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然要说话,要写作,就离不开成语,不仅因为语文考试时写作文多用成语能加分,也不仅仅是因为用成语显得自己有文化,而是因为成语确确实实是一种精炼的表达方式,不管多么复杂的含义,你几乎都可以用成语来表达。
然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语文教学中,很多人经常会犯一些在成语使用上的唯心错误,不考虑使用环境,使用背景,使用时机,不恰当甚至混用、滥用这些成语,不仅对教学、传播造成了很多误导,也令自己贻笑大方。
基于此,本人执秉对语文教学的严谨性和对成语词汇研究的专业性出发,遍察资料,参考文献,整理出部分古今有异议的成语,将它们的本来意义和使用方法展现给大家,同君分享,与君共勉。
一、引申型异议
1.“登堂入室”学问深
我们经常看到说“小偷登堂入室”一类的说法,可是,“登堂入室”其实是个褒义词。
孔子有一个弟子名叫仲由,本身多才艺,喜欢弹瑟。有一次他弹瑟,孔子听后认为仲由的弹奏充满杀伐之音,并不符合平和中正温柔之气,不符合儒门对礼乐的追求,于是责備道:“仲由喜欢弹瑟,却为什么在我家里弹呢?”
其他弟子听到孔子的评价就开始不尊敬仲由。孔子本来仅是对仲由的音乐技巧进行评价,并没有完全否定仲由的意思,于是就纠正自己的评价说:“仲由弹瑟的技艺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赞扬他已经有了一定成就,但还没到精微之奥的最高境界。
后来“登堂入室”一词就被用来形容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也比喻学艺深得师传。而现在我们往往把“登堂入室”理解为从大厅进入内室,或是进入人们的家里,这是欠妥当的。
2.“衣冠禽兽”做高官
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
“衣冠禽兽”一语最初来源是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乡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当时要是能被称作是“衣冠禽兽”,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二、语境型异议
1.“呆若木鸡”好镇静
呆若木鸡是来自《庄子》里面的一个小故事:
纪渻[shěng]子是训鸡高手,齐王于是邀他训练斗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把鸡训好了。”
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的鸡却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被吓跑了。因此,齐王和别人斗鸡,场场获胜。
“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呆若木鸡”最早也是形容一个人镇静自若,态度稳重,和“发呆”没有一点关系,和“大智若愚”倒是比较贴近。
现在,呆若木鸡就只剩字面意思了,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2.“闭门造车”按规矩
“闭门造车”,都知道它是贬义的,解释是关起门来造车子,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
其实,闭门造车后面还有四个字:“出门合辙”。合在一起指: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制造车辆,使用起来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合。也可以解释为只要按照规矩来办事,即使是关起门来造车,也是可以上路的。
语出朱熹《中庸或问》:“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后来用作成语,只有“ 闭门”没有“出门”,自然就带上了“只凭主观办事,不管是否符合实际”的含义。
三、字面型异议
1.“七月流火”天气凉
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见,"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豳风》里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
2.“空穴来风”有来头
这个成语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所以,以"空穴来风"比喻不存在和没影儿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
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有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和历史积淀,是我们学好所有其他学科的基础和重中之重。而语文学习的基础就是词汇的积累与运用,成语的学习也无非如此。学好成语并不只是认识这个词,还要知道这个词语的衍生和典故,了解如何运用,将其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让成语的使用真正成为语言应用和作文应用的利器。
然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语文教学中,很多人经常会犯一些在成语使用上的唯心错误,不考虑使用环境,使用背景,使用时机,不恰当甚至混用、滥用这些成语,不仅对教学、传播造成了很多误导,也令自己贻笑大方。
基于此,本人执秉对语文教学的严谨性和对成语词汇研究的专业性出发,遍察资料,参考文献,整理出部分古今有异议的成语,将它们的本来意义和使用方法展现给大家,同君分享,与君共勉。
一、引申型异议
1.“登堂入室”学问深
我们经常看到说“小偷登堂入室”一类的说法,可是,“登堂入室”其实是个褒义词。
孔子有一个弟子名叫仲由,本身多才艺,喜欢弹瑟。有一次他弹瑟,孔子听后认为仲由的弹奏充满杀伐之音,并不符合平和中正温柔之气,不符合儒门对礼乐的追求,于是责備道:“仲由喜欢弹瑟,却为什么在我家里弹呢?”
其他弟子听到孔子的评价就开始不尊敬仲由。孔子本来仅是对仲由的音乐技巧进行评价,并没有完全否定仲由的意思,于是就纠正自己的评价说:“仲由弹瑟的技艺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进入内室。”赞扬他已经有了一定成就,但还没到精微之奥的最高境界。
后来“登堂入室”一词就被用来形容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也比喻学艺深得师传。而现在我们往往把“登堂入室”理解为从大厅进入内室,或是进入人们的家里,这是欠妥当的。
2.“衣冠禽兽”做高官
常用来指道德败坏的人,说他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
“衣冠禽兽”一语最初来源是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乡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繪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当时要是能被称作是“衣冠禽兽”,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
二、语境型异议
1.“呆若木鸡”好镇静
呆若木鸡是来自《庄子》里面的一个小故事:
纪渻[shěng]子是训鸡高手,齐王于是邀他训练斗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
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把鸡训好了。”
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的鸡却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被吓跑了。因此,齐王和别人斗鸡,场场获胜。
“望之似木鸡”,这是斗鸡追求的境界。“呆若木鸡”最早也是形容一个人镇静自若,态度稳重,和“发呆”没有一点关系,和“大智若愚”倒是比较贴近。
现在,呆若木鸡就只剩字面意思了,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2.“闭门造车”按规矩
“闭门造车”,都知道它是贬义的,解释是关起门来造车子,比喻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办事。
其实,闭门造车后面还有四个字:“出门合辙”。合在一起指:按照统一规格,即使关起门来制造车辆,使用起来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合。也可以解释为只要按照规矩来办事,即使是关起门来造车,也是可以上路的。
语出朱熹《中庸或问》:“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
后来用作成语,只有“ 闭门”没有“出门”,自然就带上了“只凭主观办事,不管是否符合实际”的含义。
三、字面型异议
1.“七月流火”天气凉
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见,"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豳风》里这两句话说:"天气越来越凉了,该做棉衣服了。"
2.“空穴来风”有来头
这个成语源自楚国人宋玉的《风赋》,文中有"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句子。此语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师屈原的话:因为枳树(枳)弯曲(句),树枝上常招引鸟儿筑巢;由于有空的洞穴,才引来了风呢。白居易诗中准确使用过此语:"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来虫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按此解释,"空穴"和"来风"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应比做说法有根据、有来由。所以,以"空穴来风"比喻不存在和没影儿的事,是不够妥当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确有来头,则比较恰当。
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有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和历史积淀,是我们学好所有其他学科的基础和重中之重。而语文学习的基础就是词汇的积累与运用,成语的学习也无非如此。学好成语并不只是认识这个词,还要知道这个词语的衍生和典故,了解如何运用,将其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让成语的使用真正成为语言应用和作文应用的利器。