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适先生写了一篇《差不多先生传》,嘲讽做事不到位的某些国人。这位“差不多先生”的名言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最后“差不多先生”病了,家人误将畜医当成先生请来了,“差不多先生”很想得开,临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活着跟死了,也差不多。”
这种“差不多”,与刻板精神的人大异其趣。因此形成的对比是,认真地生产的柴油机,可以安放在办公室的红毯上,噪音不会影响到隔壁办公的人。而“差不多”们生产的柴油机,不仅轰鸣声数里可闻,而且柴油机油飞溅满地。造柴油机的技术不是什么高精尖,造出的柴油机为什么质量差距这么大呢。关键就在认真与“差不多”的巨大差距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对品质的追求,《礼记·大学》开篇即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谓“至善”?尽善尽美是也。中国人中也不乏臻于化境的能工巧匠。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核舟記》描写道:“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而后细致地描述了匠人送作者的一只以核桃雕刻的核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如此精品,堪称鬼斧神工。
只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丢失了追求“至善”的精神,现在我们要找回来。怎么找回?愚以为,可从找回“专注”之心开始。
人造万物,皆是心智的外化,专注之心,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正在干的事情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所在的单位是一个教研单位,工作需要员工终日枯坐电脑前,很不利于健康,所以单位规定,下午下班前一个小时为体育锻炼时间。我每天按时到健身房跑步机上慢跑一小时,全身大汗淋漓,驱除一天的疲劳。在一排跑步者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这样的状况:跑步机面板上放置着手机,连接的耳机塞在耳中的跑步者,突然人仰马翻,手机摔在地上七零八落。专心地跑三四十分钟,这么简单的事情,做到就那么难?
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但有数据表明,我们的制造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距?仍然可归结为:专注。
在某家德国企业,一个油漆工已经干了27年,一个螺丝工也从技校毕业干到年过半百,一个负责中国市场的经理的儿子也在厂里当工人。他们都对所从事工作有持久的专注之心,有一种对企业、对工作终生相许的忠心。
他们的专注之心从何而来?这与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紧密相关。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就在于企业和学校共同培育技术工人。很多德国孩子从高中起就上职业学校,一小半时间读书,一多半时间在企业实习。企业通过学徒制,师傅手把手教学徒。在此期间,企业支付一定的报酬,但远没有正式工高。其间的差距,让学徒看到自己进步的前景。
就这样,对于员工而言,他的知识技能来源于企业,他的技能进步依赖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他的高收入和有质量的生活依靠企业,企业的利益与他自身的利益高度一致,他怎么会不对工作专心致志?怎么会不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呢?
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日本一家3平方米的小店卖羊羹,店主一天工作12小时,按照品质要求用红豆炖出来的汤汁,只能做出150个60克大小的羊羹,尽管常年有人半夜起床排队购买,但店家坚持一天只做150个,以确保羊羹品质。而店家之所以能够作出如此品质的羊羹,是他们家族几代人专心致志地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工艺水平的结果。
这个世界不需要太多的总统、明星,也产生不了太多的大科学家、大企业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亿万富豪;但这个世界永远需要顶级的普通劳动者。有句话说:把平凡的事情持之以恒地做好、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一个人的生命質量其实决定于他能把工作做到什么品味,因为这会决定他是否具有真正的尊严。一个把卫生做到极致的清洁工,是值得所有人由衷尊重的。
这种“差不多”,与刻板精神的人大异其趣。因此形成的对比是,认真地生产的柴油机,可以安放在办公室的红毯上,噪音不会影响到隔壁办公的人。而“差不多”们生产的柴油机,不仅轰鸣声数里可闻,而且柴油机油飞溅满地。造柴油机的技术不是什么高精尖,造出的柴油机为什么质量差距这么大呢。关键就在认真与“差不多”的巨大差距上。
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对品质的追求,《礼记·大学》开篇即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何谓“至善”?尽善尽美是也。中国人中也不乏臻于化境的能工巧匠。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核舟記》描写道:“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而后细致地描述了匠人送作者的一只以核桃雕刻的核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如此精品,堪称鬼斧神工。
只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丢失了追求“至善”的精神,现在我们要找回来。怎么找回?愚以为,可从找回“专注”之心开始。
人造万物,皆是心智的外化,专注之心,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正在干的事情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所在的单位是一个教研单位,工作需要员工终日枯坐电脑前,很不利于健康,所以单位规定,下午下班前一个小时为体育锻炼时间。我每天按时到健身房跑步机上慢跑一小时,全身大汗淋漓,驱除一天的疲劳。在一排跑步者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这样的状况:跑步机面板上放置着手机,连接的耳机塞在耳中的跑步者,突然人仰马翻,手机摔在地上七零八落。专心地跑三四十分钟,这么简单的事情,做到就那么难?
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但有数据表明,我们的制造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差距?仍然可归结为:专注。
在某家德国企业,一个油漆工已经干了27年,一个螺丝工也从技校毕业干到年过半百,一个负责中国市场的经理的儿子也在厂里当工人。他们都对所从事工作有持久的专注之心,有一种对企业、对工作终生相许的忠心。
他们的专注之心从何而来?这与德国的职业培训体系紧密相关。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就在于企业和学校共同培育技术工人。很多德国孩子从高中起就上职业学校,一小半时间读书,一多半时间在企业实习。企业通过学徒制,师傅手把手教学徒。在此期间,企业支付一定的报酬,但远没有正式工高。其间的差距,让学徒看到自己进步的前景。
就这样,对于员工而言,他的知识技能来源于企业,他的技能进步依赖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他的高收入和有质量的生活依靠企业,企业的利益与他自身的利益高度一致,他怎么会不对工作专心致志?怎么会不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呢?
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日本一家3平方米的小店卖羊羹,店主一天工作12小时,按照品质要求用红豆炖出来的汤汁,只能做出150个60克大小的羊羹,尽管常年有人半夜起床排队购买,但店家坚持一天只做150个,以确保羊羹品质。而店家之所以能够作出如此品质的羊羹,是他们家族几代人专心致志地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工艺水平的结果。
这个世界不需要太多的总统、明星,也产生不了太多的大科学家、大企业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亿万富豪;但这个世界永远需要顶级的普通劳动者。有句话说:把平凡的事情持之以恒地做好、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一个人的生命質量其实决定于他能把工作做到什么品味,因为这会决定他是否具有真正的尊严。一个把卫生做到极致的清洁工,是值得所有人由衷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