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学生从拿到高中录取通知书起,就对高中的学习生活有着各种不同的美好期望。然而高中学习的特点使许多学生在入学不久就对学习产生了恐惧,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所以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在此,笔者在总结去年教学过程中得与失的基础上,浅淡一下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指导。
一、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由于初中教材的改革,使得初高中教材间存在着很大的脱节。高中教材第一章安排的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里面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重要基础理论。这部分内容概念抽象,知识点烦杂,再加上知识点之间的脱节,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我们知道,上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学习新知识时要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储备在头脑中的知识。每上一节新课我们都会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知识的科学体系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循序渐进。上课的另一个特点是老师要面对全班学生讲课,因此,只能按照一个速度去讲。学生在听课时出现知识障碍,查看过去的教科书,来不及;问老师和同学,就要中断老师讲课和干扰同学听讲,也不行。可见,上课时再来“搬”知识障碍是不可能的,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我们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会讲到初中学过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它们的分类依据,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预习把这些知识点整理清楚,那么对学好氧化还原反应会大有帮助,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能独立总结得到。具体来说,在老师讲到预习时已经初步领会的部分时,就可以进一步关注老师讲课的思路,并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老师的思路比自己的思路高明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当然,也可以考察一下自己预习的效果,对知识的领会是否正确。经过一番比较,就可以取长补短,不仅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还可以大大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上课也会更加专心致志。
二、培养学生整理笔记的习惯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上课记笔记的习惯了。然而学生所做的笔记只是对课上板书的复制,课后很少有同学会去整理。事实上笔记本除了要用来做好上课的记录外,还应当在平时不断加工,把笔记本变成复习时真正有用的宝贵资料。怎样整理笔记呢?
打开笔记本,把笔记分成两部分:
1.正页部分:笔记本右边的一页,主要用来记课堂笔记。
在正页的右侧,可用铅笔画一竖线,竖线右侧部分专门用来记上课的随笔,例如,听讲时自己的体会,疑问,老师强调的重点问题,容易出错的问题等。整理笔记时,先把上课没有记下来的部分补上,再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以保证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然后把笔记上记录的疑点弄明白,如果需要,再把有关内容补进笔记本内。
2.副页部分:笔记本左边一页
笔记本左边一页所记的内容应当与正页的内容有关。在预习时,把涉及新课的一些旧概念、旧知识,从相关的书上摘下来,写进副页,作为上课用的预备知识。例如,预习“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时,可以把涉及这部分内容的旧概念、旧知识,如电解质、离子、电离、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等,从初三教科书上摘录下来写在副页部分,至于摘录的详细程度,要由自己的学习水平决定。
三、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学生学习时经常与有关事物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打交道。我们的学习目的,是要了解这些基本事实,并在这个基础上领会、理解,最后掌握这些基础理论。了解基本事实并不困难,通过感觉、知觉就可以完成。例如,钠和水反应放出气体,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放出热量,氯气和氢气混合在光照条件下会爆炸等等,这些事实通过观察都能得到,但要掌握基本理论就没那么容易,学生要思考,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否则就无法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念和原理也就无法建立起来。那么学生怎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思维能力呢?
1.多问“为什么”
问题是使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的有效催化剂。当有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才会活动起来,思维能力才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看到的现象,遇到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思维能力肯定会得到发展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透彻。例如,讲到离子反应条件,如果生成物是难溶物或弱电解质或挥发性物质中的一种,反应就会发生。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分析我们知道生成这类物质以后溶液中的离子数目会减少,由此我们知道如果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数目减少反应就会发生。学生通过这个思维过程对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清楚,判断起来也就轻松了。可以这么说,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我们常说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也是这个道理。
2.坚持独立思考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但提出来后自己不积极思考,只等着老师讲解,自己抄抄现成的结论;做作业时,遇到困难就求助于同学,甚至抄同学的作业成果。这种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使他们陷入了学习落后的境地。古语云:学而不思则惘。有些学生学习效率之所以不高就是缺乏独立思考。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遇到的问题,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问题就得不到真正的解决。譬如,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学生不从原子结构角度自己去思考分析,只是记几句结论,遇到具体的题目还是弄不明白。因此,学生在学习期间,特别要注意克服依赖性,坚持独立思考,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独立思考,经过自己付出脑力劳动,获得真知;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才能迅速地发展起来,而当我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后,就会进一步增强独立思考的信心,使思维能力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指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对于本学科的兴趣也就随之提高了,老师上课也就得心应手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受益。
一、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由于初中教材的改革,使得初高中教材间存在着很大的脱节。高中教材第一章安排的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里面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等重要基础理论。这部分内容概念抽象,知识点烦杂,再加上知识点之间的脱节,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针对这种现象,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我们知道,上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学习新知识时要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储备在头脑中的知识。每上一节新课我们都会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知识的科学体系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循序渐进。上课的另一个特点是老师要面对全班学生讲课,因此,只能按照一个速度去讲。学生在听课时出现知识障碍,查看过去的教科书,来不及;问老师和同学,就要中断老师讲课和干扰同学听讲,也不行。可见,上课时再来“搬”知识障碍是不可能的,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我们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之前会讲到初中学过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它们的分类依据,如果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预习把这些知识点整理清楚,那么对学好氧化还原反应会大有帮助,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能独立总结得到。具体来说,在老师讲到预习时已经初步领会的部分时,就可以进一步关注老师讲课的思路,并和自己预习时的思路进行比较,看老师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是怎样分析问题的,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老师的思路比自己的思路高明在哪里,原因是什么;当然,也可以考察一下自己预习的效果,对知识的领会是否正确。经过一番比较,就可以取长补短,不仅使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还可以大大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上课也会更加专心致志。
二、培养学生整理笔记的习惯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上课记笔记的习惯了。然而学生所做的笔记只是对课上板书的复制,课后很少有同学会去整理。事实上笔记本除了要用来做好上课的记录外,还应当在平时不断加工,把笔记本变成复习时真正有用的宝贵资料。怎样整理笔记呢?
打开笔记本,把笔记分成两部分:
1.正页部分:笔记本右边的一页,主要用来记课堂笔记。
在正页的右侧,可用铅笔画一竖线,竖线右侧部分专门用来记上课的随笔,例如,听讲时自己的体会,疑问,老师强调的重点问题,容易出错的问题等。整理笔记时,先把上课没有记下来的部分补上,再把记得不准确的地方更正过来,以保证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然后把笔记上记录的疑点弄明白,如果需要,再把有关内容补进笔记本内。
2.副页部分:笔记本左边一页
笔记本左边一页所记的内容应当与正页的内容有关。在预习时,把涉及新课的一些旧概念、旧知识,从相关的书上摘下来,写进副页,作为上课用的预备知识。例如,预习“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时,可以把涉及这部分内容的旧概念、旧知识,如电解质、离子、电离、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等,从初三教科书上摘录下来写在副页部分,至于摘录的详细程度,要由自己的学习水平决定。
三、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学生学习时经常与有关事物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打交道。我们的学习目的,是要了解这些基本事实,并在这个基础上领会、理解,最后掌握这些基础理论。了解基本事实并不困难,通过感觉、知觉就可以完成。例如,钠和水反应放出气体,浓硫酸稀释过程中放出热量,氯气和氢气混合在光照条件下会爆炸等等,这些事实通过观察都能得到,但要掌握基本理论就没那么容易,学生要思考,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完成。否则就无法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概念和原理也就无法建立起来。那么学生怎样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思维能力呢?
1.多问“为什么”
问题是使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的有效催化剂。当有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维才会活动起来,思维能力才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看到的现象,遇到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思维能力肯定会得到发展对于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透彻。例如,讲到离子反应条件,如果生成物是难溶物或弱电解质或挥发性物质中的一种,反应就会发生。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分析我们知道生成这类物质以后溶液中的离子数目会减少,由此我们知道如果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数目减少反应就会发生。学生通过这个思维过程对离子反应的本质理解清楚,判断起来也就轻松了。可以这么说,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我们常说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也是这个道理。
2.坚持独立思考
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但提出来后自己不积极思考,只等着老师讲解,自己抄抄现成的结论;做作业时,遇到困难就求助于同学,甚至抄同学的作业成果。这种缺乏独立思考的学习态度,使他们陷入了学习落后的境地。古语云:学而不思则惘。有些学生学习效率之所以不高就是缺乏独立思考。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对于遇到的问题,如果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问题就得不到真正的解决。譬如,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学生不从原子结构角度自己去思考分析,只是记几句结论,遇到具体的题目还是弄不明白。因此,学生在学习期间,特别要注意克服依赖性,坚持独立思考,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独立思考,经过自己付出脑力劳动,获得真知;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才能迅速地发展起来,而当我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后,就会进一步增强独立思考的信心,使思维能力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指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对于本学科的兴趣也就随之提高了,老师上课也就得心应手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让老师和学生共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