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可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基于一定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应用地理知识(含地理能力)、地理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主动探究的过程和方式,最终达到发展地理能力和培养地理情感并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可用图1表示。
1.确定研究课题
地理教师应从当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中找出与地理相关的突出问题,提出供学生参考选择的题目,并且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将问题具体化,如“萧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萧山杜家杨梅文化的发展”、“萧山区城河水污染的治理研究”等。
2.制订计划
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就应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标、时间、地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和工具等,同时还要明确小组的内部分工。
3.搜集资料
根据计划,各成员履行各自职责,通过图书馆活动、上网查询、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并做好记录。
4.整理分析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整理、分析所搜集到的资料,不断验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并综述资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5.交流评价
学生主要通过撰写研究论文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及时对地理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我们成立了地理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有关处室主任、指导教师组成,按照《地理研究性学习评价表(试行)》的有关规定,按比例计算出各课题小组的成绩。为培养同一课题组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实行各组员成绩相加,等同于课题小组的成绩。对优秀的作品打印成册,在全校范围内交流。同时,积极推荐部分作品参加地理研究性学习小论文比赛。
6.自我反思
教师要求每一课题组写一份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并为下一次的地理研究性活动做好准备。
■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模式
1.地理社会调查研究模式
该模式是指运用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来进行研究性学习,一般可侧重于社会性的研究课题。该模式程序如图2。
许多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人文地理课题适合于本模式。例如“关于萧山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这一课题,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实施。
①将课题组分成两个小组,对萧山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按老城和新城两个区域进行调查。
②将主要的商场、超市、商业街或农贸市场填注在萧山城区平面图上,简要分析它们的布局与交通线路、居民区分布的关系。
③调查主要商店的经营项目、特色商品、商品产地、销售对象等内容,设计、填写表1。
④对萧山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进行简要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有可能寄给萧山区商业局长和区长。这个课题就需应用社会调查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模式让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亲身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并力图综合已获取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理实验或观测模式
运用此类模式,主要是通过地理实验或地理观测来获得数据进行研究性学习。它一般可运用于注重定量研究的课题,其关键是控制好内外有关条件,真实、及时地记录变量以及确保有一定样本的数据,使研究学习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该模式程序如图3。
地理是一门离不开观察的科学,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就是通过不同的途经和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观测能力。某些课题具有地理知识迁移与应用价值,便于学生实地考察或动手实验,如“萧山城河的水质污染监测”、“萧山区的酸雨监测”、“萧山区经纬度的观测”等。
3.地理建模规划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将成果概括为实物模型或数字模型来进行技术性研究,一般可运用于规划性、前瞻性的设计课题。该模式程序如图4。
一般而言,对空间性规划问题,如“××小区的绿化规划方案”、“××学校校园的绿化方案”等,比较适宜用实物模型表示方法;对时间性规划问题,如“区域近期人口或车流规划”等,比较适宜用数学模型表示方法。
例如,“我校校园绿化方案”我们可以按以下过程进行。
①画出校园平面图,根据实地观察,在图上标注出绿化现状。
②走访萧山区市政园林局,听一听专家的意见。
③上网查询或上图书馆借阅有关副热带地区中外名校的绿化方案。
④按照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撰写论文,向校长反映情况。
■ 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1.转变学习方式,提高综合素质
地理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地理课堂教学,其形式更加民主和开放,它是以地理学科知识、技能和情感为基础开展的,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和强化地理能力和情感的获得,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进一步发展。除地理知识与技能外,还包括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兴趣。如我校李利城、孔海波、王灵君、俞丹丹、瞿至锐、邵黎璋、李益七位学生撰写的《关于萧山区临浦镇饮料销售的调查报告》在“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活动中荣获高中组一等奖。在2006年杭州市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中,我校施旗丹、傅罗斌、倪伽俐、戴燕丽、吕娜琴、田静撰写的《萧山城区公交现状及发展趋势》,王欣欣、陈宁、姚珊珊撰写的《萧山区临浦镇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调查报告》,王斌、许利阳、来春佳、徐路加、田国萍、孔李波撰写的《高中生使用网络博客现状及措施》均获杭州市三等奖。学校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实行奖励,极大地鼓励了我们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信心。
2.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地理教师必须要有一桶常换常新的“活水”,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长期以来习惯于传统地理教学的教师很难一下子适应这个变化,有些课题的领域,指导教师自己也可能从未涉足过。因此,教师指导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学习、研究的过程,甚至是和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概括地说,教师的作用是课题确定的参谋者、研究方法的指导者、研究过程的帮助者、研究深入的促进者和攻克难关的合作者。
3.促进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的课题,多数结合了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具有一定的“乡土特色”,很适合开发地理校本课程。随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们可以动员学生家长、亲戚朋友、社区有关人士积极参与,共同研究、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形成一种实践型的社区学习载体。
■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课改宣传不到位,社会支持度较低
我们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往往吃闭门羹。笔者希望各地县区委书记能亲自关心新课程改革,督促新闻媒体多报道新课程理念,让地理研究性学习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2.中考、高考配套措施不到位
招生制度改革是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方向的政策性工作,对推进课改具有导向性作用。笔者建议不妨出台一个规定,凡被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录取的学生,必须上交两篇被专家认可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可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基于一定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应用地理知识(含地理能力)、地理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主动探究的过程和方式,最终达到发展地理能力和培养地理情感并形成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可用图1表示。
1.确定研究课题
地理教师应从当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中找出与地理相关的突出问题,提出供学生参考选择的题目,并且尽可能结合实际情况,将问题具体化,如“萧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萧山杜家杨梅文化的发展”、“萧山区城河水污染的治理研究”等。
2.制订计划
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就应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标、时间、地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和工具等,同时还要明确小组的内部分工。
3.搜集资料
根据计划,各成员履行各自职责,通过图书馆活动、上网查询、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多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并做好记录。
4.整理分析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整理、分析所搜集到的资料,不断验证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并综述资料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5.交流评价
学生主要通过撰写研究论文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及时对地理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我们成立了地理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有关处室主任、指导教师组成,按照《地理研究性学习评价表(试行)》的有关规定,按比例计算出各课题小组的成绩。为培养同一课题组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实行各组员成绩相加,等同于课题小组的成绩。对优秀的作品打印成册,在全校范围内交流。同时,积极推荐部分作品参加地理研究性学习小论文比赛。

6.自我反思
教师要求每一课题组写一份心得体会,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并为下一次的地理研究性活动做好准备。
■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模式
1.地理社会调查研究模式
该模式是指运用社会调查和资料分析来进行研究性学习,一般可侧重于社会性的研究课题。该模式程序如图2。
许多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人文地理课题适合于本模式。例如“关于萧山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的调查”这一课题,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实施。
①将课题组分成两个小组,对萧山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按老城和新城两个区域进行调查。
②将主要的商场、超市、商业街或农贸市场填注在萧山城区平面图上,简要分析它们的布局与交通线路、居民区分布的关系。
③调查主要商店的经营项目、特色商品、商品产地、销售对象等内容,设计、填写表1。
④对萧山商业网点布局和商业活动进行简要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有可能寄给萧山区商业局长和区长。这个课题就需应用社会调查研究模式。这种研究模式让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亲身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并力图综合已获取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地理实验或观测模式
运用此类模式,主要是通过地理实验或地理观测来获得数据进行研究性学习。它一般可运用于注重定量研究的课题,其关键是控制好内外有关条件,真实、及时地记录变量以及确保有一定样本的数据,使研究学习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该模式程序如图3。
地理是一门离不开观察的科学,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就是通过不同的途经和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观测能力。某些课题具有地理知识迁移与应用价值,便于学生实地考察或动手实验,如“萧山城河的水质污染监测”、“萧山区的酸雨监测”、“萧山区经纬度的观测”等。
3.地理建模规划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将成果概括为实物模型或数字模型来进行技术性研究,一般可运用于规划性、前瞻性的设计课题。该模式程序如图4。
一般而言,对空间性规划问题,如“××小区的绿化规划方案”、“××学校校园的绿化方案”等,比较适宜用实物模型表示方法;对时间性规划问题,如“区域近期人口或车流规划”等,比较适宜用数学模型表示方法。
例如,“我校校园绿化方案”我们可以按以下过程进行。

①画出校园平面图,根据实地观察,在图上标注出绿化现状。
②走访萧山区市政园林局,听一听专家的意见。
③上网查询或上图书馆借阅有关副热带地区中外名校的绿化方案。
④按照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撰写论文,向校长反映情况。
■ 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1.转变学习方式,提高综合素质
地理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地理课堂教学,其形式更加民主和开放,它是以地理学科知识、技能和情感为基础开展的,并在此基础上扩展和强化地理能力和情感的获得,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进一步发展。除地理知识与技能外,还包括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兴趣。如我校李利城、孔海波、王灵君、俞丹丹、瞿至锐、邵黎璋、李益七位学生撰写的《关于萧山区临浦镇饮料销售的调查报告》在“全国中学生地理小论文大赛”活动中荣获高中组一等奖。在2006年杭州市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中,我校施旗丹、傅罗斌、倪伽俐、戴燕丽、吕娜琴、田静撰写的《萧山城区公交现状及发展趋势》,王欣欣、陈宁、姚珊珊撰写的《萧山区临浦镇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调查报告》,王斌、许利阳、来春佳、徐路加、田国萍、孔李波撰写的《高中生使用网络博客现状及措施》均获杭州市三等奖。学校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实行奖励,极大地鼓励了我们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信心。
2.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地理教师必须要有一桶常换常新的“活水”,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长期以来习惯于传统地理教学的教师很难一下子适应这个变化,有些课题的领域,指导教师自己也可能从未涉足过。因此,教师指导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学习、研究的过程,甚至是和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概括地说,教师的作用是课题确定的参谋者、研究方法的指导者、研究过程的帮助者、研究深入的促进者和攻克难关的合作者。
3.促进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
地理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的课题,多数结合了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具有一定的“乡土特色”,很适合开发地理校本课程。随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们可以动员学生家长、亲戚朋友、社区有关人士积极参与,共同研究、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形成一种实践型的社区学习载体。
■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课改宣传不到位,社会支持度较低
我们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往往吃闭门羹。笔者希望各地县区委书记能亲自关心新课程改革,督促新闻媒体多报道新课程理念,让地理研究性学习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2.中考、高考配套措施不到位
招生制度改革是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方向的政策性工作,对推进课改具有导向性作用。笔者建议不妨出台一个规定,凡被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录取的学生,必须上交两篇被专家认可的研究性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