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格编码调制技术(TCM)是一种将编码与调制有机结合起来的编码调制技术,它既不增加频带宽度,又不降低信息传输速率,可使系统的频带利用率和功率资源同时得到有效利用。本文首先介绍TCM的发展背景与研究现状,进而引出TCM的基本原理与特点,最后描述TCM的未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TCM的现状 TCM的原理 TCM的发展
1.TCM调制技术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随着数字移动通信的发展,频带资源日益宝贵,对数据传输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提高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便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把编码调制技术应用于高速信息传输的通信中,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般的纠错编码技术对信息传输性能的改善是建立在带宽扩展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带宽受限的信道中,依靠传统的纠错编码技术是难于提高信道利用率的。1974年Messy根据Shannon信息理论最早证明了将编码与调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最佳设计,就可大大改善系统的性能。1982年,Ungerboeck在IEEE Trans Information Theory上发表题为“Channel coding with multilevel/phase signals”的论文,正式宣布了人们研究多年的调制编码相结合的网格编码调制(Trellis Coded Modulation,简记为TCM)技术的诞生。该技术把信道编码和调制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可以在既不增加信道频带宽度、也不降低信息传输速率的情况下,获得3~6dB的编码增益,宣告了一个划时代的、新的纠错编码技术的开始,成为继Shannon奠基以来信道编码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随后,对TCM技术进行研究的热潮迅速的在全球范围内兴起,TCM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使得TCM技术从理论研究阶段逐步进入实用阶段。目前,TCM技术在无线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以及移动通信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近年来,讨论衰落信道中应用编码调制方案的性能已成为编码调制中新的热点。由于TCM网格编码调制在衰落信道中的性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種编码调制方式-多级编码调制MLC(Multilevel Coding),进入了我们的视线。H.Lmai于1977年首先提出了MLC思想。MLC中使用多级的编码来保护信号点的每一个二进制向量元素。每一级编码器的码型选择也是以欧氏距离最大化为依据的。在接收端,每个码字都经过多级译码,从最低级开始的,高级考虑前一级的译码结果。MLC方案码率设计灵活、可实现不等错误保护度、易于使用信道容量规则,是Rayleigh衰落信道下有效的编码调制方案之一。
2.TCM调制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众所周知,应用纠错编码可以在不增加功率的条件下降低误码率,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占用的带宽增加了。如何才能同时节省功率和带宽,是人们长久追求的目标。将纠错编码和调制相结合的网格编码调制(TCM)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与传统编码技术相比,TCM网络编码调制技术将编码与调制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大编码符号之间的最小欧式距离为目的,这种调制在保持信息传输速率和带宽不变的条件下能够获得3dB-6dB的功率增益,因此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网络编码调制TCM技术利用编码效率为n/(n+1)的卷积码,并将每一码段映射为2n+1个调制信号集中的一个信号,在收端信号解调后经反映射变换为卷积码,再送入维特比译码器译码,其状态转移图呈网络状。
TCM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是在信号空间中的信号点数目比无编码的调制情况下对应的信号点数目要多,这些增加的信号点使编码有了冗余,而不牺牲带宽;第二是采用卷积码的编码规则,使信号点之间引入相互依赖关系。仅有某些信号点图样或序列是允许用的信号序列,并可模型化成为网络状结构,因此又称为“格状”编码。
3.TCM调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先进的蜂窝数字移动、微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和CDMA技术的发展,TCM技术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势头,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BCM(Block-Coded Modulation)分组编码调制;TCM与扩频码分多址相结合;TCM码在 AWGN信道中研究的日趋完善;关于多重TCM在衰落的卫星、 陆地等典型衰落信道中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热点几乎主导了TCM应用研究的整个市场。
TCM是 20世纪 80年代在数字编码通信领域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对于高效可靠地进行信息传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纵观TCM技术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通过系统内部的组合优化,可以使系统的整体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TCM对数字通信领域变革的影响广阔深远。TCM技术方兴未艾, 正在迈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 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第六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 曹志刚,钱亚生 现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3] 王嘉梅,王秀玲,戴懿,郑志航 Turbo码与TCM编码调制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06 No.6
[4] 雷继岗 网络编码调制技术的原理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8 NO.01
关键词:TCM的现状 TCM的原理 TCM的发展
1.TCM调制技术的发展背景与现状
随着数字移动通信的发展,频带资源日益宝贵,对数据传输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提高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便成为了该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把编码调制技术应用于高速信息传输的通信中,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一般的纠错编码技术对信息传输性能的改善是建立在带宽扩展的基础上的。因此,在带宽受限的信道中,依靠传统的纠错编码技术是难于提高信道利用率的。1974年Messy根据Shannon信息理论最早证明了将编码与调制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最佳设计,就可大大改善系统的性能。1982年,Ungerboeck在IEEE Trans Information Theory上发表题为“Channel coding with multilevel/phase signals”的论文,正式宣布了人们研究多年的调制编码相结合的网格编码调制(Trellis Coded Modulation,简记为TCM)技术的诞生。该技术把信道编码和调制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可以在既不增加信道频带宽度、也不降低信息传输速率的情况下,获得3~6dB的编码增益,宣告了一个划时代的、新的纠错编码技术的开始,成为继Shannon奠基以来信道编码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随后,对TCM技术进行研究的热潮迅速的在全球范围内兴起,TCM研究领域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使得TCM技术从理论研究阶段逐步进入实用阶段。目前,TCM技术在无线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以及移动通信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近年来,讨论衰落信道中应用编码调制方案的性能已成为编码调制中新的热点。由于TCM网格编码调制在衰落信道中的性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種编码调制方式-多级编码调制MLC(Multilevel Coding),进入了我们的视线。H.Lmai于1977年首先提出了MLC思想。MLC中使用多级的编码来保护信号点的每一个二进制向量元素。每一级编码器的码型选择也是以欧氏距离最大化为依据的。在接收端,每个码字都经过多级译码,从最低级开始的,高级考虑前一级的译码结果。MLC方案码率设计灵活、可实现不等错误保护度、易于使用信道容量规则,是Rayleigh衰落信道下有效的编码调制方案之一。
2.TCM调制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众所周知,应用纠错编码可以在不增加功率的条件下降低误码率,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占用的带宽增加了。如何才能同时节省功率和带宽,是人们长久追求的目标。将纠错编码和调制相结合的网格编码调制(TCM)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与传统编码技术相比,TCM网络编码调制技术将编码与调制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以增大编码符号之间的最小欧式距离为目的,这种调制在保持信息传输速率和带宽不变的条件下能够获得3dB-6dB的功率增益,因此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网络编码调制TCM技术利用编码效率为n/(n+1)的卷积码,并将每一码段映射为2n+1个调制信号集中的一个信号,在收端信号解调后经反映射变换为卷积码,再送入维特比译码器译码,其状态转移图呈网络状。
TCM有两个基本特点:第一是在信号空间中的信号点数目比无编码的调制情况下对应的信号点数目要多,这些增加的信号点使编码有了冗余,而不牺牲带宽;第二是采用卷积码的编码规则,使信号点之间引入相互依赖关系。仅有某些信号点图样或序列是允许用的信号序列,并可模型化成为网络状结构,因此又称为“格状”编码。
3.TCM调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先进的蜂窝数字移动、微蜂窝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个人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和CDMA技术的发展,TCM技术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势头,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发展趋势。其中包括:BCM(Block-Coded Modulation)分组编码调制;TCM与扩频码分多址相结合;TCM码在 AWGN信道中研究的日趋完善;关于多重TCM在衰落的卫星、 陆地等典型衰落信道中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热点几乎主导了TCM应用研究的整个市场。
TCM是 20世纪 80年代在数字编码通信领域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对于高效可靠地进行信息传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纵观TCM技术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通过系统内部的组合优化,可以使系统的整体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TCM对数字通信领域变革的影响广阔深远。TCM技术方兴未艾, 正在迈向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 樊昌信,曹丽娜.通信原理(第六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 曹志刚,钱亚生 现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3] 王嘉梅,王秀玲,戴懿,郑志航 Turbo码与TCM编码调制技术研究[J].计算机与网络,2006 No.6
[4] 雷继岗 网络编码调制技术的原理及应用[J].科技资讯,2008 NO.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