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殿学(1961-),男,山西闻喜县人,西安财经学院统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毛入学率达23%左右,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呈现越来越难的趋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本文从剖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并通过实证分析,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观念 政府 对策
Countermeasures and analyses on work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Yang Dianxue
Abstract:Within the recent ten years,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s got a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The pure percentage of young people who enter university has reached 23%.Therefore,the fact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a graduate to start a career becomes a popular phenomenon and this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 day by day.All social circles begi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on work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What a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of the low employment for the graduates?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analyses of pres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graduates.Then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low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Keywords: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a Government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0054-03
在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已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之一。然而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社会就业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问题。而大学生就业则是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就业群体,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1.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多维原因分析
1.1 结构性矛盾突出,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1.1.1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相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据对2006年高考专业报名前十大热门专业和2006年高校毕业生需求排序前十名对比来分析,同序在前十名的专业有英语、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电子工程与自动化、财会类、管理类等,而这些2006年同序的专业四年后如何?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1.1.2 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技能等级证书。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1.2 知识过于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1世纪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又能用几年呢?在对近15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1.3 就业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而现实状况是很多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1.4 过分依赖家长,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大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的成交率。
1.5 就业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选择就业时不考虑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首选出国;其次宁愿到外企做职员,也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而我国就业市场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多的恰恰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展示创造力平台、提供个人职业发展机会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解决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各方面对问题产生原因有清醒的认识,找准各自的不足,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分析出深层次存在的问题,形成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关注并在实践中能给于解决。
2.大学生就业对策的实证分析研究
2.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抽样调查及实证分析。
通过对陕西某高校统计学专业150余名2003~2006届毕业生所在的100余家用人单位进行的追踪问卷调查。对调查表中涉及的17个问题分别从思想道德、工作责任心、团队精神、胜任工作、创新适应能力、毕业生的语言、文字、沟通能力以及知识面、综合素质、发展潜力等方面考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在问卷的结尾我们也就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尚需加强的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未来发展和改革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
2.1.1 综合评价分析。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于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评价从总体上是很高的。在政治思想,言行表现方面认为好的达到了77.37%,较好的占到了21.17%,认为一般的仅仅为1.46%;在观念、诚信意识方面认为好的达到了76.64%,认为较好的达到了20.44%,一般的为2.92%;在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方面认为好的占75.91%,认为较好的达到了18.25%,一般的仅为5.84%;78.1%的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很好地胜任工作,有11.68%的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能较好的胜任工作;同时在工作积极主动,勇于承担责任、做事踏实认真,责任心强、服从组织安排,安心本职工作、遵守纪律,工作勤奋、真诚待人,能与同事友好相处5个方面的调查中,认为很好的都达到了75%以上,认为一般的仅仅不到7%。在适应工作环境和满足工作要求方面认为好的达到了65.69%,认为较好的达到了29.2%,而认为一般的为5.1%;另外在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于工作、毕业生的发展潜力两个方面调查中,有6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做的很好,而认为一般的都小与8%。在求知欲,对业务知识勤于钻研方面认为好的达到了55.47%,认为较好的达到了37.23%,认为一般的仅仅为7.3%;在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两个方面人为很好的分别为59.85%、59.12%,认为一般的均不超过10%。在此次问卷调查中相对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是文字撰写能力和知识面合理,认为很好的分别达到了33.58%和43.04%,认为较好的分别为43.07%和41.6%,认为一般的为24.82%和15.33%。
2.1.2 毕业生尚需加强的基本技能调查。
此次问卷调查的第18个问题是关于毕业生的基本技能方面的调查,在我们提供的9项基本技能中,128家用人单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有65家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加强文字表达能力;50家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加强社会调查能力;49家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46家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加强人际沟通能力;45家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加强统计分析能力;33家用人单位建议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27家用人单位建议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加强实用财务能力;25家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应加强统计软件应用能力;24家用人单位建议该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应加强营销能力。
2.1.3 用人单位对该校统计学专业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或建议。
在此项调查中用人单位着重提出的几项建议要求是:加强撰写统计分析文章的培训、加强统计应用写作的能力、加强会计财务知识以及统计法规的培训、加强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加强文字表达能力、加强组织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加强毕业生的创新以及实践能力、加强毕业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该校统计学专业应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着重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不断提高该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1.4 毕业生工作地点统计分析。
在此次抽样调查中,该校该专业的128位毕业生分布在17个省,其中大多数的毕业生分布在西安、北京、重庆、天津、四川、上海、宁夏等几个大城市,剩下的少数毕业生分散的分布在青海、湖南、山东、贵州、河北、福建、江苏、浙江、黑龙江、广东几个省。从此次调查中可以发现,有33%的毕业生选择在陕西就业,并且绝大多数分布在西安,当然这主要是由于该校位于西安,并且大多数学生是陕西省的缘故。尽管如此,我们认为,高校也应在以后落实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引导毕业生多方向的选择,不要仅仅局限于几个地区。
从这次抽样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向往一些大城市,而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就业,他们盲目地向往那些所谓的大城市,认为只有在那些竞争的大、中型城市才有自己发展的空间。他们没有认识到竞争以及生存的残酷性,忽略了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现实趋向将受到社会各部门越来越大的关注,应该不断转变和更新自己的择业心理和观念,从基层做起,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2 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2.2.1 推行工作分享制,有效增加全社会就业机会。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披露:21世纪前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每年平均50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在此时段之前,每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数量多于退出劳动力年龄的人口数量,劳动力的替代比始终大于100。而且这一时段中国经济将持续加速发展,经济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迅速加深,总体上社会就业岗位呈减少趋势,劳动力的绝对过剩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实施、推广工作分享制就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办法之一。工作分享是指通过对一个经济系统内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进行重新分配,以增加就业机会,减少非自愿失业的一种措施。
2.2.2 高校应重点加强毕业生求职技巧、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指导。
2.2.2.1 毕业生应在如何刻画好“第一印象”上下功夫。现在多数单位招聘不仅考试和面试,还在工作经验、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进行考核。而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团组织的经历是企业考核工作经验、能力,团队意识的主要参考。
2.2.2.2 毕业生应先学会适应,不做“匆匆过客”。一般公司把员工分为三类,一类是工作有激情的明星员工,常常超水平发挥,公司会通过职位和待遇的提升来留住他们;一类是占大多数的企业公民,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超过公司付给他们的,这类员工要稳定;此外还有一些业务能力和个人能力、价值趋向都难以达到公司要求的“过客”,公司会通过一些调整让他们离开。而想进入公司的大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是自己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匹配的过程,对选择进入公司的大学生来说,一定要有“打工的心态”,在工作中,不是时刻挑战什么,而首先是适应它,尽量做一个“企业公民”,而不是“过客”。
2.2.3 继续推行和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规定,使赴基层就业真正成为大学生认可的有发展前途的就业途经。
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除在全国推行的西部志愿意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选用办法外,各地政府根据实际,实行了各种鼓励毕业生赴基层工作的措施办法,在户口、考研、考公务员、任职、评职称等方面给予在基层、在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以不同的优惠政策,如北京市的“村官计划”,陕西省的“振兴计划”,河南省的“回归计划”“绿色通道”等等,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去农村、去艰苦的基层工作,仍不是自觉的、有吸引力的选择。这不仅仅是农村和基层待遇差、条件艰苦的原因,更让毕业生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农村和基层工作往往不能与所学专业对接,甚至找不到自己具体的能发挥作用的岗位,很难有职业发展的通道和上升空间,“去基层”往往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渡性的短期选择。
因此,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力度完善大学生赴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工资、生活待遇,更要关注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后的使用、发展问题,在岗位安排、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发挥等方面为其创造良好的机会和环境,真正吸引并留住大学生在农村、在基层就业。
2.2.4 政府、社会和高校联手解决改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环境不宽松问题。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明确表示不会选择自主创业途径实现就业,对创业怀有恐惧心理,认为创业失败率高,不敢自主创业。只有11%的学生有创业打算,其创业的动机分别为:50%的学生是因为想运用自己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38%的学生是因为想自己当老板,赚更多的钱;28%的学生是想挑战自我;只有7.4%的学生创业动机是为了解决就业。
一方面是就业难度日益增大,一方面是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创业作为就业的通道已经难以行通。因此解决毕业生创业的观念问题、环境问题、政策问题必须切实形成实效,而政府、社会和高校都应在其中尽到责任。
2.2.5 高校必须调整办学思想,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培养质量,为毕业生就业打好基础,做好服务。
高校要主动调整办学理念,重现实践性教学环节,将科学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专业(行业)发展最新变化及时引入教学,积极开展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的联手合作,为学生提供接近实际,学以致用的机会和可能,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实现就业自立的基本能力。
总之,毕业生要理性看待就业难,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要寻找到自己能够成为稀缺资源的环境和位置,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特别要克服脱离社会价值、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倾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大众化教育下的大众化就业观念,主动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建功立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力资源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报告.2006.4.3
[2] 文丰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势分析与对策.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7(15)
[3] 陕西省人口普查办公室.陕西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 陕西省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陕西省统计局人口就业处.2005年陕西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5
[5] 21世纪陕西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 陕内资图批字(2003)年027号
[6] 21世纪陕西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陕西省人口普查办公室2003年5月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毛入学率达23%左右,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呈现越来越难的趋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难在何处?本文从剖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入手,并通过实证分析,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观念 政府 对策
Countermeasures and analyses on work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Yang Dianxue
Abstract:Within the recent ten years,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as got a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The pure percentage of young people who enter university has reached 23%.Therefore,the fact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a graduate to start a career becomes a popular phenomenon and this problem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 day by day.All social circles begi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on work status of university students.What are the fundamental reasons of the low employment for the graduates? The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analyses of pres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graduates.Then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low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Keywords: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dea Government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0054-03
在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我们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已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之一。然而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社会就业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问题。而大学生就业则是其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就业群体,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
1.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多维原因分析
1.1 结构性矛盾突出,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1.1.1 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快速发展变化的市场需求相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据对2006年高考专业报名前十大热门专业和2006年高校毕业生需求排序前十名对比来分析,同序在前十名的专业有英语、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电子工程与自动化、财会类、管理类等,而这些2006年同序的专业四年后如何?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1.1.2 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技能等级证书。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1.2 知识过于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21世纪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又能用几年呢?在对近15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1.3 就业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而现实状况是很多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多数学生对职业目标相对模糊,没有把兴趣、爱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很好结合。
1.4 过分依赖家长,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在青年人身上只有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大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独立的意愿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的在被调查的群体中占40%。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经常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的成交率。
1.5 就业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选择就业时不考虑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首选出国;其次宁愿到外企做职员,也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而我国就业市场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多的恰恰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展示创造力平台、提供个人职业发展机会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都大于外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解决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各方面对问题产生原因有清醒的认识,找准各自的不足,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分析出深层次存在的问题,形成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关注并在实践中能给于解决。
2.大学生就业对策的实证分析研究
2.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抽样调查及实证分析。
通过对陕西某高校统计学专业150余名2003~2006届毕业生所在的100余家用人单位进行的追踪问卷调查。对调查表中涉及的17个问题分别从思想道德、工作责任心、团队精神、胜任工作、创新适应能力、毕业生的语言、文字、沟通能力以及知识面、综合素质、发展潜力等方面考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在问卷的结尾我们也就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尚需加强的基本技能等方面的未来发展和改革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
2.1.1 综合评价分析。
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于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评价从总体上是很高的。在政治思想,言行表现方面认为好的达到了77.37%,较好的占到了21.17%,认为一般的仅仅为1.46%;在观念、诚信意识方面认为好的达到了76.64%,认为较好的达到了20.44%,一般的为2.92%;在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方面认为好的占75.91%,认为较好的达到了18.25%,一般的仅为5.84%;78.1%的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很好地胜任工作,有11.68%的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能较好的胜任工作;同时在工作积极主动,勇于承担责任、做事踏实认真,责任心强、服从组织安排,安心本职工作、遵守纪律,工作勤奋、真诚待人,能与同事友好相处5个方面的调查中,认为很好的都达到了75%以上,认为一般的仅仅不到7%。在适应工作环境和满足工作要求方面认为好的达到了65.69%,认为较好的达到了29.2%,而认为一般的为5.1%;另外在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于工作、毕业生的发展潜力两个方面调查中,有60%以上的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做的很好,而认为一般的都小与8%。在求知欲,对业务知识勤于钻研方面认为好的达到了55.47%,认为较好的达到了37.23%,认为一般的仅仅为7.3%;在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评价两个方面人为很好的分别为59.85%、59.12%,认为一般的均不超过10%。在此次问卷调查中相对最突出的两个问题是文字撰写能力和知识面合理,认为很好的分别达到了33.58%和43.04%,认为较好的分别为43.07%和41.6%,认为一般的为24.82%和15.33%。
2.1.2 毕业生尚需加强的基本技能调查。
此次问卷调查的第18个问题是关于毕业生的基本技能方面的调查,在我们提供的9项基本技能中,128家用人单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其中有65家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加强文字表达能力;50家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加强社会调查能力;49家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46家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加强人际沟通能力;45家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加强统计分析能力;33家用人单位建议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27家用人单位建议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加强实用财务能力;25家用人单位认为该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应加强统计软件应用能力;24家用人单位建议该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应加强营销能力。
2.1.3 用人单位对该校统计学专业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或建议。
在此项调查中用人单位着重提出的几项建议要求是:加强撰写统计分析文章的培训、加强统计应用写作的能力、加强会计财务知识以及统计法规的培训、加强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加强文字表达能力、加强组织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加强毕业生的创新以及实践能力、加强毕业生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该校统计学专业应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着重加强这几方面的培养,不断提高该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1.4 毕业生工作地点统计分析。
在此次抽样调查中,该校该专业的128位毕业生分布在17个省,其中大多数的毕业生分布在西安、北京、重庆、天津、四川、上海、宁夏等几个大城市,剩下的少数毕业生分散的分布在青海、湖南、山东、贵州、河北、福建、江苏、浙江、黑龙江、广东几个省。从此次调查中可以发现,有33%的毕业生选择在陕西就业,并且绝大多数分布在西安,当然这主要是由于该校位于西安,并且大多数学生是陕西省的缘故。尽管如此,我们认为,高校也应在以后落实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引导毕业生多方向的选择,不要仅仅局限于几个地区。
从这次抽样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该校统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向往一些大城市,而只有极少数的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就业,他们盲目地向往那些所谓的大城市,认为只有在那些竞争的大、中型城市才有自己发展的空间。他们没有认识到竞争以及生存的残酷性,忽略了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的现实趋向将受到社会各部门越来越大的关注,应该不断转变和更新自己的择业心理和观念,从基层做起,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2 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对策。
2.2.1 推行工作分享制,有效增加全社会就业机会。
《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披露:21世纪前20年中国16岁以上人口将以每年平均500万人的规模增长,到2020年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将达到9.4亿人。在此时段之前,每年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数量多于退出劳动力年龄的人口数量,劳动力的替代比始终大于100。而且这一时段中国经济将持续加速发展,经济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迅速加深,总体上社会就业岗位呈减少趋势,劳动力的绝对过剩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
实施、推广工作分享制就是增加就业岗位的有效办法之一。工作分享是指通过对一个经济系统内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进行重新分配,以增加就业机会,减少非自愿失业的一种措施。
2.2.2 高校应重点加强毕业生求职技巧、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指导。
2.2.2.1 毕业生应在如何刻画好“第一印象”上下功夫。现在多数单位招聘不仅考试和面试,还在工作经验、能力,团队意识等方面进行考核。而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团组织的经历是企业考核工作经验、能力,团队意识的主要参考。
2.2.2.2 毕业生应先学会适应,不做“匆匆过客”。一般公司把员工分为三类,一类是工作有激情的明星员工,常常超水平发挥,公司会通过职位和待遇的提升来留住他们;一类是占大多数的企业公民,为公司创造的价值超过公司付给他们的,这类员工要稳定;此外还有一些业务能力和个人能力、价值趋向都难以达到公司要求的“过客”,公司会通过一些调整让他们离开。而想进入公司的大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是自己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匹配的过程,对选择进入公司的大学生来说,一定要有“打工的心态”,在工作中,不是时刻挑战什么,而首先是适应它,尽量做一个“企业公民”,而不是“过客”。
2.2.3 继续推行和完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规定,使赴基层就业真正成为大学生认可的有发展前途的就业途经。
在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除在全国推行的西部志愿意者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选调生选用办法外,各地政府根据实际,实行了各种鼓励毕业生赴基层工作的措施办法,在户口、考研、考公务员、任职、评职称等方面给予在基层、在艰苦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以不同的优惠政策,如北京市的“村官计划”,陕西省的“振兴计划”,河南省的“回归计划”“绿色通道”等等,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去农村、去艰苦的基层工作,仍不是自觉的、有吸引力的选择。这不仅仅是农村和基层待遇差、条件艰苦的原因,更让毕业生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在农村和基层工作往往不能与所学专业对接,甚至找不到自己具体的能发挥作用的岗位,很难有职业发展的通道和上升空间,“去基层”往往成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渡性的短期选择。
因此,政府部门还应加大力度完善大学生赴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工资、生活待遇,更要关注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后的使用、发展问题,在岗位安排、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发挥等方面为其创造良好的机会和环境,真正吸引并留住大学生在农村、在基层就业。
2.2.4 政府、社会和高校联手解决改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环境不宽松问题。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明确表示不会选择自主创业途径实现就业,对创业怀有恐惧心理,认为创业失败率高,不敢自主创业。只有11%的学生有创业打算,其创业的动机分别为:50%的学生是因为想运用自己的知识,成就一番事业;38%的学生是因为想自己当老板,赚更多的钱;28%的学生是想挑战自我;只有7.4%的学生创业动机是为了解决就业。
一方面是就业难度日益增大,一方面是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创业作为就业的通道已经难以行通。因此解决毕业生创业的观念问题、环境问题、政策问题必须切实形成实效,而政府、社会和高校都应在其中尽到责任。
2.2.5 高校必须调整办学思想,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培养质量,为毕业生就业打好基础,做好服务。
高校要主动调整办学理念,重现实践性教学环节,将科学研究与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专业(行业)发展最新变化及时引入教学,积极开展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的联手合作,为学生提供接近实际,学以致用的机会和可能,切实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实现就业自立的基本能力。
总之,毕业生要理性看待就业难,要正确认识自己,主动适应社会,要寻找到自己能够成为稀缺资源的环境和位置,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特别要克服脱离社会价值、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倾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大众化教育下的大众化就业观念,主动到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建功立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力资源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报告.2006.4.3
[2] 文丰安.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形势分析与对策.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7(15)
[3] 陕西省人口普查办公室.陕西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 陕西省1%人口抽样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陕西省统计局人口就业处.2005年陕西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5
[5] 21世纪陕西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 陕内资图批字(2003)年027号
[6] 21世纪陕西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陕西省人口普查办公室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