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坛“不倒翁”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离不开手下的谋臣猛将。然而,平定天下之后,陈豨、韩信这些元勋兔死狗烹,唯有萧何始终不倒。
  世界上沒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萧何怎么就能始终不倒呢?
  原因多多。
  刘邦阵营中的策士将佐多是从其他阵营中转投而来,如韩信最初护卫项羽,而萧何则始终站在“造反”的第一起跑线上。
  刘邦一介平民时,萧何就能发现刘邦的不凡之处,并预见其日后必成大事。于是,刘邦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时,萧何处处保护他;刘邦任职泗水亭长的时候,萧何时时支持他;刘邦被征调咸阳时,萧何给的奉钱最多。
  非但如此,萧何还在监郡御史面前极力夸赞刘邦的才能,而且为了追随刘邦,萧何竟然放弃了朝廷征召自己的机会。
  正因如此,刘邦对萧何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这初步奠定了萧何在汉初政坛不可取代的地位。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楚汉在京索之间陈兵对峙,战事胶着,成败难测。萧何身在关中,刘邦却还顾得频频派来使者“慰问”。鲍生替萧何分析情况:汉王长年征战在外,难免对您不放心。萧何接受鲍生的建议,立即将全家具备作战能力的男丁全部送上前线。
  刘邦果然非常高兴。
  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赵相国陈豨因遭受猜忌举兵造反,刘邦一意孤行御驾亲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淮阴侯韩信蠢蠢欲动,企图从关中策应。萧何临危不乱,和吕后将韩信骗至宫中斩杀。远在平叛途中的刘邦闻听此事,虚惊一场,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于是,派遣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并增加封邑五千户,令五百人一都尉来保卫相国府。
  正当众人贺喜萧何的时候,前朝的东陵侯召平却给他泼了一瓢凉水:“您驻守关中,无功而受赏,说明汉王对您有戒心,如果轻易接受封赏,大祸就要降临。”
  经过深思熟虑,萧何拒绝了刘邦的封赏,并将家中积蓄拿出来以佐军资。
  刘邦认为萧何依旧安分守己,大喜过望。
  最后,“不倒翁”的传奇履历收官于萧何的“沉溺享受”、自甘“平庸”。
  天下初定,一些功臣元勋为形势所逼举兵造反,前仆后继。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黥布兴兵谋逆,刘邦坚持御驾亲征,萧何依旧留在关内安抚百姓,出资助军,一如刘邦平定陈豨之时。有位门客对萧何说:“此一时彼一时,您在关中深得民心,倘若心怀逆志图谋不轨,焉能让人心安。唯一之计就是让自己安享富贵无所事事,否则就会遭受灭族之祸。”
  萧何一听,吓出一身冷汗,立即安排家人通过低价强买、赊欠的方式购置百姓田宅。
  刘邦闻听,果然龙颜大悦——萧何原来这样“胸无大志”。
  刘邦微贱之时,萧何能发现其过人之处;刘邦发迹之后,萧何能应对其多疑的心理。萧何审时度势,从谏如流,高人奇士给他分析利害之时,他总能虚心听取劝谏,从而让自己始终能化险为夷。■
其他文献
“风格就是人”。李白、陶潜的诗真率地展示着其人格。李以狂为主、陶以狷为主的人格分别孕育出了“清真”与“真”的诗风。李、陶的诗酒沉醉是悲壮的、审美的,其旨归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