会算的人料理文字,祖澤深就把高士奇推荐给了他。 讀书人一般比较清高,怎会愿意为奴仆做事呢?无奈寄人篱下的高士奇想清高也清高不起来。他心想,宰相门前七品官,况且索额图是椒房贵戚,声势显赫,能到他的亲信家奴那里混口饭吃,有朝一日时来运转攀上高枝,也未可知。想到这儿,便欣然允诺。
常言说,时运到了,命运自然而然就会把你推向风口浪尖。此时也合该高士奇走运,不久那家奴受贿事发,紧张得要命,没头没脑地到处找人商量对策。一帮人都劝他一定要挺住,打死也不要承认受贿的事。高士奇虽出身寒微,可是好读书,这是他日后发达的根基,读过书的人思维方式与想法同那帮家奴自然就不一样了,他劝那家奴说:“主人一直把你当成心腹,做人应该凭良心、讲忠诚,你怎么好意思欺骗你家的主人呢?当主人问你时,态度好点儿,你只要痛哭流涕,说自己一时鬼迷心窍,辜负了主子的栽培,这样就能得到主子的宽恕。你如果听那帮人的话,死不承认,恐怕真要死于严刑拷打之下了;如果熬不过严刑,不得已招供了,最后的结果是要被活埋的。”那个家奴一听这话,觉着很有道理,就照高士奇说的办了,果然,得到了索额图的宽恕。
过了几天,索额图又想起了这件事,越想越觉得此事蹊跷,他想,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死不认错,可这奴才怎么就如此爽快地承认了呢?这其中必有缘由。
等把那奴才叫来一问,果然有高人给他出主意,家奴说给他出主意的人是高士奇。索额图把高士奇叫来,聊了片刻,发现高士奇既善解人意,又写得一手好字,于是就把他留下来做幕僚。
康熙对汉学很感兴趣,想找一个类似导师的人辅导他,索额图想推荐高士奇,可又犹豫不定。这天,下人来报,说祖泽深求见。索额图请祖泽深来到客房,寒暄片刻,索额图问起高士奇的事。祖泽深对索额图说看过高士奇的面相,估计日后会位极人臣呢。那个家奴也在一旁帮腔附和,说高士奇人诚实,是个好人,将来必定不会辜负主子的大恩大德。就这样,索额图把高士奇推荐到了康熙身边。
有索额图这位皇亲国戚的提携,又得到了当朝纳兰太傅明珠的赏识,高士奇从此踏上仕途,不到一年,就成为康熙面前的大红人。
《读书堂西征随笔》是当时人记当时事,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记录,这要比后人靠间接资料写出的文字更真实一些。上面这段故事也许是高士奇早年生活比较翔实的记载了。
高士奇字写得漂亮,进宫后康熙亲自点名要他进入南书房,讲解经史,诗赋唱和,抄写文书典籍,并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撰述谕旨。高士奇在南书房长达十五年之久,这段时光是高士奇最充实、最荣耀的,他常常早出晚归,有时深更半夜才回家。
康熙外巡时,总把高士奇带在身边。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南巡,赴曲阜孔庙祭孔,高士奇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随驾南巡。康熙二十五年,高士奇被授为统制总裁,政治典训副总裁。
康熙对高士奇总是那么情意绵绵,充满着真挚的关爱呵护,是史所罕见的,这并不是说他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别人无法替代。高士奇为人机灵,善于察言观色,皇上平时看什么书,他知道后,便找来阅读,背得滚瓜烂熟,一旦皇上问起,就对答如流。
有一年,康熙南巡来到杭州灵隐寺,寺院住持见皇帝兴致不错,便率领僧众跪在康熙面前,恳请康熙给灵隐寺题写一块匾额。
康熙喜欢舞文弄墨,便爽快地答应了僧众的请求。谁知一下笔将“灵”字上部的“雨”字写得过大,下部无从下笔了。高士奇见状,马上明白了,于是赶忙在手掌上写好“云林”二字,又假装上去磨墨悄然摊开手掌给康熙看。康熙将错就错,写下了“云林”二字。“云林寺”这一别名就是这么来的。
康熙游览金山寺、登泰山,遇到同样的窘境,高士奇都能一一化解。康熙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求知欲特别旺盛的人,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谈得来的对象,恐怕会很寂寞甚至索然寡味。正是高士奇对康熙的喜怒好恶无不了解,对康熙的一言一行无不知晓,才使得他备受恩宠,“深合朕意”了。
身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很多人的眼睛都在盯着他。康熙二十八年冬天,左都御史郭琇上书弹劾高士奇。
郭琇是康熙朝著名的清官和直臣,他弹劾明珠下台之后,更以秉直之名声震天下,并获得了“铁面御史”的美誉。他精心准备了一篇弹劾文书,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证了高士奇的杀头之罪,不仅每条都有真凭实据,而且诸如高士奇的欺君灭法、背公行私、谄附大臣、揽事招权,样样都是古代皇帝对大臣最为猜忌的,其中一条“高士奇原系以觅馆糊口之穷儒,忽为数百万之富翁。试问金从何来?无非取给于各官。官从何来?非侵国帑,即剥民膏”,一个只为“身家富贵”着想的穷秀才,若不是强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家财?这话不明摆着高士奇是贪腐吗?
这道疏文一上,康熙即使再喜欢高士奇,无奈之下,也只能令高士奇“休致回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