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重课内阅读方法指导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正确地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1.阅读文章的一般步骤
小学的阅读,不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营养,体味其中情感,欣赏优美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学生读一篇文章,常规的方法是按下列步骤进行的:初读,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生字词,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晓全文;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对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并加以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2.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克服以前阅读教学存在的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读书时间少的现象,坚持以读为本,尽量减少设问与讲解,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与此同时,对课文精美的片断要求熟能成诵,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3.要求学生背诵,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背诵是吸收语言营养、丰富语言的有效方法。每一篇课文后面的课后作业都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或“复述课文”等要求,这也是对全篇课文精彩之处的直接积累。当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更好,但倘若一时难以理解,死记硬背也是必要的,也是一种积累,能为今后的反刍、领悟打下基础。
加强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1.从故事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选择有趣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再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这个方法更适合低年级学生。为了引导学生走进读物,我常常把篇幅较大的课外读物缩成一个故事讲出来,或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有另一套办法:故事性强的作品,就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就朗诵一段文字;知识丰富的作品,就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探究原著。
2.巧借课文内容,推荐课外读物
具体做法是:(1)根据文体,指导学生读同类型的文章。在学习了《太阳》、《宇宙生命之谜》后,我向学生推荐《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学习了《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之后,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等。(2)根据课文作者,指导学生读相关系列文学作品。在学习了鲁迅的《少年闰士》后,我问了学生一个新颖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少年闰土是勇敢的、能干的、善良的,那你们想知道闰土30年后是什么样的吗?”学生回答我:“他是富有的,因为他很能干,什么都会。”也有人说:“他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他很帅气。”我告诉学生:“老年的闰土,和你们的想象正好相反,课余时间去鲁迅的《故乡》去找答案吧!”接着我介绍了鲁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第二天,就有学生把《故乡》拿给我看,给我讲书中闰土的结局。
3.创造条件,开展活动,形成阅读氛围
周末少留笔头作业,引导学生到阅览室读书,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读书,培养他们做读书笔记或内容摘记、写读后感的习惯。
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因素是复杂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质量观,不满足于课本内容的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还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做到课内外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正确地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1.阅读文章的一般步骤
小学的阅读,不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营养,体味其中情感,欣赏优美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学生读一篇文章,常规的方法是按下列步骤进行的:初读,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生字词,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晓全文;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对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才能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能成诵,并加以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2.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克服以前阅读教学存在的教师分析讲解多、学生读书时间少的现象,坚持以读为本,尽量减少设问与讲解,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通过朗读加深理解。与此同时,对课文精美的片断要求熟能成诵,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使朗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3.要求学生背诵,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背诵是吸收语言营养、丰富语言的有效方法。每一篇课文后面的课后作业都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或“复述课文”等要求,这也是对全篇课文精彩之处的直接积累。当然,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更好,但倘若一时难以理解,死记硬背也是必要的,也是一种积累,能为今后的反刍、领悟打下基础。
加强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1.从故事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选择有趣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再引导他们自己去看,这个方法更适合低年级学生。为了引导学生走进读物,我常常把篇幅较大的课外读物缩成一个故事讲出来,或提出一个与原著有关的问题,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有另一套办法:故事性强的作品,就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就朗诵一段文字;知识丰富的作品,就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地去探究原著。
2.巧借课文内容,推荐课外读物
具体做法是:(1)根据文体,指导学生读同类型的文章。在学习了《太阳》、《宇宙生命之谜》后,我向学生推荐《新编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学习了《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之后,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等。(2)根据课文作者,指导学生读相关系列文学作品。在学习了鲁迅的《少年闰士》后,我问了学生一个新颖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少年闰土是勇敢的、能干的、善良的,那你们想知道闰土30年后是什么样的吗?”学生回答我:“他是富有的,因为他很能干,什么都会。”也有人说:“他一定是幸福的,因为他很帅气。”我告诉学生:“老年的闰土,和你们的想象正好相反,课余时间去鲁迅的《故乡》去找答案吧!”接着我介绍了鲁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让学生课外去阅读。第二天,就有学生把《故乡》拿给我看,给我讲书中闰土的结局。
3.创造条件,开展活动,形成阅读氛围
周末少留笔头作业,引导学生到阅览室读书,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读书,培养他们做读书笔记或内容摘记、写读后感的习惯。
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因素是复杂的,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质量观,不满足于课本内容的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课外读物,还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做到课内外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