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研究进展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t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发展使"人人都有移植供者"成为现实。因此,选择合适的供者以及解决移植相关并发症,如促进植入、降低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成为改善移植预后的关键问题。文章介绍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相关研究进展。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含低剂量地塞米松改良VAD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将49例初治MM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23例和试验组26例,分别采用标准VAD方案和改良VAD方案进行化疗,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完全缓解率[11.54 %(3/26)比17.39 %(4/23)]、总有效率[73.08 %(19/26)比78.26 %(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放疗联合口服替吉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将83例晚期胰腺癌患者按余数分组法随机分为立体定向放疗组(RT组)42例和立体定向放疗联合替吉奥组(RS组)41例,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和疗效。结果RT组、RS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66.67 %(28/42)、82.93 %(34/41)(P<0.05)。RS组临床受益率78.05 %(32/41),优于RT组的52.38 %(22/42)(P
目的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LA)介导的光动力学疗法对人胃癌MKN-45细胞的增殖与凋亡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体胃癌MKN-45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固定光照(激光辐射剂量为25 J/cm2,5-ALA浓度分别为0、0.25、0.50、1.00、2.00 mmol/L)、固定光敏剂浓度(5-ALA浓度为1.00 mmol/L,激光辐射剂量分别为0、6.25、12.50、25.00、
Ⅱ型子宫内膜癌主要包括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和透明细胞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和病理特征,其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临床诊断率低,预后差,治疗方案仍在探索中。文章就近几年国内外对Ⅱ型子宫内膜癌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及其辐射抗性细胞A549RR的杀伤作用。方法应用多种细胞因子在体外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诱导形成具有杀伤活性的CIK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将CIK细胞分别作用于A549和A549RR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吸光度(A)值并计算CIK细胞作用24 h和48 h对各组细胞的杀伤率。结果CIK细胞体外
目的探讨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乳腺EPC果,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11例乳腺EPC中女性9例,男性2例。以乳腺肿块和乳头溢液为主要临床表现。肿瘤最大径0.7~10.5 cm,切面肉眼呈囊实性。显微镜下见肿瘤为单发或多病灶,肿瘤周围均有增厚的纤维性包膜包绕。典型EPC以乳头状结构为主,分支乳头中央见纤维血管轴心;部分肿瘤以低-中级别导管原位
目的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为肝移植相关问题的研究搭建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方法在经典"双套管法"的基础上,综合多种改良方法建立大鼠肝移植模型制作方法:先经腹主动脉灌注后再结扎,单线连续外翻缝合肝上下腔静脉、术前术后补液、蚊式止血钳阻断门静脉和肝下腔静脉,观察大鼠术后2 d成活率和2周生存率。结果供体大鼠手术时间为(35±2) min,修肝套管时间为(7.0±1.5) min,受体大鼠手术时间为(8
目的检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采用调强适形放疗同步多西他赛联合奈达铂化疗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其与近期疗效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6例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化疗联合同步放疗前后血清VEGF表达水平,同时检测46名健康人血清VEGF表达水平。比较两组VEGF表达水平及VEGF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血清
目的系统评价健脾除湿、祛瘀解毒中药联合化疗对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否优于单纯化疗。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VIP)、PubMed、Embase数据库中2000年1月至2015年10月间关于中药联合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941例患者,其中中药联
多发性骨髓瘤(MM)是好发于老年人的恶性浆细胞疾病。近年来,小分子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IMiD)的应用,使MM从一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致死性疾病转变成对新型治疗反应良好的慢性疾病。然而,耐药的发生使MM仍不可治愈,这已成为当前MM临床治疗的最大挑战之一。文章对硼替佐米在MM治疗中的获得性耐药机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靶基因修饰、旁路信号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